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
作者:沈志勇 20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
最近河南某周口妇产科医生因不堪长期被网暴而跳楼轻生。这一沉痛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网络暴力的危害,执法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应该警惕。
首先,要区分网络曝光和网络暴力。
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中对于网络暴力有明确定义:“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该规定同时明确:“依法通过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或者依法实施舆论监督的,不适用本规定。”
可以理解为,“依法通过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或者依法实施舆论监督”的网络曝光,不属于网络暴力。
第二,在进行正当网络曝光的同时,如何避免掀起网络暴力?
实际上很多网络曝光或网络举报是难以被注意到的,只有少数才具有热度。只是一旦有了热度,就不受当事人控制。所以在正当维权或行使法律赋予的舆论监督权之时,表达应理性克制,同时避免泄露对方的隐私信息。
比如在之前广西“亮证姐”事件中,当事人“平头哥”在第一次发布视频的时候,没有给对方脸部和车牌号打码,经过民警提醒后,打码后重新发布。
网络曝光应该基于事实,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平公正,不应该为了个人诉求而虚构,捏造,夸大事实,不超出事实范围扩散负面评价。
第三,有正义感的公众,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能够在网络上积极发言的公众,一般都是有正义感的。但在事实尚不清楚或者不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根据有限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就冒然做出判断,从而发表相关言论,甚至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猜测臆想一些事情,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也容易给自己招来风险。
近年来,网络事件反转的例子不在少数,最初曝光的内容,很可能不是事件的全部。
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失真。自己无心的一句话,很可能演变成极具杀伤力的“谣言”。
网络发言应该基于理性讨论,基于较为可靠的事实,不要轻易定性,轻易下结论,不使用侮辱性语言。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暴相关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刑法》相关条文:
侮辱罪、诽谤罪: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寻衅滋事罪: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其中包括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行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后,网络曝光的目的不是借助“网络暴力”来惩罚对方,而是通过舆论的力量来推动事情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事实应该由相关执法部门通过详细调查来确认,责任应依据法律法规来认定。
网络暴力不是公平正义,更带不来公平正义。
(本文作者沈志勇系资深公共关系顾问,长期关注研究危机和舆情治理。)
扩展阅读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 2025.09.09
重庆通报“中标85万网购299”舆情:为何规则形同虚设,层层失守9月6日晚,由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该通报是针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 2025.09.09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 2025.09.09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 2025.09.09
武汉大学的舆情困局从2年前就开始了武汉大学如今所面临的舆情困局,从2023年7月,杨同学在校内举报肖同学性骚扰就开始了。女生的证据不能直接证实性骚扰,所以学校迟迟不能决定,也未能有效引导当事女生。比如
作者:沈志勇详情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 2025.09.09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最近“警察深夜上门”又引发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是,8月18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引发网络舆情。8月20日,该市民
作者:沈志勇详情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 2025.09.09
长期舆情洁癖,对负面言论一刀切,加剧了“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核心的逻辑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怕被攻击,不敢提出自己独立的或不占主导的看法,从而导致舆论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小型厂家的招商吸引力 7
- 2姜上泉老师:深圳环保 26
- 3经销商发展观的四个突 36
- 4经销商的所有产品都要 50
- 5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20
- 6酒商对客户的服务从哪 57
- 7重庆通报“中标85万 27
- 8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 30
- 9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