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撤盘的背后

 作者:潘文富    476

一,详细记录撤盘经销商的情况介绍
在前期与撤盘经销商老板之间,尽量多接触,多询问,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沟通时,最好保持全程录音,然后让文员分门别类的整理成书面材料,作为后期的查验和核对原始凭据。毕竟,撤盘老板所说的话,可信度不是那么高,后期需要多方求证,所以前面就得完整保留相关的情况介绍。
二,看仓库
业绩流水和团队士气,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仓库的管理水平才是实实在在的,进仓库主要看这些方面:
1,  整体的整洁程度
2,  堆码的标准化程度,是否有随意堆码,倒堆,尤其是死堆。
3,  退货区的数量和整理水平
4,  询问退货回来的处理流程,时间,处理渠道
5,  多长时间盘一次库?盘库之前是否有通知?谁来盘库?每次盘库的时间?盘库的差异有多少?差异处理办法?
三,要档案
当前的客户档案,若不肯全部给,随便给几个有代表性的也行,这客户档案能折射出来做市场的精细程度和客情关系质量,看档案主要看如下指标:
1,  档案的名目多不多,够不够细致
2,  是否有照片在里面
3,  档案的制作时间
4,  档案的更新补充情况
5,  是否有对相关情况的分析说明
四,跑终端
主要是看看实际的货物陈列动销情况,既往的合作历史,下游客户的印象和评价,尤其是关注下有没什么前期遗留问题。
五,重新注册公司
当确定要接盘时,务必要重新注册新公司,并且不能在原来公司所在的税区注册,一定要换到另外一个税区,重新注册新公司,千万别图省事,更别指望原有的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所谓关系能帮你什么忙,老公司的注销问题让撤盘经销商自行搞定,这个火盆子千万别接手。
六,人事档案
在不惊动撤盘经销商员工的前提下,查阅当前的人事档案,技术培训记录,奖惩记录等资料,全面的了解当前员工团队的情况,尤其是要查阅已经离职的人事档案,关注离职原因,离职时间,离职后的去向等情况,员工离职,一方面是反映了前期的管理水平和存在的内部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离职的员工,未来将是公司的发展障碍,甚至是地雷。若有条件,可设法寻找一两位已经离职的员工,可以了解到很多真实的情况。
七,找厂家
以当地某经销商公司的名义,直接联系撤盘经销商当前所合作的上游厂家,表示要争取经销权,厂家一般的处理程度是转给所在大区或是当地的厂家业务人员,通过与厂家业务部门的沟通,也能初步判断出撤盘经销商与厂家的合作质量。
八,各级人员的对应沟通
以前期与撤盘经销商老板沟通时所做的情况介绍,将其中的内容点逐条拿出来,与相关人员(经销商公司内部的,外部客户,外部厂家)进行逐条核对,辨明真伪及水分。
最后,笔者的建议是另可放弃不接,也别冒险接盘,从笔者接触过的实际接盘情况来看,成功率不到三成,当然,这里不排除确有非商业考虑的撤盘,这还能捡个漏,但大多数往往是自个生意都做不下去了,才撤的盘。
潘文富
潘文富潘文富,管理资源网专栏人物,经销商课题研究者 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中心《经销商管理师》《卖场管理师》职业标准起草人 《经销商经管技术交流》杂志主编
 经销商 背后 经销

扩展阅读

对于经销商来说,基于产品经销来赚差价,目前还是主要的盈利模式。这卖产品是通过终端售点来实现的,终端数量决定了经销商的销售业绩,而终端质量则是决定了经销商的利润。总而言之,终端售点,就是经销商吃饭的本钱

  作者:潘文富详情


几乎没哪个厂家的经销商群体是整齐划一的,几百个经销商就是几百种样子,各经销商的规模、实力、发展取向、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指标千差万别。这也是经销商管理难的原因之一,一套管理体系,很难包容花色各异的经销

  作者:潘文富详情


早期的经销商几乎都是产品驱动,运营方式就是卖货,盈利方式就是靠卖货赚差价,然后就是多卖货,卖名牌货,卖新产品,卖高端品。理论上来说,终端覆盖率越高,陈列做得越好,促销活动持续不断,货就卖得越多,钱就赚

  作者:潘文富详情


消费行为的背后   2024.06.27

按说,所有做销售工作的,都要学习这个消费者心理学,分析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毕竟,销售过程的核心,就是心理学。买也好,不买也好,觉得好,觉得贵,都是心理作用。在消费者常见的行为背后,都有对应的心理因

  作者:潘文富详情


以前就是简单的培训,后来叫增值服务,现在又叫赋能,就是厂家在技术层面对经销商有些帮助,主要也就是上上课,提供些系统工具,参观些市场。单次搞的叫论坛,多搞几次就叫商学院了,再大点就叫战略伙伴陪跑项目。这

  作者:潘文富详情


与对外销售工作相配套的,是内部的销售管理。销售管理主要也就是记录、转交、汇总、分析这几大功能,业务量不大的时候,简单的手抄单,纸面账,面对面沟通,微信短信等措施也行,甚至靠记性也行。但业务量放大之后,

  作者:潘文富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