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电子阅读热情 Kindle 并非 「狼来了」

 作者:王沛    16



     中国对待外资在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严酷的知识产权环境、国人的消费者体验、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等因素,都为Kindle的入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霾。


  畅销书《大数据时代》Kindle版本,在Kindle发布之后第二天的销售量增长了约5倍;在Kindle入华后的48小时内,北京多家苏宁店面已经断货,亚马逊的送货员送Kindle送到腿软。Kindle入华,无疑在中国刮起了一股旋风。


  所谓树大招风,在铺天盖地的媒体评论中,不看好Kindle前景的比比皆是。中国对待外资在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严酷的知识产权环境、国人的消费者体验、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等因素,都为Kindle的入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霾,使得Kindle入华摆脱不了小众市场的桎梏。


  Kindle入华虽然夺人眼球,但是入华者绝非都是“狼来了”。作为业界大佬,尽管Kindle的在华前景困难重重,但是,在移动电子阅读市场不景气的前提下,中国的同行对Kindle来袭无一例外地抱有欢迎态度。大家都希望依靠Kindle这个国际大佬重拾国人对这个市场的热情。


  生不逢时


  用户体验欠佳


  端午节前夕,亚马逊阅读器Kindle Paperwhite和平板电脑Kindle Fire HD正式在国内市场开售,销售渠道为亚马逊官方网站、苏宁实体店及苏宁易购。然而对于Kindle来说,此时的中国市场,已经是时不我待。


  从时机上来判断,Kindle在中国的出现可谓生不逢时。在非智能手机时代,Kindle几乎可以秒杀一切其他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在智能手机刚刚起步的阶段,Kindle的大屏幕、高阅读体验依然可以占据优势。但是,在iPad风靡之际,再加上Android催生的大批4.5~6.3英寸大屏手机,则让Kindle的定位变得非常尴尬。


  当人人必备的手机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当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力与流畅的手势操作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回归黑白时代?


  从用户体验来看,虽然感觉Kindle应用的E-ink显示技术确实是适合长时间阅读的神器,但是据从消费者体验来看,Kindle Paperwhite显示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翻页出现的闪屏现象。“正常显示的书页都是白底黑字,但翻下一页时明显会出现零点几秒的黑底白字现象,不然就是翻页的延迟跳闪,如果说E-ink是保护视力的技术,那这一闪一闪的翻页肯定会有损视力,除非你翻页的同时眼望别处,但凡书友都不会喜欢这样的阅读体验吧。”在亚马逊官网的留言上,有消费者吐槽这样说。


  曾经因汉王电子书、Bambook等而火热的电子书市场,近几年逐渐回归平淡, Kindle的入华或许有望改变这一局面。在Kindle上市的当天,当当、汉王、天翼也同时推出新品。


  水土不服


  缺乏完整生态环境


  从Kindle 的历史来看,Kindle最成功的要素基于云端的数字内容,卖书起家的亚马逊彻底改变了欧美的出版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数字书店,也培育了数以亿计的付费读者。自2007年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以来,亚马逊围绕Kindle建立起庞大的电子书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电子书终端销售商,还是内容出版者。在美国,亚马逊可以绕开传统出版社与作家直接签约,获得图书版权,并在自己的Kindle商店销售。目前Kindle商店有46000个品种,每天基本按200个品种增加,独家就有3000~5000个。


  “亚马逊的Kindle其实很有体系化,和亚马逊很多其他业务都息息相关。”一位亚马逊前员工表示。因此在硬件产品背后,亚马逊围绕 Kindle 也打造了一个生态系统,从云支持到内容提供,都确保了 Kindle 能有很好的用户体验。遗憾的是,面对更为纷繁的中国市场,Kindle美国那种完整的生态链在中国并不能复制。


  在美国,亚马逊走的是捆绑硬件销售内容的盈利模式,并且根据其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同比增长70%的电子书销售量正在验证着这一模式的成功。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无疑不想成为一个硬件厂商,“用户购买其他设备时只是得到一台设备,而购买Kindle则得到一种服务。”对Kindle来说,真正赚钱的机会在于用户使用这一终端时不断购买数字内容。


  事实上,亚马逊在中国从来都不乏模仿者,构建电子书生态系统在中国也并非新闻,只是难成气候。无论是老牌的电子阅读器生产商汉王,还是具有原生内容优势的盛大文学,都有自己的阅读器产品,并宣称把建立电子书生态系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中国最大的两个电子商务公司京东和当当在销售电子书的同时,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不过,这些公司并未取得什么突出成绩。


  在国内专业人士看来,中国的电子书市场和美国相比不仅规模小,而且非常混乱。2012年全国电子书市场不到3000万元,这根本无法与纸质书每年460亿~470亿元的规模相提并论。根据美国出版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去年电子书已经占到美国出版业23%的收入。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同样庞大的阅读资源轻易就能够在手机和iPad上面获得,功能单一的电子书越发难以凸显其价格优势。再加之始终难以解决的图书盗版问题和电商的无序混战,中国的整个数字出版行业一直待在本就江河日下的传统出版业身后,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政策风险


  绕不过的坎儿


  新闻出版行业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高度敏感和政策性的行业,去年亚马逊Kindle内容商店上线运营的牌照问题是采用由中文在线运营的模式解决的,但这无疑是在和现有监管政策打擦边球。随着Kindle硬件的入华,亚马逊最具竞争优势的云服务必将随之而来,监管的复杂性将大大增加。虽然亚马逊在此前已经做了大量针对中国特色的订制工作,例如:中国的Kindle并不能登录国外的亚马逊商店,不能接入国外的内容,也没有send to Kindle功能。如何使Kindle的内容服务符合中国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使相关的政府部门“放心”,将是亚马逊面临的一大问题。作为一家外企和出版公司,政策风险始终是悬在亚马逊中国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仅如此,国内知识产权环境的现状对Kindle来说依旧严酷。在Kindle入华前期开展了“清场”活动:4月底,知名第三方Kindle电子书分享渠道爱看豆悄然关闭;6月,豆瓣阅读关闭了Kindle服务。尽管如此,保护知识产权的任务任重道远。在中国的发行机制下,盗版依旧层出不穷,这样就使得Kindle书店及其他类似模式的电子书平台价格越来越低,这样的产业链很难说是健康的。


  狼既无牙


  与之共舞


  曾经因汉王电子书、Bambook等而火热的电子书市场,近几年逐渐回归平淡, Kindle的入华或许有望改变这一局面。在Kindle上市的当天,当当、汉王、天翼也同时推出新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国内这些曾经或正在电子书上下工夫的从业者,一边采取各种计划推新品与Kindle竞争,另一边又希望借助Kindle的品牌和影响力,重燃用户对数字读物的热情。


  作为竞争对手的汉王,对Kindle入华表示赞同。汉王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国内电子书市场的玩家并不多,Kindle的进入对整个电子阅读产业有好处,大家可以共同将市场做大。而这番话的背景是,汉王正面临严重困境。根据汉王2012年财报,其去年电子书营业收入为6916.2万元,同比下降77%,不及高峰时期的一个月销量。


  此外,当当网副总裁王曦则在一次论坛上透露,虽然当当去年图书音像收入达到32.5亿元,来自电子书的收入只有300万元。这意味着电子书产业在中国还并未完全开展起来。在电子书产业还未充分成熟之时,Kindle入华确认会给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会给竞争对手造成更大的压力,每家分羹多少,尚拭目以待。


王沛
 电子,阅读,热情,Kindle,并非

扩展阅读

员工的价值主要就是体现在执行力上。执行力的背后,两大支撑因素,一个是会不会干的技术问题,一个是想不想干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的背后,又牵扯到待遇、企业文化、同事关系、内部氛围、对公司及管理层的信任、管理

  作者:潘文富详情


未来,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电子商务都不能少。正如张近东所言,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标配。传统行业要进军电子商务,不能按照传统行业的思维来做,以传统思维做电子商务,可能会死得很难看。  有个企业想请高定基

  作者:高定基详情


几乎所有的连锁餐饮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工作标准化了,热情没有了?怎么办?问题都一样,不同的是用什么方法去面对。无论是连锁商场还是以连锁经营的餐饮,由于对规模上的要求,需要不断的拓展连锁店,无论是对外的

  作者:王山详情


系列专题:《诗意的教育: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第一章 第七节 批判阅读另类思考  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进行学识与人格的双 重塑造。  传统的语文课上,孩子已经习惯了跟

  作者:苏静详情


系列专题:《诗意的教育: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第一个问题:你知道挑山工一次挑多重的货物吗? 这个问题刚一抛出,孩子们就表现出极大的quot;猜谜热情quot;:50斤,100,150斤… …看着孩子

  作者:苏静详情


系列专题:《诗意的教育: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第四个问题:你知道挑山工辛苦一天的收入吗? 同样是数字,孩子们这次毫不吝啬自己的表达:quot;这么辛苦这么危险的活儿,一 天不给两三百块谁干呀!quo

  作者:苏静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