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作者:沈志勇 0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
近年来,通过运用党建制度推动跨部门、跨组织,跨体系协同在基层的社会综合治理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实践相对较为薄弱,公开的报道也少。事实上,网络舆情普遍存在“线上爆发、线下根源”、“单部门难应对、多部门协调难”的治理痛点,党建恰恰是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探索党建引领机制。
党建优势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组织支撑
网络舆情虽然在网上爆发,但其根源往往在线下,要处理好网络舆情,不光要靠线上的引导,还要靠大量线下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只靠宣传部门,靠负责舆情的几个人是搞不定的。
一旦爆发网络舆情,社会公众希望政府部门快速回应,但往往单一部门的能力有限,需要依赖上级部门协调其他部门支持,再汇总信息,这样动作就慢了。
在日常的线下舆情治理处置和预防中,舆情部门也需要与本部门和外部门等多方协调沟通,多方共治,才能早发现问题,早处理问题。
多部门协作,不仅条块关系不同,部门级别层次也不一样,单纯依赖行政体系有很多现实困难。
而党建就是打破条块关系,突破科层限制的关键。
通过类似“舆情党建联席会”的方式开展多样的活动,可以把本区域涉及到网络舆情治理的各部门都组织到一起,增进互相了解,一起探讨分析案例,一起学习,一起总结经验,一起制定统一的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协调合作机制。
一旦产生舆情,能够迅速联动,互相配合,快速开展工作,快速掌握事实,综合研判,从而实现快速响应。
从操作层面看,应该结合具体部门和区域的情况,结合非舆情领域党建引领的成功经验来实施。
党建优势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立场支撑
网络舆情发生时,社会公众除了要了解事实真相,还在看政府部门的立场和态度,采取哪些行动措施。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时回应,关切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就是党对党员和干部的一贯要求。
在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封堵舆情,拖延回应,敷衍回应,甚至捏造事实企图蒙混过关,说到底都是党的宗旨意识不强,联系群众不够,党性立场不坚定,把个人利益,个人得失放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前。
党员干部在处理舆情的过程中,代表的不是个人的立场,也不是领导的立场,而是党和人民的立场,立场决定观点和话语,决定行动和行为。我们的表态和发言,代表的不是自己个人,而是党,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网络舆论场极其复杂,不同立场的人常常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只有牢牢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才能保证立场不偏,才能站得稳,站得直,站得久。
处理网络舆情往往处在高压下,压力大,工作强度大,面对纷繁嘈杂复杂的舆论,激烈的情绪,如果平时不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混淆个人立场与组织立场,很容易说错话,办错事。
此外,通过舆情党建,还可以充分挖掘和整合,跨体制,跨部门党员中的各种专业力量,组成网络舆情治理中强大支撑力量,突破茧房效应,专业和资源的局限。
最后,必须要强调的是,由于网络舆情治理面向全网络,实践性操作性极强,公开面向广大公众,如果只是开开会,喊喊口号,发发文件,流于形式,这样的舆情党建起不到任何作用。舆情党建只有真正落地,才能成为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关键钥匙。(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扩展阅读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 2025.09.09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为何规则形同虚设,层层失守9月6日晚,由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该通报是针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 2025.09.09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 2025.09.09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武汉大学如今所面临的舆情困局,从2023年7月,杨同学在校内举报肖同学性骚扰就开始了。女生的证据不能直接证实性骚扰,所以学校迟迟不能决定,也未能有效引导当事女生。比如
作者:沈志勇详情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 2025.09.09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最近“警察深夜上门”又引发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是,8月18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引发网络舆情。8月20日,该市民
作者:沈志勇详情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 2025.09.09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核心的逻辑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怕被攻击,不敢提出自己独立的或不占主导的看法,从而导致舆论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 2025.09.09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重庆通报“中标85万 1
- 2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 0
- 3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 0
- 4“青少年控烟”绍兴鲁 0
- 5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 0
- 6“警察深夜上门”频发 1
- 7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 0
- 8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 0
- 9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