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

 作者:沈志勇    0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

武汉大学如今所面临的舆情困局,从2023年7月,杨同学在校内举报肖同学性骚扰就开始了。

女生的证据不能直接证实性骚扰,所以学校迟迟不能决定,也未能有效引导当事女生。比如通过报警,让公安机关来调查取证,是否能令女生信服?或者支持女生走司法途径,让法庭裁决?最终的情况是,当事女生不满学校不能给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也不满学校的拖延,最终选择网络曝光。

当事女生曝光以后,学校如果在表达态度的同时,坚持当初的判断,将事件引向司法途径,而不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为了平息舆论匆匆给男生处分,是否也不会有如今的局面?

当时给男生的处分是谁做出的?经过怎么样的程序?

7月25日,该事件的一审判决公布,认定该男生只是抓痒,没有性骚扰。舆论开始反转,当事女性的挑衅行为,武大的沉默,让网络舆情热度越来越高。张校长仓促之间的“等上级安排”又招致批评。

武大8月1日发通报说:

“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通报发布后,舆情得以暂时平缓。随着时间推移,武汉大学迟迟未有处理通报,却把处分公告改成内部可见,关闭评论区等,本来公众就已经不满了,又搞了这些操作,于是舆情热度又开始起来。

如今武大面临的问题是:1、撤销对该男生的处分;2、评估当事女生的论文问题;3、相关人员的追责。

处理起来到底难不难。

1、当事女生应该选择上诉,那就意味着一审判决并非终局判决,二审是否存在变数?是否要等到司法程序终结了才能宣布?

但是武大当初处分肖同学,以“行为不雅”并非性骚扰,二者不是绑定关系。武大根据法庭确认的证据,认为肖同学行为不雅处于皮肤疾病且只是在桌子底下非有意,是不是也可以撤销依据“行为不雅”做出的处分?

2、杨同学的硕士论文到底怎么样?这对于武汉大学来说,并不复杂。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给出结论就行。据说杨同学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奖,那也可以实事求是的给予维持或者撤销。

3、相关人员追责。按照内部规定执行,实事求是处置即可。不能为了面子,死扛非说决策没问题,也不能为了平息舆情上纲下线,从重处罚。

4、是否要给肖同学承认错误或者补偿?也应该是实事求是,跟当事家庭协商,协商不成,走法律程序。但该撤销的处分还是可以撤销。

以上四件事,武大校内就可以解决,不需要上升到教育部层面。

事情有争议,但事实不复杂。一个月快过去了,武汉大学的工作专班为什么迟迟没有后续?到底在等什么或者说犹豫什么呢?

危机一旦发生,对于当事方的管理者来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完全避免损失,试图规避掉自己的责任也是不可能的。

很多情况下,公众质疑为什么一直拖延,一直不回应?其背后并非事情太复杂,而是都不想担责任,都想规避,就都不敢做决定,于是就一级一级上报,逐级逐级开会,等上级领导安排。领导也有许多事啊,于是每一级再拖一拖,就拖出许多天,会开了不少,就是没定论。

关键时候,领导要站出来,要拍板,要拿主意。每一级的领导要上报,更要拿着本级部门确定的事实和解决方案上报,而不是只有事实没有决定,等着领导拿主意。

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摊上,谁知道。

但是既然做了那个位置,就得履职,就得担责。拖延回避,误事了,后面的板子只会拍的更重。至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拖延回避敷衍,过不了关。

既然横竖都有损失,横竖都要担责,那还不如果断行动,最大限度降低损伤,减少危害。

武大之所以陷入被动,除了从一开始和自始至终习惯性的拖延,就是当初迫于舆论压力给出了肖同学的“行为不雅”的处分。

很多地方很多人处理事情,一开都喜欢和稀泥,或者拖延不处理,等到曝光了,事情闹大了,又按闹分配。按闹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后患无穷。


沈志勇
 武汉,学的,舆情,困局,年前

扩展阅读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为何规则形同虚设,层层失守9月6日晚,由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该通报是针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最近“警察深夜上门”又引发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是,8月18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引发网络舆情。8月20日,该市民

  作者:沈志勇详情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核心的逻辑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怕被攻击,不敢提出自己独立的或不占主导的看法,从而导致舆论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