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ome迷途
作者:赵波 73
美丽的战略可以依靠想象力产生,
却无法依靠想象力生存——
上篇 反思:PC家电化与家电PC化
PC家电化潮流
2003年4月21日,联想集团重拳出击,在全国市场隆重推出瘦身“双模式”电脑——天骄S系列。这款全球最薄的“双模式”电脑,厚度仅为11cm,整机体积较普通机型1/2还要偏小,内藏式数码按键、镜面机身设计,配以金属质感的超薄液晶显示器,不能不称为PC造型时尚化的经典之作。如果说去年10月底推出1+1双模式电脑天骄、天瑞系列是联想PC家电化尝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那么家居时尚设计的天骄S系列的推出让我们看到的是联想在PC家电化战略上已经欲罢不能,义无返顾。
所谓双模式,通俗说来,就是电脑除了具备应有性能外,还附带一些类似家电的特殊功能,可实现家电化操作——即在电脑不开机的情况下,通过键盘或遥控器,可直接播放、浏览电脑硬盘、光盘、常用存储卡等存储的影片、音乐及图片。区别于其他厂商微机与家电功能的简单整合,联想的双模式电脑是在自主研发的独有的LEOS操作系统(数码家电模式)之上,与微软操作系统WindowsXP并行。很显然,在家用电脑产品、服务均已进入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在硬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打压趋薄的情况下,联想此举是希望通过软件技术领域的开发与突破,通过概念上的革新,来实现硬件产品的增值,从而在家用电脑市场保持较以往更大的技术优势,也冀此给消沉的市场注入一丝生气。
无独有偶,方正把电视、DVD播放和2.1组合音响系统作为组合模块,垒积木似的加进了PC之中——各模块既可以协同作战,也可以独立工作,这就是方正紧随联想之后推出的“三模式电脑”——卓越影音王。而七喜干脆给自己的家电化多模式新PC起了一个连锅端的名字:“欣喜”媒体中心。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个于2003年3月7日推出的中心(PC)研发历时半年、耗资近千万,全面支持电视、录像、音乐、家庭影院、图片处理等数码娱乐功能。
我们看到,尽管各个厂家PC家电化的的概念和方向不尽相同,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譬如海信、TCL等)一窝蜂般加入竞争,已经有人开始兴奋的预测2003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PC家电化元年。
似乎,PC的家电化已是大势所趋。
悲情TCL
这许狂热何曾相识。让我们把目光前移,几年前几乎同样风光的某种意义上的家电PC化(信息家电)热浪,给中国家电业所带来的灼伤余痛似乎还远未消失。
当时的赴难者中,受伤害最深的恐怕非TCL莫属。
“TCL将由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变成全线互联网接入设备的主流厂商和增值服务商,变成中国信息家庭新生活的缔造者”,当初TCL总裁李东生就是如此雄心勃勃,希冀借助于吴士宏的信息战略,将TCL整体提升到另一个更具前景和速度的产业。或许,通过TCL当年家电PC化的代表产品HiD的兴衰反思,能给我们今天PC家电化以启迪警示。
当年,吴士宏提出的信息家庭的核心概念是“教育互联1+4”,与之对应的计划是以TCL的ejiajia网站作为信息家电提供增值服务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接入终端设备也就是TCL全线电子产品服务于最广泛的中国人和中国家庭,实现“信息家庭新生活”,并促进TCL产品销售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增值信息服务选择教育作为进入家庭的突破口,希冀通过建设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的终身教育平台,为中国未来的信息家庭提供一体化的教育信息。这一计划的核心产品就是HiD(Home information Display)——彩电与PC部分性能的合一。
TCL王牌HiD系列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带有VGA电脑接口,可直接一线上网或外置MODEM连线上网,同时可做数码相机及可视电话等的高清晰显示器。其代表产品HiD299e是在高清晰数字电视(HDTV)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女娃”软件操作系统,集成了上网模块,捆绑了“亿家家网站”,分成热点链接、收发邮件和节目设置三部分,用特别配备的遥控键盘或遥控器实现网上冲浪。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如同今天PC家电化的宣传,那时的HiD同样被称之为3C整合的产物,同样是为了方便使用者的简易操作,同样有着所谓的技术创新背景,有些话听起来也是同样耳熟:“HiD之新并不在于它是一个已经完全成型的新产品,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从这一点来说,HiD更新的是其观念,而不是其产品本身。”
之所以是HiD,引用吴士宏的话说,是因为她觉得“在日本、美国已经没有这种机会,在那里信息家电和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充分普及,看不到HiD的发展空间……但看一看中国两亿家庭的家电和计算机普及状况,空间真的很大”并且“是出于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深层的理解。”
然而,这种对中国市场“深层的理解”并没有让HiD摆脱惨败的宿命,吴士宏这次没能“逆风飞扬”,而不得不黯然离去。
究其原因,HiD是根据中国当时的市场状况开发,然而它面向的却是中国未来的消费——这本身就极其矛盾;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吴士宏自称她不会为了标准而去做什么新的HiD标准,这显示出吴士宏并没有把握技术与产业关系的精髓。没有标准如何形成产业,又如何让其它配套关联企业认知并跟进?单靠TCL一己之力,是难以支撑起整个产业链条的;并且,吴士宏低估了PC与互联网在中国的成熟速度,相对于PC急剧下跌的价格及其技术功能的日臻完善,HiD价格的高企与功能缺陷不仅使它远离了服务普通中国家庭的初衷,也让它真正成为了一款“不伦不类”、“实用性极差”的电器。于是,在终端这个阵地失守之后,信息增值服务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信息家庭新生活缔造者”构想的整体崩溃——它的代价是,TCL集团为HiD的诞生付出了1.6亿元的“洗礼费”以及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大量资金投入。据称,TCL集团给当时吴士宏担纲的信息产业集团的整个投资是5亿元,但是基本颗粒无收;更为人痛惜的是,TCL丧失了绝佳的产业转型时机——我们看到,一向被认为是全球性家电生产商的东芝,在此时却基本完成了向IT企业的过渡。
殊途同归?
当我们回头解读今天的PC家电化进程,是否发现它正在唱着与当年家电PC化相同的旋律,走着同样的路?
首先,从某种程度而言,PC的家电化意味着PC消费对家电消费的侵蚀,而它的生存环境背景却是家电产业无论从技术、市场还是服务而言都几乎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在DVD/VCD播放机、大屏幕彩电等普及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这种在家电业虎口抢食的行为不啻于一场豪赌。
从厂家的宣传来看,无论是家电的PC化还是PC的家电化,其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立论基础与目标是实现产品的简单易用性,降低电脑操作门槛。仅从这个角度而言,PC的家电化似乎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在易用性与多功能间划上等号。对于PC而言,拥有家电的易用性与拥有家电的功能,对于PC的定位,其意义却是完全不同。不知是经意还是不经意间的概念偷换,PC厂家的实际产品与设计初衷之间似乎有了很大的偏离,而这却很可能导致PC厂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为了让PC能够处理音像,开发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压缩卡、视频卡、音效卡等的配置。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配置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CPU、硬盘、主板等的投入。然而在付出巨大的成本之后,它却从各个层面无法超越现有的音像家电——先不说电脑光驱设计并不适合读取影碟数据,更不用说电脑显示器和电视侧重点的巨大差异(电脑显示器的分辨率高,亮度低,适于文档与图片显示;电视分辨率低,亮度高,适合动态视频播放。在电脑上看视频播放,效果与电视差距甚远),仅仅在音效处理上,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即使目前市场可见的顶级的PC音效处理系统的效果,也难以与一般的专业音响系统匹敌。
然而这种功能叠加导致的成本攀升却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产品价格的高企,豪华的价位却并没有匹配让人侧目的顶尖水准的功能。这样,我们似乎难以找到我们的目标客户:高层次消费人群能否中意这等功能?而中意相对低端功能的人群能否具备这种较高层次的消费能力?如此,就难脱市场定位的迷失——家电化了的PC依然是不伦不类的东东。
并且,几乎是家电PC化的翻版,国内厂商在PC家电化上同样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各个企业都想执行业之牛角,然而没有标准,如何形成产业?如何引导消费?整个市场又如何成熟?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中国企业所推崇的PC的家电化,由于无法企及互联网于PC的巨大拉动力,只是在PC上将家电的功能累加,因而它实际还是无法解决产品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大家也并不能将市场蛋糕做大,大家争夺的只是蛋糕分配比例的大小而已。于是,所谓的操作系统上的创新突破也就失去了其真实存在的意义,而只能沦落为概念炒做的工具。
那么,PC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
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PC的核心功能在于其强大的计算(数据处理与控制)能力,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现实应用,必须借助于强大的外部辅助设备。这就如同人的大脑,其优势在于思想。对于大脑而言,要把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最为明智的做法是把思想传递给强大的四肢,而不是在大脑上内置出手与腿。因而,让PC具备更多的功能,并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如何强化PC作为控制核心,人性化的指挥越来越强大的外部设备(包括家电),从而达至人类生活的便利。从另一个方向来看,随着家电数码化的深入,同时意味着家电对PC功能的肢解。经过了充分数码化之后的家电,其趋势同样应该将本来属于PC的扩展功能一点一点剥离出来,把本来内置的功能外化。从这个角度而言,PC与家电的并行发展与相互融合并不矛盾——家电强调其功能完善,PC强调的是数据服务。曾经,互联网是PC发展的最大推动力,PC的功能创新更应该挖掘的是互联网络对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无限潜力。这样,我们是否很容易发现,我们目前PC的家电化,由于技术方向错误,其代价就必然是产业上的迷失。
反差:东西方产业发展方向的截然不同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海外,看一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去年1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OMDEX计算机展会(世界最具影响的三大IT展会之一)上,尽管一些国外IT厂商展出了嵌入视窗媒体中心(Windows Media Center Edition)操作系统的电脑产品,但是它们主要还是一个概念展示,厂商并没有投入量产。虽然惠普在美国市场曾尝试推出此类新型电脑,然而销量却并不乐观。而同样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0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CES,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国际最具影响的消费电子展会)上,我们看到国际消费电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数字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功能拓展——转向网络系统成为许多消费电子厂商的一个主要趋势。譬如松下承诺在2004财年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网络家庭视听系统,而先锋公司发布的第一个网络家庭消费系统,可冀由以太网络储存和发送音乐、图象及视频数据。通过CES与COMDEX的展示,我们看到IT厂商都在不遗余力地向消费电子领域渗透,而家电厂商消费类电子也一直对IT领域进行蚕食。然而正如同CES的火爆与COMDEX的相对冷清所隐示的,与国内家电企业兵败IT的传闻不绝于耳相比,在国际市场上,两者力量的较量结果却恰恰相反——消费类电子行业的公司往往占据上风,传统家电和IT产品的融合更为明显。虽然家电厂商和IT厂商的着眼点明显不一,最明显的例子是,索尼的总裁兼COO Kunitake Ando把电视作为数字家庭的核心,但Dell的主席兼CEO Michael Dell却坚信PC才是真正的主角。然而这种争论只是从各自产品优势出发,却仍然没有脱离我们前面的分析,这就是无论家电还是IT产品其技术趋向就是与互联网络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拉斯维加斯COMDEX 2002秋展冷冷清清,而两个月之后的CES却火爆异常;与此同时,COMDEX中国展却是春意盎然,而国内对CES中国展的态度却远远没有对COMDEX那样来的亲切——这从媒体的报道力度上已明显感觉出来。冷热之间的博弈显示出产业变幻的些许规律,联想到与国际潮流正好相反的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反差?
中篇 迷失:技术跟随的背后
TCL危机
2003年3月底,TCL通讯(000542)在2000年的财务丑闻意外浮出水面——其2000年年报所称2632万元赢利经调整后,实际净亏8356万元。4月2日,和讯网发表署名文章,通过分析声称TCL集团在近三年内已失去上市资格。与此同时,欧洲著名投资银行瑞银华宝将TCL旗下另一家在港上市公司TCL 国际(HK1070)2003及2004 年度盈利预期分别下调4%及5%,目标股价也由原来的2.5元大幅调低至1.9元,投资评级亦由买入降至中性。一周后,TCL国际连续三天遭基金抛售,4月16日成交金额更逾亿元,股价跌至1.49元,创52周来新低。
TCL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仔细研究TCL集团下属公司的利润构成,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其几家主要公司的业绩几乎完全取决于其直接或间接持有手机业务收益权的比率。2002年,TCL集团实现利润15亿(其中手机贡献12亿、彩电贡献5亿),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51%,正是快速增长的手机业务掩盖了TCL的所有问题。然而另一个事实却是,TCL51%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当作为集团主要输血来源、支撑两家上市公司业绩的手机业务毛利率不断下降,成长空间业已非常有限时,我们发现,TCL面临的是比修正虚假财务数字更为棘手的难题:TCL集团的明天究竟靠什么来支撑?
强大的TCL其产业的脆弱竟然如此。
探究TCL的深层原因,我们就不能不剖析TCL的产业发展之路。
1999年,TCL电话机丢掉了稳居10年的老大宝座。几乎与此同时,TCL的第二个支柱彩电,由于价格战,利润被打得非常稀薄。当年因为合作伙伴香港长城公司独立研制出专供TCL的低成本的28英寸大屏幕彩电技术,使TCL彩电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可以推出比竞争对手低50%价格的产品。然而由于技术优势的逐渐丧失,很快的便好景不再。尽管TCL将电视做到了全国老大,我们还是不得不遗憾的看到,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却并没有给TCL带来利润规模。好在TCL抓住了手机这个稍纵既失的机会。
当拥有手机核心技术的海外巨头在上一个技术年代赚得盆溢钵满,进而忙于准备产品的更新换代时,上代产品的充分市场化以及技术余量的充分挖掘仍然可以留给跟随者一个生存的空间,或许这就是国产手机在这个特定时期得到迅猛发展的深层原因。GSM手机技术的相对成熟,使现时的这代手机基本演变为时尚的竞争,所谓高档手机在TCL看来也就是最为时尚的产品。因而,TCL手机从高端做起,宝石系列一炮打响,成为2001年卖得最好的国产手机。然而这种高端切入并没有技术上的优势,只是在外观或者某些小功能上做得与别人不同而已。所以随着未来移动通讯、语音通讯和数据通讯的逐步融合,手机的下一代产品即将诞生,缺乏技术后劲的TCL及其他国产手机厂商就不可避免的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我们再来看看TCL的电脑业务。英特尔公司在推出奔四芯片时,调整了中国市场策略,有意扶持一批新公司,TCL电脑有幸被选中而成为重点扶持对象。但是由于TCL对技术理解的肤浅,还是以自己卖彩电的经验卖电脑,从而贻误了迅速做大的时机。技术优势转瞬消失,这样,TCL不得不又一次吞咽苦果。
我们前面提到的TCL信息家庭计划,其缘起实际上来自微软一个失败的项目——维纳斯电脑。当微软公司推出其震惊世界的维纳斯计划后,TCL公司第一个跟进,而当机顶盒的研发不尽人意,TCL就走上了一条概念与维纳斯电脑相似、但途径截然不同的家庭信息化道路,这就是当时的HiD。
如此我们发现,TCL的产业取胜法宝,就是从高端切入,技术跟随。然而当技术跟随所导致的暂时技术优势逐渐丧失以后,其相关产业就不可避免的跌入低谷,它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技术跟随战略背后TCL技术开发、储备与技术底蕴的严重不足。
那么这是否验证了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总裁Gary Shapiro先生对中国消费电子类与IT产业实际发展状况与世界潮流相左的分析:虽然诸如反倾销方面的规则性惩罚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而内因却是中国消费类电子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积累。我们看到,在已经重现美好曙光的世界消费电子产业,我们是否正在又一次失去机会?
微软帝国的技术真谛
然而,当我们质疑中国企业技术跟随战略的时候,我们却难以忘怀正是这种跟随曾经造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并且,微软更是技术跟随的个中好手。在当年轰动一时的吴士宏的《逆风飞扬》里,我们可以读到她在微软的切身体会:“微软……有意识地部分采取‘技术跟随’的战略:紧盯着市场上冒出的任何新的技术动向,密切观察新技术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力,分析新技术与微软现有的产品技术结合可能产生的制高控制力。……新技术……少数生存下来是因为具有代表未来的强大生命力……并的确证实了价值时,微软即可以扑上来‘跟随’,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或者干脆把原创者买了,并迅速占领市场。买不到也没关系,只要微软宣称‘已完成同类产品开发,近期上市’云云,小公司的订单立即锐减,因为客户们宁可等微软……”
如果把上面这段描述中的“微软”换成“TCL”,我们便清晰地看到了吴士宏在TCL的影子。吴士宏还在书中分析:“……‘技术跟随’战略好处是明摆着的:省去大量研发经费人力时间,最有效地利用全行业的创造智慧,避免过多投资在错误的研发方向”。
确实,正如清华大学方兴东博士分析,微软从未真正通过自己的原创技术开发出意义重大的产品:其起家的Basic不是自己发明;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其实不过是从软件高手蒂姆·帕特森手里买下后加工、包装而成;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的诞生源自于对Xerox和Apple公司技术的引用和模仿;Excel实际上是Lotus1-2-3的复制品;Web浏览器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Word则纯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风……这些模仿产品构成了微软的主要力量,而微软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Bob、MSN、Mungo、Park则无一成功。
然而,为什么微软的技术跟随能造就如此神话与长久生命力、而中国企业的跟随却往往在风光一时后就不得不短命早逝?
吴士宏的理解是“企业要想得到如此‘取巧’的厚益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兼备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能力的技术资本家天才,有雄厚的资本(资金和人才)支撑,足以在滞后一年或更久仍能一扑而就,后发而成功(《逆风飘扬》)。”
TCL不是微软,而吴士宏、李东生们也不是比尔﹒盖茨。由于特殊的教育与职业背景限制,吴士宏们实难具备盖茨们的这种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对技术与产业关系的洞察力;TCL 同样难以具备微软那样强大的融资与资源整合能力。所以,TCL对新技术的“跟随”只能是形似而神无。似乎,这成为TCL兵败IT的软肋所在。
然而让我们看看微软的死对头IBM公司,即使是与微软相比,其资金和人才实力也不可不谓之强,其技术起点也不可不谓之高。90年代初期IBM公司开发出的OS/2操作系统,实际上比当时微软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整体技术水平为高。然而由于缺乏应用软件的支持,它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反观微软的视窗系统,由于及时抢占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在它的平台上积累了一大批应用软件,并使其应用程序接口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因而其他操作系统难以将其取代,从而形成了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在PC领域的霸主地位。
通过在国际互联网广为流传的法国计算机博士迪·克斯莫《虚拟空间的陷阱》,我们可以读到微软如何凭借二流甚至三流的技术,达至产业发展的巅峰。
在这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规则的制约,微软的“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切切实实的标准。尽管这种技术标准并不见得多么先进高级,然而众多的厂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厂商)、用户以及竞争对手却不得不跟着微软的节拍与旋律起舞,并且被牢牢的套入其中。日本经济产业省IT产业室长福田秀敬承认,在Wintel(Windows+Intel)模式之下,日本已经在软件、半导体、网络等领域被欧美打得落花流水,就连目前IT领域日本唯一能维持较高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家电也存在着受制于Wintel的危机,从而得出 “数字家电的PC化进程(这里指Wintel下)对日本的竞争力来说是一场悲剧”的结论。
技术、标准与规则
这样我们终于发现,我们产业的脆弱不仅仅是源于技术底蕴的不足,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缺乏技术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制订规则与标准的能力。由于规则上的受制于人,必然导致我们自身难以主导自己的产业,难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就难以保证产业的长远优势;由于无法主导标准,我们的产业就只能成为别人规则下的奴隶,而不是成为可以把握自身命运的主人。
这样,我们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就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跃进。虽然,我们的企业并不是没有去创新技术,无论是TCL的HiD、联想的LEOS操作系统还是七喜的“媒体中心”,无论它的技术是如何先进,当它不能够形成标准、无法让人跟随时,它就永远无法给自己创造制定规则的机会。因而在可能的一时风光过后,它的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然而,最为可悲的是,我们的企业从表面上好似理解了标准的重要,然而由于并不真正清楚标准于产业的巨大意义内涵,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一次又一次的迷失自己。并且,当缺乏产业认识的所谓专家“唯技术论”喧嚣其上时,当缺乏创新技术有效孵化为生产力与产业标准的社会功能结构,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就不得不束之高阁。
从某种意义而言,规则与标准,需要我们全民族革命性的重新认知。
2002年12月,在第一个由中国企业自己坐庄的World大会(以前只有少数国际IT巨头举办)——2002年联想技术创新大会(Legend World 2002)上,柳传志和杨元庆不约而同地圈定了联想发展的关键词——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完成联想从“PC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的蜕变被称为联想“新世纪独立宣言”。尽管在此次大会联想重磅推出的“关联应用”战略希冀通过无缝整合网络资源、充分释放网络能量显示了联想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把握,我们也看到了联想围绕着实现“关联应用”的后台技术研发布局,然而在产业化发展方面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天骄S系列的推出更是加深了笔者对此的质疑。联想到先前联想公开放弃LINUX,甚至微软专为联想提供“Windows XP联想OEM版”,笔者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忧虑:在别人的篱笆之中,联想的技术创新又能使产业行至多远?
下篇 未来:标准之战
综观全局,PC家电化所代表的IT对家电行业大举入侵的背后,是沉寂多时的家庭网络化高潮重起。即使是从单纯的技术角度,互联网的逐渐成熟、普及和各种芯片计算力的成倍提升,已使IT完全能够承担网络家庭核心的重任;同时,家电领域在传统的制造工艺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近来出现的信息家电、智能家电等等概念型产品也在尝试把信息技术更多、更具体、更直接地搭载到传统的家电之中。于是,横跨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兼容性问题,就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家电与IT融合创生出一个全新产业的核心关键。而这个横跨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兼容性标准之争,就成为产业主导核心中的核心。
日、美、欧全线进击标准
2003年3月28日,日本《电子生活(e-Life)基本战略报告》出台,这意味着在日本政府的直接主持干预下,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家电业联合,将共同制定面向具有连接互联网功能的电视机和电冰箱等网络家电的技术标准。报告最重要的部分是日本的新一代网络家电中将不采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是采用日本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Tron、或者是Linux。该报告包括7个具体的行动计划,列出了普及网络家电的个人身份认证、收费方式等28项内容。为了推动这些计划的开展,日本将着手组织包括消费者代表在内的官方、企业、大学等方面共同参加的组织,并且推动日本各公司在网络家电标准上的统一。按照刚刚通过的战略计划,日本将在2005年前统一其中9项标准,至2007年统一全部28项标准。
我们看到,日本东芝、日立、夏普、松下和索尼5大电器厂商最近就统一网络电视(可连接互联网的数字式电视)标准达成共同协议,共同组织网络电视标准工作组,并于2003年秋天确定相关的日本工业标准;去年年底,由东芝、松下、夏普、日立、三菱等日本著名家电制造商以及东京电力等150多家公司组成的日本EchoNet协会就已推出了网络家电通信标准“EchoNet Version 3.0”。该标准规定了通过使用电线、红外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等将家电产品接入互联网并交换信息的方式,即使在不同产品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信息及数据。日本还呼吁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造商采用“EchoNet Version 3.0”,争取使其成为亚洲地区的标准规格;早在2002年,日本经产省和电器厂商就已利用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和价格低廉的Linux操作系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家电软件……
这一切都明白无误的显示:日本正在不遗余力的通过标准之战夺取新一代网络家用电器的主导权,从而确保日本在世界家电市场的霸主地位。
我们也同样看到,美国家电协会(AHAM,the Association of Home Appliance Manufacturers)组织了超过20家世界著名家电生产和供应商,并且咨询了通讯设施及服务的相关企业,经过18个月的努力,在2002年年初推出了智能家电互联的技术标准“CHA-1-2002”。正如同AHAM所有的标准一样,“CHA-1-2002”对公众开放,而不需要任何准证许可。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标准局(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正考虑将CHA-1-2002作为美国国家标准。
而在欧洲,在智能家电标准领域起步更早的三大家用和建筑电子协会的合作,通过结合各公司先进技术,制定综合性的全球网络标准,该标准将适用于所有的欧洲家用和商用电器。
于是,我们发现,在世界家电与IT生产、销售的三个主要中心——欧洲、北美和日本,面向未来的网络智能电子产品以及服务的标准争夺战已经全面打响。值得欣慰的是,在历经产业标准磨难之后,我国终于迈出了切实的脚步投入标准之争。据悉,我国《家庭网络系统技术规范》已提交信息产业部,相关技术规范已进入标准制定程序。2003年1月20日,由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组织包括海尔、春兰在内的12家产研单位联合开发的“家庭信息化网络技术体系结构及产品开发平台”项目在京通过技术鉴定,这意味着我国在家庭网络技术标准化进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而言,现时的标准之争等同于未来的市场争夺之战。在这场事关未来产业命运的生死争夺战中,当年日、美、欧间HDTV(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之战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80年代中期,日本将自己在60年代就已开始研发的高清晰度电视的Hi-Vision系统及MUSE卫星传播制式的整套计划交给国际电信组织下属的国际无线电协商委员会(CCIR)年会讨论,试图将日本的HDTV系统及其卫星传播制式推广为世界唯一标准。
几乎与此同时,在刚刚谢幕的日本与欧洲之间的录相机制式大战中,由飞利浦公司推出的作为欧洲技术的V2000系统为日本JVC公司推出的廉价VHS系统彻底击败,从而开始了欧洲消费类电子工业迅速日本化的过程。这一经典事例带给欧洲工业界的创伤和留给决策者的教训异常深刻:如果HDTV的世界标准被日本取得,那么下一代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就有可能为日本所垄断,整个欧洲消费类电子工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日本技术的跟随者,这将是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欧洲人不寒而栗。
于是一个名为HD-MAC的欧洲HDTV系统计划方案于1986年下半年诞生,针对日本HDTV技术信息量(图象为模拟、伴音为数字)激增,不得不通过卫星播送、且和现有的电视机和电视节目不兼容的特点,欧盟的HDTV附加了一个转换器,因而普通电视机也能接收HDTV节目。为了排斥日本成熟的HDTV技术,欧盟规定:欧洲卫星不得转播非MAC制式的电视节目;大屏幕电视机必须配装HDTV转换器。
美国从1988年开始研制HDTV技术。由于研制一开始就充分应用了数字压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利用现有的TV设施传送和播送问题。为此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ECC)规定:美国的HDTV应当既能用卫星,又能利用现有的地方广播电视设施播送;美国的HDTV必须与现有的普通电视机和电视节目兼容。这两条“合理”的规定,一举把日本和欧盟的HDTV技术排斥在美国市场之外。
我们注意到,打破竞争格局的是美国革命性的数字压缩技术,这使日本的Hi-Vision和欧洲的HD-MAC两种系统在未上战场前就被判定为没有前途。1993年初,欧共体委员会最终承认全数字式电视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1994年6月,欧盟官方正式宣布放弃重金开发的HD-MAC而走向全数字式道路;在遭到国内企业的顽强抵抗后,日本邮政省(MPT)于1994年夏不得不全面转向全数字式电视的开发。这样,由于一开始技术研发方向性的错误,导致日本HDTV先机完全丧失,并在后来的数字电视系统的标准争夺中全军覆没。
这个标准之争案例的背后,凸显的实际是“日式”技术创新模式的失败。日本注重的是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以后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把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创新研究放在次要位置,是典型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创新模式;而美国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科学创新技术,然后运用到生产,是典型的“科学-技术-生产”的创新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争夺高下已判,我们看到的是,与美国相比,日本在新经济产业领域的全面溃败。
当日本决定摒弃Wintel模式而采用自身开发的操作系统Tron、或者是Linux,不能不说是源于对过去深刻的反思。由于Linux源代码完全开放,它所蕴涵的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这些信息时代的精神与技术发展方向,从长远的未来来看,其巨大发展空间和无穷魅力远非某些封闭性的垄断产品所能比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Linux已经相当成熟,在桌面和服务器领域已足以与Windows相抗衡,因而Linux已成为最具发展后劲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代表未来技术走向的平台尚未出现垄断性标准——谁实现事实上的标准,谁将取得产业的主动。
从这个角度而言,联想在放弃LINUX的同时,是否也放弃了对未来的搏弈?我国的中科红旗、中软等在LINUX开发上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我国在CPU等硬件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我们看到,在这个没有Wintel标准的领域,是我们产业全面超越日、欧、美的最佳机会。
E-HOME之路
然而,我们也无法不承认,尽管可促进非电脑类设备低价位接入网络的基础技术已越来越完善,家电与IT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现时来看,网络家电的商品化进程却还是相对缓慢——这并不能仅仅归罪于价格因素。白热化的网络家电标准之争与扑朔迷离的网络家电发展前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缺乏产业洞察力的企业陷于迷茫不解,也丧失了创新的方向——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杰出的创意来回答来自消费者的非常质朴的疑问:把家电(譬如冰箱、洗衣机)接入因特网到底有什么意义?它又意味着什么?
曾经,笔者读到过许多国内外有关网络家电的科幻描述,其共性就是通过网络对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进行智能化管理。不错,这样可能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方便、舒适程度,然而如果网络家电功能只是停留于原有功能的附加价值程度,却不是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就仍然缺乏让消费者接受的足够理由。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虽然,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它却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你要创造一种为大众所普遍乐于接受的需求。互联网之所以如此广泛深入的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是在于其革命性的改变了我们信息交流方式。对于网络家电发展而言,通过硬件的功能扩展毕竟有限,而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实现的服务却可以达至无穷;并且,家用与商用的概念区隔也正在逐渐模糊。于是,这要求我们对网络家电的概念、网络家电的外延与内涵做全新的认识与分析,这样,我们才会逐渐理解与把握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家电的真正发展方向。
如此,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包括IBM、思科、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索尼、东芝、松下、三星、甲骨文(Oracle)、Philips、Sun、、AMD、Lucent、Nortel、Alcatel等超过80余家的国际大公司组成的跨行业论坛性国际组织OSGi(Open Services Gateway Initiative)的研发动向。我们发现,它所定义开发的网络开放平台,除了在网络家电控制有所应用外,还包括以下领域:
■家庭保安:用户通过网络可从远端监视以及控制家庭保安系统,接收异常警讯并做出应激反应;
■居家健康护理:家庭健康监护系统可与社会福利机构或医疗中心连线,对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做有效监控。特别是在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中,对老人们能够实现追踪(体征数据)监护,让专业单位能通过远端控制即时处理紧急事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通讯安全:重要的网络服务内容之一,服务可以传递到不同平台(各类家电),又能依需求而更新,用户从而可以享有更为安全的通讯环境;
■资源管理:对于电力、水力、煤气公司而言,通过网络监控不仅可以解决定期抄表等繁杂工作,还可以掌握更多的用户资讯,针对用户习惯及特性加以调整供应及计费方式,从而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客户舒适满意度;
■ 车载移动通信、定位、导航等服务
我们看到,在超高速互联网普及率居世界第一的韩国,这一切都正在变成看的见、摸的着的真实现实。目前韩国家庭网络的主要组成已细化为信息化公寓、家庭网络家电和家庭网络通信服务,信息化公寓在韩国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产业的传统模式。譬如,大型房地产公司纷纷建立互联网企业,将以施工为主的房建业转换为生活服务产业,通过先导住宅的信息化,领导全新的居住文化潮流。这些互联网企业除在信息化公寓小区内建设局域网外,还与视频点播(VOD)、音乐、教育、烹饪、地区信息、购物、银行服务、电子商务和医疗等各种内容企业和保安企业合作,通过宽带互联提供居民全方位更为优质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服务;同时还分小区构建互联网主页,实施在线管理,使得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极为方便。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的公寓家庭网络系统均采用触屏方式,即使是尚不熟悉电脑的主妇和老人也可以方便地使用。伴随着这种信息化公寓的大众化普及,使得适用于信息化公寓的网络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家庭网络家电产品的商用化步伐不断加快。
如此,我们看到的是,e-home已不是哪个企业的独立产业化行为,它是社会产业与服务业整体全方位的主动参与,从而主动形成社会标准需求。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带动了社会产业与服务的整体发展。虽然,网络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立即带给社会和企业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但是它可营造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从而使社会与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聚集和跳跃式发展。
同样,我国的e-home之路,已不是单个的联想、方正、七喜,也不是单个的海尔、TCL、春兰,更不是单单国家信息产业部自身的行为所能成就,它是在国家正确宏观调控以及资金、技术支持下,通过市场良性引导全社会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从某种程度而言,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更利于从国家角度整合各种资源。未来几年对我国家电与IT产业而言是关键的几年,能否拥有更为久远的将来在这几年内便见分晓。对于今天产业发展方向普遍迷失的中国,西方以及南韩e-home的发展思路应该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完)
扩展阅读
学习华为战略规划管理的秘密武器BLM 2024.01.20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起源于IBM,是一个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方法与平台。至今,华为对该模型的实践应用深度与广度,已经远远超过IBM。华为不仅将这个模型应用于公司
作者:曹扬详情
淄博烧烤现象是否可以复制?杨建允:淄 2023.05.04
最近淄博烧烤火出圈了,一场“人心换人心,你真我也真”的大型契约活动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汇聚淄博,让淄博火出天际,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这场始于烟火,归于真诚的邂逅,让淄博烧烤成为网红现象级事件,当之无愧
作者:杨建允详情
从下游几家客户经营战略来看营销 2023.04.12
三年前,在浙江工商大学就读MBA,每每听到老师讲到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时候,总感觉与自己有些遥远,所选用的案例都是名企,比如早就灰飞烟灭的三株,太阳神。成功再度创新转型的巨人,美国的GE专业多元化,海尔的
作者:蒋观庆详情
关于构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考 2023.04.06
企业绩效通常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企业绩效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整体的绩效,二是员工的个人绩效。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系统结合起来,使企业战略和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绩效目
作者:姜燕芬详情
实战谈判秘诀(12)——是否可以买2 2023.03.28
美国著名谈判专家理查德amp;#8226;谢尔先生曾经叙述过他自己的故事。 我正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是邻居十几岁的女儿艾米丽打来的。 “我正在为我们学校垒球队集资,这样的话
作者:高定基详情
品牌营销的安利战略2 2023.03.20
整合营销:战略的社会认知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决定产品规划,指导企业进行内外沟通,从而引导组织工作的重心。“安利这些年来所做的各类推广活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利品牌的美誉度。”这是安利(中
作者:陈亮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厂家招商准备工作之沟 7
- 2太古可口可乐第2期降 16
- 3一定要脱离产品谈招商 19
- 4员工不是被招聘进来的 30
- 5姜上泉老师:降本必增 16
- 6西安王晓楠:2024 1546
- 7辅警或迎来转正新契机 46
- 8西安王晓楠:辅警月薪 55
- 9什么是小型门店的底层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