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者的试工

 作者:潘文富    200

潘文富

前来应聘的求职者,若不是熟人推荐或猎头经办的,对公司来说就是陌生的。陌生,就意味着风险。

毕竟初次接触,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若直接签约入职,再发现有些什么问题,处理起来也甚是麻烦。所以,在面试之后,正式入职之前,可考虑安排一个试工。

所谓试工,通俗点来说,就是先试着干几天,新员工自己实际感受一下,这工作自己能否干得了,同时,公司也看看,这个新员工是否适合所应聘的岗位。

一、不能抱着占便宜的思想来安排试工

有些老板打小算盘,表面上是安排试工,实质上是试图薅新员工的免费劳动力,试工几天再说不合适,一分钱不给就试图打发人家走。这个想法不能有,现在员工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若是告到人社局,老板也得吃不了兜着走,还要留下负面信息记录,实在犯不着。

二、试工之前也要做背景调查

哪怕就是几天的试工,出于安全考虑,也得要进行背景调查之后才能安排,尤其要调查这几个方面:

1.身份证真假。

2.基于身份证号码,查询是否有犯罪记录。

3.通过裁判文书网,查询历史诉讼记录。

4.通过工商信息网,查询商业注册信息,没准招了个老板来了。

5.联系新员工的前任公司,查询实际离职情况,并告知员工,今后正式入职时,需要提供前任公司的书面离职证明。

三、试工的核心是评测

之所以安排试工,核心是借助这个试工来对新员工进行全面评测,所以不可随意,而是要有所设计,尤其在这几个方面的评测:

1.精神是否正常。

2.学习速度与学习的主动性。

3.对工作指令的理解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5.对既定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的遵守情况。

6.人际关系的相处能力。

7.实际执行力。

8.个人品行。

9.思维反应的速度。

四、带岗人

让新员工试工,并不是一丢了之,而是得要安排一个明确的带岗人,全程安排及跟进,以及最终的评测汇总。

五、试工的方式

1.资料学习。

2.现场观摩老员工的操作。

3.在带岗人的监督下,执行简单的工作。

4.商品的识别、抄录、分拣、盘点。

5.体力型的装卸和执行。

6.清洁整理型工作。

六、试工的细节

1.试工先要告知新员工,待新员工明确同意才可安排。

2.试工也要签署明确的试工说明文件。

3.试工时长以1-3天为宜。

4.试工内容要有次序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5.原则上在公司内部试工,尽量不安排直接面对外部客户。

6.毕竟不了解对方,在试工的中途,也许新员工会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自行走人,所以,在相关工作的安排时,要考虑到这个情况。

七、待遇薪酬

即便是几天的试工,也得要给钱,不然就有占人便宜的嫌疑。工资可以日计,参考值约为试工岗位正常薪资的6-8成,或是符合当地最低日收入标准。


潘文富
潘文富 潘文富,管理资源网专栏人物,经销商课题研究者 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中心《经销商管理师》《卖场管理师》职业标准起草人 《经销商经管技术交流》杂志主编
 应聘者,试工,前来,应聘,求职者

扩展阅读

随着员工在职时间逐渐缩短,招聘工作也逐渐常态化,也就是常年都在保持招聘。不过,虽然加大了招聘力度,但招聘效果仍然不理想,应聘人员来的少,谈成的更少。问题背后一定有原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是现在求职者的

  作者:潘文富详情


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病假的员工一般会接受标准心理治疗,即认知行为治疗。然而,Suzanne E. Lagerveld,Roland W.B. Blonk等研究者在Journal of Occupati

  作者:闫敏详情


博主按:光伏产业面对两大困境,一是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二是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之下,市场疲乏。无锡尚德面临的困境,可能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吧。以下是引用的媒体报道:无锡尚德准备裁员计提1000万美元遣

  作者:朱志砺详情


自杀式的应聘   2011.07.23

自杀式的应聘这段时间是求职和跳槽的好时机,我们公司也在大量的招聘员工。我发现应聘中间有三种人:平凡人、优秀者,还有就是自杀者。 更加好玩的是,很多人应聘不上去,不是由于自己不够优秀,而是这个人从头到尾

  作者:范萍详情


职场上有个金三银四的说法,每年三四月份,跳槽的人明显增多,大学毕业生也开始辗转于各大招聘会会场,力求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而求职时的面试一环,是一个重要的敲门砖。 所以不少人为了求职,考了这个证拿了那个

  作者:详情


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从职场方面来讲,无论男女,选错行也好,嫁错郎也罢,应该都是一次对职业的错误选择。本文想说的,是对于那些有了多年的职场经历,已经担任过几年企业中高层职务的职场人,在重新选择职业并

  作者: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