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企业利万众而有成

 451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利万众而有成
——现代企业立业之道
 

人生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有一个欢乐、奋进、成功的人生呢?伟大的老子告诉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之本,要养成清静无私之性,这样才可以了解自然的真理──“道”,真正超越人类自身局限,成就有益的事业,获得人生的永恒。
——薛永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学者们肯定为是一种治国和养生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经营和现代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等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我的理解是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老子思想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探讨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至今仍然没有变。老子探求的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当今人类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为,天地都还在,万物都还在,人类也还在,而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观照的对象。虽然时代有了变化,语言词汇有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本质, 我理解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对象。所以我认为道家思想完全可以为我们当今人类所借鉴。
老子《道德经》以五千言笔墨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处处都在阐明“道”。反过来说,也可以认为,老子是以“道”为核心,用五千言笔墨阐释了“道”在各种现象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例如从“道”的 立场出发,阐释了治国之道,立身涉世之道,养生之道等等。理解了道与无为思想,他是万事万物之根本,企业的经营之道,也自在其中了。我们抓住根本,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就能与社会合为一体,何愁企业不发展,他是建立在社会的需要的基础上的。
老子所把握的“道”只有一个,而且是同一个,这个“道”作为总的根本,可以说是适用于任何一个已有的,或将来才有的现象领域。所以才会有什么什么之“道”、什么什么之“道”的说法。既然这样,我们有必要将“道”的核心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经营”这个领域,从道家思想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探求和印证一种与老子思想相通的“现代企业经营之道”。我理解,这种努力是有意义的。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种子,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开出花来,都可以结出果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
水的哪些品格表达着“道”呢?──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田地一旦缺水,五谷不生,饥荒遍野;江河一旦缺水,舟楫不通,鱼死浅滩;海洋一旦无水,恐怕天地都干枯了;我们人体中60%也是水,100 斤的人体就有60斤水,人一缺水(脱水),就休克,乃至死亡。......
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
光有天,没有水,不行;光有地,没有水,不行;又有天又有地,但是没有水,还是不行。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
然而,水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索取,什么也都一无所求,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
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这些品格的评价是“几於道”。为什么只叫做“几於道”呢?我理解老子认为水的这些品格几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现,传达着“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则。人们通过对水的这些品质的学习和领悟,接近“道”的精神实质;用“水”这种人人均可观察体会的公开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通过类似修炼“水观”的途径,去悟“道”之本身,最终获得“道”指引,成就道德人生。于是才在《道德经》中不惜笔墨,写下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那么,水的这些“几於道”的品质,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是当然有的。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这个过渡时期,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明白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所谓修“水观”不过是一种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时常观想一下水的各种品格,领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吸取当中“道”的养分,把它们转化成企业的品格、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如果你的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存在下去。换句话说,你的企业如果真能像水一样,给社会给人类带去实在的利益,你的企业就有了立足之地。举个例讲,制盐业为什么不会倒,因为人人都需要盐,没有盐不行。盐业因为能给人们带去实在的利益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企业经营之道就在于:怎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或者说,怎样使企业成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利益要求的劳动实体。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立业的根本点的问题。我们立业立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地方,足以支持我们立业?如果我们从“水”与“万物”的关系中有所领悟的话,应当说,我们立业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其宗旨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天下大众谋利益。只有这样,只有当我们的企业能够给社会公众带去他们所需要的实际利益时,我们才能立住脚根。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需要我们,才会支持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有水的品质,我们所作所为对人类对社会没有“利养”作用,那我们就无从立足,也没有什么业可以立了。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不在乎我们。
这就是水的“善利万物”的品质引起的关于企业之道的思考。这一步可以叫做“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结论是:立业必须立在人们的利益需要上,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制药。制药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烦恼,但我们更崇尚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能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使人人都能从内到外,形成一种美好人生。
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利益需要上。这是大错特错,是不明白“立业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企业注定要倒闭,即使短时间内看上去会有一些起色,但终归久不了。我这里讲这些,完全是为了要提醒他们。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们立足于自我利益而不是立足于大众利益,这是背离了企业的“立业之道”的,所以才说注定立不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水之所以为万物所需要,完全是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去它们所必需的实在的利益。如果水不能给万物带去利益,万物也就不需要它了。这个道理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利益必须是在公众和社会里,就像水与万物的关系一样,利益是在万物,而不在水。用佛学的说法,利益应是在“众生”那里。只有社会和公众才是利益的主体。而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只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输送利益,或者是帮助公众主体实际享受到他们所需的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得此“企业之道”而立起来的企业,肯定是受社会和公众欢迎的,肯定是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能给他们带去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就需要它存在,就会支持它,保护它,回报它,用种种方式接受它的存在。这叫做“得道多助”。
当然,实际的情形深入分析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从道理上也明白了要为人类谋利益这个道理,但实践活动中仍然没有能够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知道”与“入道”的差距问题。明白了大道,觉悟到了大道,这还只能算是“知道”,“知道”虽然是“入道”的前提,但这还不是“入道”。从“知道”到“入道”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跨越。“知道”相当于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而“入道”则意味着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合乎认识的实践。“知道”是明白了“道”,“入道”则是指行为“合于道”。
水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迪就是:立业要立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这个启迪也带来一些实际的课题,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正确的“立业点”落实到现实当中,真正介入“道的运行”。当然,在正式介入之前,我们还得弄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凭借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去实现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愿望。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就得着手组织这些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得制造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手段措施,我们就得推敲研究制订出可行的、有力、有效的措施。总之,当我们明白了“企业的立业之道”,就得动起来,就得把大道的运用落到实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把公众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了公众手里,并且被公众接纳,被公众承认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还将不断地需要时,我们才能说,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真的转化成了我们企业的品格;也才能说,我们的企业行为“几於道”、几乎合于道了。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的第二个启迪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有用的和有利的东西。
由此我们说,前一点(即:立业要立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上)和后一点(即: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之所在。
舍此两个根本点,不足以立正业。
这个结论,我们可以放到现实中去检验。有兴趣对此作深入探究的同志、人士,可以把海内外所有“立起来了”的企业全部罗列出来,作实况分析,看看这些成功的企业是否首先就成功在合于上述“立业之道”。我想,分析的结果,一定会给我们的上述结论提供更多有力的“真凭实据”,使我们的结论得到丰富多采的支持,变得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日本的松下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微软公司,台湾的统一企业,以及我们恩威公司,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公司,都可以作为大家分析的材料。
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之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或者说是“辅助支撑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的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确实是值得我们从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立业的道理。“不争”,是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被学者专家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这种归结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绝不是只有这一种归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都不发达;因此,“水德”的阐述和运用,无法依工商业
现象借题发挥,所以,“水德”的阐发才好像是专为人们的“为人处世”而进行的。这是时代局限留下的问题。
那么,老子于“水德”之中寄托的深刻哲学思想,真是与现代商品经济无缘或是绝缘吗?这些宝贵的思想,就不能运用于我们当今的企业了吗?我认为前景远不是那样悲观。我相信,人类一些基本的真理,不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们同时是“置之古之今而皆准”的,同时又是“辐射各行各业而皆灵”的。“水德”里面包含的老子思想,就具有这种“真理性”。因此,在探讨“水德”与“企业之道”的相互关系时,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道德经》的字面表述,而是致力于领悟其精神实质、思想实质,致力于将其包含的真理性成份与当今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话,我们一定能将老子思想在现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也一定能使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不断地发挥出来,使它们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现代商品经济现象中找到新的更多的运用领域,于现代生活实践中生根开花。
正是本着这样的考虑,我们才来探讨“水德”与“企业立业之道”的关系。
我理解,将“不争”运用于作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也就没有竞争可言。例如你要的是A,他要的是B,我要的是C;除你而外没有谁再要A,除他之外没有谁再要B,除我之外又没有谁再要C;我们各得其所,怎样竞争呢?争不起来,没有可争的东西。因此,我们说,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二是争同一个东西。这两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的立业之道。
举个例来讲,如果一个城市当中已经有三家啤酒厂,其产量满足本城市的消费需要早已是绰绰有余,就是关掉其中两家,供货也不会出现短缺。于是三家企业必然相互竞争,争夺同一个啤酒消费群,形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竞争领域。反过来看,消费者的利益需要是早已得到了满足的,社会万众已不再需要相同的企业了。如果我们选择立业点时选在这里,一来无法立在万众的需要上,因为他们的需要已被满足;二来我们对消费者而言,已不具备“水”的品质,或者说,我们的企业对他们而言不是必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结果将是怎样呢?我们立业的立足点落不到万众的利益需要上,无法生根,结果只会是落到自我利益需要上,这就违背了前面讲的企业立业之道。注定立不起来。企业的意志和行为也会被引向与竞争者之间的较量,因而妨碍企业履行企业的天职──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一句,说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句运用于我们立业的“选点”也是十分合适的。如果我们立业之初,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会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之道”了。
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摩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并且,这样的立业,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益,而是急迫需要的利益)。
举例来说,在使用蚊帐的年代,蚊帐虽然能防止蚊虫对人的叮咬,但蚊帐范围有限,使用时还有不透气、不美观、难洗涤、易燃烧等诸多不便,使用时间也只能是从上床后开始,加之有时蚊虫未能驱赶完,使用起来很不理想。这样的年代很长很长。人人都实际上需要一种更为理想的避蚊方式。这种避蚊方式一定要能够弥补蚊帐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看到,万众的这种需要早就存在了,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按我们前述的理解,这就是真需要,就是有立业价值的需要。在这个需要上立业,就合于“立业之道”,一定立得起业。并且,当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满足这种需要时,以这种需要为中心,就存在一个“无竞争领域”。或者说,万众的这个尚未给予满足的需要,就是一个“无竞争点”,相当便于立业,因为它的长期存在,本身就是对立业的召唤,对企业的召唤。听从这种召唤,就是企业立业之道。事实正是如此,终于有企业开发出了灭蚊药片,以及配套使用的电热灭蚊器。这种产品上市,立即势如卷席,充分体现出“得道则立”的普遍法则。现在凡有电源供应的地方,哪一个家庭当中没有电热灭蚊装置呢?
电热灭蚊给万众带去了无尽的利益,现在的夏季,人们呆在室内时,不用钻进蚊帐也没有蚊虫的袭扰了,无蚊区扩大了;也不再为蚊帐的诸多不便而烦恼了;蚊虫传播疾病给人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万众受益、社会受益,相关企业也就立起来了。哪里是通过竞争立起来的呢?当初产品独家上市,迅速风靡所有家庭,其成功之势正好印证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立业大气势。
任何事情,只要合乎道,其情形就是这样。
这里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电热灭蚊取代蚊帐,将蚊帐淘汰出局的现象,我理解并不是一种竞争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二者所满足的需要只是表面上一样,而实际上不一样。电热灭蚊针对的是室内,蚊帐针对的是床上。只能说前者满足需要的范围更宽,不争之中涵盖了后者原有的功能。或者说,从商品生产角度讲,两者满足的是不同的需要。说穿了,是新的需要的觉醒掩盖了原来的需要。因为,在原来对蚊帐的需要中,早已包含了“抛弃蚊帐”的需要。经历过蚊帐年代的人,对蚊帐都有过头疼的经历,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烦恼。在他们那里,早就潜伏着抛弃蚊帐的需要。电热灭蚊尤其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我理解这不是竞争现象。如果第二个电热灭蚊器厂家诞生,这才是竞争开始了。
再举一个例子,恩威公司研制开发的“洁尔阴”产品,其选点也是选在“无竞争点”上
的。当时市场中没有相同的药物,没有相同剂型,因各种性器疾病一直是人们难于启齿的隐病,而人们又不能正确面对自身的生理状况,自古到今,人们染上这种疾病,不好寻医,造成终身痛苦,所以,人们一直渴望这种既能治疗又能预防的药物,不通过医生,可自己选购,自己治疗,让亿万人从痛苦中走出来。当时患者没有这种自选自用的方便,人们无论从防病角度还是从治病角度讲,无论从求医难开口这一心理因素上讲,还是从中草药难熬难用难保质这一使用的不便因素上讲,早也就在呼唤像“洁尔阴”这样的商品了。也就是说,万众对“洁尔阴”的需要,早已存在,但一直没有相应的产品予以满足。这种需要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它与万众的身心健康如此的息息相关,早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个“立业点”了。而且,当这个“立业点”还未被任何一家企业选中时,它就是一个“无竞争的立业点”。或者,换句话说,所有真正的立业点,都恰恰是“无竞争点”。“洁尔阴”上市后先是在国内,很快又在海外大受万众欢迎,正好说明了选择“无竞争点”对企业来说具有多么重大的战略意义。也同样印证了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有意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士,可将许许多多成功企业的成功之处拿出来作实况分析,看看立于“不争”者成功居多呢,还是相反。我关注过很多人们眼中“一帆风顺”的企业,其成功之处,大抵都包含了“立于不争”的奥秘。他们同时印证了老子《道德经》中另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
所谓“无尤”,我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没有去骚扰,没有去争夺,别人和别的企业没有什么怨尤。二是对自己、对自身企业而言,不费心争斗,专心一意干实在的事业,自己和自身企业也“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烦忧。
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企业才可以安安然然地尽其“企业的天职”,利于万众。或者说: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以上是从老子《道德经》出发,将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实践相结合得出的有关“现代企业之道”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写下它们,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讨论,以便为我们当今企业及企业人士拓宽一些思想视野,减少一些盲目的忙碌,增加一些立业选择的参照,使我们民族思想宝库中一些璀璨夺目的宝石,得以为今人所享用。
三、居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此可知,水的这种自处卑下的品质实际早已为世人所知。水的这种品质,也是老子思想中“水德”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子对之备加赞赏,故言:“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认为水的这一德性几乎就是体现着“道”的美德、“道”的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上,水无论在哪里,都总是甘居最低下之处。容污纳垢,包容一切而不言不语。时时处处,总想把高一点的地盘让出来,自己甘处卑下。......
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能否引用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立业之道”呢?我认为仍然可以。前面我们讨论了立业的两个根本点和一个参照点。这里,我认为水的谦下品质又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第二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从某种角度看,又是对前一个参照点(即“立于不争”)的补充和辅助。
前一个参照点谈到了应“立于不争”而有成。那么,“不争”的地方、“不争”的领域都在哪里呢?在“众人之所恶”处,恰恰是水自甘谦居的位置之所在。所以我以为水的谦下品质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一个重要的参照。不过这一参照与前一参照(不争)不同。前一参照是从性质角度提出:凡遇有争则避,端端去寻找“无竞争点”;而后一参照是一种方向性的提示,如路标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往这边走或是往那边走。具体地说,后一参照,是批示我们往众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走。这一点确实具有意义。一来,众人不愿涉足的区域,更有可能是无竞争的区域,易于找到立业点,而且是立业的“无竞争点”;二来,众人不愿干的事情,总得有人干,这种局面中一定包含着许多对我们的需要和召唤,而这些潜伏着没有人去管、没有人去设法满足的利益需要,恰恰是我们立业的根本点,是企业立业求之不得的东西;三来,众人都不愿干的事业,你把它干起来而且干成了的话,其功德无量,自然易于从社稷苍生那里获得支持和回报,利于立起长久的大业。
这就是水的谦下品质,对我们立业的启示,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要甘于在人们挂不上眼的卑微处立业,要甘于从低处着眼,甘于从“众人之所恶”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在竞争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高处”迷路,才有利于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
另外,《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之后,接连七个排比句,也是有关“水德”的写状。亦可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辅助参照。它们分别是“居善地”(居于不争之地)、“心善渊”(容纳人所不能容纳的东西而保持深沉渊默)、“与善仁”(奉献出真挚 、仁爱)“言善信”(言而有信,像潮起潮落一样有准则)、“正善治”(像水一样乐于“平”“正”行事)、“事善能”(像滴水穿石、柔能克刚一样,贵在能)、“动善时”(像水一样随机遇而动,随机遇而静,动静有时)。
以上七个排比句之后,紧接着便是“夫唯不争,故无尤”,是对全章的总结和概括。不争,则象水一样,永无过患,安然处顺。
据我的体会,这整章都能引为我们的立业之道的话,是有妙用的。有了成绩不骄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终自省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哪些缺点、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然后加以改正,始终居下地自省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是大有益处;相反,攀高,形成头大脚小,基础不牢,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一旦跌下来,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居下就是遇上挫折,跌下后,能不伤筋骨的立起来。
这里需要略加补充解释的是,有人会问,你整篇谈下来都说企业要为万众制造利益,而且把“利于万众”立为企业的天职,那么企业自身的利益谁来管呢?企业没有利益又怎能运转下去呢?等等。回答其实很简单,我们本章中所举例的企业哪一个不能运转呢?你为万众谋利益,万众都有要回报你!万众甚至愿意多给你一点,只要你真的能给他们带去实在的利益。在无法多给你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以其它方式支持你。比如为你宣传,投你的票等等。当然,如果你的企业不能给万众带去利益,甚至带去了损害,那万众当然不买你的帐,一分不给你不说,给了出也要起诉你让你退出来,并且还要骂你,作反宣传,有机会就投你反票。道理就这么一点。
再说,我们回头看看水吧。那些真正派上用场的水都在哪里啊?在我们生命里!我们体重的60%都是水。再想想,全球植物身上包含、储备了多少水?矿物里面又有多少水?
怎么理解呢,水利养万物,万物也就保全了水,使水不至于"死去",不至于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水养育了我们,我们不也是在用生命保全水吗?
同样,企业利益万众,万众也同样保全企业。企业的利益是在给万众带去利益的同一机制中实现的。
还希望各位自悟。
四、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的立业之道
“水德”中可以为企业作为借鉴的品格还有很多。这里谈的“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就很有借鉴的价值。我们知道,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则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又向右面,每一面都流不过去时,就停下来,积蓄自己,再等待时机的变化以及各种条件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又涓涓不断地开始新的历程。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己,而是自己调整自己去适合于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忍让,还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忍让,不是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那种忍让,而是尊重客观而又不放弃主观追求 ,旨在谋求自己去适应客观规律的那种忍让。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大道有所觉悟之后,才拥有的十分通融、十分通融的一种立身处世态度。这里面也包含着任何事情都不去强求的"无为"精神。
当我每次在脑海中或是在现实环境中,凝视着水的这些如此富于美德的形象,就每每于最生动处,感知到这种形象是在没有止境地向我们说“法”、讲“道”。每时每刻都是如此。从大的范围讲,每条河流总是九曲十八弯,逢阻便让,遇高就让,弯来拐去,只有一副心肠:顺应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在顺应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不争不斗,坚信世间万物各有其所……正因为如此,水虽然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却总是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自己最正确的位置。
这就是“让”、“不争”、“不强求”带来的利益。我们企业的立业过程,为什么不从水的这些启示中去获得一种深刻的觉悟呢?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融能、迂回的话,我相信,我们立即就能找到我们现在的位置,然后顺流而下,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虽然有时看上去路子是弯的,但毕竟是一派活跃的流畅。是对天地万物、对各种客观规律的最融洽的顺应。
水的这种“美德”给我们企业立业的启示是:不可强而为之,一切要从主客观条件上去讲究顺应,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观,调整主观。
要相信,任何一个愿意服从客观规律的企业,客观世界都会给它留下一个十分正确而又客观的位置的。这个位置在哪里,只有由企业像水一样去寻找。
水是凭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光是凭客观条件吗?不是。水的本性——水往低处流——是使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确定自身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个本性不变,水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不会迷失方向。
那么企业呢?企业也应当是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不变的根本的选择,才能够真的象水那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始终不失去自身的方向。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功于社会,不居功、不骄横、不夸夸其谈,始终谦虚、谨慎,处低下的位置,这样的企业方能发展。如反之:就像把水堵起来,形成大坝,一旦堵不住,就会被水淹没。水能利万物,但如处不好,也会毁掉万物。水能载舟能沉舟,能移山倒海,主要在于怎样疏导。疏导得好,就有前途。新产品的开发,也就像处理水,需要加强各种宣传,需要真诚的奉献,需要能为众生解除生存上的烦恼痛苦,这样的产品,它自然受欢迎,自然有市场。反之,如靠愚弄消费者,就是自绝于众生,就会自我灭亡,等于将水堵起来;古人云:治国治家如治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把“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当作企业的不变的本性的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客观境遇,我们都不会没有方向。因此,最终一定能找到一个十分适合于我们企业的客观位置。就像水一样,在某一点上我们无法做到“服务社会,造福于人类”时,我们就往另一点上迂回,再不行就再移,始终坚持“服务”和“造福”这一本性,在与客观条件相互作用时,就无论怎样也都拥有方向。不去强求什么“攻克”、“改造”,不去无益的抱怨、烦恼,坚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方向,顺应外部条件,顺流而下,顺流而去,正确的位置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我们所说的企业的正确位置,指的是什么样呢?指的是客观需要、客观许可,而主观上又正好能够做得到这样一种主客观相互吻合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客观的变化,这个位置也是活的,流动的,完全跟水一样。比如一个企业在规模和实力较小时,它可能是以帮助人们搬家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它这时的主客观条件就是这样决定的。到了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实力增强了,像水在某处积蓄了很多能量一样,加上客观社会需求的逐步演变,这个企业就有可能放弃过去的服务方式和企业位置,采取新的更具规模的其它方式(例如生产食品)来重新在环境中求得新的正确的位置。这时的位置,仍然是由主客观条件的吻合与否决定的。
当然,实际生活中,这个企业也可能中途生起妄念,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不尊重和不顺应客观规律,变得胡作非为,放弃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企业天职;这时它也就与“水之道”相背了,其结果又会怎样呢?客观规律是不容侵犯、不容践踏的,它照样会强行给这个企业“留下”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也许是十分不妙的,也许正是法网收紧之处。最后自绝于社会。
可见,企业的立业是一个不会间断的过程。任何企业,并不是创业之初选了一个立业点,立业工作就一蹴而就了。立业的课题,像水的流程一样,从雨点到小溪、大江、大海是演变的、汇聚的,是经常的,是不断的。从一个立业点,到另一个立业点,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每一步都不失误,每一步走得恰到好处的话,我以为,学习“水德”,从水的品质中获取企业发展的品质,是有十益而无一害的。
再者,我们回头来看看,水在忍让、融通、迂回中的另一种“因水德而受益”的情况。这种情况说的是:水遇阻就让,变通迂回,不去妄加冲击,不去刻意争道,不强求于天下;这样的结果是,于客观规律毫无冲撞,于水也毫无损伤。其中,水因忍让而无损,很值得企业引以为训。凡主客观条件不尽吻合,不要去强求,不要以为强求真能使你成功。让一让,变通变通,保全了自身完好无损,这已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步了。因为主客观条件摆在那里,知道迂回之路,这已是最近的路了。《道德经》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意思是委曲便会保全;在这个意义上,弯曲的东西已经是最直的了。还愿各位读者于此有所会心。
从上述“水德”的讨论中,企业当着重领悟一种“流畅的立业之道”:在各种客观的阻碍中,去实际的领悟无阻无碍、流畅通达的立业之道,顺应客观规律而立业。
五、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水是活的。流水不腐。这是水的又一美德。这一美德引申借鉴到我们企业的立业问题上,就有一个课题需要我们去做,这个课题是: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地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水利养万物”是在流动中实现的。死水难济万物,而且水性本不死。而企业呢?企业要能利益万众,这也不是在一个点上就能办到的。再说,水正因为在流动中,所以才保持了自身的活性,不致腐坏。企业也一样,在立业中发展,在发展中立业;不断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以顺应的姿态,于流变中保持自身活力。
这其中只有一点是不可变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为什么必须保持企业的本性不变呢?因为企业的本性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本质的导
向。与之相比,所谓“以市场为导向”只能算是谈到了皮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市场变化在这里只能被当作客观条件的演变来看待,企业应当对此做出应变,但这种应变也应出自一个更加本质的立场。因此,应变就是应变,不足以被理解为“导向”。否则,如果企业跟着现象走,丢失了“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个本质,终将会被导向哪里呢?恰恰是晕头转向、无所措手的迷失而已。相反,只要企业坚持自己“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本性不变,那么,在瞬息万变、眼花缭乱的各种外在变化中,企业恰恰能够始终知道自己的正确航向,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给予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是怎样赋予企业一个符合人间大道的本性,并将这一本性上升为企业发展的本质导向的问题。对这种“现象导向作用”与“本质导向作用”的不同之处,希望有更多的人士来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也应当像水那样是一种“活”的存在,企业的“立业”过程,也应当是一种“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的流变可以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企业的本质不可变。唯其如此,企业在这个“活”的过程中才能始终都有一个本质上的方向;也才能够真的“活”下去。
举例来说,一个企业在一个立业点上立住了脚根,实力扩大(像水的蓄势待发一样);它开始迈出多业并举的一步(像一股水润泽了一块田地,开始向别的田地浸润一样);从雨点到小溪,经过艰苦的流淌,汇聚成以我为主干的江河,多少小溪会涌入你的怀抱之中,而且是自然而成。怎样才能容纳百川、江河?这样才能汇聚多方人才,每一个人才,就是一条小溪;每一个消费者,也是一条小溪。这一步究竟以什么为依据,以什么为导向呢?是冲着高利润?还是依据别的什么?如果是冲着高利润,可以说这个企业就算丢掉了本质。如果这个企业真的从“水之道”中有所领悟,那么它正确的选择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为依据(就像水流的选择是依据身边什么地方更需要水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导向,企业的流变式发展才会持守在一条正道上。也才会有从容不迫、稳步健康的发展。
以利润为导向会有什么坏处呢?我们来看看国内流行一时的“海狸鼠现象”就知道了。海狸鼠,一种动物,现在也没有人能说清它有什么用。那些曾经辛辛苦苦喂养它的人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有关人士早就通过新闻媒体说,它是没有用的东西,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惜人们不听。人们只知道养它能卖钱,能赚钱。什么地方买回小海狸鼠,把它养大产仔,再将所产的小海狸鼠通过原渠道收购回去,由此赚钱。开初的人也确实赚钱了,于是规模迅猛扩散。这种没有用的东西被收购回去马上又卖给后来人去养去了。海狸鼠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虽然无用却在这样的年代变成了人们赚钱的一个媒体。当然,海狸鼠进入了空前繁殖的时代,每一个城市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也接近“炒作”的尾声了,因为如果炒作者再把如此多的小仔收回去的话,再往哪里卖呢?而它们本身又无用。于是这些“炒家”一走了之。大量的海狸鼠滞留在养它们、想借它们产生利益的人的家里。亏本的总是大家,亏本的总是多数人。这就是跟着利润走的结果。上当受骗的也都是些依据利润行事的人。
想想,这些人如果当初做事是出于为人类谋利益的话,他们还会去养这种无用的东西吗?搞不清它们有什么用,就把它们养起来,这是多么荒唐的一幕。然而这曾经确实是事实。要是这些人当初能够坚定地按照“是否对人类有用”、能否平衡生态来判断行事的话,他们原来那点钱虽然不多,也能在别的一些小事上发挥利益人类的作用的。
同样的道理,企业如果跟着利润走,又将会走进什么样的胡同呢?
所以我们主张:企业应当坚守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是“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企业以此为真正的导向,才能在风云万变中沿着不变的本性发展、壮大。这样,既稳定,又健康,又合符道的精神和法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康庄大道”。
所以,有时我们觉得那种倡导“以效益为核心”的提法是不够准确的,容易对企业产生误导。如果改为倡导“以是否对社会真的有利为依据”,是不是更准确一些呢?我一时也说不清。
六、柔能克刚,柔比刚好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为了能够对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领悟,特别是为了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柔弱”为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的象征,让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另外一些论述。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上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是柔软的、活动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又僵又硬。树木小草生长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脆弱的, 风都可以把它们吹得倒来倒去、摇晃不已,死了以后却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啊,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才属于活的、生长的一类东西。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结论,即:表面坚强的东西,已经是失去了生机的东西,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从老子的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老子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总结,是极富智慧的。这些思想的最后关注点落在“生”与“死”这个焦点上,而这又是我们人世间一切活动、一切事务的一个基本焦点。所以,这些思想对我们人生、对我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具有指导意义。
就人生而言,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就企业而言,我理解,就是要尊重客观、尊重社会、尊重各行各业,把自身的位置摆提低一些,能让的都要让,要充分明白迂回、委曲的妙用,要尽一切可能回避竞争,要体现出企业的“柔”性,不要将自身目标强求于天下,而要将天下的目标加之于自己,要安安心心做弱者,做服从者、顺应者,让社会和公众的意志来摆布自己,满足于公众意志给自身留下的位置……等等。
总之,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己,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非要说是能战胜刚强,因为没有必要战胜刚强。因为作为活的力量,这已经比“死去的”刚强好多了。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活的当然比死的好。活也用不着战胜死,活着,存在着,发展着,这已经就是一切了,更何况这样柔弱的滴水确实能够穿石。而这种至深的道理就表现在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谦让、那样卑下、那样无争的品格中。
这里面包含了应由我们企业去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我理解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的发挥真正的活力;那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有道的活力,这样的力量,怎么会是软弱可欺的呢?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像疏导水一样疏导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形成共识,然后才能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望我们的读者,能常作水观,常领水德,常悟水道;于水的生动形象中,各自终有所获;获得与大道相通的大利益。
 上善若水 万众 不争 水利 万物 而不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不断出台、新兴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生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本文重点分析当下阻碍企业数字

  作者:王京刚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