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海虹

 作者:冯丽    284

如同非典型肺炎者持续不降的体温,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503,以下简称海虹控股,)在这个不太寻常的春天里一直是市场的热点:先是公司增发3222.2万新股获得113倍超额认购,创下上市公司A股增发认购的最高纪录;紧接着就有媒体披露,海虹控股浙江、上海等地分公司在增发前连续数月未发放工资,不由让人对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想入非非";而最新的消息更直指积极申购海虹控股1830万新股的4家成都机构,其同一法定代表人韩建峰(真名韩峰)已被拘捕,成都市公安局经济侦查处更是成立了专案组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南京4家申购机构也被查出有"玩假"事实。一时间,非典型的海虹搅得市场沸沸扬扬。
  而据一位曾在海虹担任高管的人士对《新财经》记者说,"此次海虹增发意义重大,既为自己版图的继续扩张提供了'粮草',又在最关键的时刻弥补了现金流的漏洞"。果不其然,海虹控股增发募集的4.3亿元(含发行费用)资金刚刚归囊,其拖欠的员工工资就在最短时间内悉数补上。
  其实,海虹控股现金流吃紧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8月,海虹控股子公司就纷纷对员工工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中联众更是从上到下只发80%的工资,并将另外20%划归绩效工资,此举曾在海虹内部引起不满,但外界鲜有耳闻。2001年年底,海虹总部也从原先位于北京三环边上的安贞大厦举家迁徙,数字娱乐事业部搬到了位于四环的文博大厦,医药电子商务部则移至凯康大酒店,且办公面积都有相应缩小。
  然而,不论公司做出何种调整,也不论外界持有多少质疑,"做期货"出身的海虹总裁康健似乎总能拿捏住市场的热点,以他老到的资本运作手段辅之以广泛的人脉关系,将一个非典型的海虹公司频频创造出典型的气势如虹的股价波动。
  是焉、非焉,只能留待时间评说。
  
扩张豪情

  一位曾参与过与康健谈判的人士对《新财经》记者称,"海虹投资向来都是大手笔,可能对方正拿着计算器计算着投资回报率,而康健却已大手一挥,说,'这个项目我投资1000万,到时候利润分成就可以了'"。其投资豪情可见一斑。
  海虹控股的前身乃海南化学纤维厂,是由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等单位筹建的一家老牌企业,1992年经过股份制改组,以"琼化纤"的股票名称开始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6年,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恒)入主,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次年3月中海恒投资1800万元,携手国家邮电部数据通讯局邮电数据网络集成开发中心设立中公网信息技术与服务公司(以下简称"中公网"),由此开始进军互联网及电信增值业务。此后,海虹的扩张大幕徐徐拉开,且主要围绕网络做文章。
  1999年,自身已经开始赢利的中公网以500万的价格将经营"联众世界"网络游戏社区的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联众")招至麾下。此时的海虹控股早已经盯上了网络这个颇具有想像空间的概念,于是接连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控股多家网站,数量最多时达到26家,而且涉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按照海虹控股副总裁张建明的说法?当时就是想打造公司的'网络旗舰'"。虽然网络业在当时是个"时髦"的事业,但国内网络业的经营环境并不成熟,时隔不久,其中大部分网站被搁置、精简或砍掉了,其中包括中证融金、绿之网、逸飞岭等,最终海虹只留下了联众、中公网、亚联、笑傲江湖四个相对成熟且现金流稳定的游戏类网站。据不完全统计,海虹前前后后至少为此白交了近2亿元的学费。
  时光走入2000年,社会各界对医院药品价格偏高,交易、流通环节暗藏灰色地带的现状开始不满,国家也有意通过网上交易加大对医药流通领域的综合治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甚至为此专门作出了批示。一贯对政策敏感且不愿轻易放弃"网络概念"的海虹,又开始把目光集中在医药电子商务这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2000年12月23日,海虹控股董事会公告:分别以自筹资金1485万元人民币投资成立海南海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海南海虹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上述两家公司投资总额各为1500万元,本公司占投资总额的99%,投资的合作方为本公司控股的海南海虹化纤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分别投资15万元,均占上述两公司投资总额的1%。海虹控股表示,这两家公司的成立既是为对公司现有投资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为了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使公司今后能更健康、迅速地发展。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家公司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海虹的版图扩张工程全面展开。
  紧接其后,海虹先后以25万到300万元不等的投资额先后在全国各地投资成立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医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据2002年海虹年度报告显示,至今海虹已成为在全国27个省市成立交易中心、在29个省市开展业务的全国性电子商务公司,其业务范围覆盖了内地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这其中,海虹对18家公司拥有其全部股权,其余则拥有绝对控制权。遍布全国各地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海虹俨然成为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大腕"。分析家们指出,虽然这样的扩张可以让海虹尽快占领市场,但同时也加速了现金流的吃紧。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海虹控股把医药电子商务的大"网"撒向了全国,虽然这些遍布全国的交易中心注册资本并不算太高,但其运营费用却不可低估。据《新财经》 记者了解,各地的医药电子商务中心平均有30人的规模,在一些医药采购量较大的省份,各地市还需驻扎人马,这样一来,其月运营费用约为30万元左右,按这个标准再进行个简单估算,每年仅此项支出就需近1亿元人民币。
  不过,这并不能影响海虹打造"医药电子商务航母"的决心。2002年9月24日海虹控股再度公告称,公司将投资5000万元与南京市卫生局合作建设健康网工程;2002年12月11日,海虹又宣布投入1.16亿元建设"浙江健康网"系统平台项目。很明显,在医药商务领域,其投资力度还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至此,除了固本培元的化纤业务,海虹在数字娱乐和电子医药、电子商务领域完成了基本布局。

短命之"乱"

  就像广种不一定博收,树大也未必根深叶茂一样,拥有化纤、数字娱乐和医药电子商务三大主营业务的海虹控股,现在不得不面对"儿子、孙子一大堆,却无力管理,纷纷夭折"的麻烦。
  短命现象最先发生在康健引以为豪的数字娱乐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被媒体炒得纷纷扬扬的"迪士尼中国网站"事件。
  从最初接触到正式签约,在经历了一年半的"马拉松恋爱"后,2001年3月8日海虹控股同美国伯纳威斯特互联网集团(又称迪士尼互联网集团,纽约股票交易所代码:DIG)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式确立战略合作关系。根据该项合作协议,海虹控股将独家经营迪士尼中国网站(DISNEY.COM.CN)及迪士尼的收费频道DISNEYBLAST,并全权负责该网站及该收费频道在中国的所有业务。美国迪士尼互联网集团同时授权海虹控股在中国境内独家经营迪斯尼中文网站收费频道的所有网上广告业务,并将向网站提供其在中国境外的广告客户及赞助商资源,海虹控股则需支付美国迪士尼集团一定的内容使用费,双方并就信息收入和广告收入分成达成一致意见,网站内容合作期为三年。
  2001年8月26日迪士尼中国网站顺利开通,但相关业务的开展却并不顺利,甚至有名无实。
  如今,此事过去不到两年,当年的约期还没有结束,可迪士尼中国网站却不再被海虹人提起,原先信誓旦旦组建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也早已经各奔东西。《新财经》记者就此向美国迪士尼互联网集团北京办事处寻证,得到的答案是"进入解约阶段"。而对于原因,双方都不愿意过多谈及。
有人说中公网和迪士尼的联姻只是一次机缘巧合,但海虹控股副总裁张建明公开承认,与迪士尼合作是海虹控股为了进一步巩固网络投资战线,为数字娱乐业务链条而布下的一招妙棋。曾经的"妙棋"妙就妙在它可以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而且无人想起,无人提及,也再不会有什么公告,而这样的项目在海虹内部为数不少。至于原本具体与迪士尼结盟的中公网倒并未受此事件影响,被康健视为"最优质资产"的中公网,事实上也是海虹众多小公司中最忙碌的一家,只要有可以合作并帮助海虹提升形象和利润空间的项目,往往由它出面。这也导致了中公网不断变脸:先是通过收购联众进行了资产置换,接着转做电信增值业及相关和业务,再发展到现在的代理游戏,可以说,作为长子的中公网,有着太多"奉命行事"的故事,"不得已而为之"的难处。
  与此同时,海虹控股的传统业务--化纤也面临着市场的挑战。1999年,海南海虹化纤工业有限公司被授权使用"军港"系列织物专利生产技术,当年即为上市公司贡献了4623万净利润。但时隔三年多,海虹的化纤产业并没有推出新的产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里,海虹抱着的这个"金娃娃"到底能撑多久而不褪色,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事实上,海虹旗下被寄予厚望的众多医药电子子公司也未能为康氏带来太多"欣喜"。
  查看2002年年报,只有北京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海南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东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云南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纳入利润贡献主要控股子公司之列,其余20余家子公司则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一家以药品、医院用品采购网络中介服务、医药招标代理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医药信息咨询服务、信息产业硬件及软件开发及销售、网络工程安装及维护为主要经营范围的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区区一两百万的投资确实撑不了多久。
  但令人担心的是,中公网可以在网络这个大"网"里逐步变脸,而面向全国各地铺设的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如果业务开展不顺畅,能否也能像前辈一样?如果变脸不成功,又怎么办?

险处求生

  有趣的是,虽然外界一直认为海虹控股的内部管理存在着一定弊端,但后者近年来却均能以漂亮的成绩单示人:2001年净利润9266万元,2002年净利润9388万元。究其原因,长江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周晓忠  认为,这主要是和网络游戏市场复苏以及国家积极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有关。
  一方面,联众不仅以生命力持久的棋牌游戏网罗住一批固定用户,而且通过收取会员费、电信分成、合办赛事等方式寻找到属于联众自身的营利模式,业绩以每年翻倍的趋势上升着;另一方面,国家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纠风办在2001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通知》,指出"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争取在2~3年内将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临床应用普遍、采购量比较大的药品,都实行集中招标采购"。毫无疑问,这一政策对海虹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至少市场上有了新的想像空间。
  尽管外部环境仍好,但对于海虹控股的未来,长江证券分析师周晓忠却认为"其化纤工业、数字娱乐和医药电子商务三大板块业务分别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隐忧,发展前景值得考虑"。
  化纤工业是海虹控股资产占用最多,同时也是仅剩的传统产业。作为被授权使用"军港"系列织物专利生产技术的化纤企业,其业绩主要来源于军队订单。据海虹控股市场部人士介绍,2002年海虹化纤工业业绩大幅下滑是军队订单减少所致,由于军队新一轮换装工作即将展开,预计2003年将有所增长。换言之,军队换装不可能年年进行,故此,海虹控股化纤业务的增长从某种程度上不可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业绩完全受政策面牵制。
  在海虹控股,数字娱乐产业一直是利润贡献大户,旗下的联众、中公网、亚联和笑傲江湖网站均有不错的赢利能力,即便如此,海虹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劲敌。近几年,中国游戏界有?南有中国游戏中心,北有联众"的说法。由深圳市电信局投资兴办的中国游戏中心和联众一样是主营在线棋牌游戏的网站,他们不仅在游戏类别上基本相同,在盈利模式上也多有雷同。目前,中国游戏中心也自称已拥有5000多万注册用户,繁忙时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0万,并拥有10000多个游戏社团,且仍处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冯华承认,联众的利润增长空间已不大,能保持现有的每年利润翻番实属不易,且每年海虹数字娱乐部的利润有90%是由联众贡献的。
  而在游戏运营领域,中公网、亚联和笑傲江湖都无法和总部位于上海的盛大网络相比。截至2003年3月底,由盛大运营的游戏《热血传奇》注册用户数达到75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65万,《疯狂坦克》注册用户数已达到20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12万,《破碎银河》注册用户数达到74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1.3万,盛大方面称自己已占有中国个网络游戏业68%的市场份额。而海虹2002年年报显示:亚联游戏代理的《千年》、《红月》、《战场》三款游戏的总有效用户为1500万,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6 万,而笑傲江湖代理的《倚天》、《圣者无敌》总用户量为650 万,同时在线人4300人,中公网代理的《武魂》总用户量超过100 万,最高在线人数11000人。仅从两家公开数字就可以判断,在数字娱乐领域,海虹"前有狼,后有虎"。
  再来看看让海虹引以为豪的医药电子商务。目前,海虹医药电子商务部主要的盈利项目就是在利用医药电子交易平台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时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费和制作费。曾参与过武汉地区医药集中招标采购的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告诉《新财经》记者:"武汉每半年进行一次招标,由政府指定海虹网协同武汉金药网共同承办,海虹网从中收取标的额千分之六的中介费和约2000元的标书等物的制作费"。但由于全国各地均有不少能够承担集中招标采购的网络公司,所以,对于海虹而言,其面临的风险在于能否持续得到当地政府和医疗机构的认可,从而成为最终被确定的专用平台。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实交易中,海虹还要面临交易结束后中介费收不回来的风险。
在采访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网络信息监督办公室负责人曾向记者道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目前药监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互联网医药品交易服务管理办法》,出台后将对从事药品电子商务的企业就其在竞价采购、结算、流通等方面进行综合认证,并重新进行审批。海虹同样要经历这个审批过程。"
  或许人脉广泛的康健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资本之诱

  海虹主营业务虽然遭到这样那样的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能抓住市场热点,并引起众多投资者的关注。这其中,尤以"收购建业"事件最有典型性。
  2002年12月7日,海虹控股以1.8亿元人民币收购河南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60%股权。河南建业旗下主要资产为2001年1月以2.3亿元公开竞买的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2002年8月完成相关过户手续,目前已经整体租赁给河南华联商厦有限公司,租期20年,现已成为华联综超(600631)郑州店。看起来这确是一个合算的买卖,带着租约进行转让,连后路都为海虹控股想好了。
  且慢,让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至2001年底,河南建业的资产为9057万元,负债为180万元,净资产为7956万元,全年销售收入114万元,没有其它收入或收益来源,当年净利润-75万元;至收购基准日2002年10月底,公司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32590万元,总负债为24670万元,净资产7920万元,净利润-36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2001全年营业额仅100余万元、2002年前10个月的收入为零、至今仍亏损的公司,却要以1.8个亿收购其60%股权。在同时已生效的收购协议中还有两条规定特别耐人寻味:一是被收购方的原四个自然人股东承担被收购公司截至2002年10月的所有债务,并需于2003年3月31日前自行将全部债务清偿完毕;二是在协议签署后20日内将收购款的66.67%支付到四个自然人股东指定的账号(原文见2002年12月6日的收购公告)。被收购公司的自然人股东自己结清公司原来的全部债务,却把全部资产单拿出来卖给他人,事情越来越奇妙!而据河南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说:"在收购初期,海虹和建业本打算会进行相应的动作,但由于市场和媒体对此事给予了太高的关注度,所以,现在暂时先将此事搁置了起来。"看来,收购建业确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直十分关注海虹控股二级市场走向的长江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杨广伟对《新财经》记者说:"以医药电子商务、数字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高科技公司在化纤工业之外再次引入传统行业,目的值得怀疑。如果再把这件事放在海虹现金流吃紧的大环境下来看,就会更突出,甚至可以讲已预付的1.18亿收购款(如属实)更是直接加剧了其现金流的紧张程度。"
  杨氏指出,上市公司融资是其事业扩张的最有效手段。2001年4月9日,海虹决定新增发行不超过4000万股新股,但时隔两年,申请才获得了批准,这期间投资还要继续进行。海虹以有限的自有资金向原计划的投资项目继续投资,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资金不足。
  对上市公司而言,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促进实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现金更是重中之重。在主业发展急需资金的前提下,海虹出人意料地将大笔资金投入与公司主业并不相干的其他产业上,按照经济规律来分析有点让人难于理解。而这样的例子在海虹并不少见。

十万个为什么

  豪迈也罢,拼命也好,我们不得不承认,海虹一直非常擅长制造市场热点。
  打开海虹控股的K线图,不难看出这支1992年上市的老字号庄股,在10余年的资本市场历练中,早已经练就了一套非凡本领。
  有专业人士指出,海虹控股1995年亏损,1996年盈利,庄家于1996年底、1997年初的一段时间内在
4.5元价位左右大肆运作了一番;公司1997年又报出巨亏,1998年被ST。但在1998、1999两年内,其股价却由5元左右一路上行到17~18元左右,形成一个较大的盈利空间。而自2000年初,其股价更由17元左右一路飙升至83元,3月摘帽时位于78元,随后急速下跌。从公司年报所公布的股东户数来看,1998年底的股东户数是16570户,1999年底为5735户,到2000年底则为25385户,这样巨大的差别显示出有深谋远虑的超级强庄早在1999年就介入其中,到2000年利用公司摘帽之机已成功退出。到了2003年初,海虹股价再度异动,由14元左右上升至18元左右,成交量急剧放大,2月下旬后股价又急速下行,成交量逐渐萎缩如前。2003年3月14日在公司宣布获准增发新股信息的刺激下,股价回复14.5元左右。专业人士表示,过山车般的股价波动已明示出海虹背后庄家的动机和手段。(见图1:海虹控股的月K线图)。
如果把海虹控股二级市场的波动和其经营活动对照着一起来看,便又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配合如何默契。
  1996年12月10日,中海恒成为海虹控股的第一大股东;1999年5月,海虹控股子公司完成对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2000年3月2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撤消对公司股票交易的特别处理;2002年12月7日和11日,公司以1.8亿人民币收购河南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60%股权,并投入1.16亿元建设"浙江健康网"系统平台项目;2003年3月17日,增发不超过4000万股新股。似乎每一次有事件爆发,海虹控股就会出现一波行情,无一例外。
  再来看看海虹控股2000年的相关数据(见表1),这一年里海虹控股的业绩与股价齐飞,而且还是一飞冲天:销售收入大增到42288万元,经营性净现金流狂增到22254万元,投资活动净现金流出猛增至18649万元。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好的销售业绩和经营现金流量,又未见有大额减值准备计提,而公司的利润却仅有7941万元。有财务专家指出此四项主要指标都已大大偏离了前后各年的对应值。为什么海虹控股的业绩与股价配合得如此完美?为什么现金流如此不正常且又无法说明收支明细?
看来,每一个事件都是海虹"神奇"故事的一个噱头,有了噱头,故事讲起来自然就轻松多了。但是,海虹还有多少故事没有讲完?

财务漏洞

  事实上,海虹的故事从未停止,仅从财务报表上就不难听出各路锣鼓声。
  以化纤、数字娱乐和医药电子商务为主营业务的海虹控股经营毛利率一直非常高(见表1和表2):数字娱乐部分2001年、2002年两年的主营成本几乎为零,毛利近100%;医药电子商务2001年主营成本为零,2002年的毛利率也达到了90%。即便连全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化纤产品,连续三年的毛利也分别有31%、33%、12.3%,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值,但与此同时,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却计提了1亿多(固定资产净值不足3亿,扣除减值准备后不足2亿)。而且,公司在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总体上都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除主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外,总体上却是越交越少(见表3)。尤其是所得税,2002年其营业利润为8371万元,而列示的所得税费用却仅为387万元。
  对于毛利率的疑问,海虹总裁康健反复强调其数字娱乐和医药电子商务均属于服务行业,人员工资等不能被计入成本所致,而税收走低则是因各地不同程度的退税政策引起。但值得怀疑的是,即便如此,2002年数字娱乐部门4万元的成本也过于蹊跷。
  对于最受外界诟病的海虹现金流问题,有关财务专家也就其报表内容进行了分析: 在2001年的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性其它收入项和支出项中都有近一个亿的金额,却未披露任何明细。而2000年现金流中经营性其它收入、支出项分别是14726万元、8275万元,当然也没有明细。并且,连续三年以公司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总额扣除不用付现的折旧、摊销、减值准备后的余额,都不能合理解释如此高额的其它项现金支出。尤其奇怪的是2000年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猛然跃升至2.22亿元。1999年现金收入中并没有大额的其它项,但销售收入项目却有近0.5~1个亿"说不清楚":当年公司总销售只有3亿元,应收款项还增加了9300多万元,可销售收入收到的现金却近3亿元。专家指出,海虹控股的经营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都存在明显疑问。
  与此同时,预付账款和其它应收款的逐年走高也显得不太正常(见表1)。海虹控股数字娱乐和医药电子商务2002年销售收入为20069万元,主营成本只有940万元,2001年的成本只有35万元,既然不用结转多大的成本,按理应该不用为这两项预付大额账款;化纤2002全年销售13438万元,成本11786万元,可预付账款却年年攀升,至2002年末达到1.76亿,不但远远超过全年的主营总成本,而且超过了化纤业务全年的销售额。再作进一步分析:在报表预付账款附注中披露,其中有一笔是按董事会决议"于2002年12月23日预支付股权收购款1.18亿",可投资性现金流中根本找不到这么大一笔支出,这笔款真的已支付了吗?在海虹2003年4月12日再次补发的年报修正公告中,提出了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的修正,即在经营性现金流的其他收入项目和其他支出项目中同时等额增加1.18个亿,经营性净现金流保持不变。有财务专家认为这样处理很是不妥:首先这笔现金流属于投资性支出,不能放在经营性现金流中。其次公司该次修正前的报表中的全年营业额为3.4亿元,其他经营性现金流入项目为0.24亿元,经营性现金总流入为3.93亿元。现在增加了1.18个亿元,全年经营性现金总额高达5.11亿元,不合乎常理。最后,修正后的合并现金流量表在经营性其它现金流入增加1.18亿元后,总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额应为5.11亿元,可海虹控股公布的修正后的报表中仍为3.93亿元,和修正前的金额相同;经营性其它现金流出增加1.18亿元后,总的经营性流出本应为4.6亿元,可公布的修正后报表中仍为3.42亿元,也与修正前相同,显然存在问题(以2003年4月12日海虹控股公告的年报补充为准),看来,海虹得发第三个年报补丁了。
在2002年报中,海虹参与报表合并的公司多达37个,但在近几年中,每年都能找到至少让一家上年参与合并的公司当年不参与合并报表的个例。有财务分析专家开玩笑说,看海虹的财务报表很有趣,大大小小的各类分、子公司进进出出,过一段时间后就有一些公司关停并转或注销,对历史交易查无对证,又有新公司不断开张,再不断配之以收购、重组和置换,真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非典型 海虹 非典 典型

扩展阅读

没有人会想到2003年的中国居然遭遇到了quot;SARSquot;这场百年不遇的病灾,也没有企业会想到2003年竟然孕藏着如此巨大的危险与机遇。quot;非典型肺炎quot;像一支无形的双刃剑,考验

  作者:赵刚详情


  按照促销的对象来分,一般可以将促销分为渠道促销、消费者促销、内部人员促销。行业内对消费者促销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相对而言,涉及渠道促销的内容却较少。但是某些领域比如建材行业的促销活动更多的

  作者:盛斌子详情


有一句话叫做只要找准了风口连猪都可以飞到天上去,这是非常典型的机会主义心态,如果有这样的观念,那么它会阻碍企业在自身竞争力打造和提高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找风口,而要做能自己制造大风的企业,

  作者:许小年详情


中国的营销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换个问题,在美国问“美国的营销是怎么产生的?”,人家会说你有病—他们生下来就处在一个营销的环境中。但是中国与别的国家不同。在中国,营销是因为经济从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化时

  作者:王建国详情


“压力绩效管理专家”郭敬峰老师携手上海虹桥机场开展班组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压力情绪管理》,主要受众群体为浦东机场的地勤主管、能源保障、安检等一线管理人员,培训旨在提升班组长提高自心理素质,于虹桥机场

  作者:郭敬峰详情


  非典对于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药品、保健品,纺织、饮料等企业来讲,或许还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对于酒类企业,饱受餐饮业和现代超商超渠道生意下滑造成的打击,一些企业一时没有了主张,

  作者:陈小龙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