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说客的殊途同归

 作者:黎婧敏    679

黄健翔,冲冠一吼为痴狂,将激情战斗到底;
董路,忠实内心激情,千万博客成黑马;
韩乔生,韩氏语录“人人喊打”,韩氏幽默自成一派;
李响,天价记者一夜成名,转会商海淡出江湖;
张斌,笔直、清晰、坚定,足球梦想演绎光荣现实 ;


名嘴、名主持、名记,他们都是一个圈子的旗帜人物,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独特魅力;他们都与足球结缘,和足球一起荣辱沉浮,或战斗到底,或坚持梦想,或尝试转型,或多元发展,或投身商海……但他们却是殊途同归,到达各自的职业颠峰。


黄健翔:半疯半痴 像男人那样去战斗
“一个人,只要战胜自己,做好自己,他就是胜利的。”黄健翔就这样半疯半痴,战斗到底。
文/黎婧敏

在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八分之一决赛中,黄健翔的激情一吼,再次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眨眼间,网络上的各种彩铃版本铺天盖地,“倒黄派”和“保黄派”口水大战不断升级。
“别给我机会,给我机会我就要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黄健翔刚出道时就伴着“张狂”。虽然成了体育解说的“男一号”,黄健翔的直率个性和“不谙世事”却让他经受了不少磨难,以至八面秋风。“体育解说员也许像挖煤工人一样,属于有一定危险系数的职业。”尽管黄健翔已经领悟到了个中厉害,但他在世界杯上,还是激情难抑,冲冠一吼为痴狂。

欧锦赛一炮走红
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的黄健翔,和体育、播音一点边都不沾,但他从小对足球就有一份热爱。高考完后,他一个人跑到学校的操场上把所有的球门都摸了一遍。而多年导游经验让他能够面对生人说话不紧张,适合做大众传播这一行。1993年,黄健翔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央视体育部,很顺利地进入了自己最喜欢的这一行。
网络上流传着当初黄健翔去考央视体育播音员时的“笑话”:以宋世雄、韩乔生为班底的考官们竟然被黄健翔那丰富的足球知识所震惊。惊疑之余他们去了黄健翔的家,见到满屋满书架都是足球的书籍和杂志,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健翔是个把足球视作生命的人。
1995年美洲杯,黄健翔第一次在直播节目中解说足球。第一次现场解说重大比赛是1996年欧洲杯,在温布利球场解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比赛。温布利球场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颇有历史渊源的对抗。黄健翔第一次感觉到欧洲赛场的气氛,这些因素都让他如痴如醉。
“有感觉的人这时候根本不用思考自己在说什么,就像被通了电一样,用白岩松的话说这叫高峰体验,用时下流行的话叫high了,那种自如的状态就是high了。”黄健翔在1996年欧锦赛一炮走红,以至于有国内媒体喊出:体育解说的新时代开始了!

那是我说的最好的一场球
“天生不吝人,敢做爱谁谁。”黄健翔的圈中好友李承鹏这样评价他。5年前,黄健翔就因在解说中发表个人观点而陷入舆论旋涡。2001年9月7日,中国队与卡塔尔队的世界杯外围赛,他在解说中抨击主帅米卢用人不当,引发了一场“扫黄”风暴。
当时,黄健翔几乎是四面楚歌。网络、媒体口诛笔伐。最狠的是有人给台里发了一份传真,说这个解说员一直一贯地无赖、下流、素质低,怎么怎么样。那段时间,黄健翔心里很难受,觉得就像世界崩塌了。最严重的后果是让他好像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安全感,他甚至有过辞职不干的念头。但转念一想,他还是选择了坚持。“我没做错,凭什么要走?!我要做下去。”
一个月后,2001年10月7日19:30,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中国队对阿曼队,世界杯出线决战。黄健翔只能以特殊观众的身份,在五里河体育场观看比赛。终场哨响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冲进场跟队员们拥抱。“我没有因为自己没解说这场比赛而感到遗憾,因为这是我儿时的梦想:亲眼目睹中国足球第一次世界杯出线,在赛场边为中国队喝彩。”2002年3月份,台里终于风平浪静,通知黄健翔解说韩日世界杯。
2004年,风波过后,黄健翔在接受访问时说起中卡大赛,他认为那场比赛是他解说生涯最好的一场。“那次解说我有失误。但从足球专业的角度,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角度,那场比赛是我说的最好的一场球。一切尽在掌握,比赛的进程完全在我预料之中。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也许应该更谨慎更小心。我觉得我当时说的话并不过分,是点到为止,但我高估了我们的人群、我们的社会。我不知道我的解说录音现在哪里,今后想干这行的人应该拿它当教材。” 

我和艺人没什么不同
有个老牌美国体育记者说过,体育记者是这个地球上最好的谋生方式。黄健翔对此特别赞同,“体育能让你时常保持新鲜感,一场足球赛,老规则,但每一场比赛都不会一样,两个队踢10次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体育的文化含量也越来越高,不像以前被认为是个没文化的东西。”
黄健翔对自己的定位却很“出格”:“我觉得干我这一行其实就是做艺,和记者不完全一样。做体育解说都该有点儿半疯半颠的劲,哪怕你装出来,半疯半痴才能感染观众。为什么说这是艺人行业,因为这需要你有艺术感觉,需要你有感染力。你把自己的脸放在5套黄金时间放了一年半了,结果没人议论你,你就关在厕所里抽自己嘴巴去吧。做影视就是做艺,是需要点天分的。”黄健翔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该干这行的。
有了做艺这样的认识,黄健翔的生活变得有些神采飞扬。“在2001年之前我活得很老、穿得很土很傻,人也胖;现在我心态年轻,人也瘦了,时髦多了,像重新活过来一样,追究原因还是对卡塔尔那场球。我是为我自己的家人活着,不是为广大电视观众活着。”在超女最红火的时候,他会突然跳出来说自己是“凉粉”,说自己就是欣赏张靓颖。

像男人那样去战斗
“谁是国内最好的足球解说员:张斌、刘建宏还是黄健翔?”世界杯前夕,黄健翔做客《超级访问》时,主持人这样问道。黄健翔非常自信:“我!张斌同学很少解说比赛,这点他肯定退出竞争。建宏同学呢,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在解说岗位上努力的,希望能够成为一线的主力解说,但他起步比我晚几年,我就卖个老资格吧。”
爱憎分明的黄健翔就是这样心直口快,不怕得罪人。在黄健翔的新书《像男人那样去战斗》中,好友李承鹏在序中写道:
当一个人从少年轻狂之后饱经世事,他要么像人精一样腾挪,要么像男人一样战斗。而我的朋友黄健翔选择的是后一种姿态。这预示着他以前有的优点会发扬光大,以前存在的缺点还会苟延残喘,他要做的是鲜活的自己,而不是乖巧的别人。
当一个最知名的体育解说员跑到隔壁屋子里大声说“我就是欣赏张靓颖”,这证明他不仅有工作,而且还有生活,与时俱进的生活。而我们知道,没有生活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
当一个靠声音表达的人每隔四五年就有一本新书出动,证明他不是简单的“肉喇叭”,坐那儿混个脸熟,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记忆,独立的判断,无论书中写的能不能讨好大众。
黄健翔把中国足球当成自己的生命,在足球江湖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虽然他又卷入了一场解说风波,但他依然无怨无悔,依然延续他那激情四射的黄氏风格,“球进了!啊……啊……啊……啊……啊!”

经理人启示:
圈里人提到黄健翔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健翔是条汉子,真男人也。他敢爱敢恨,敢说敢为的激情解说也成了他个人品牌的独特标志。
虽然在激情与职业的天平中,经理人无可厚非地要选择职业化,但在这个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职业化也未必是千篇一律,拥有更多独特的个人风格与个人魅力,也将为你的个人品牌打上鲜明的烙印。独树一帜的个人品牌往往更鲜活,更富生命力。


董路:追随我心 活得像个足球记者那样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激情,把口水般的足球评论和新闻做成一种时尚。董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足球写手。
文/姜继玲

火热7月,世界杯谢幕,而董路博客的千万点击率,创下了体育类博客点击率之最,将世界杯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做了另外一种注解:董路在新浪网的博客点击率突破了千万(截稿时已经近1500万)。这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华盛顿邮报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载了董路博客超过千万的消息。
董路何许人也?董路,国内足球新闻圈较有影响的资深记者及足球节目主持人,是国内少有同时横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足球记者。现在经常性的工作在北京体育广播做嘉宾主持人;湖北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体育新闻节目《五环旗下》的《董路说球》专栏主持、《体坛周报》足球记者……到底哪个才是董路的正职?董路说自己是一个简单的足球写手。
“2006世界杯期间,北京著名球评人董路的稿费收入可望突破20万元。”央视王牌节目《经济半小时》播出这样的数字时,董路的《体坛周报》同事都有些目瞪口呆,毕竟一个多月的时间赚20万元的稿费,是余华、贾平凹这样的大作家也做不到的事情。而董路的足球名记之路乍一看并不是非常清晰,但其实如同一场足球比赛的指挥,章法和节奏的控制非常精彩。

想要拥有,就去追求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的董路从小就是一个球迷,1991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铁道部中国铁路物质北京公司,曾任总经理秘书,做的是与足球毫不相干的工作,但这并不妨碍董路去关注、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足球。
而他真正做足球评论,是从1994年开始在北京交通台做客座节目主持人开始的,有了媒体经验后,开始尝试做各类平面媒体的足球记者。
董路早些年刚做足球记者的时候,最想拥有的是名气以及金钱,所以他不断结交足球俱乐部和球员的各种关系,没日没夜地写稿,例如他在《精品购物指南》的随笔“我知道我有点傻”系列很受读者欢迎。那时的董路还很让读者感到吃惊,他每期除了要给《精品》写三四版,还要给《工人日报》体育版写上一大版。而且,因为和国安队的关系不错,往往能搞到一些独家新闻,甚至有媒体同行评价说:“想做报纸,有一个董路足矣。”
凭借早期的努力,董路成了所谓的足球名记,成了足球名记的董路最想拥有的是一份自由的心情,所以甘心情愿在一家很小的报纸做事,那份小报就是他自己创办的《青年体育》,而现在那张小报不复存在了。在渴望继续保持一份相对的自由心情的同时,他迫切希望拥有一个正经的名分,所以加盟了《体坛周报》,没提出任何额外的要求,没有一分转会费,没要任何的职务,而最终追求到了想拥有的——“《体坛周报》记者”这个身份。

活得像个足球记者那样
相比其他媒体的记者,足球记者可能是国内最敢说话的记者,在中国目前的足球环境下,越是敢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读者,越能体现作为一名足球记者的价值。相比一些“御用”记者,这种足球记者的生存乃至成长必然是以曲折为必然,董路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足球界和其他各行并无不同,规矩多多。1994年5月,董路因性格暴躁被北京交通台开除,同年7月,因以“被北京交通台开除者”的身份擅自前往北京新闻台主持节目,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台封杀,后来他写了一万字的自白书给总台的总编辑,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错误的反思以及对于广播事业的热爱,恳请领导再给一次机会,结果总编被感动了,董路得以继续评球主持人工作;1995年10月,和国安足球队关系良好的董路,因被某同行举报“带球员从事非法活动”遭北京国安队封杀,禁止采访,两周后经教练组调查取证洗清罪名得以解冻;1998年5月,因发表一篇全面质疑球队主教练战术思想的文章,遭北京国安队封杀,禁止采访,两个月后经过沟通交流解释说明得以解禁;2001年6月,因发表一篇斥责俱乐部高层官僚作风的评论文章,遭遇北京国安俱乐部局部封杀,禁止参加一切有俱乐部高官出席的任何官方活动;2004年……据董路自己统计,对他的各种形式的“封杀”有9次之多,而每次都可以看作是他足球记者生涯的转折点,让他学会了种种足球记者的生存规则。
经历了中国足球近年来各种风浪的董路终成足球名记,被新浪纳入了名人博客的邀请名单,35岁的董路非常敏锐地看到了博客关注世界杯对于足球文字的推广张力。董路是去年11月开始自己的博客生活,他在博客中讲述他对生活、音乐的看法,表达对足球的热爱,这种相对自由的空间,把董路的个性色彩完全释放出来,也获得了众多网民读者的认同。
因此,坚持在第一时间发表个人对比赛的评论成了世界杯期间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然,不仅仅是个人职业的需求,“出于对足球的热情,我们做了这些。”“体育记者在博客上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对某场比赛的看法,进行赛事评论。”博客,成了董路写足球评论的一个重要出口,因为这里不必拘泥很多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

在统一的规则下比拼
2000年到2002年世界杯结束时期在中国足球是米卢时期,成功接近米卢并发出不少独家新闻的中国记者有两名,女的是受聘《足球》时期成为米卢红颜知己的李响,男的是时任《新报·北京足球》记者的董路。
李响凭借和米卢的个人友谊,获得了关键的新闻源成为了当时最有身价的足球记者;而董路则是凭借专业能力和米卢时不时过过招,套出一点“料”,再凭和米卢手下国足队员的良好个人关系,取得了球员间的独家新闻,同样确立了自己在足球媒体圈的地位。
作为一名理工科毕业的足球记者,董路的文字不够花哨,但朴实。董路认为自己和许多足球记者相比,甚至是和文字功夫见长的李承鹏相比,往往在关键时刻,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毅力,能忍。比如说欧洲冠军联赛开始是凌晨2:45,结束是4:00,然后做技术统计,凌晨4:30开始写稿,写完之后是6:12,写了1800个字,然后电脑上网,发邮件。董路知道2:45分到4:30之间,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看这场比赛,但是他也清晰地知道在4:30到6:15之间,中国只有一个人在写稿,那就是董路,执着和热情是他最大的动力。
这些文字,由于董路这个出处,当然会以合适的价格出现在某些媒体上,这个时候的董路,特别享受精神能够化为物质的幸福,“在一定层面上,精神转化成物质在我身上很明显,很多人会说他们也不差,会说头十年的时候我比他牛啊,怎么现在他开奥迪我开夏利了呢。他们不明白,那我来告诉你,因为我在写稿的时候你在睡觉,就这么简单。”
今年的世界杯期间,董路每天写的博客都在两篇以上,最多的一天7月5日甚至达到了六篇,几千字的文字量,而且这种稿子经常在结束了世界杯之后两三个小时完工。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门约稿的专栏文章。
“我的头脑即使不是聪明的,但也不应该会笨太多,这种时候,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坚持战斗——你写一篇稿子,我写五篇;你每天工作8小时,我每天工作12小时;再具体形容,你在酒吧喝酒、K房唱歌的时候,我在一间小黑屋里玩命地想啊想啊写啊写啊……假如上帝真的还算是公平的,我想就大体不会让我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吧。于是,在足球记者这个圈子里,我现在的拥有即使与我的才能不相匹配,但我敢说那与我的勤奋却相得益彰。”
关于足球的文字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习惯和坚持,董路共撰写过三百多万字的足球报道以及评论,先后出版过纪实报告文学《绿茵场边的眼睛》以及长篇足球言情小说《临门一吻》;并在报纸以及网络上发表过《米卢,一本难懂的书》以及《垃圾场边的守望者》两部长篇连载。
“鸭子在水面上自由地游来荡去,请不要嫉妒它的悠闲,你可知水下的那双腿脚正在一刻不停地用力拍打吗?”董路说。

经理人启示:
“路在自己的脚下,笔在自己的手中;舞台是平等的,规则是统一的。”这一直是董路坚守的信条,尊重规则,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不要畏惧挫折。
“天道酬勤”从古说到今,你确信你真的像董路一样去尝试了么?


韩乔生:藏拙露巧 转型“调味十三香”
世界杯到来之际,韩乔生开始酝酿转型,他要将“体育主持娱乐化”进行到底。
文/黎婧敏

德国世界杯前线激战正酣,韩乔生没有奔赴前线现场解说,却在后方主持起了《欢乐世界杯》。每天晚上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都能看到他和嘉宾精彩互动,风趣幽默的韩式风格着实吸引了不少伪球迷、非球迷、准球迷们。

主动请辞世界杯
“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30公里外起脚远射”……提起韩乔生,人们总会联想到前几年前网络上盛传的“韩乔生语录”。这次无缘德国世界杯的现场解说,韩乔生近日做客SOHU网时,也承认和“语录”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我要去前方的话,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一定是韩乔生语录最新版世界杯6.0。说不定还要背三四本语录回来。”
不过,在此前世界杯解说“参战”人员名单上确实有韩乔生的名字。因为64场球赛仅仅由三人解说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但是,他却主动找到领导请辞了这项美差。原来,他早就打起了小算盘,看出其中弊大于利:“我要藏拙露巧。另外,我之前一直在忙法网公开赛,人家准备世界杯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两眼一抹黑。”他感到可能令自己更加被动的是,万一中途有什么事情打道回府了,一定会被传出“勒令停职”的说法张贴在网上,从而给自己造成尴尬局面。左思右想,他宁可退出这拥挤的热线班车。

乐观面对语录打击
体育解说员靠嘴吃饭,但韩乔生却是口误一箩筐。2002年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的《韩氏语录》曾给韩乔生带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我2002年流的眼泪,差不多比以往几十年流得都多。我好像一时间就跨进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那时我是宁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语录”中有一多半都是网友杜撰的,但韩乔生并没有辩解,“我从不否认我所犯的错误,更不会将其当作功劳和资本,我为那段时间给观众带去的听觉上的污染感到抱歉。”但他也没有被越滚越多的“语录”击垮,他明白,一个公众人物受到人们的关注、品评是必然。“我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受公众关注、让人指点的。如果没有人关注、没有人议论,那才是悲哀。所以我平时非常在意并关注球迷的反应。我觉得这是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最好方法。”
韩乔生生性乐观,“从来都是看喜剧而不看悲剧”,即使经历了那样常人无法忍受的打击和压力之后,仍能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庆幸自己是个乐观的人,所以我还能站起来。”他的乐观幽默也让他从容平和地面对现实。“大不了开玩笑说,我可以找一个看自行车的工作,在央视看自行车绝对发大财,多少人要主持人的签名照啊。”他甚至这样调侃自己。

化不利为有利
既然“语录”可以娱乐大众,韩乔生干脆顺水推舟,他把更多娱乐元素注进了体育解说。“你们不是觉得我能给你们带来娱乐、欢笑吗,那我就发挥我这个特长,让你们在看体育节目的时候多一点笑声。”
韩乔生说自己天生就是吃娱乐这碗饭的料。“我在新闻单位工作那么多年了,文艺活动自然没少参加,觉得自己搞娱乐还是很有先天条件的。要是做一个群众演员,我想我能胜任。”晚会演出时,小品、相声的名单上永远有韩乔生。而在办公室里,他更是当仁不让的活跃气氛者,“只要我两天不去台里,保准有人会念叨怎么死气沉沉的。”
除了娱乐家人和同事,韩乔生也尝试着娱乐大众。2004年欧洲杯,韩乔生以“韩乔生语录”为名在北京的《法制晚报》开专栏,这一专栏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他还以韩氏语言为南方的多家报纸写专栏。“私下里我就喜欢写点小文章,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是资源了,既然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韩乔生语录’,为什么我自己不好好利用呢?”
专栏的红火使得“语录”得以走下网络,并迅速通过平面媒体为更多的人熟悉。此外,韩乔生的身影还频繁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的非体育类节目中,其中很多都是娱乐节目,包括2006年元旦相声小品大赛、《欢乐中国行》春节特别节目以及《过年七天乐》和天津电视台的情人节节目等等。“其实都是老朋友叫我过去帮忙,也是人家看得起我。”这几次亮相带给了韩乔生不少的心得。“我现场主持的节目从来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从来都是欢声笑语,从来都能让它人气特别高。”

转型体育娱乐主持
尽管如此,体育依然韩乔生的最爱,娱乐只能是副业。他开始尝试新的体育娱乐主持风格。韩乔生认为从声音条件、思维活跃程度、娱乐细胞、包括个人抗击打能力上来说,整个央视中,可能再没谁比他更适合作这种风格的尝试了。“防弹背心已经被打成筛子了,要牺牲就牺牲我一人吧。”韩乔生说,开朗的性格和广泛的爱好决定了自己的主持风格,经历过语录事件,也再没什么让他放不下身段的了,所以这条娱乐化的体育主持道路自己会一路走下去。
世界杯期间,韩乔生策划主持的《欢乐世界杯》就是转型力作。“我们是用另类的视角看足球,打造一个欢乐足球的概念,让体育比赛变得更加快乐是我们的原则。我不能再靠简单的错误和无知去取悦观众,而是要用积极的创作态度,像相声演员抖包袱那样,让每个观众的笑都发自内心。”
这次转型尝试,韩乔生的感受是“一个字,累,两个字,太累”。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在这个节目中,他承担了十三项工作,从镜头运用到嘉宾的服装,团队管理,他都要管。剧组戏称他为“调味十三香”。“节目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成堆的板砖还没有看到。”
除了这次世界杯的尝试,韩乔生还把眼光放在了一些体育类谈话节目上,他认为这似乎更适合他的发挥。“以前,央视有过类似节目,像《名将之约》《五环夜话》之类的,有着很好的元素和鲜活的事例,但就是轻松娱乐性不够,没有点到穴位。我比较欣赏像刘仪伟主持的那种《东方夜谭》的风格,如果把这种娱乐的风格引入到体育类谈话节目中,我想效果应该不会差。”用活宝的视角看体育,是人们在笑过之后,冷静下来还能琢磨出点哲理,这就是韩乔生给自己未来主持生涯的定位。

经理人启示:
从人人喊打的韩氏语录,到如今自成一派的韩氏幽默,韩乔生顺水推舟,把不利转化为有利资源,让人们从对他的批评、质疑转变成宽容和喜欢,进而成了比娱乐主持人还能给人带来娱乐的人。
韩乔生的优势是幽默,又熟悉体育,因此他藏拙露巧,大胆尝试新的职业发展模式。反观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往往会左右你的职业前程。职业危机面前,如果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趋利避害,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加上心态乐观平和,危机也许就能转化成新的机会。


李响:从弱者起步 时刻为竞争准备着
对足球曾经“一窍不通”的足球女记者李响,用看似另类、实则无比职业化的方式,塑造了职业生涯一次受益无穷的辉煌。
文/姜继玲

2006年世界杯,李响携旧日名气,拿着美国著名体育电台futoldeprimera的staff特别通行证,深入德国一线采访, 为一些媒体撰写不谈足球的世界杯话题。而她的老朋友、原国家男足主教练米卢则是此电台的嘉宾。
在世界杯赛场上,缺少了中国足球队的2006年世界杯,自然也很难再造出一个如当年李响那样的足球记者。作为足球圈子里曾经创出天价转会费的记者,李响可谓破了中国足球媒体圈里“笔杆子得天下”的“行规”。李响于2001年创造的三个月150万(还有一种说法是300万)的足球记者天价转会费。在经历了两个世界杯赛季后,已经定居加拿大,淡出足球江湖的李响,依然被众多国内同行仰视。

时刻为竞争准备着
拥有北大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的李响,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做足球记者,靠足球成名。在大学毕业之前,李响一直向往的是做主持人,在她决定到广州日报工作的那天起,这个理想她就永远地收藏起来了。
在1998年华东、东北地区的抗洪抢险中,报社新鲜人李响被派往第一线担任广州日报的采访记者。
这对李响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因为在这之前李响没有经过一次采访,没写过一篇稿子。李响在嫩江呆了半个月,凭借跟人打交道沟通的天赋,跟当地的镇长、总指挥都打成了一片,同时从同行那里也了解到了采访的竞争残酷。这期间李响陆续发了一些有影响的稿子。
当时是老记者带新记者去的,待了半个月之后,洪水退了,李响和同事就提出回广东。当时报社老总问,羊城晚报的记者走了没有?李响和她的同事们说没有,老总就说,你们再待一段时间,等他们走了你们再走。
老总的指令让李响体验到了新闻的竞争残酷性,那时候她开始有了一种竞争的意识。竞争的意识能够激励她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这种意识对她以后做足球记者非常重要。
1999年岁末,米卢的到来使中国足球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足球》报为了打击和超越竞争对手,派出女记者全程贴身采访。《足球》刚开始派出的那名学西班牙语的女记者叫任田,任田突然离开《足球》后,李响被报社确定为任田的继任者。
在《广州日报》经常被当作救火记者的李响,之所以被派到《足球》报去,不是因为她有足球方面的专业素养,而是她的外语和她的适应能力,这是一种天然的准备。李响当时在《广州日报》经历的大型采访非常多,比如抗洪救灾、还有1999年人大政协会议,还有去埃及做的专题。报社领导认为她适应能力强,比较容易上手。“对于突发事件的采访,这跟你平时跑一些新闻不一样,需要你很快跟人建立一种联系,老总觉得我这方面可以,再就是语言优势。”英文能力较强的李响开始迎接新到来的竞争,“一开始做足球我曾经打过退堂鼓,当时我觉得并不了解足球,但有一种竞争的意识,有一种力量自然而然地推动你一定要比别人做的好。”

避己之短的组合竞争力
意识先行,还需要用结果来证明。
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媒体圈子能像足球媒体圈子打造出的名记那样多,而且这些名记都是以足球专业素养和笔杆子见长。在足球媒体圈的众多专业记者堆里,初来乍到的李响更像是一个凑热闹的外行。因为中国足球媒体圈里,还没有一位记者能像李响这样,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对足球一窍不通。
以足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媒体,相互之间竞争的就是谁的记者更专业,更大牌,读者圈子更大。按照那些大牌足球记者的标准,李响显然很不入流:文字功底不如那帮足球圈里的老笔杆子,也不是惟一英语好的足球记者,作为女性记者更难以进入男性球员的圈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李响从来都不是一名真正的球迷,技战术等足球专业知识方面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球迷。
李响没有给自己任何借口,从头到尾她都在扮演一个恪尽职守的记者。刚从《广州日报》政文部调到《足球》报那会儿,对足球几乎一无所知,她是硬着头皮上的。为了很快进入角色,她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身边的同事、同行、被采访者,全都成了她恶补足球的老师。她写稿时,甚至有些男记者自己不写稿,专门坐在她旁边解答她的专业问题。
即便如此,渐渐摸到足球报道罩门的李响没有在专业方面跟同行进行正面交锋,而是在题材选择上,很快确定了软性报道的路子。她在《足球》报上以女性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以前不曾注意的世界,更关注赛场之外的足球话题,这也为辛辣、犀利、坚硬的足球报道注入了一股柔软的娱乐化信息。而且,李响足够勤奋,她每个月数万字的发稿量,很快便在足球媒体圈子里有了一席之地。
而做中国国家足球队随队采访记者,碰到米卢这个外籍教练,李响把自己的语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正是许多大牌足球记者所不具备的条件。
按照媒体圈里的知名人士“谁谁谁”提出的组合竞争力之说,李响做足球记者,其实就是运用了组合竞争优势——英语/女性/非专业视角,化劣为优,避己之短。

以更弱势的姿态参与竞争
李响2000年开始做足球记者时,当时中国足球圈最大的新闻源——国家足球队,是所有国内体育媒体争夺的最大阵地,而李响就被卷入了这场血战中,其中对于球队主教练米卢的采访争夺战,最为激烈。
李响的成名,不是因为她的文章写得如何与众不同,而是她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报出大量国家队尤其是主教练米卢鲜为人知的内幕和独家消息。李响所著《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一书,2001年10月28日面世。书后所附“李响简介”称:“作为足球记者,李响最为成功、最有价值的工作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国家队第一手新闻。”
李响在工作中与米卢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友谊,是所有记者中最贴近米卢的。由于拥有米卢这一最重要的信息源,因此她常常能淘到其他记者无法搞到的“独家猛料”。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足球名记最痛苦的地方。李响的重要价值很快被《足球》最大的竞争对手《体坛周报》关注到,由此衍生了《体坛周报》花重金挖角,打造出李响这个天价足球女记者。
米卢是成就了李响的关键人物。李响用什么方式获得了米卢这个强势采访对象的认同呢?一层原因是米卢需要一个代言人,专业媒体的记者是较好的选择;二是米卢需要的这个代言人不能过于强势,从专业上影响到他本人。而国内一些大牌足球记者,显然更愿意评价国家队主教练。
“别人跟他沟通更多是评价,而我跟他更多是学习。其他足球记者老是指手画脚,米卢这个人是相当自负的:我带了四次世界杯,你来说我的打法,说我的用人,他觉得你没资格。而我根本什么也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学生的样子,而且我这个人不耻下问,他反倒觉得不错。”李响对于足球的肤浅认知反而衬出了她的敬业,也获得了米卢的认可。
有同行质疑李响从来不看中国队的训练,经常就是打个电话就拿到一手新闻。李响说,“从2000年的3月份,米卢来之后,我没有落掉一场中国队的训练。我做这些努力的时候,说我的这些人从来没做过。想要什么新闻,打一个电话过去就拿到,你不可能像我一样,因为你没有我这样的铺垫,因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
足球和世界杯给了李响成为天价足球记者的机会,2002年世界杯后,有了资金和人脉的充分积累的李响,退出足球圈,开始担任着一家体育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米卢和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这些足球圈的名人曾被请来做公司的顾问。

经理人启示:
充分运用教育背景、流利的英语、平等的甚至职业化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从弱者姿态起步,不要生来把自己当成强者。
练就平衡的综合素质,仅仅把现在的工作当成“职业”而不是当成“人生”,享受职业的正面产品,例如金钱、名声等等,淡化甚至利用职业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张斌:足球梦想 照进光荣现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很难像张斌这样笔直、清晰、坚定。幸运的是,张斌有机会把足球的光荣与梦想合而为一。
文/黎想

7月10日,足球世界杯决赛结束,张斌精心烹制的《豪门盛宴》也落下帷幕。脱去沉稳的西装,一身休闲打扮的张斌出现在晚上的《球迷世界杯》节目中。他看上去还是神采奕奕,尽管他连着一个月黑白颠倒,每天只睡4小时——当天早上7点上床,补头一天的觉,11点起床,干这一天的活。
从十年前创办《足球之夜》到今天作为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副主任直接指挥央视德国世界杯的报道,张斌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他的梦想。“我上学的时候就坚定了我要做这个行业,做这个角色,现在我的梦想基本上都在央视实现了。”

从小立志当体育记者
10年前开播的《足球之夜》被称为足球中的“焦点访谈”,10年后播出的《豪门盛宴》看起来像“幸运52”。这两档节目差异就像白岩松和李咏那么大,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张斌和足球。
张斌孜孜不倦,对足球的热乎劲儿,“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张斌上小学时就爱踢球,甚至幻想长大后成为球星。上中学时,张斌就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我要当体育记者!我要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出国,看比赛、见球星!”这种狂热一直持续到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大学,但和实现梦想有关的事情他也没含糊。在国内体育报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求知欲的情况下,张斌开始发愤学英语,每天把着字典看《中国日报》体育版,再去北京图书馆,借国外足球杂志。大三,张斌就开始在“大江南北”的报刊上发表足球文章。
1994年,张斌凭借当年实习老师对自己的美好记忆——“勤奋、热情”,被调进中央台体育部做编辑工作。从那时起,张斌所有与足球相关的“光荣与梦想”开始合而为一,开始了“更笔直、更清晰、更坚定”的职业旅程。

怀着新闻人的梦想做足球
坊间一直流传这么一个段子。《足球之夜》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人问一个编辑:“二十几了?”“二十七。”“我二十七创办了《足球之夜》。”问话的人就是张斌。
段子中的张斌似乎有些轻狂。但他的确有狂的资本。1996年4月4日,张斌创办、主持、制片的《足球之夜》第一天开播,就推出了将近四小时的节目。而当时坐在现场的主持人有4个,后面的工作人员不到10个。张斌此时的目标非常简单:“我们就想让球迷信任体育频道,在体育频道获得更多。”
节目播出后,受到球迷普遍好评。《足球之夜》名副其实成了球迷每周的节日。“那时球迷对《足球之夜》可以说是相当信任,都说《足球之夜》是足球领域的《焦点访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就应该告诉受众最真实的东西”,张斌怀着新闻人的梦想在做足球。此时的张斌更多是一个电视人而非足球人。
1998年10月,国内职业联赛“沉渣泛起”,《足球之夜》无法忍受,也不想忍受。开始全方位的批评,非常自由,没有障碍,直抒胸臆,甚至用《辛德勒名单》音乐做片中曲。“火速、犀利、丰富……前所未有”,《足球之夜》进入“黄金时代”。每个周四晚上,千万球迷都期待在屏幕上见到激情四溢、尖锐犀利、滔滔不绝的主持人张斌。
然而,张斌却并没有觉得自己成功。“那时每周四早上一睁眼,就觉得身上的担子非常重,就像两座大山压在肩膀上,一点不夸张。”星期五一早来到台里,张斌耳朵就支愣着,听身边的人或者同事有没有议论昨天的节目。“后来我发现议论昨天节目的人越来越多,我就会觉得成功了,但这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的确,没有特立独行的足球之夜,就没有今天的张斌。“它成就了我作为足球爱好者、作为体育记者全部的梦想。”

梦想在《豪门盛宴》延续
张斌没有止步,一直在延续自己的梦想。“体育比赛收视率不用发愁,但电视节目要做到喜闻乐见太难了。我做主持人,制作人,想给自己多找点事干。”2004年欧洲杯,张斌推出了《豪门盛宴》,他打破了体育节目固有形式,借鉴了娱乐节目的元素,希望不只是看足球的人才看《豪门盛宴》。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年的世界杯。
作为世界杯后方主持人,张斌失去的是一届没有鲜活影像意义、没有现场记忆的世界杯。“这届世界杯我不能去现场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去德国,我的作用会大大地降低。虽然我不在第一现场,但我在节目现场。我现在更多的是电视人的角色,这就是我的工作。”
此次世界杯,张斌的内敛式主持再次显现功力,他的主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面对情绪激昂的佳宾,面对激情四射的球迷,他总能在现场气氛出现失控时,将气氛收回来。他最经典的主持语是:打住打住,先喝口水,我们换个话题。失控的气氛就被收回来了。
黄健翔出现激情三分钟,事实上是给了张斌一个措手不及,这是个突发事件,如何应变?张斌强忍住了自己的情绪,平静而面带微笑地问:小黄,刚才你在解说时在想什么?当归于平静的黄健翔语调略带浮滑地回答他想起上个世纪澳大利亚的同州兄弟淘汰了中国队给他留下了心理创伤的时候,张斌再次机智地以安抚黄健翔的方式,让此事巧妙地成为过去式。“足球世界杯结束了,除了场上球员的竞技,场下教练的斗智,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张斌。”张斌的成熟稳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世界杯的名义实现体育电视梦想
“世界杯是最极端的足球生活。”张斌说。“世界杯对我们来讲,是每四年很大的一件事,每四年我们都可以借世界杯的名义创造条件,实现自己很多体育电视的梦想。在世界杯直播节目当中,我们也会争取为中国足球探寻一条今后发展的路径和一个目标。”
当年的足球“愤青”和中国足球成了同路人。足球在张斌眼里不再是舆论监督、打黑打假,而是一种生活。他办的足球节目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影响足球,从过去的简单愤怒到现在俯下身子去推动,中国足球节目有了质的提升。
张斌家里有100多本有关足球的原版英文书,要抓紧时间研究;职业化背景相仿的日韩足球故事《足球三国》要筹拍;“什么是职业联赛的正规模式、产权问题怎么办”——一档体育经济学知识普及节目要抓紧……”他在继续努力实现下一个梦想,探讨中国足球真正的未来。
“如果不能报道足球,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张斌说,曾经在某个场合的这个表白,并不是夸张。张斌毫不讳言自己的幸运、幸福——“一个职业,可以承载你几乎全部的热情和活力,一个你热爱的舞台,不断给你新的机会新的挑战,让你一直兴奋、激动,充满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很难像张斌这样笔直、清晰、坚定。幸运的是,张斌有机会把足球的光荣与梦想合二为一。

经理人启示:
从体育记者到主持人,从制片人到体育中心副主任,从“足球之夜”到“豪门盛宴”,张斌的职业道路笔直、清晰、坚定,他一直都是心怀梦想,不停地追赶目标,努力把握每次实现梦想的机会,并为下一个梦想做好准备。
对经理人而言,梦想和职业合二为一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往往要靠自己制造。对梦想的执著与热爱,对目标的明确与坚持,才是跨越梦想,落地现实的不二选择。
 殊途同归 殊途 说客 同归 足球

扩展阅读

业务人员回来,报告给老板最多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客户说价格高了,说外面有更低的价格,还能拿出若干证据出来,要么让价,要么这生意就没法做了。在业务人员反复报告此类问题之后,老板头也大,也认为现在市场价格

  作者:潘文富详情


  身处于工业品营销界多年了,常听到关于工业品与消费品异同的争论。中庸一些的同行,会悠悠地对你说:工业品与消费品营销求同存异嘛。偏激一些的工业品营销同仁,则会高声地说:工业品营销,是非常独特的,应该与

  作者:叶敦明详情


若是有心人,您就会发现工业品营销界的几个明显问题。第一,对消费品营销很排斥,动不动就摆出一个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据消费品营销宝贵实践于千里之外。第二,缺少起码的理论体系,销售导向的实战派似乎占了主流。

  作者:叶敦明详情


上海某足球俱乐部针对教练、足球运动员们开展《打造职场人士感恩阳光心态》的培训课程,郭敬峰老师受邀以心理学为里,管理学为表,精彩呈现了体验式互动培训:团建活动+案例分享+心理测评+视频赏析+情景模拟,充

  作者:郭敬峰详情


  中港之战,中国队虽狂胜7球,仍惨遭淘汰,让无数中国球迷再次伤心。中国队走到这一步,除了技不如人之外,缺乏团队精神更是罪魁祸首。而这一硬伤,中国队在韩日世界杯上就早有暴露。  在中国队小组赛,最后一

  作者:郑茂柱详情


各方豪杰竞于中场 显风采奔腾突兀 抢传切撼人心魄 足球赛场 倒是 市场竞技的缩影  喜欢看足球比赛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最初是看热闹,交战双方二十二个人,你来我往地围着一只黑白相间的足球追逐、拼抢,然

  作者:斯剑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