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企业的信仰之道

 238

为人民服务
──企业的信仰之道
 
做小民百姓,似乎可以随波逐流,不要信仰。办企业则不行,办企业一定得有一个正当的信仰。把金钱当作信仰,只会把人生引向瞎折腾。结果总是过眼烟云。而且这点过眼烟云,也依然是在“大道”的管辖中。君子不可不于此处常怀谨慎之心。
——薛永新

现在,很少有人再谈信仰了。似乎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信仰没有用武之地了。都以为只需要学会一些短期行为,在商品化的人生海洋里,随时作一些简单的、甚至是机械的应变反应就行了。
这显然是一种人生的失误。这是误以为世界市场化后就没有章法可循了。这样的人表面上很投入,整天忙乱不堪,似乎是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响应。其实呢,他们恰好是“市场经济”中最消极的因素,也同时是最无赖的因素。正是这些以为世界不再有章法(不再有道)可循的人,在那里千方百计的干着没有章法的事。市场经济本身无论再繁荣也不致于混乱,而这些消极因素却专门在那里制造混乱。然后还要把罪过推给“市场经济”。
我理解,市场经济的本意是好的,是进步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将消费公众(人民)推到了最为独尊的位置。市场经济各种体制、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让整个社会生产行为、社会经济行为去服从于消费公众(人民)的召唤,去听从社会公众(人民)的意志行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也是这个目标。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是放松了对企业的要求,而是更加强化了对企业的要求,是对企业的正确与否的照妖镜,这个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必须为人民服务,而且是直接在市场机制的无情作用下去服好务。
当然,我们还处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机制,还处在建立、健全的过程中,有的还处在调试、修正的过程中。但总的讲,它们正日趋成熟、日趋完善、日趋灵敏。我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基本全面到位后,它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将是:凡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企业,在这个体制中处处如鱼得水;凡是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以及那些有损于人民利益的单位、组织,在这个体制中将是处处碰壁,一产生就迅速消亡。
因此,我理解,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建成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部功能,就在于创造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环境。
这个环境是由相互配套的,系统化程度很高的,日常总是处于自动运行中的许多强有力的机制组合而成。这些机制无论总的来看还是分开来看,它们的作用原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活生生的经济运行中,每时每刻,于每个环节上,对为人民服务的行为给予广泛而具体的肯定和支持,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给予及时、有力而细致的打击与制裁。
站在企业的角度理解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对其功能、作用、任务、目标及其前景的展望,就是这样。我们认为,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走,改革正不断地在这个方向上强化它的力度、加快它的速度、调试它的灵敏度,并不断地在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上迅速拓展。理想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可以在我国建成的。而且,所建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必定是我们理想中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合乎大道的。合乎大道的东西,总是能够建成的。能建成的东西,也总是合乎大道的。
这个意义上讲,大道乃是管理着天地万物的更根本的机制和体制。大道虽然无形,它的机制却无处不在,就像老子认识到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想,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要在人间建立一套“恢恢不漏”的、为人民服务的法网吧。我认为,确实是这样。
正因为如此,对企业而言,对已经存在的企业、将要产生的企业而言,对曾经失败的企业、曾经成功的企业而言,就都有一个对改革之道进行体认,达到自觉服从的课题。完成这一课题的最佳答卷,我认为就是:把与改革之道完全同根、同向、同道、同德的“为人民服务”这个纲领当作我们企业自身终极不变的信仰。
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呢?因为信仰不是信条,掌握信条不如拥有信仰。因为信条可以无穷多、无穷变化,一方面难以掌握、难以运用得帖切合适,而且即使掌握了、用了,也是被动的行为、不一定不变的行为;而拥有信仰就不同,信仰是信条的根,信条像是从这个根上发出的各种分枝,一年一度大自然中的树根总要吐出新的枝叶,枝叶常变而根本不变,枝叶万变而总出自同根;正当信仰也是这样,信仰不变而信条随时随地、随各种各样机缘而常变、多变;而多变无穷的信条,总能出自正当信仰之根,这才是悟道的生机所在。仅凭信条办事,不足以成就什么事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信仰而捡来一些信条,那信条毕竟不是自己的,而且那信条就如同从人家那里捡回的一两根枯枝,能派什么用场呢?能用在几个方面呢?能用在一通百通的场所吗?
所以,有了正当信仰,就如同有了种子,有了根,于时间空间的变幻中,自有信条产生。世界变化无穷,市场变化无穷,从正当信仰产生出信条的能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了正当信仰,人的行为就是活的,企业的行为就是活的。有了正确信仰,人的信条也才是活的,企业的信条也才是活的,因为信条有了根,是由根自生的,而不是捡回的枯枝,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具体境遇中,有用的信条会自己产生,无用的信条会自己消灭。信条可以生灭无常,以对应客观的无常变化;然而在无常中也有常,这就是正确信仰这个根本是不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的运行相吻合。
更何况,靠从外部捡来的信条行事,能捡回多少呢?对捡回的信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起来能用得恰到好处呢还是适得其反呢?再说能被我们捡回的信条,恐怕都只会是些过时的东西,陈旧的东西,枯萎的东西,早已丧失活力的东西。靠这样的东西打发一下个人的小日子,防止个人的一些偏差也许还有用,但要从事企业经营,这就是涉足了人间事务,涉及人间事务,就要能与活生生的道的开创之功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同步,要能够在人类生活的最新鲜的步伐中与道德的运行共活泼;靠捡来的信条靠得住吗?有用吗?不被活泼的大道踩一脚吗?
所以,建立正当信仰,仍然是现代企业“企业之道”的重要内容。建立企业正确信仰,就是种植企业之灵魂的根,就是挖掘企业精神与智慧的源泉,就是为企业的立业与发展确立“活力反应堆”。这是企业应当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加以对待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真正有志者而言,这是一个值得他们欢天喜地着手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让“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造福众生”深入企业的骨髓,深入企业的血液,深入企业的一切环节,也深入企业家自身的灵魂与肉体。要使造福成为企业的信仰,成为企业的灵魂,成为企业“企业行为”的真正统帅。
这样讲,有的人会问,这与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为人民服务”有什么不同呢?你是主张倒退吗?我认为,问题不是像他们这样问的。我可以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们现在提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总地讲是变得多样化、直接化了。过去“为人民服务”是在计划中进行的,现在我们不再偏重于计划,开始尝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直接一点,在“市场”这个大渠道中来进行更多元化、更多样化、更具体化、更生动化和更负责任的服务。按理,这样的改革,加大了“为人民服务”的力度和速度,是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更紧迫的位置;改革实际上是社会总动员,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中来;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了解人民的需要,研究人民的生活,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为众生谋利益。
所以我认为,改革前后的“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有程度、速度、角度、动员程度、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所表现的是进步,是与道的运行相吻合的。改革绝对不是不要“为人民服务”了。如果有人误以为可以不要“为人民服务”了,那是他自己的错,是他自己误解了社会,误解了时代,误解了人生。他的误解,除了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外,我想也不会带来什么。不说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就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吧,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谁要涉足人间事务,他能不把为人民谋利益当成回事吗?他如果不把人民当回事,人民会要他干预人民的事务吗?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不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是不会让他参与社会事务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众生的事业通盘考虑,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企业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来对待的原因。因为企业行为在当今时代,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的和普遍的形式。办企业,就意味着参与社会事务,就要对社会及其主体──众生──负责。负不起这个责的,众生终将不会要他。安心不负责的,众生终将会惩治他。而我们想要办企业的,应当意识到,我们想办企业,这等于说我们想以更有力的方式为众生服务;如果办企业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不清,不太懂这是为什么,那么,最好是先停下来,不要办。先从学习领悟“现代企业之道”着手,了悟“人生”、“社会”、“时代”、“人民”和“上帝”。
我想我这本书是有人会读的。所以我尽可能讲真话,上述的劝告就是真话。“造福众生,为人民服务”是人间大道,是企业大道,这也是真话。还望读者以真话为真话。真心真意去真正悟一下自己与人民的关系。
从微观一点的企业现象讲,为什么说应当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企业信仰?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企业之道?这是因为一些很简单、很明白的道理。简单得有时弄懂它时总让自己感到吃惊。是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理”呢?比如:
如果你的企业是搞生产的,没有众生你还用得着生产吗?你为谁生产啊,除了为众生,你还为什么生产?
又比如:
你生产的产品,众生不需要,一点也不买,你的企业又怎样存在下去呢?你生产决策的时候,到底对众生了解多少,到底愿意为人民的生活承担多大的责任,到底想到过众生没有?如果你一点不了解众生,一点不想为推动众生的生活承担一点具体的责任,一点也没有想到过众生,那么,你办企业干什么?不是存心跟自己过不去吗?
你说你为市场生产,可是市场在哪里呢?难道就是一些营业厅里吗?营业场所不过是通往市场的渠道罢了。它通向哪里呢?通向众生。只有众生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只有众生的切身的利益需要,才是市场价值实现的真正的交易之地。不为众生服务,那就等于说不要市场,不要市场,你又办企业干什么呢?想空耗人类共有的有限的资源吗?
记得有一些厂家,原来基础很好,产品一直旺销,这说明人民生活需要,说明这些企业是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人民肯定了它们。可惜后来,由于这些企业没有树立信仰,没有把“为众生造福”上升到信仰的地位来加以尊重、保护和固守。他们自己不尊重自己,竟然让出商标,让另外一些原本不相干的企业去使用自己的商标,从中收一点费,把眼光移到了钱上,又不去过问这些人生产出的东西质量怎样,对人们是否有利,简直忘记人民,忘记了“为众生服务”才是根本。结果怎样呢?以“联营”为名使用他们商标的那些企业,也是冲着“钱”运行的,结果,把整个牌子都给砸了。好好的一个商标,被不好的产品、不好的企业行为给砸了。
作为出让商标的企业,当时收到了一点钱,来得似乎容易了些,但很快也就有“大结局”了。什么样的结局呢?崩溃!他们这样做,自己堵死了原来为人民服务的路子,也就必然而然地堵死(窒息)了企业自身生存的路。

──大道,在“企业现象”领域,就是这样表现的。
我们说那些走了下策的企业是“丧德”,这话一点不过份,人人都听得懂,人人心里都明白;而“丧德”是“失道”的表现而已。先“失道”,而后“丧德”骨子里“失道”,表面上就“丧德”。
所以说,企业“无德”,也就是“无道”;企业“无道”,也必然“无德”。“道”是根本,“德”是发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逃不脱这些法则的。
最近报上有篇报道,谈的是外商出资2000万元购买一家企业的商标权,虽然这家企业也很需要资金,但终究没有出让。我理解,这家企业的着眼点就没有放在钱上,而是放在下决心自己为人民干实事上。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家企业就没有相信钱,而是相信为人民服务,相信亲自为人民服务是真道理。
从这家企业的“德”行上看,这家企业是亲近于大道的。如果他们更加自觉地将“为众生服务”上升为企业终极不变的信仰的话,这家企业就很有希望。
我们知道,没有信仰,作为一个混日子的个人,好象是行得通的。反正随大流就行了。虽然难免空虚、烦恼,觉得活着无意义,觉得成作所为无价值,但那毕竟是在个人的领域中,于社会公众没有多大的损害。那种个人的空虚、痛苦毕竟还没有什么渠道向着社会和公众蔓延。但是搞企业就不一样了。企业行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最主要的社会行为。如果这些行为不是出自某种信仰的根基、信仰的土壤的话,这些行为将以什么为宗旨呢?以什么为依据呢?没有宗旨、没有依据的行为落入社会领域,将是什么样乱七八糟的情形呢?这些行为给社会带去的将是什么呢?给行为者自己留下的又将是什么呢?
个人行为由于其总地讲影响面小,有时不值得看重。但企业行为由于其作为社会行为所以影响超过个人生活的范围,直接对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构成影响,所以,它不会不受到社会本身的普遍关注和严重关注。并且,社会的本质决定了,社会是可以对那些有损于社会利益的社会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裁的。
就我国而言,每年都在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这些法律、法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一方面,是保护那些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行为;一方面,是打击制裁惩处那些有损社会利益,有损人民利益的社会行为。
对社会总体而言,这些具体的法制建设工作,是着眼于保护社会的主体──人民──的利益的。整个法律体系,所有法规、条令集合起来,首先是一张保护人民利益的“网”,是保护性的,是保护网。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一旦要靠近人民,就被这张网挡住,捕获。所以,法制建设,主要是侧重于设法保护社会的基本利益、人民的基本利益。对企业而言,其作用和意义主要在于“检验”企业行为,而不是在于“指导”企业行为。
那么,企业行为靠什么指导呢?靠企业信仰。企业依据信仰行事,然后接受社会法制体系的检验,并接受以人民利益需求为主体的市场的检验和选择,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一种切合实际的模式。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我们看到,要企业家精通法律体系是不现实的和不必要的,精通法律者,几乎要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他会是一位律师,但很难同时是一位企业家。同样的道理,企业家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市场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企业活动中,要企业家通晓法律、法规,然后再照着去办,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并不会因为这样,法制体系就会对企业行为“网开一面”,放弃对企业行为的检验和惩罚。
接受“法制”和“市场”的双重检验,可以说是企业行为的“必由之路”。要办企业,就要在这条“必由之路”上走;要办好企业,就得保证在这条“必由之路”上通行无阻。
那么,企业究竟用什么东西来统帅企业行为,以便保证企业行为最终能顺利通过上述这条“必由之路”呢?企业一切行为的“总方向盘”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企业信仰。这个信仰必须要与社会法制的总体精神完全相通;这个信仰同时必须要与“市场”概念中“人民的利益”这个永恒不变的“市场本质”相通。因为这样的信仰统帅下的企业行为,才能最终经受“法制”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这样一个正确、光明、功德无量的信仰,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来表述,将会是什么呢?那就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企业记住了“愿众生幸福”这句话,下决心表态要“为众生幸福”而奋斗,就等于企业有了信仰了呢?不见得。是不是企业决心要“为众生服务”,就真的结果也是实现了“为众生服务”呢?也不见得。为什么呢?
当我们听说“为众生服务”这句话,听说它有如此多的好处,因而打算照着办、努力去办时,“为众生服务”对我们而言,实际上还属于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要求。我们打算这样去办,只能说明我们一时间愿意服从这种“外部”要求。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为众生服务”,还只能当作一个外部命令来理解,它还没有成为信仰。也就是说,它还没有成为企业、企业家“内部”的要求。
“为众生服务”,要成为“内部”要求,成为真正的信仰,是需要通过更深刻的觉悟来完成的。在这个觉悟过程中,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企业现象、超越单纯的经济现象,从这些现象当中走出来,走到更广阔、更深远的背景上,把宇宙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和“为众生服务”放到一起来认识,放到一个统一的大道之中来认识。要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切,“道”也能统摄一切;一切都在“道”的作用中,一切都应当顺应“道”的作用法则。“为众生服务”,它是“大道”对于人类的要求,人类当中有人觉悟了“大道”的这一要求,才把这种觉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因此,我们要真正接受“为众生服务”,接受它作为我们的信仰的话,我们要紧的还不是从某个觉悟了的人那里去听他谈论这种觉悟,要紧的是我们通过他的谈论要自己亲自去觉悟。因为别人的觉悟,不能代表我们自己也觉悟了。就像别人畅饮甘泉,不等于你也饮下了甘泉一样。觉悟是自己的事,别人谈论觉悟,讲出体会,讲出“为众生服务”,是对你作一些引导;引导就是引导,还不等于你受了引导就已经觉悟。
因此,我们还得往更深的地方走,据我的体会,要走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不得不然。
要走入这一层,先要从追究“所以然”开始。“为众生服务”是“然”,为什么一定要为众生服务,是“所以然”。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对社会关系的思索和领悟开始,要把人生现象、社会现象,放在“大道”的背景上去把握、体悟,要明白万事万物,以及每一个人,都是“道”的产物,都是“道”所生养、所庇护的;天地的“好生之德”实际上都是“道”的作用的表现,“道”虽无形,但“道”的法则却渗透一切事物,也直接渗透在人类社会中;这些法则庇护着每一个由它诞生的人,只要他还是那么“原朴”“无为”,不乱来,不背道,“道”(正气)都要保护他。
也就是说,人原本就是不可侵犯的,他有“道”的保护。人群更是不可侵犯的,“道”的法则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想办企业,想在人世间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我们的行为绝对不可以构成对他人正当利益的侵犯,绝对不可以构成对广大公众利益的侵犯。因为这是“道”所不允许的。社会公众、万事万物的基本利益,都是“道”所给的,“道”保护着这些利益不受侵犯。谁要是侵犯了这些利益,“疏而不失”的“道”的法则,就会将谁制裁于它的“法网”之中。
那么,要想办企业,要想在“道”所管辖的人世间有所作为,是不是就错了呢?也不是。只要你的行为不构成对他人正当利益、对公众正当利益的侵犯,就没有错。只要你的行为是对他人正当利益、公众利益的促进,那就对了,就是顺应“道”的法则了。如果在这个方向上能做出利益公众的重大的贡献,就能算是顺天行道了。因为天地之道也在于利益众生,你的行为也是利益众生,那你就是与天地同道同德了。你的企业也就是“为众生服务”的企业了。
这一切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道”生了一切,并庇护着一切,按道的“利养众生”的法则管辖着全部的众生。
所以,“为众生服务”对企业而言,首先是“大道使然,不得不然”的事。
“道”的法则就是这样告诫我们:要么,你就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地为众生服务;要么,你就不要办企业
第二层:欣然而然。
当我们走完第一层次,领悟到为众生服务是我们企业不得不然的事之后。我们实际的觉悟进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是走出了现象领域,得以去亲自体察和亲近作为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存在;二是对“道”的“管天管地管辖世间一切基本利益”有了一个觉悟;三是从这种觉悟中真正领受了“道”的“威严”;四是作为领“威”的标志,我们心悦诚服地明白了为众生服务是企业之“不得不然”。
第一层中,重要的一是亲近“大道”,二是领受“大道”之“威”。这个时候,企业知道“为众生服务”是不得不然的事,哪怕是慑于道的威严,也将会真地去干一些认认真真为众生服务的事。这样做的结果,他们很快就能感觉到得到了“大道”的支持,因为顺应了“大道”就像船帆顺应了风向一样,“道”的力量会推动企业小船作一番其轨迹与“道”相应的航行。企业会在世间现实中获得成功,其成功之处将会表现在:
一、它的产品(或服务)因为合于众生的利益需要而受到众生的接纳;二、它的产品(或服务)给众生带去一定的实际利益;三、众生回报它、支持它,人间各种正当因素都支持它、围绕它;四、风调雨顺,良缘丛生,非人间的各种正当因素也在冥冥之中支持它、保护它。
这时的企业就该迈向这里要谈的第二个层次了。顺便说一句,企业在此时千万不要被小小的成功或大大的成功冲昏头脑,因为总地而言,企业此时的信仰建设尚未完成,尚待深入。如果企业此时头脑发热,不再继续体悟“大道”,一切很可能会急转直下,功亏一篑。企业应当借机、借势步入“悟企业之道”的第二层。
在第二层次中,我们一方面要从成功的角度重新去体悟“大道”的存在,同时亦不应放弃第一个层次的全面步骤和内容,(因为那仍是基础,是当初的台阶)此外,最重要的,也是第二个层次的真正内容和要领在于:
要体察“大道”之“恩”。
“道”不光是生养万物,管辖万物,同时是那样的爱护万物,只要我们对人民、对万物做了一点有益的事,就受到“道”如此无微不至的支持,就用如此多的良好因素来支持我们、肯定我们,可见“道”对人类、对万物是怎样的充满了至深至爱,可见“道”的存在和它的法则,对我们人类的繁衍与进步、对我们人类从无到有,从蒙昧到文明起着怎样一种至关紧要的、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
可以说,我们全人类有今天,全凭有“道”(正气)的存在,全凭有“道”(正气)在那里无休无止的“关怀”。我们人间有一种总是趋向良性、趋向善性的秩序,全托“大道”的福了。
“道之恩”之大,难以形容。“道之恩”比天地加起来还要大。“道之恩”之重,难以形容。“道之恩”比天地加起来都还要重。
企业于这个层次上要做的就是:通过点滴的“合于道”的成功,紧追悟透“大道”一事不放。于点滴之中尝试“道”的滋味,并推而广之,看到整个人间背景,看到这个背景上过去、现在、未来,于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当中,成功究竟是什么,成功究竟从哪里来;从这所有的观察、思考和体悟中,看见这世界上每一桩善良的事业,每一桩正直的事业,每一样大大小小的成功,都是出自“大道”的关怀时,直奔“道”的法则,直奔“大道”本身,去体悟它,从它如此盖世的伟业中五体投地、五心投地、彻底忘我的去领受它的“大道”之“恩”。用整个身心、整个生命去“领恩”。
“领恩”后的企业,做起“为众生服务”的事来,不再是出于“不得不然”了。领恩后的企业与“大道之恩”同在,它做起“为众生服务”的事来,已是欣然而然了。
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的企业信仰建设。在这个层次上,企业对“大道”已是十分亲近了。对“大道”的“恩”“威”两方面都已是领受了。对“为众生服务”已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不得不然,再到已是欣然而然了。企业信仰的建设,可以说基本实现了。
第三层:自然而然
在前两个层次,我们提到了“大道”的“恩”和“大道”的“威”,似乎“道”也有情,有爱憎之分。这在前两个层次上讲是正确的,因为这样讲能帮助我们接近对道的认识和觉悟。但是到了第三个层次,我们就不再这样讲了。不再讲,并不意味着否定了它们,而是把它们当作两级台阶来对待;上到了第三级台阶了,我们就谈这个台阶上的事。
在这个台阶上,我们看到,“道”本身是无情的,这个无情不是说它多么残酷威严,而是说它既没有爱,也没有憎,它之所以发挥这样那样的作用,仅仅就因为它是那个样子的,它本性如此,并非出于爱憎意志。包括它要我们为众生服务,也是一样,并非出于爱憎,而是因为“道”就是这样的,此外没有别的原因。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呢,纯任自然。
这个纯任自然,讲的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说的是没有所以然而然。所以叫做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没有所以然可言,“道”只是自然,它就是那样的,也就那样了。万事万物,都不能离开自然规律,只能顺应。顺者生,逆者亡,谁也违反不了这个大道的规律。世间一切“道理”,都是在“道”之后的环节中才可以寻得,追到“道”这里,“道”之前就不再有“道理”可寻了。而“道”本身,只是自然。
悟到这个层次,我们再来看“为众生服务”,此时已不再需要任何道理的支持了;我们可以不需要任何道理地去为众生服务,因为这也纯属自然。我们可以说,企业就是这个样子的。企业为众生服务纯属自然。同时也是社会规律、时代潮流。
到了这个层次,可以叫做正当信仰了。因为到了这个层次,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动摇了。所以,叫做正当信仰。
愿大家获得正当信仰。
老子《道德经》真是功德盖世!
最后,我们说:并不是有了“为众生服务”的信仰,就马上真的能够“为众生服务”了。因为“为众生服务”是需要有相应能力和相应实力的,并非想通了马上就能做到。但是,可以肯定,有了“为众生服务”的信仰,有利于我们义无反顾地尽快增强真正为众生服务的能力和实力。
并且,我们还会看到,没有信仰的企业,将是动摇不定的企业。不把“为众生服务”当作企业信仰的企业,是不会办得很长久的企业。
另外,那些把“金钱”当作信仰的“拜金主义”,实际上是“迷途主义”,谁都没有必要指望他们办成什么大事业。这道理原本就是了了分明的:因为心中没有事业的人,拿再多的钱也做不来善业;心中堆满恶业的人,拿再多的钱给他,他也还是没有事业;心中没有善业的人,拿再多的钱给他,他也要做恶业......金钱只是一种工具,怎么能当成信仰呢,怎么能当成一回事呢?
做小民百姓,似乎可以随波逐流,不要信仰。办企业则不行,办企业一定得有一个正当的信仰。把金钱当作信仰,只会把人生引向了瞎折腾。结果总是过眼烟云。而且这点过眼烟云,也依然是在“大道”的管辖中。君子不可不于此处常怀谨慎之心。
希望更多的人觉悟为众生真诚服务的道理。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 信仰 之道 为人 人民 服务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第十三届)全国商业数字化技术与服务创新研讨会暨2024(第十一届)全国渠道服务转型巡回首站于3月1日在西安举行。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经济商业模式的推动,数字化在零售行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作者:杨建允详情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