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吗(6)

 作者:郭剑    20

    “技术型成功”能走多远


  无论港湾还是巨人、商务通、波导、橡果、比亚迪,在内在逻辑层面上均呈现出“一技之长+术的成功”的“技术”型成长路径特征,这种“技术”型成长路径事实上代表了一大批本土企业的成长轨迹。企业的创立和早期高速成长往往依托于技术、市场、运营某一方面的“一技之长”,缺乏“一技之长”企业很难赢得生存基础,然而沉迷于“一技之长”的胜利则往往容易将企业导入歧途,最终导致增长停滞甚或创业失败。所以,许多企业的成功是“技术”型路径的成功,失败也是“技术”型路径的失败,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称为企业成长的第一悖论。


  需要说明的是,多数企业的“技术型成功”首先值得肯定和尊敬。只是从企业持续成长的角度,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在取得“技术型成功”之后不致陷入“技术”型成长路径的误区而最终导致“技术型失败”。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企业的所谓“成功”就只具有“赚取第一桶金”的意义。而从企业持续成长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能不去思考和回答一个问题:“技术型成功”能走多远?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至少有五点思考需要引起重视,而这五点思考无一不涉及到对企业成长核心逻辑的探寻。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赚一把钱而是为了做一家好的企业,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创业者的某些满足而是为了对社会能够有所贡献,那么对企业成功的判断至少应当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创造能力,企业的第一使命首先应当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企业的自身价值获取也只能来源于为消费者所创造的价值之中,而只有真正地对消费者谦卑和敬畏才有可能为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二是内源性成长能力,企业的高速成长如果主要甚至完全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因素、行业特有的因素、外在机会的因素等外部因素,那么只能说明你一时的好运而并不能说明其它。问题在于让“成功者”去思考和承认自己的“成功”是“好运”式的外部成功又是何其之不易。三是持续性成长基因,企业如果不能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成长基因,则无论一时多么辉煌终将难以持续。而成长基因只能构筑于内在的文化和组织层面而不可能是外在的资源和要素层面,只能构筑于员工集体的层面而不可能是领导人的个人层面,只能构筑于持续的否定和创新的基点之上而不可能是对既往成功的夸大和沉迷之中。


  第二,“一技之长”的背后是什么?不同企业的“一技之长”其“技术含量”事实上是不同的,取得“一技之长”的暂时成功后企业有必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的“一技之长”是否符合价值公理,所谓价值公理包括基本的商业逻辑和社会伦理。如果你的“一技之长”并不能为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甚至是建筑在误导乃至欺骗消费者的基础上,这样的“一技之长”就可能成为“一技之殇”。二是你的“一技之长”是否属于内部优势,即依靠企业自身所创造的竞争优势。如果你的“一技之长”依赖的是外部的机会或者资源,这样的“一技之长”并不能称作真正的“一技之长”。三是你的“一技之长”是否具有模仿障碍,模仿障碍的背后是企业独占性的资源和能力基础。如果不具有这一点,那么这样的“一技之长”就会很快成为别人的“一技之长”而消弥于无形。


  第三,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区别何在?在探讨“技术”型成长路径的利弊得失之时,我们有必要提出和澄清两个概念: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所谓比较竞争优势是站在与对手竞争的角度、以超越对手的思维所获得的相较对手而言的优势,这种优势相对容易获得,也相对容易被模仿和超越。所谓持续竞争优势则是站在自身价值创造的角度、以持续变革创新的思维所获得的能够使企业在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中不断再生的优势,这种优势当然很难获得甚至根本不可能获得。其实,所谓的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只是研究人员所创造的理论性概念,其意义不在于让我们形而上学地就概念论概念,而在于让我们建立起一种思维,一种能够站在企业价值创造和持续成长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思维体系。不必讳言,持续竞争优势本身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因为如果你把“持续”的时间拉得足够长,有哪个企业能具有真正的“持续竞争优势”?但这却并不影响这一概念对我们的指导价值,因为真正伟大的企业无不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前进和取得成功。


  第四,“术的成功”为何不能持续?理解了比较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我们便不难理解“术的成功”为何不能持续,因为“术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竞争优势。对此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企业的短期高速成长往往依托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一技之长”,但长期持续必须依靠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体系竞争力。企业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长板与短板不断平衡的过程,然而当沉迷于“一技之长”之中时企业往往容易掩盖或忽略其它短板,最终因为短板制约和管理失衡而遭致失败。其次,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超越对手往往依赖于优秀的领导人,但长期持续必须依靠脱离了个人影响的组织能力。而“一技之长”式的“术的成功”本质上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组织的成功,离开个人很难保持。再次,任何“术的成功”都是特定背景和特定条件下的成功,任何“术的成功”也都有其效用边界,任何企业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技术”层面的成功保持长期优势,当“术的成功”趋近于其效用边界时,企业所面临的便是真正的危机和挑战。


  第五,企业为什么难以突破“技术型成功”的窠臼?既然“技术型成功”难以走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步入“技术型成功”的误区?想来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认识上的误区和缺陷。相当一部分企业并不认为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是“一技之长”式的“术的成功”,而更倾向于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大和拔高一时成功的意义与价值。更有甚者,一些曾经或现在所谓“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不正是一种“赌徒心态+偏执性格”吗?二是陷入路径依赖而难于走出。领先代表暂时的位置,领先却不一定代表真实的潜力。但现实中领先者却往往错把一时、一技、一术的成功当作永恒,容易或多或少地产生超越理性的膨胀心理,从而或者由于谨守过去的成功路径而自缚手脚丧失了未来机遇,或者由于沉迷一时的表面成功而忽略了运营体系的提升与核心能力的培养,或者由于膨胀心理的产生而增大了高估自我、轻视对手、错判形势、漠视规律等犯错误的可能。三是转型挑战至为艰难。当企业真正意识到“技术”型路径之积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而且转型挑战特别是企业领导人自我否定的内心挑战往往至为艰难,非有雄才大略且苦心孤诣者不可能成之。


郭剑
 成长模式,连载,港湾,倒下,偶然

扩展阅读

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三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美林已经全部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投行贝尔斯登并于摩根大通,雷曼兄弟被巴克莱抄底,美林草草卖于美国银行,原本是投行希望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亦宣布转型为商

  作者:朱磊详情


港湾的标本意义   2022.12.13

  关于港湾与华为千篇一律的报道已经让人近乎麻木。在众多媒体关注和热炒个人恩怨与轶闻细节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港湾的失利究竟更多地应当归咎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究竟更多地是偶然还是必然?企业的成

  作者:郭剑详情


  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你更看好谁的未来?  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并购IBMPC业务的联想集团已一跃成为千亿量级的跨国公司;而实现了“再造一个不叫联想的联想”目标的神州数码尚是百亿量级的彻头彻尾的本土公

  作者:郭剑详情


  那么,中小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这是本书努力思考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答的问题。本书给出的回答是:模式创新,持续不断的模式创新。  在模式创新这根主线下,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观点

  作者:郭剑详情


  2006年6月6日,港湾被华为正式收购,至此港湾事件划上句号。  港湾事件一度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关注甚至热炒的焦点,很大程度上因为故事的另一主角是公众期盼熟悉而事实上却较为隐秘的华为和它的领导人任正

  作者:郭剑详情


  回头来看,港湾“简单而不无空想”的创业逻辑本身即存在缺陷。有媒体将港湾的创业逻辑提炼为:通过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的上市目标、职业空间和期权激励吸引到业内最优秀的人才,而在通信业有了人才就有了技术和市

  作者:郭剑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