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

 作者:沈志勇    0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核心的逻辑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怕被攻击,不敢提出自己独立的或不占主导的看法,从而导致舆论一方的观点越来越沉默,另一方观点越来越强势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揭示了这样的规律,舆论在演变过程中很容易一边倒。而长期的舆情洁癖,害怕批评报道,片面压制负面报道,又加剧了沉默的螺旋现象:

对负面言论一刀切,不包容理性建设性的批评,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弱化甚至失灵,负面言论删除优先,公众的诉求无法通过主流媒体表达,就会转向网络曝光,通过更加情绪化,极端化的言论和方式来表达,从而形成一波又一波的一边倒的网络舆情。


到了网络舆论场,沉默的螺旋依然普遍存在:


网络舆论容易一边倒,走极端,挤压了不同声音,特别是理性,客观,建设性的声音。其长期后果是,一边倒的极端舆论不断影响和塑造社会公众的观念,影响社会稳定性损害公信力,一边倒的极端舆论让真实的声音被隐藏,增加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哪些因素形成并加剧了网络舆情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第一,公众从众心理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一个人的公共意识不强,在不妨碍个人切身利益的议题上会习惯性选择沉默。沉默是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是我们的古老传统。所以实际上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沉默的。


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专业判断,专业见解的专业人士的沉默让舆论场严重失衡。


第二,算法只会推送你感兴趣的话题,认同的观点,即便有不同的观点,你也接收不到。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信息窄化,结果就是人可能会变得偏执。虽然我们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但实际上只能接收到,片面的信息。


第三,情绪化的,片面的,甚至极端化的表达,远比理性的,建设性的表达,更容易迎合公众,拿到流量。从而在舆论中处于强势地位。理性的声音式微。


第四,过于追求正面报道,让大量的官方媒体,主流媒体继续在网络舆论场中沉默,缺位。不能够发挥优势,积极开展报道,很多时候只是转发官方通报。让出了舆论阵地,加剧了网络舆论的一边倒,非理性,情绪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到,如果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沉默和缺位,多样化声音特别是理性建设性批评的缺乏,专业声音的缺乏,只有几篇官方通报,显然是不足以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不足以重建官方公信力的。只有当舆论场中有背景多样的声音,独立的声音,那沉默的螺旋就难以发生,舆论场和舆情治理才能走向良性。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沈志勇
 长期,舆情,洁癖,负面,言论

扩展阅读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为何规则形同虚设,层层失守9月6日晚,由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该通报是针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武汉大学如今所面临的舆情困局,从2023年7月,杨同学在校内举报肖同学性骚扰就开始了。女生的证据不能直接证实性骚扰,所以学校迟迟不能决定,也未能有效引导当事女生。比如

  作者:沈志勇详情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最近“警察深夜上门”又引发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是,8月18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引发网络舆情。8月20日,该市民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