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品滞销时,试试这4种方法

 作者:高扬    320

商家最头痛的是,看好的商品滞销。为何,叫好不叫座呢?除了产品与设计本身的原因外,还与销售策略有关。麦肯锡经过研究,提出了四种实用的营销技巧,尤其是在商品出现滞销时,特别有效。

1、推迟付款。

常言道,赢的是糠输的是米。同样等值的钱,因为来源不同,其心理价值也不一样。尽管所有的现金都可以存在一个账户上,但人们将按内心不同的感受,分别把它们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花出的每一元钱,支付的痛感都是同样的剧烈。但在营销实践中却不同,许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一元钱的价值,影响他们在花这一元钱时痛感的程度。

另外,金钱的时间价值使得将来付款比立即付款更让人感觉便宜。因此,让消费者推迟付款的策略,可极大提高他们的购买意愿。比如,常见的“心理账户”有意外之财、零花钱、收入和储蓄等。通常,意外之财和零花钱是消费者最容易花出去的钱。收入不太容易花出去,而花掉储蓄是最难的。信用卡等看不见的现金相对比较容易支付。

2、默认选择。

我们被默认地“给予”某样东西时,它就变得比原来没有被“给予”时更有价值,因此,我们更不愿意失去它。尤其是已经被拥有了的东西,更是不愿意舍去。比如,有的电信公司在顾客打电话要取消服务时,却成功地提高了向顾客提供该服务的接受率。一开始,顾客会听到一段录音告诉他们说,如果继续接受服务,则可获得100次免费电话。后来,这段录音改为:“我们已经向您的账户赠送100次电话,您打算如何使用呢?”结果,许多顾客不想放弃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拥有的免费通话时间。

3、减少选项。

太多的选择让消费者更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品种,对购买造成潜在阻碍。另外,大量的品种也会增加每个选择都被“负面光环”笼罩的可能性,“负面光环”是一种被强化的感觉,好像每种选择都会让你放弃一些你想要的,而且又是其他某个产品可以提供的功能。减少选择的数量,不仅会提高人们做出决定的可能性,而且会让人们对自己的选择感觉更满意。

比如,某家食品店的顾客可以品尝24种果酱,而另一家食品店的顾客只可以品尝6种。24种果酱吸引了更多顾客去品尝,但购买的人却很少。相比之下,虽然停下来品尝6种果酱的顾客相对较少,但该群体贡献的销售额却高出5倍以上。

4、比价热销。

高价带来高销售。有时,人们会根据价格来推断珠宝的质量,从而产生特定环境下的一种花钱意愿。比如,有家珠宝店,其寄售的绿松石珠宝卖得不好。调查发现,放在显著位置也没有起什么作用,销售人员无论如何推荐也无济于事。一天,老板娘出门前指示销售经理将这批珠宝的标价降低一半,等她回来时发现这批珠宝全卖掉了。原来,不是降价起了作用,而是销售经理看错了老板娘留下的便条,阴差阳错地把价格调高了一倍。

索尼公司在耳机产品销售上也发现了同一现象:如果还有另一种更贵的产品,消费者就会按照特定价格购买这些产品,然而,同样是这种特定价格,如果这些产品是最贵的,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许多餐馆发现第二贵的瓶装红酒非常受欢迎,还有,第二便宜的瓶装红酒也是这样。
 

高扬
 种方法 滞销 试试 商品 方法

扩展阅读

  假想一下,我们如果去某个酒店吃饭,如果吃完饭发现自己没带钱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记得有一次,看到报纸上的文章,一位女士吃完饭没有买单,被酒店的服务员架着去银行取钱的报导。而近日看到的一则微博,让我

  作者:崔学良详情


物业税又称“房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和房产和土地,要求其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额随房产的升值而提高。  我国开征物业税对房地产业来说,应该是个长期利好的消息,它是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

  作者:张健详情


商品销售管理分析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百货店为主零售商业格局被渐渐打乱,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这些不同类型业态的发展使竞争日趋激烈,新兴的连锁店和平价超市已经成

  作者:吴金河详情


相比消费品企业,工业企业的管理层有点“闷”,他们熟悉行业内的是是非非,但对整体商业经营环境还是比较陌生,时间一长,难免会形成一种“内部循环”的集体性刻板认知,以行业经验揣度社会变化,关注度局限的弊端显

  作者:叶敦明详情


6T定位法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1.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是消费者想要的产品!  2.给消费者,一个能说进心里去的购买理由!  3.找到这个购买理由的最合适方法——定位!  定位就是给消费者

  作者:刘弘毅详情


 王石先生的quot;拐点quot;论业界颇有争议,但开发商普遍公认的是钱不好挣了.以往随便弄块地就可以关上房门数钱的日子好似西去的黄鹤一样.招拍挂制度让地皮一下变成烫手的山芋,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作者:袁浩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