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科特勒谈营销变革

 200

菲利普-科特勒谈营销变革
自上世纪60年代奠基以来,营销学在与整个商业社会和时代的互动中不断进步,相继萌生出许多新的思想,如需求管理、市场营销战略、国际营销、社会营 销等,不断地促进企业、组织机构与消费者之间交易关系的持续建立,推进资源流动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值,而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无疑是这些营销思想的持续开拓者 之一。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已届八十高龄的管理大师依然没有停止对商业趋势的观察和思考,依然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文章和演讲启迪企业人士的思维。

今天,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整个商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世界性的议题。此时,没有哪个职能部门像市场营销那 样面临如 此多的新变革和新挑战。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有效的营销概念框架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新媒体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如何面向“数字一代”开展有效的营销?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拜访了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请他畅谈新商业环境下营销人士应当如何以全新的思维,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营销3.0” 到“营销4.0”


记者:您的《营销管理》在过去44年中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很多营销人士,现在已经更新到第14版。您是怎么让这本教材与时俱进的?


菲利普·科特勒:我对营销情有独钟,营销世界里满是戏剧和惊奇,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新的概念、产品、营销渠道、故事和创新。所以,每隔3年,我会 对《营销 管理》整体上改编一次,让它跟上技术和商业的变革步伐。例如,第10版的过时,是因为它没有把社交新媒体纳入营销模型;第6版的过时,是因为它没有阐述 “品牌资产”和“顾客资产”的概念。每隔10年,营销的面貌会焕然一新。


记者:为什么一批商业思想家,包括您,还有亨利·明茨伯格、彼得·圣吉等,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开始关注企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这究竟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还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菲利普·科特勒:企业经营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过去,企业界都认为人的需求和自然资源都是无限的。实情却 是,人的 需求是基于文化创生,被企业激发的;而自然资源是相当有限的。过去,企业不必对自己经营过程中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的损害承担任何费用。随着GDP的增 加,企业看上去就是创造财富的英雄,尽管人们的幸福水平已经在降低。

实际上,GDP增加带来的影响好坏参半。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况:一个人 开很长一段路程的车到商店去买从全球各地运来的水果,快要回到家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车撞坏了,这个人也住进了医院。这些事情都会帮助增加GDP数字,但 GDP数字是不考虑汽车对空气的污染以及水果物流中的的碳足迹的,GDP数字的增加来自水果的销售、这个人的治疗费用以及汽车修理费用开支,尽管后面这两 个事情给他带来了不幸。显然,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办法来衡量人们的幸福或福利是否增加。我们需要一套社会性指标,来监测人们是否变得更健康、教育水平更高、 更具社区导向,等等。同时,我们也需要监测“坏”的东西是否在增加,例如森林减少、沙漠化、极地冰川融化,等等。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环保人士希望能够对这些负的外部性追究责任。人们真的更幸福了吗?有研究指出,人们的幸福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此后一路下降。
 菲利普 科特勒 利普 特勒 科特 菲利 变革 营销

扩展阅读

在位于北京CBD中心的一个由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里,记者见到了刚刚搬来此处办公的凤凰网COO李亚。  在见到李亚之前,他微博上题为《保卫方舟子,捍卫韩寒》和《当求真遭遇为善:超越韩战》的博文给记者留下

  作者:李欣详情


传统企业转型数字化营销面临着哪些难题? 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接触终端用户,了解用户的本质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从而发掘用户的更大价值。 但是,百分之90多的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

  作者:杨建允详情


不管是传统品牌方,还是电商品牌,都很依赖渠道商或者平台方,都无法直接触达用户。所以对用户不敏感,无法感知用户的真实需求,所做的市场营销活动,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有人问,DTC和传统渠道的逻辑有什么区

  作者:杨建允详情


作为厂家的管理层,为了规范销售人员的工作行为,提升效率,助力销售,会编制一套营销规范管理制度出来,内容厚达上百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诸如厂家发展历史,行业状况,相关法规,厂家文化,品牌故事,产

  作者:潘文富详情


据贵州电视台旗下民生栏目《百姓关注》报道,端午假期,“村超”举办地贵州榕江县共接待游客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345.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404.55。据机构预估,受“村

  作者:杨建允详情


如今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行为已偏向移动化,用户的媒体消费形态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