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
350
财政部于19996年6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执行。这一准则是为了规范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日益增多的诸如易货贸易、股权交换等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避免企业借此操纵利润。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将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来探讨。
一、涉及货币性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确定问题
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一般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但有时也会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补价占交易额的比例成为区分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的标准,我国的准则指南中规定此比例为25%,即:低于25%(含25%)的,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按本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这一比例的计算从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分别考虑,对于支付方,比例为支付的补价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对于收到方,比例为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
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中心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二是是否确认交易损益?准则在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基础上,将非货币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处性交易两大类:前一类,由于换入、换出的非货处性资产在企业中的用途和地位相同或类似,这种交换不能视为盈利性交易,因此,一般不确认损益,采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只有当换出资产发生减值(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出于稳健原则的考虑,才应确认当期损失;后一类,由于换入、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已改变,可高为盈利过程已经实现,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公允价值与几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特殊情况下,虽然换入、换出的资产用途不同,但换入资产还需要再次用于非货币性交易才能实现企业既定目的时,这交易应视为盈利过程没有完成,即:应比照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三、涉及补价情况下同类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问题
对于支付补价方,会计核算比较简单,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换出资产没有发生减值时,换入资产价值=换出资产几面价值+补价,没有损益;
(2)换出资产发生减值时,投入资产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确认的损失额=换出资产几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对于收到方,也分两种情况:
(1)换出资产减值时,会计核算较简单,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确认的损失额=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2)换出资产没有发生减值时,按照准则指南,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
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对于涉及补价的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在盈利过程已完成,收到补价方确认的损益=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这两个公式分别情况使用。
四、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问题
在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其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单项资产交换时完全一致,但须注意两个问题:
(1)判断换出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将换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与其账面价值总额进行比较,而不论换出的单项资产是减值还是升值;
(2)在确定了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之后,应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计算确定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
五、会计科目的使用及对准则指南的一点疑问
非货处交易可能涉及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等,其产生的损益相应归属于不同的会计科目,准则指南中举例涉及最多的是固定资产,如果换出的是固定资产,则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对于换入固定资产,准则指南中有关的十个例子(分别为例1、3、4、5、7、8、10、11、12、13)中有九个都是以确认的入账价值作为其原值,仅例13中甲汽车销售公司的第二笔分录中,以换入资产在交换前乙公司的账面值为原值,并以确认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这一几面原值的差额确认了累计折旧。不知是何原因?
一、涉及货币性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确定问题
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一般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但有时也会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补价占交易额的比例成为区分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的标准,我国的准则指南中规定此比例为25%,即:低于25%(含25%)的,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按本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这一比例的计算从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分别考虑,对于支付方,比例为支付的补价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对于收到方,比例为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
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中心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二是是否确认交易损益?准则在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基础上,将非货币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处性交易两大类:前一类,由于换入、换出的非货处性资产在企业中的用途和地位相同或类似,这种交换不能视为盈利性交易,因此,一般不确认损益,采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只有当换出资产发生减值(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出于稳健原则的考虑,才应确认当期损失;后一类,由于换入、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已改变,可高为盈利过程已经实现,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公允价值与几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特殊情况下,虽然换入、换出的资产用途不同,但换入资产还需要再次用于非货币性交易才能实现企业既定目的时,这交易应视为盈利过程没有完成,即:应比照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三、涉及补价情况下同类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问题
对于支付补价方,会计核算比较简单,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换出资产没有发生减值时,换入资产价值=换出资产几面价值+补价,没有损益;
(2)换出资产发生减值时,投入资产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确认的损失额=换出资产几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对于收到方,也分两种情况:
(1)换出资产减值时,会计核算较简单,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确认的损失额=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2)换出资产没有发生减值时,按照准则指南,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
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对于涉及补价的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在盈利过程已完成,收到补价方确认的损益=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这两个公式分别情况使用。
四、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问题
在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其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单项资产交换时完全一致,但须注意两个问题:
(1)判断换出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将换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与其账面价值总额进行比较,而不论换出的单项资产是减值还是升值;
(2)在确定了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之后,应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计算确定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
五、会计科目的使用及对准则指南的一点疑问
非货处交易可能涉及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等,其产生的损益相应归属于不同的会计科目,准则指南中举例涉及最多的是固定资产,如果换出的是固定资产,则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对于换入固定资产,准则指南中有关的十个例子(分别为例1、3、4、5、7、8、10、11、12、13)中有九个都是以确认的入账价值作为其原值,仅例13中甲汽车销售公司的第二笔分录中,以换入资产在交换前乙公司的账面值为原值,并以确认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这一几面原值的差额确认了累计折旧。不知是何原因?
几个问题 会计核算 性交易 谈谈 性交 核算 货币 会计 几个 交易 问题
扩展阅读
企业设计: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2025.04.03
企业设计: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企业设计通过系统化、战略化、创造化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根源性问题,帮助企业构建清晰的战略方向、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运营
作者:王韵壹详情
企业设计:是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入口 2025.03.24
企业设计:是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入口作者:企业设计权威导师盛战企服公司董事王韵壹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每个企业管
作者:王韵壹详情
2023双11交易额出炉,给我们带来 2023.11.14
2023年双十一全网交易总额达11386亿元,其中,综合电商平台销售总额达9235亿元,天猫位居综合电商平台榜首,随后是京东和拼多多。 直播电商平台表现不俗,2023年双11,直播电商累积销售额
作者:杨建允详情
民营医院的发展:究竟面临多少问题? 2023.04.25
中国民营医院发展研究咨询中心通过长期的专题调研,发现当前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急需解决15大问题。 1、医院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医院体制改革不仅仅限于国有医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
作者:李名梁详情
民营医院系列观察(五):北京新兴医院 2023.04.12
一. 医院在电视上做广告应不应该?该如何做?有人说,过去的“电线杆医院”、“厕所医院”是我们应重点打击和斗争的对象,而现在应该打击“电视医院”。这是否有道理,值得探讨。现在医院面临的环境不一样了,市场
作者:李名梁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我要发布需求,请点我!
相关信息
管理文库分类
最新发布
- 1引进非酒类商品之前的 22
- 2网络营销惊喜无限源于 25
- 3清扬《无懈可击之美女 21
- 4中华牙膏“相约星期兔 16
- 5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15
- 6资生堂网络营销之恋 14
- 7杰士邦日全食营销,雷 14
- 8兰蔻小黑瓶掀起全球基 17
- 9微博营销,微力炸弹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