网络大国的经营和治理

 作者:张曙光    343

  网络大国的经营和治理


             ——简评互联网调查报告

                   张曙光 


  据中国互联网(CNNIC)第13次调查报告显示,到2003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7950万,上网计算机3089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27216M,CN下注册的域名数和网站数分别达到34万个和59.6万个。另有手机用户2.5亿多人。中国不仅是全球除美国外的第二大互联网群体,而且增长速度又是全球第一。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网民人数增加了2040万,增长34.5%,预计今年底将突破一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将近1/10。这是一个巨大的王国。要知道,目前在全世界134个国家中,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只有10个,中国的互联网是第十一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尽管它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一个“国中之国”或者“国上之国”。


  作为人们交换信息和相互联系的一个领域和一种工具,互联网世界是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不仅离不开现实世界,而且还要遵循现实世界的某些规则;但是,与现实世界不同,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网络世界又是一个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上的虚拟世界,有着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发展和运行规律。这是值得网络王国的治理者和经营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交易的巨大市场,其运行和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不仅立足于独特的市场基础设施,而且依托于强大的客户群体。一方面,传输网络的建设,计算机的装备,手机的购置等硬件设施,自然是不可缺少,现在,国内大专院校的教室宿舍、大中城市的星级宾馆饭店,大都备有可以立即上网的接口,居民的公寓别墅也有宽带网可以接入,上网交往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另一方面,各种交易平台的搭建、充实和完善也许更加重要,如,传媒信息、娱乐游戏、在线营销、网上购物、远程教育、异地会议,等等,人们在网上几乎可以找到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各种不同需求的客户,造就巨大的市场,形成活跃的交易。按照经济学的原理,需求能够创造供给,反过来,供给也能够创造需求,二者是互动互济的关系。且不说计算机用户和网民,其46.2%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仅以手机而论,2.5亿多部手机用户,也是以信息传输为主要用途。据统计,去年全年全国短信1700多亿条,仅春节期间就达100亿条,平均每人(机)40条。互联网群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和各种公私法人,而且以城市年轻一代为主体,构成全社会中消费能力最强、购买力最旺盛的一部分。依托于这样一个群体,互联网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任何一个产业,只要具有不断增加的消费者群体和日益扩大的市场,其发展和盈利就是有保证的。网易、新浪和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盈利说明了这一点。就拿搜狐来说,去年全年运营收入8040万美元,增长180%,而运营费用只增长了33%。其中,广告收入近3000万美元,非广告收入5000多万美元,USGAAP净利润2640万美元,由上年的净亏损变为净盈利,运营利润3200万美元,运营利润率40%。足见其市场及其前景之广阔和深厚。


 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变化最快的世界,不仅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而且市场情况瞬息万变,虽然人们不可能准确预知每一次变化,但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机遇和一个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机遇,如何去迎接挑战。想当年,纳斯达克股价狂涨,很多人头脑发热,趋之若婺,进而呼风唤雨,推波助澜,很少有人想到网络泡沫会很快破灭;而网络泡沫破灭以后,一大批网站纷纷关门退出,很多人又冷到了冰点,很少有人会预见到今天的繁荣。然而,自从网络泡沫破灭以后,保留和坚持下来的网站,都在探索自己的经营道路和发展模式,寻求突破和创新。特别是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一方面实施扩大网络资产和搭建各种网上营销平台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发展产品创新、选择市场策略,建立与各种网络设备运营商以及手机运营商的广泛合作,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其实,面对迅速变化的互联网世界,网络企业家的主要职能就在于不断创新,企业的生命、活力和竞争力也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制度创新,而且还有思想理论的创新。大家都看到了,网络传输的速度不断加快,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计算机和手机的配置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正是桌上世界,掌上乾坤,为网络世界创造了多大的商机;而网络产品更是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不仅是由各种信息构成的一个虚拟的花花世界,而且与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形成了各个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各种网络之间以及各种局域网内部的资源共享,而且形成了网上和网下的相互合作和配合。在这里,不同需求和不同偏好的人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地,获得自己的满足。


张曙光
 网络,大国,经营,治理

扩展阅读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最近“警察深夜上门”又引发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是,8月18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引发网络舆情。8月20日,该市民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

  作者:沈志勇详情


是一锤定音还是一片批评?从“官方通报”看网络舆情治理近年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官方通报成为有关部门回应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官方通报的内容不仅通报了事情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

  作者:沈志勇详情


湖南湘阴肖新良“翻案”的舆情治理启示2025年6月25日,随着湖南省高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历时2年,3次审判,湖南湘阴肖新良终于迎来“翻案”。事件的起因是2023年7月,当地政府推动的市政改造工程中发生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