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社群+”生态圈已进场

 作者:卢彦    424

当社群成为“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标配后……


时至今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工业、农业、医疗、教育、金融、零售、交通……在当今的竞争环境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渠道、营销、供应链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由这些价值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以及由价值链形成的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系统竞争。


时下的国民经济是供给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需求端消费升级,刺激乏力。在此背景下单个企业已经很难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这必然倒逼企业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出现。要想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只能让供给端和需求端直接对话,这样才能精准的实现按需定制。按需定制离不开大数据,也离不开社群。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认为非互联网企业在“+”上社群后,建立了一种新的供需模式,将产品与特定客户进行精准连接,提高了供需两端的效率。“社群+”模式给商家指出了一种定位客户的“捷径”,实现供给量和需求量两端的增加,为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最近连续见了好几拨社群创业者,关心的问题不外乎就那么几个,如何吸引新人加入?如何把用户转化成粉丝,如何激活现有粉丝的活跃度和参与感,现有粉丝如何进行商业变现?变现不外乎就几个手段,要么收会费卖服务,要么做电商卖产品。


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个问题不是变现那么简单。在问题的同一层面永远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站到更高的维度思考,如《三体》所言,“升维思考,降维攻击”。社群运营在术层面很容易归纳总结提炼成方法论详见《社群如何落地,从构建到运营只需七步》。问题是,假如你的对手也按部就班的如法炮制一遍,那你怎么办?在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粉丝的价值时,你先行一步构建粉丝群,这时你可能有领先优势。可是当大家都看明白社群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价值后,都开始构建粉丝群时,你怎么办?术层面的策略、方法、技术都可以模仿。当华为也开始像小米一样,也找100位KOL,也与粉丝做朋友搞活动,也开始鼓动粉丝口碑传播,假如你是雷军,你如何应对?总的来说,产品是一维,服务是二维,社群是三维,平台是四维,生态是五维。所以,要想对社群产生降维攻击,前行的方向一定是在社群的基础中搭平台、建生态。


“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告诫人们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 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 佩奇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 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成功的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那么 “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


2、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


3、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社群+:互联网+企业行动路线图》


这些商业法则,对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有哪些启示?


 互联网,下半场,社群,生态,进场

扩展阅读

9月2日,成都车展正式开幕,110个汽车品牌齐聚巴蜀,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已然成为一个观察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了。实际上,众多汽车厂商都在寻找未来行业发展的进路。2016“汽车营销4.0时代”高峰论

  作者:刘东明详情


PC突破了空间轴的界限,移动互联填平了时间轴的鸿沟;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晨昏交界点,我们清晰的嗅到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平台巨头移动端角力加剧,用户争夺战时时可见,谁将问鼎天下?APP朝生暮

  作者:刘东明详情


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2013年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颠覆者的姿态挺进金融业;大数据风靡全球,冲击传统银行业陈旧的信贷和服务理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自

  作者:刘东明详情


西安王晓楠:为什么每一次互联网风口你都错过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每一次互联网风口都错过了?这一次,我们来好好聊一聊。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的一些互联网风口。从某宝电商到微商,社交电商再到直播,每一个风

  作者:王晓楠详情


西安王晓楠:为什么每一次互联网创业风口你都错过了? 每一次互联网创业风口你都错过了,这可能让你感到沮丧和失落。但是,不要气馁,因为这不完全都是你的错。创业风口的出现往往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微电商众创联盟详情


预防医学,和“治未病”的指导原则,加速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21世纪人们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 生命健康是个全程呵护的过程,面对现代病,事

  作者:王晓楠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