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策略

 作者:蒋达云 曾丽萍    269

一、网络营销的优势
  1.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在线讨论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集,同时也为消费者有机会对产品的设计包装定件服务等发表意见提供方便。
  2.网络营销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费用。成本可以分为采购成本与促销成本两方面。在采购成本上,企业采购原材料通常都是一项程序繁杂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把这项程序繁杂的过程简化,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作用。在促销成本上,传统的服务主要是运用电话、广告、书信等手段。这不但需要人多,还常常会造成延误。企业可以应用网络营销在自己的网页上提供精心设计的如“商品注意事项”“疑难问题解答”及“说明”等等详细信息资料,顾客在网上可随时查询,几乎不需要多少费用就能对厂家及其产品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3.网络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首先,在网络上可提供全天候的广告和服务而不需要另外增加开支。其次,能把广告与订购连为一体,促成购买意愿。再次,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联通国际市场,减少市场壁垒。
  4.网络营销能使消费者拥有比较传统营销更大的选择自由,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快速寻找商品,并且进行充分比较,真正做到货比三家,有利于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时间与交易成本。
  5.在互联网上,任何企业都不受自身规模的绝对限制,都能平等地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及平等的展示自己,这为特别是中小企业创作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中小企业只需要花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信息和贸易网,将产品信息迅速传递到以前只有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接触到的市场中去,平等地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营销为刚刚起步且面临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平台。
  6.目标更集中。网络营销迎合了当今社会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从大规模无差异性向个性化集中营销转化。它将目标市场细分得更为详尽,使企业可以深入每一个消费者家中去寻找商机,为其提供更贴心、更合口味的产品与服务。

  二、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
  1.网络竞争意识不强,对网络营销认识不清。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还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把网络看得过于神秘,总以为只有工程师、电脑技术人员才能使用的这一高科技产物。
  2.上网企业少,分布不均衡。目前,国内企业上网总体雷声大、雨点少。全国近560万家企业(含乡镇企业)中,上网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点五。且集中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上网企业数量少,浏览的客户就下降,网络给企业创造的效益就减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网络营销效果不佳,方式不活。目前,大部分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仅仅停留在产品的网络广告。企业的网络宣传及网络促销等几个环节上。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将企业的厂名、产品照片、公司地址、联系电话、公司简介、总裁头像传到网上而已,企业虽然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但多数只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电子邮件地址。既没有对企业产品及企业形象做具体系统的介绍,也没有借助网络开展营销活动。企业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
  4.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效益不佳。目前,我国企业对网络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策略,不少企业还只是搬用过去的网下营销策略,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不能产生较高的网络营销效益。
  5.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速度慢、安全性不高,但用户使用成本开支较大。按绝对价格计算,我国人均收入不过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但要付出比美国人高20倍的价钱才能拥有同样多的网上信息量,据调查,在86.1%的用户抱怨网络速度太慢,收费太贵。低水平设施的网络与高水平收费限制了用户上网,束缚了网络市场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一道瓶颈。
  6.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制认证阶段,在目前信用卡消费者占主导的情况下,网络分销的现金交割只能靠用户事前(后)交费才能完成。网络分销成了一种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分销的效率。即使凭信用卡实现网上支付,对消费者对企业均有一个完全保障的问题。即便是电子货币成为现实,但要让企业和整个社会接受,短期内恐怕也难以实现。据调查,有52%的网络用户认为目前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方式。
三、加快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
  1.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我国网络营销,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要抓住有利时机缩短我国有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营销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入全球化,企业不但要熟悉跨国、跨地区市场的顾客的需求,还要相应地安排组织跨国的生产、运输和售后服务,这都对网络时代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强化对网络营销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与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消除陌生感与神秘感,增强信任感。引导广大消费者改变过去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方式与购物习惯,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网络营销。
  3.广泛开展对网络营销的学术研究,不断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方式与新策略。
  4.加强对网络营销的立法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制度、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5.制定鼓励扶持网络营销发展的优惠政策,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对网络营销的发展也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既要防止畏缩不前,又要避免不顾客观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
  6.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整体水平。与当前重点是加快电子货币的研究,尽快实现网上安全支付!因为据调查,有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把信用卡上的信息放到网上,担心被窃取,厂家应该做到使消费者易于购买商品,并且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
  7.企业应建立快速的顾客回应机制。包括对客户意见和建议投诉和抱怨的快速回应,以及快速的物流机制等。要求最大限度地抓住每一次与顾客交流的机遇,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特有的时间和交付要求。
  8.加快电信产业的发展,打破电信行业的垄断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调低电信资费标准,使用网络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合,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9.强调个性化。企业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依赖,企业必须把每一个消费者看成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新时代消费者新的购物标准是:追求惟一个性。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创新,以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企业可以在网络中提供人工服务项目,即:消费者对自己选中的商品进行在线咨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入视频技术方便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便于企业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同样的也可以对任一商品进行视频,即,预先对每一商品拍下视频片断,对商品进行每一角度拍摄!以便于消费者从各方位看到自己选的商品的“实样”。
  10.企业应尽早申请注册自己的网址域名,并且加强对网址域名的宣传,努力树立网络形象;要确定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采用低价定价策略;要切实提高自身物流配送能力。大力培养网络人才;要整合其他营销手段,不断提高网络营销的水平和效益。
 网络营销 策略 营销 我国 网络 发展

扩展阅读

公司的核心是老板,老板的核心是思想。若是老板的思想固束了,甚至是僵化了,公司也就进入停滞状态了,接下来,就看公司的底子有多厚,吃老本还能吃多少年。在计划经济时代,遇到问题就托关系找人来解决问题。在市场

  作者:潘文富详情


党建引领构建“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舆情吹哨,部门联动”这个提法是笔者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借鉴“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提出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模式。先解释一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警察深夜上门”频发争议 网络舆情处置应慎用警力最近“警察深夜上门”又引发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是,8月18日,湖南永州宁远一位市民曝光当地某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缺岗,引发网络舆情。8月20日,该市民

  作者:沈志勇详情


是一锤定音还是一片批评?从“官方通报”看网络舆情治理近年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官方通报成为有关部门回应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官方通报的内容不仅通报了事情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的

  作者:沈志勇详情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最近河南某周口妇产科医生因不堪长期被网暴而跳楼轻生。这一沉痛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网络暴力的危害,执法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应该警惕。首先,要区分网络曝光和网络暴力。在由国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