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质量之旅
881
对于教育员工,克劳士比有个精彩的比喻:“今天大部分的疾病,大概除了癌症以外,都可以加以防治或大幅减轻。你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调整个人生活和接受专业指导。今天大部分的产品不符合要求,除了一些未知的现象以外,都是可以预防的。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些组织纪律和接受专业指导。”克劳士比的观点是,只要对企业的员工施以新的教育和指导,一切不符合要求的现象便能很快地根除。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组织内的所有人对你的管理哲学达成共识,以及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具体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育员工的工作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态度层面,让每个员工从思想上明白质量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积极主动、持续改善的工作态度;另一个是专业能力层面,让员工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熟悉产品的问题,了解相应的工作流程及客户的真正期望等。
态度教育。当然,态度总是第一位的。建立起质量文化并不是教给员工一堆新技术,而是改变价值观,这必须从基本的态度改变做起。态度正确后,专业能力上的提升往往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正确的态度往往通过正确的人来传递,现场管理的专家寺田真二到奇瑞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那些非常年轻的工人从意识和工作方法上改变自己。让他们接受“认真、守时、精细”的观念。
三一集团则很看重灌输的重要性,他们编写了《质量文化基本知识题库》,三一副总裁何真临在为这个题库写的序中称“质量文化是三一的核心文化”,编印这本题库“就是为了使质量文化的理念通过不断的灌输与学习溶化在每一个三一人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行动”。
经验分享和技能培训。从操作性上来说,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容易实施,中国企业常常是通过不断强化具体工作技能的培训来达到对质量的追求,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另外,公司还可以组织员工之间的互相学习,分享经验。比如富士康,每月都有失败经验交流会。以前是集团集中进行,后改为各个事业部筹办举行,举办大会的事业部,必须在大会上展示自己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改善的方案。郭台铭认为,把错误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目的就是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执行
“理念是基础,教育则是了解理念的必经之道。但是,若没有人实际去做某些事,一切都只是空谈。”—克劳士比
扩展阅读
中国教育培训业2012发展大趋势 2025.08.12
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行业所看重,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如果不加强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于是国内培训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 2025.06.09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万物归移—2016中国移动互联网大趋 2025.02.18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2014年中国网络营销发展八大趋势 2025.02.18
大趋势总是鼓舞人心的。2014年已经走完一半,进入下半场,大趋势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大趋势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笔者刘东明简单分享2014中国网络营销大趋势观点,也期待更多的观点百家争鸣。一、4G王的盛
作者:刘东明详情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盘点:移动支付 2025.02.18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2012中国电子商务十大趋势 2025.02.18
主编单位:人民大学新传媒网络舆情技术实验室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新媒体领军学院专家顾问:何加正 人民网原总裁、新传媒产业联盟主席王斌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新传媒网总裁喻国明中国人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重庆通报“中标85万 13
- 2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 11
- 3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 9
- 4“青少年控烟”绍兴鲁 11
- 5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 14
- 6“警察深夜上门”频发 12
- 7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 10
- 8国家卫健委调查组通报 10
- 9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