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立国:中国向德国制造学什么?

 作者:李光斗    271


幸福企业,幸福员工

只有幸福员工才有幸福的企业,数据表明,中国90%的质量问题都是员工的有心之失,而非无心之失,虽然无法统计员工工资被拖欠程度和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但员工不幸福,是无法精益求精的。相比之下,德国的员工却很幸福,所以才有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德国制造才有高品质的保证。德国制造业在全国经济的比重为27.9%,是七大工业国中最高的。

为保证德国制造的品质,德国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学徒制”教育体系。“学徒制”即为选择职业教育的16岁学生必须当3—4年的学徒,其中一半的事件在企业“学徒实习”,一半的事件在学校学习理论。工会在450个行业里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企业聘用。一旦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员工,薪水也相当可观:德国的蓝领工人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工人高水准的工资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福特早在多年前印证了这个事实。
1913年,福特在针对销量愈发增长,现有生产条件已经无法满足消费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得汽车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10秒成一车”成为了现实,当年,福特就创下了20万辆的生产记录。到 1920年时,福特的年产量已经高达到100万。

外在数据飙红,但是福特内在却出现了大问题,产量上涨,老板发财,但是员工待遇却丝毫未动,员工的不满情绪在飞速滋生,几千个人辞职不干了,公司的人员流动也一度达到380%。

公司的一位创始人詹姆斯·考森斯看到了这枚“不定时炸弹”,1914年1月5月,亨利·福特推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改革措施:将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少到8 小时,日薪却从当时的2.5美元提到5美元,另外还有部分高工还享有利润分成。这一爆炸性的消息一经传播便有上万名求职者便闻风而来。几乎所有老百姓欢呼雀跃,而资本家们则认为福特是要“毁了美国工业”,金融各界人士也站出来指责这一行为,连《华尔街日报》都认为此举“犯了经济罪”。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在高工资的激发下,在车间到处都是工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而劳动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而从外在数据上来此举更是大获全胜,实施这一制度后,1916年的年利润比1914年整个翻了一番,达到6000万美元。福特的百年基业,就此奠定。

“德国制造”的胜利

虽然德国品牌在20世纪不断崛起,但作为老品牌强国的英国,却迟迟不肯承认德国的成功。直到二战结束,英国依然坚持要求在德国进口的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标识。这一状况,直到日不落帝国失去劳斯莱斯的那天才彻底打破。

宝马(BMW)的前身是一家飞机工厂,他们在 1916年3月7日成立,最初以制造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为主,直到1929年7月BMW才推出首辆汽车,但随着宝马在汽车领域的不断技术创新和发展,逐渐发展为汽车界巨擘。而劳斯莱斯汽车品牌几乎等同于大英帝国的权力、尊贵与繁华,历经百年沧桑变故,终于逐渐失去了昔日光辉,于2003年被宝马收购。而劳斯莱斯又曾是英国著名飞机引擎制造商,如今已入德国宝马麾下的劳斯莱斯也为英国皇家空军提供发动机,在二战的战场上,劳斯莱斯赢了。而英国万万不会想到,在半个世纪之后的品牌战上,劳斯莱斯却输在了宝马手上。

取长补短,品牌立国

德意志是个伟大的民族,战败后,凭着强大的意志力,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洗刷了自己的耻辱,又重回世界强国之列,他们所依仗的,就是那些作为行业翘楚存在的本国品牌。回想华夏五千年文化的辉煌,而如今全球品牌100强中居然没有中华品牌的身影,着实让人反思。

如今的中国品牌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出口下滑,产品质量受到国际质疑,企业以赚钱为目的而忽略品牌建设,工人工资占GDP比重过低,这些德国曾经的危机在中国随处可见。想要做出一个好品牌,一个让世界承认的品牌,中国企业应虚心向德国制造学习,以下是给中国制造企业的几点启示:

1. 加强产品监管力度,保证产品质量

中国是个制造业的大国,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你都能轻松买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是中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大部分中国制造业都以OEM闻名, 靠着拿到国际大厂的定单和设计图来制造,而在产品质量上却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的认可。俗话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只要有一个细节出现问题,整个产品就不会有好结果。除了本身监管系统完善的大企业,众多中小企业也要加强对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本着切实负责的态度来从事制造,为人民谋福利。也只有加强监管,才能有助于潜心开发制造,保质保量,在成为制造大国的同时成为制造强国。

2. 适应微利时代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过漫长的短缺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使得所有商品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百姓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商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消费类产品产生旺盛的爆发式需求,企业生产出的任何产品都会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使暴利时代的企业往往忽视产品的品质。而在台湾地区,人少货多,品质差的商品遭到唾弃,商家只能在提高成本,保质保量上下功夫,这使得台湾制造企业的产品利润象刀片一样薄,是真正的“微利时代”。中国大陆并没有经过这样的“微利时代”,但是近年来众多的产品过剩现象,提醒了国内制造企业专注与靠品质取胜,也要求这些企业努力适应新的“微利时代”。

3. 提高品牌价值,让人认可中国制造

可口可乐的创办人曾经说过:“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烧光,只要我的牌子还在,我就马上能恢复生产”,这就是品牌的价值。而如今全球百强品牌没有中国的身影,这是对中国制造又一次警醒。没有优秀的品质,就没有成功的品牌,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中国制造企业也要提升品牌价值。让中国品牌驰名海内外,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的代名词。
李光斗
 立国 德国 制造 品牌 什么 中国

扩展阅读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9月9日–10日,姜上泉导师在中国邮政集团重庆公司训练辅导降本增效系统。重庆邮政90多位财经人员参加了训战辅导。2天降本增效训战辅导,针对邮政速运的经营特点,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效五阶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8月22日—8月24日,姜上泉导师在北京主讲第24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建材、宇通客车、建龙集团、中国铁路物资股份、中国远大集团、中航物资装备等多家500强企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8月15日—8月17日,姜上泉导师在武夷山主讲第243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方案训战营。来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75位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及经管人员参加了训战。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效系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6月13日—6月15日,姜上泉导师在广州主讲第238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平安、科达股份、温氏集团、东凌集团、德联集团、德赛科技股份、三七互娱网络科技、湖南郴电

  作者:姜上泉详情


西安编制备案制教师和普通事业编教师有什么区别? 西安备案制教师靠谱吗? 事业编制人员和编制备案制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都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进行选拔,都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作者:王晓楠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