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特殊治理---新老三会型治理

 作者:白万纲    571

从这些方面来看,无疑新老三会体制是解决了问题的,是积极的。未来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全球的文明冲突已告一段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已成昨日黄花。现在来看,更大的冲突,很可能来自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后的冲突。我们已经看到,美国把所有的兵力,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中国身上,遏制中国、苏联等中国的或有盟友,包括巴基斯坦等或有盟友,在这场角力当中,到底该如何站队,短期内看,形势并不明朗,也不乐观。
那么进入到体制冲突时期以后,中国国家政府将更加敏锐地突出保护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的利益,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工人阶级的利益,最大可能性上可以通过新老三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表达,和阐述。也因此,体制冲突背景下,新老三会将长期存在,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它不会简单消亡,当然也不会呈现老三会取代新三会的状况。如果说新三会是三权制衡的话,那么老三会是把主人翁,党领导企业等等行政理念,国家运作理念,根植于企业这个微观经济体的保障。新老三会讲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但是他们可以达到一个聚焦的目的,围绕着企业更好的运行,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保障企业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等等方面,新老三会是可以达到一个共同的协同运作效果的,不应人为故意把他们对立起来。



    当国有企业开始不再执著于自己原先的老三会的安排,开始一定程度上拥抱新三会的格局的时候,里面事实上是五味杂陈的。首先就企业而言,明显感觉到,老三会事实上作为上级顺利干预企业,是一条通达的通道,而对于作出专业化决策,作为本级主体有较大决策权,事实上是有所损害的。换言之,老三会使得下属更听命于上级,上级有足够多的手段、技术、能力和维度,去调度子公司的方方面面,包括利于上级用一套行政手段来管理公司。它近乎于一套黑箱系统,规则不清晰,维度多种多样,整个国家机器的各种能力和手段,都可以通过老三会渗透到公司层面。公司经理层受到的非市场化的约束,以及过多维度的制衡,使得经理层无法着力于和专心于经营企业。
    所以当新三会引入到企业层面的时候,做过经营的,或者正在做经营的经理层们,都普遍感觉到,这应该是个解决之道。尤其是经理层们敏锐地感觉到,如果在公司本级经理董事会,重大决策归董事会,除了特别大的决策,非要上一级主管部门或国资委批准以外,那么重大决策在本级说了算。能够决策下来,就是国企的一个非常主动的大力量的一个变革。自己能够当家作主了,能够在自己的思考、战略、行为反馈之间,建立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了,而不是作出若干建议和提案以后,望眼欲穿地等待上级做出英明的决策。而审计的决策往往是匪夷所思的,因为上级的考虑往往在更大的一盘棋上面,更大的系统上面,而不是在企业自身的这个系统之上。对审计来说的合理性,往往是对企业最大的不合理,所以国有企业的经理层敏锐地感觉到,经理董事会对企业是有巨大帮助的。而上级已经感觉到了,这样广泛多行业多形态的国企,绝对不是靠上级充任婆婆,充任万能董事会能够管好的。
    所以上级也乐得推动每一个企业有自己的小政府,有自己的小决策群体,有自己的一套决策制度,能够让自己按照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则经营。一方面,是给政府的有效的解包袱,另外一方面,如果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大体上它是健康的,而且能够产生盈余,这种盈余对于国有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事实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上级机关也乐见企业做大做强,摆脱种种行政的束缚。上级单位也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除了受自己的钳制以外,还要受其他相关部门,方方面面的钳制,所以给企业解包袱,减压力也是上级单位的一个追求。
就在这样几方都感觉这个东西是好东西的时候,就开始推进了新三会制度的实施。最后的结果就是既不是极左,也不是极右新老三会的结合。但即便是如此,我们仍然能看到,国有企业的家园时代由此开始了,它也有一个走出自己的原始状态的这么一个说法,这么一种动力。所以从空中看的话,就会发现,家族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山脉,但是他们离走出第一步,都非常有共性,都是对国有或民营企业之前运作体制的一个否定。而这次否定,事实上就打开了他们经营之门,而且改革的齿轮,几乎停都停不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国有企业从家园走向江湖,走向殿堂的第一步,新老三会的结合。而后面两步和民营企业如此地相似,只不过它仍然要考虑,它和老三会的融合问题。

    最后到上市公司了。国有企业发现一个重大的变化,在上市公司层面,治理的主体是新三会,但如何让老三会仍然有效存在,是所有国有企业思考的难题。当然中国的证监会,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刻意去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但是国有企业知道,自己的新老三会,六会治理可能带来的问题是进取心不足,责任分不清楚,激励不到位。但是好处是高度制衡,在高度制衡的基础之上,而且形成了民主决策机制。就凭着这两点,国有企业发现够本了,这种改革至少赋予了国有企业某种不可逆的改革,国有企业再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再回到封闭时代,回不去了,他们都打开视野在欢呼,在拥抱即将到来的一个新大陆。
    那么就国有企业而言,出资者,上级主管部门之间,无意中形成的这种合谋行为,事实上使得新三会更加方便地用于公司的市场化运作,而老三会,更加方便地解决一些市场化行为没法解决的一些问题,等于让企业多了一个转圜的余地,多了一个操作的维度。当然当老三会操作余地过大,就有一种以老三会为体,以新三会为壳的倒挂现象,因为老三会操作空间实在太大,自由空间实在太多,反而有可能搞了半天,这个治理是个空治理,仍然在那里玩黑箱,其实一般意义上的治理不是完全的白箱,完全的白箱即使上市公司都未必能做到,但是它已经摆脱了纯黑箱的概念,它至少是个准灰箱或灰箱,大体看得清楚,但是又不那么清楚,它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上来。
所以企业真正的经营者们,想新三会的诉求,力量会越来越大,如果中国真的是像某些人预测的那样市场化,私有化,拥抱西方所制定的国际秩序和市场经济的话,如果一直线性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新三会最终取代一切,老三会湮没在空气当中,这几乎是必然的。
但是考虑到体制冲突论,美国对中国的钳制和遏制,敌对行为刚刚开始,社会主义体制最核心的代表,只有中国了,而资本主义最核心的代表,充斥在整个西方阵营当中,这样一来,体制冲突将在相当长时间里面,直接表达为对中国的遏制,对中国企业的遏制,以及西方市场经济对中国的竞争掠夺,资源掠夺和财富掠夺。在这种大背景下,纯粹利用中国孱弱的民营企业,和西方资本主义竞争,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用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和他们竞争。这就回到一个课题上,是西方的恶意相向,竞争行为,使得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再次回到新老三会并举的高度上去,而且这个时间,至少将会延续二十年左右。所以那种欢呼,新三会将会有朝一日取代老三会的这样一个幼稚梦,该醒一醒了。
    把家务事处理清楚以后,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获得了一种可能性,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好,可以更市场化。至少对国有企业来讲,婆婆管我管得不那么束手束脚了,我可以第一次施展抱负了。国有企业之所以从老国有企业走到新国有企业,里面还有一个很强大的动力,一群理想主义分子们,在壮志难酬,手脚束缚的长期运作当中,积攒了太多的抱负、怨气,而体制基本理顺以后,这种抱负和怨气,短期里面立即化作动力。这些理想主义分子们,单纯把自我实现,抱负实现作为自我价值伸张和表达的唯一途径,而不是财富,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国企的发展。
    但长期而言,国企经理人们,凭什么只能领取微薄的待遇?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不了。我们用西方公共产品提供者,低风险的国有企业,来对比中国高竞争压力,高行政约束状态下,在多个维度上艰难均衡,负重前行的国企的时候,发现这两个维度事实上是没法比的,完全是两个性质,国企未必一定是低薪酬的代名词。而今天中国纯粹意义上,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国有企业,已微乎其微,绝大部分既担负市场经济,市场化经营的责任,还要承担行政化职能和委派的任务,同时还要维稳。在多个交错的维度下展开经营,受制于多个维度的要求,向多个监管部门负责的这么一种状态,本身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就变得非常复杂,经理人难度很大。所以体制稍稍一解束,就会撕裂巨大的生产力,表达为较大的价值。而这些人在初步自我价值得到伸张以后,也进一步渴望自己从薪酬上面、待遇上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而这时候出现一个巨大的冲突。国有企业认为,国有企业的干部用不着给高的薪酬,因为我们是国有企业,但是从整个社会上来看,从商业文化上来满,这条路也许走不通的。不管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至少薪酬要有相关性,横向合理性。都是社会雇用者,不能因为给国有企业做,相对待遇就低,国有企业的干部的激励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中国主要在开放碰到的主要问题。
    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国有企业还碰到一些问题。国资委下一步角色到底是什么?会不会及时撤掉,如果长期存在的话,它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定位是什么?它到底成为万能监事会,还是像有些人说的,只是成为一些若干所属企业股权的持有者?国资委的角色,这是政府也很头痛的一个问题。同时,国有企业是不是只守住自主参与?目前这种强有力的国进民退,在一定程度上到底怎么制衡?国有企业的超级多元化现象,怎么进行抑制?这些问题,都横亘在国有企业治理者的门前,而且他们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整体上市。这个问题已经压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心头,成为一个压力,成为一个难以排遣的东西了。因此,到底国有企业经营者们怎么办,路该往哪里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白万纲
白万纲白万纲,管理资源网专栏人物,中国首席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专家,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众多知名学府客座教授,多个省市国资委、经贸委的管控顾问,多家超大型企业集团的独立董事。
 三会 老三 治理 特殊 新老 国企

扩展阅读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

  作者:沈志勇详情


是一锤定音还是一片批评?从“官方通报”看网络舆情治理近年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官方通报成为有关部门回应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官方通报的内容不仅通报了事情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

  作者:沈志勇详情


湖南湘阴肖新良“翻案”的舆情治理启示2025年6月25日,随着湖南省高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历时2年,3次审判,湖南湘阴肖新良终于迎来“翻案”。事件的起因是2023年7月,当地政府推动的市政改造工程中发生

  作者:沈志勇详情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