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阻碍了中国品牌的成长?

 作者:黄鸣    667

品牌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的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以及广大消费者,都关心品牌企业,形成合力,中国名牌才能够健康成长。

品牌失落的中国反省

●巨人之踵●

中国经济总量需要追超的国家依次是——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美国。如果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依据计算这些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的个数:意大利为8家,法国37家,英国35家,德国34家,日本82家,美国189家。中国则是15家。六大强国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的个数分别是2个、8个、4个、9个、7个、58个。还应该注意到,瑞士有4个世界级品牌,荷兰有3.5个,韩国、芬兰、瑞典各有一个。然而,中国却一个也没有。

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七,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三,在经济总量上可谓巨人。但是,品牌的缺失却可能成为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影响中国制造在国际竞技舞台的后继力。面对这样的状况,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平静,都会有一种耻辱感,以及知耻后勇的冲动——努力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品牌。

●品牌表达的重要意义●

品牌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就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民族品牌不仅代表着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平,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他们承载着重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历史责任。

不仅如此,品牌还是市场竞争的致胜利器。一个企业尽管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及优秀的资源,如果不能最后表达为品牌竞争力,则很难为最大范围的消费者所感知,在市场上也不会有号召力。相比国际强势品牌,品牌竞争力是目前民族企业最为缺乏,但恰恰也是我们在国际市场决战中最为关键的能力。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380。中国出口的衬衫平均一件只有30~40美分的利润,还要老是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折磨。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然后创造大量的中国品牌。

●是时候了,中国出牌●

“MadeinJapan”曾经是低质品的代名词,“MadeinGermany”在1890年时也是英国人打在德国进口商品上的廉价低质品标记,到了今天,他们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

那么,“MadeinChina”为何就不能成为优秀品牌的代名词呢?

虽然现在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优势比较弱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日本还是韩国,从经济起飞到品牌群落崛起之间都会存在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差。如果这个时间差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话,那么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崛起的时间。中国经济已出现了从财富时代到品牌时代的契机,关键要看中国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中国必须孕育出自己的强大世界级品牌。

打造中国品牌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民族企业的头上。我们也到了,海尔、联想这样优秀企业已经逼近品牌百强,大量的民族品牌企业正在茁壮成长,成为“世界级”亦是呼之欲出。

但是,也必须看到,处于幼齿时期的中国品牌,在最需要悉心呵护的时候,却经常无端地经受着非理性的轻视与无谓的消耗,品牌建设进三步退两步。

抬头一望,中国品牌成长的路上横亘着丛丛障碍,而且许多来自我们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是自己在拖自己的后腿,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中国品牌成长路上的五大阻碍

●障碍1:扭曲的崇洋消费情结●

来看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少国人平时对洋货痛恨不已,对国货怜爱有加,但到了买单的关键时候,还是“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洋货的问题再大,也说成“例外”;国货挑不出太大问题,也结论为“买不得”!这是不少国人的购买倾向。

关于自主品牌的赞誉之词,我们没少听到,可是在现实中,这些“长江之歌”被淹没了,淹没在国人对洋品牌的趋之若鹜中……“崇洋货轻国货”的心态已经成为抑制民族品牌成长壮大的重要阻力。

黄鸣
 阻碍 成长 品牌 中国

扩展阅读

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日益风行,服装自然不甘落后,日益成为网购第一大类商品。这种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服装品牌纷纷“触网”,开始布局网络销售渠道。北京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老师解释说,尽管现在服装企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行业所看重,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如果不加强培训,那么企业就会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死去。于是国内培训业

  作者:刘东明详情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大趋势总是鼓舞人心的。2014年已经走完一半,进入下半场,大趋势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大趋势的力量愈加不可忽视。笔者刘东明简单分享2014中国网络营销大趋势观点,也期待更多的观点百家争鸣。一、4G王的盛

  作者:刘东明详情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