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务效率
170
日常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公务人员听取了下面几个单位的电话汇报或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后,很快把大家的意见(想法)理出了一二三,形成了一个成都可以接受的材料(公文)。有的同志却不是这样,要么是理不出来,要么是理出来的东西杂乱无章。讲话、办事也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有的人条理分明,有的人则语无论次,文无层次。
能不能理出一二三,反映了一个人的提炼综合能力,一个人的提炼综合能力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情况大体相同的人,就要看是否掌握是炼综合的思维方法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一般按内容的自然属性分。以参加讨论会为例,发言内容若很广泛,可按政治、军事、后勤等项分类;若是专题讨论某个问题,例如政治工作,则可按宣传、组织、干部、法纪等项分类。也可以按所议的主要问题分类。分类之后,把有关的内容,分别放到各类中,这样就综合出来了。
② 抽象。这是一种高级属性的分类,也叫观点综合。就是把所了解的内容提炼成观点进行综合。仍以参加座谈会为例,发言尽管五花八门,但可以从中提炼出几个最能代表发言者中心意思的观点。以此观点来统帅各位的发言内容。留下“骨干”,去掉“枝蔓”,这样就可以把材料综合起来了。
③ 归纳。对某个单位某项工作做出估价时,常常需要用归纳的方法。例如要估价本单位管理工作情况,就要对所属单位这方面情况一一进行估价,然后综合,确定本单位管理工作的好差程度。若本单位所辖10个单位,有7个单位这方面的工作较好,就可以说本单位这方面的工作基本是好的。
④ 组合。要了解一个单位的大体情况,可以把这个单位的历史状况、自然环境、人员情况、工作情况,几大块组合在一起(每一大块中又可分几小块),这个单位的大体轮廓就可以看出来了。对一个人也是这样,简历、思想作风、才能、实绩几大块组合一下,就可以勾出这个人的粗线条。
总之,所谓提炼综合,就是要学会“按类、分块”去考虑问题,这样“一二三”就理出来了。
条理,条理,有条(一二三)才有理。
2.比较鉴别
比较是认识事物最普遍的方法。古人云,“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公务工作,经常研究问题,决定政策,制订计划,学会“比较”是完全必要的。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就开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是说的比较的重要。
在了解事情阶段,用比较法可以确定哪些信息(材料)是真实的,需要的;在决定如何处理事情阶段,用比较法可以选择最佳方案;在检查落实事情处理结果阶段,用比较法可以找出最佳执行单位(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比较”中、选择中度过的。
比较的根本目的是权衡利弊得失,论证是否可行。
比较可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般方法是:
① 直观比较:大小、高低、黑白、动静等。
② 现象比较:表面比较。
③ 抽象比较:从本质上比异同。
④ 单项比较:某一方面进行比较。
⑤ 综合比较:多项比较、全面比较。
⑥ 纵向比较:事物的生存、发展、灭亡不同阶段比较,历史联系比较从昨天看今天想明天。
⑦ 横向比较:不同空间关系比较(同样单位情况;好单位情况;差单位情况)
通常说,前后左右看一年,决定事情如何办。讲的就是比较的方法。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如果你打算向领导提出一个方案,那就要考虑,原先有无类似方案,若没有,则可提;若有,则要看一下自己提的方案是否优于原方案,优则可提,不优则不提。还要考虑该方案是否符合涉及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科学可行,方案中所提的措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上级机关、平级机关的有关规定等等,以上这些考虑都是比较术的实际运用。
3.适度思考
公务人员无论办什么事,都要注意掌握一个“度”,努力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就要求在思想上首先树立“适度观念”。说白了,就是不要过份,不要忽左忽右。
“适度思考”,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做到这些,在实践中看,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① 不掺杂人具感情。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要以政策、制度、规定为准,不把个人的愿望、感情、利益关系等掺和进去。这样才能客观、科学、公正。办事才能行得通。
② 不赶时髦跟风跑。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一定要看本单位的情况,不要看人家干了,自己也跟着干。这样做,很难把事办好。
③ 不盲目执行上级指示。上级指示是“放之四海”的,是否适合本单位情况,还要进行研究、“消化”一番,不要盲目“紧跟”、“照办”。即使很具体的指示意见,也只有结合实际上才能落实。不动脑子盲目执行,不是真正地贯彻上级指示,也必然收不到理想效果。
④ 不死扣本本、条条。公务人员要学习革命理论和上级指示精神,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概念。但不能拿原则和概念去办事。死扣本本、条条必然会脱离实际,所出的主意很难做到“适度”,要么“超前”,要么“落后”,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⑤ 不搞绝对化简单化。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不要“一俊遮百丑”,也不要“一丑遮百俊”。评价一件事,不要分成简单的两极,要么发降临很,要么糟得很。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
绝则死,适则生。
4.举一反三
某单位一座建筑物,因避雷针失修,招致了雷击。事情发生后,这个单位的主管人员首先修好了本单位所有建筑物的避雷针,又普查了所有的电路、自来水、下水道、煤气管路,防止漏电、漏水、漏气,还抓了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梁病的发生,还抓了车辆的保养,防止出现机械故障发生车祸。
从一个避雷针问题想到所有避雷针以及其他方面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对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举一反三。这是一种“类推”的方法。从一点推及其它多点的方法。
类推,首先是同类相推。例如,由避雷针想起了其它避雷针。其次是近类相推,例如,由避雷针想到了各种电话、管路。再次是异类相推,例如,由避雷针想到了防上传染病的发生,防止车祸的发生。还可以想到其它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
机关公务人员常常接触各种事情,当了解或处理一件事时,要由此及彼的多想一想。要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直线思维,学会“扇形思维”、“幅射思维”。牵一发而想到全身,这样,工作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些。
5.触类旁通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科学工作者的传记或有关他们的事迹报道,就会发现,有相当多的人是从某种事物或某句话中受到“启示”,从而开始进行某项科研或使某项研究取得关键性的突破。
古今中外,这种例子很多。
爱德华.琴纳从挤牛奶农妇那里受到启示,从而发现了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伽利略从天主教学吊灯的摆动中受到启示,从而发现了摆长定律;
阿基米德从洗澡中受到启示,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
陈景润中学时代从老师的一席话中受到启示,从而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吴吉昌从种瓜中得到启示,从而培育出了双层棉的新品种。
……
充分说,“启示”可以加速人们认识过程的飞跃,成为打开科学领域的一把钥匙。对在科学道路上“山穷水尽疑无路”的人,启示可以帮助他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这种思维方法对公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所谓启示,就是进行抽象思维,“触类旁通”,通俗地讲,就是想出了道道。反过来说就是“道道”是想出来的。阿基米德同代的不少人也洗过澡并没有想到浮力问题,主要就是没有去想,不想就得不到启示。因为世界上事物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有其共性的一面,当接触到另一事物发现其中的一些特性或规律时,与原先头脑中对这一事物的一认识相比较,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共同点就会在头脑中明确起来,于是这一事物的规律或特性便被抓住了。这两种事物“撞击”所产生的“火花”,发生的“连锁反映”,就是启示。这种“顿悟”现象苦思冥想的结果。无所事事的人是不可能受到“启示”的。
要得到启示,留心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留心,一句话,一个东西,一件事情的发展都可能对思想产生启示作用,新东西、新思想就可能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启示是帮助人类通过知识之河的桥和船,是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很好地利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创新的愿望,在进入困难的死胡同时,可以打开一条光明的通道。
6.事不过三
甲、 乙是一对同窗好友。从某管理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两个机关任科员。
一天,两个人到了一起“侃大山”。甲对单位领导比较满意,工作也感到顺心。而乙却对单位领导一肚子意见,感到领导没把他放在眼里,很少接受他的建议,有一次为一件事,他向领导提了七八次意见,不仅不管用,还说他太幼稚,他感到在这样固执已见的领导手下工作太没劲了,想调动一下工作。
甲听了乙的话后说,我看你确实是太幼稚,缺乏自知之明。
乙听了十分吃惊和不解,说你这位老朋友怎么说这种话,一点也不同情我。
甲说,我这样说正是同情你。你的毛病就出在这里,你总是希望别人理解你同情你,可你理解不理解领导,同情不同情领导。你自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凡事都想说上几句,当然,说得对的,领导是应采纳,但有时说得对的,领导也不一定采纳,为什么,因为各人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尤其是领导,作为一个方面负责人,他要从一个方面的全局考虑,你提的意见可能是对的,但在全局看并不一定能行得通,因此领导就不一定采纳,这都是正常的,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从这点看,你确实还太幼稚。
乙听了甲的这番话,觉得有些道理,就说,那我今后不再提什么意见和建议了。
甲说,那倒也不是。我的方法是:事不过三。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生命攸关的原则问题,一个意见最多提三次就可以了。提出三次领导还不采纳,说明领导有自己的考虑。即如某个问题处理不妥,领导也是会负责的。自己提了三次意见,从职责上说已经尽职了,一心也算安了。这个办法你不妨试一试。
乙照着甲的办法试了一段,果然有效。和领导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了。
过了些日子,两个人又见面了,甲问怎么样,乙说,还可以。甲说,对吗,我们都是给领导当参谋的,既是“参与谋划”,所提意见就有采纳不采纳两种可能,不能光想着自己行,自己的意见一定会被采纳,不采纳就不高兴。对领导是这样,同事之间也应该是这样。乙惭愧地说,你说得对。
事不过三,议事的一条原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约定俗成”。公务人员,不妨一试。
7.一策备选
A和B同时分配在一个机关工作。一年之后,领导遇到什么问题时,总爱找A商议。
B感到纳闷,心想,自己的水平能力不亚于A,为什么会受到冷落呢?他找到了A,请A帮助分析原因。A开城布公对B说,我看你主要是提意见多,提建议少。做一件工作,你这也不满意那也不顺心,咚咚咚地说卫大堆问题,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你却很少提出办法,我要是领导,也不高兴你这样做。
B回想了一下自己一年来的表现,点头说,你说的对,我是有这个毛病。我总想着提意见是下属的事,拿主意是领导的事。
A截住B的话说,领导也不是神,事事都有主意,领导是很希望下属提建设性意见的。一年来,我就是这么做的。凡接到上级的通知或下级单位的报告,我都认真想一想,提出处理意见,不管领导采用不采用,我都坚持这么做。时间久了,领导就对我的建议重视了,就是这么一回事。
“每一次提几条建议呢?”B问A。A说,这也不一定。古认讲,上中下三策,就是说每次提好中差三个建议。我看这主要是指决定命运的大事。一般情况下,每次提一条就可以了。因为大多数事情,一种处理办法也就够了。对于大事或者吃不准的事,有争议的事,不妨多提几条处理意见,供领导选用,即使提不出很好的方法,起码也要有一点建议,帮助领导打开一下思路,这样做,真正有作为的领导都是欢迎的。我把这个办法叫做“一策备选”。你不妨一度。
B照着A的办法做,一年之后,领导也经常找B商量工作了。
8.解释清楚
要想让领导采纳自己的意见,除了意见的正确性以外,还要注意把自己的意见解释清楚。有经验的人有以下做法:
① 抓住时机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意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领导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在述事中已讲过了)
② 用文字表达。有时难以见到领导当面直说自己的意见,有些事情口头表达很难广阔得准确,或容易引起争论,不妨用“呈阅件”、“呈批件”、“情况报告”等文字形式上达。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③ 用图片(录像)说明。有的事情,单用口头或文字表达,领导很难明白,不妨附上图片(录像)让领导一目了然,知道了你的意图,就好决定是否采纳你的意见了。这方面貌一新个很著名的例子: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最初设计不是通过巴拿马,而是通过尼加拉瓜。美国国会正式表决在那里开挖运河的前几天,尼加拉瓜一认大火山爆发,全国一片混乱。主张在巴拿马开运河的工程师抓住这个机会,找到了尼加拉瓜曾经发行的一张火山邮票,放在了参议员们的桌子上。参议员们看到邮票后,投票赞成在巴拿马开凿运河。
④ 带上实物。有的事光有图(录像)还不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不妨带上实物,让领导直观地知道怎么回事。有这么一个小例子:某部工作人员想建议领导在霜设备上安装一个防盗锁,他向领导讲了这种锁的性能好处,也带了图片,但领导还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装上这种锁就可以防盗,对可靠性存有疑虑,很难下决心采用。后来,这位工作人员把实物拿给了领导,领导见到了实物,很快便弄清楚这种锁的功能,采纳了工作人员的建议。
⑤ 争取到现场办公。有些事情在办公室是讲不清楚的,也很难就那件事情静下心来专题研究。工作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领导到现场去,置身于“问题”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可能被采纳。报载:某单位一辆消防车需要修理,办公室内折腾了四年,领导光听汇报,感到开支几万元也拿不下来。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领导深入现场实地考察、“会诊”,最后只用了80元,一周时间就解决了这个拖了四年的问题。做为下属,要想到领导做为决策者,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专家、内行。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情,在为领导提建议时,一定要想方解释清楚。
8.顺心转意
领导在非原则问韪决策不当,做为下属,提三次意见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原则问题上决策不当,指出三次无效后,就要考虑改变方法,顺其心而转其意。百决不能硬来,引起领导反感,批评意见就更听不进去了。
① 在重述中“去弊存利”。以没有完全领会领导意图为由,请求领导允许自己把理解的意思重述一遍,在重述中沿着正确的方向说,说完后,领导认可了,说明领导已改变了主意,那么就可以按理解的意思执行。这样就达到了改变领导主意的目的。实际工作中,领导人因事务繁忙,对某个具体事情不可能考虑的很细致、很周到,所做决定中有对的成份,也有错的成份。当下属要求重述或正在重述时,领导时会专心考虑这件事情,权衡利弊得失,当下属讲述对的方面时,领导经过考虑,一般会接受正确的表述。这样,不仅顾及了领导的面子,也可以纠正领导决策中的不当部分。
② 在“但是”后面陈述。如果一开始就对领导讲,我不同意你的意见,这样,话可能就说不下去了。可以采取“先褒后贬”之法,先说:“我同意这样办”,或“意见的指示我坚决执行”,先肯定正确的方面,使自己有陈述意见的机会,然后再说:但是,我还有点补充意见。或者说:但是,我还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接着讲述决生贩失误之处,剖析这些失误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如何纠正这些失误的办法。这样讲,有可能使领导接受意见。因为下属的意见只是领导意见的补充,领导一般是可以接受的。
③ 劝说时有意“借题发挥”。使领导看到错误的严重性,自己收回成命。有的领导你单说他做出的决定错了,是很难接受的。不妨变个法子,说;我完全同意你的决定,我感到还不够。接下去就错误的方面尽量发挥一番,把错误的方面推到顶峰,使领导自己领悟到这样做下去可能造成的恶果。这样,一般的领导就会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改变主意。这方面古代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楚庄王非常爱马,马死了之后他要按宫廷官员的葬礼办,谁说也不听,甚至还下令,谁再说这事,一律处死。有个优孟的人,听到这事,到王宫大套,说按宫廷官员的葬礼太轻薄了,有失楚国体面,应该按国王的葬礼办,接着又出了许多主意,什么用玉石作棺,让各国使节送葬,什么修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立上牌位,长年用整牛整马供奉,追封谥号等等,这些话都说到庄王心里去了,在把葬马的事发挥到顶峰后,优孟话锋一转,点出了恶果: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楚国把马看得很重,把人看得很轻。“重马不重人”的事,楚庄王是不会干的,于是他猛醒过来,征求优孟的意见说:“我该怎么办呢/”优孟说;“很简单,象对待其它牲畜一样,把肉煮得熟熟的,让大家饱吃一顿。”楚庄王接受了优孟的意见,不再提葬马的事了。优孟如果一开始就对楚庄王说,你重马不重人,话说不下去,头就可能落地了。当然,象楚庄王这样的人现在是没有了,但固执错见的领导还是有的,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想一想“优孟之术”还是有好处的。
9.以事喻理
当领导决策不当许多人已劝说无效时,做为下属,不妨用以事喻理的方法再试劝一次。
古代有这么一个例子:春秋时,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花费无数钱财,浪费大量人力。有人劝他不要再修了,他不但不听,还说:“谁要再劝我停工,一律处死。”有个叫荀息的大夫求见晋灵公。灵公弯弓搭箭召见,只要荀息有半句规劝的话,就会被一箭射死。荀息说:“臣能将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9个鸡蛋。”灵公一听,不是劝他停工,就让荀息堆堆看。荀息谨慎地把棋子一个个叠起来,然后又把一个个鸡蛋加了上去,周围的人连气也不敢出,灵公也惊呆了,叫道:“这太危险了。”荀息说:“这不算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灵公说:“愿意听一听。”荀息说:“九层之台,造了三年,尚未完工,致使男的耽误耕地,女的耽误织布,国库也快空了,邻国正计划乘机侵略,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那时大王还有什么办法呢?”灵公听了,立即下令停建九层之台。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运用以事喻理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先谈似是无关却有关的事,取得说话的机会。“先敲边锣‘,再槌重鼓”,如果开口就讲,你这件事做的不对,话就说不下去了。
二是所说的具体事物和要规劝的道理环环相扣,恰到贴切,自然“喻”出,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弄巧成拙。
三是将理“喻”出之后,要“乘胜追击”,用简洁的语言点出要害,促其猛醒。如果吞吞吐吐隔靴骚痒就可能失去机会,达不到规劝的目的。
以事喻理基本上是采用比喻的办法,或以物比人,或以小比大,或以古比今,或远比近,或以已比人,关键在于所选之事,真正能“喻”出理来。这方面,古今中外,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只要仔细琢磨,是可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选用恰当的事例,喻出说服人的道理,达到进言的目的。
10.茅焦开塞
《东周列国志》上有这么一个故事:秦王政平了假父之乱后,当年四月,天大寒,降霜雪,百姓多冻死,民间纷纷扬扬说是秦王子不认母所致,大夫陈忠进谏秦王,请求把太后从雍城迎归咸阳,以尽孝道,秦王大怒,将陈忠杀之,陈尸于皇宫门前楼下,贴了一张榜文说,“有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相继谏者有二十七人被杀,尸积成堆。齐国沧州人茅焦,在咸阳旅游,听到此事后决定去劝说秦王,第二天来到皇宫门前楼下伏尸大哭,声言上谏大王,秦王政得知茅焦仍是为太后事而来,并准备做28宿,怒不可遏,让手下人烧上一大锅开水,准备煮茅焦,当此之下,茅焦若有半句话不慎,就会被扔到开水锅里。茅焦慢慢腾腾走到台阶前跑下,说要给秦王讲讲生死存亡之计,看大王愿不愿意听,秦王表示可以讲,茅焦说了一番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后讲,我看危险哩!秦王听此,气消了不少,说:“你指的是什么事,我愿听听。”茅焦接着说:“今天下所以尊秦,并非独看你秦国强盛,也看大王为天下之雄主,手下人才济济。今天你车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扑两弟,有不友之名;迁母于外宫,有不孝之行;诛戳谏士,有纣之治。你想统一天下,却做这等事情,怎能让天一睥人服你。历史上这种教训已经很多了。我知道自己必死,但死后,不会有第二十九个人来劝你,到那时,大家看你这样霸道,必然离心离德,秦国的江山必然败到你手中。我要讲的完了,请让我下锅吧。”茅焦站起角衣往大锅处走,秦王急忙下殿,扶起茅焦,挥着右手让左右人员赶快把开水锅撤了。茅焦说:“大王已张榜拒谏,不烹臣,无以立信。”秦王又让左右收起榜文,命内侍与茅焦穿衣、让坐,感谢茅焦说:“以前劝我的人,总是数落我的罪过,没有人讲国家存亡大计,上天让先生开我茅塞,我怎么能不听呢。”茅焦再拜之后说:“大王既然听我的话,请赶快备车往迎太后,楼下死尸,都是忠臣,好生安葬。”秦王一一都照办了。并且拜茅焦为老师,封为上卿。
茅焦在27个进言的人被杀后,之所以能说服秦王,一是心理摸得住,知道秦王心里想的是称霸天下;二是善于把太后打入冷宫这样的具体事同统一天下、取得民心的大局联系起来;三是言词简炼恳切,说理透彻。而前二十七人根本不知道秦王想的是统一六国的大事,只讲你如何如何不孝,如何有罪,秦王自然越听越生气,不仅说服不了秦王还掉了自己的脑袋。
事情已经过去二千多年了,象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再也看不到了,然而“摸准心理、以大为要”的“茅焦开塞”之术,却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11.平心静气
就某个问题说服领导改变主意时,即便言之有理,也要注意平心静气。
① 态度要诚恳。内心想的是本单位的大局,事业的兴旺,而不是去指责领导决策失误,显得比领导高明。言谈举正,不能说必须必恭必敬,起码要做到敬重,不可自以为是,趾高气扬。要想到:自已是下属,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
② 语气要平和。所谈问题的性质及后果有时可以是严重的,遣字用词可能是严厉的,但声调不能太高。要善于在“平铺直叙”中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在“激烈辩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记住:争吵无济于事,尤其不应和领导争吵。
③ 要照顾情面。“人有脸,树有皮”,即如是开明的领导,也有一个维护权威和威信的问题。因此,在向领导提不同意见时,要注意场合。以下场合不要责难领导:广众大厅;自己的同事面前;领导的亲属面前;几位领导在一起时。一般应在人少的情况下,最好是单独向领导进言。
④ 不要顶撞埋怨。当自己的意见被领导否决后,这是正常现象,保持冷静的头脑。切不可生气动怒,当面顶撞或甩袖就走。也不可背后议论埋怨。这不仅是维护上下级正常关系所需要的,也是公务人员加强个人修养所必须的。
要做到以上这些,很重要的一点要把握住:情绪激动时不要去见领导。因为这时去见领导,什么态度、语气、场合可能都顾不到了。
12.设身处地
不管是向领导提建议或提反对意见,要想达到预期目的,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是十分必要的。
① 体谅领导工作上的难处。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在其位,不知其苦。领导不仅要管事,还要管人、管物,不仅要做决定,还要抓执行、抓反馈,处理上下左右各种关系,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因此,做为下属,打算就某个问题向领导进言时,一是“换位思考”一下,想一想领导的难处,以分忧之心说出自己的意见;二是想法侦察一下领导的工作善,若工作比较繁忙紧张,可把自己的意见放一放再产,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些。
② 考虑领导生活习惯上的一些特点。领导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吃饭、睡觉、休息。心情、身体也可能会时好时坏。做为下属,在向领导进言时,发注意:当领导情绪不佳时,不要去“火上浇油”;当领导身体不适时,不要去“雪上加霜”;当领导正与他人商讨工作时,不要去“横插一杠”;当领导正在就餐或午休时,不要做“不速之客”;当领导正与亲朋好友欢聚时,不要去“大煞风景”;当领导正要外出之时,不要去做“拦门杠”。总之,要学会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听别人唠叨的情况也适用于别人对自己,当然也适用于领导。
③ 考虑领导性格脾气上的特点。有的领导性格较急,喜欢快人快语;有的领导性子较慢,讲究深思熟虎,喜欢“徐徐道来”;有的领导脾气较好,一般不发火训人;有的领导脾气怪些,几句话不对就可能张口训人。这些都是正常的。做为下属,不能以自己的性格、脾气去要求领导。在提意见时,要考虑到领导的性格脾气特点,不要撞到“枪口”上,话不没讲,就说不下去了。
④ 考虑领导心理上的承受力。任何人接受批语性意见,都有个承受力问题,领导也一样。有的领导愿意和部下“侃大山”,喜欢听到不同的意见;有的领导则不苟言笑,不喜欢部下唠唠叨叨。不管何种情况,做为下属,要想到:一般领导不喜欢对什么都不满意的部下。因此,有意见要采取适当方式及时提,就一件事谈一件事,“一事一议”。不要积了一大堆意见,“秋后算账”,不仅影响工作,也会使领导感到部下已经对本单位不满意了,从而产生积怨,影响关系。
设身处地为人,等于设身处地为已。
本套对上级进言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同事之间。
13.认错为勇
办事难免出差错,——一旦出了差错,就要勇于承认,及时纠正,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① 不要企图遮掩。切记,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办事中出了差错,不管大错、小错,不要强调客观想方掩盖,而要设法补救。出差错这后,要很快向领导报告,以便及时的得到指示。千万不要想悄悄“私了”。那样很可能会“越描越黑”,小错铸成大错。
② 不要自以为是。要欢迎别人的批评,“诤友如明镜”。有后自己办错了还不清楚,或者虽已知道错了,但对后果的严惩性估计不足。当别人指出后,应诚恳地接受,虚心甘情愿听取批语意见,以改进工作。一位将军同志说过,大批评大进步,小批评小进步,不批评不进步。这句话应成为我们公务员的座右铭。
③ 不要硬干干不好的事。有的人常常在某项工作上出现习惯性的差错,教训经常重复。当一时还找不到原因纠正,当事人在遇到同样事情时,应主动回避,请领导安排别人去干。
④ 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主动请别人监督。人在事中迷,就怕没人提。在办事过程中,若感到在某一个环节上还没有把握,或者在那个环节上曾经出过错,庆主动请同事在那个环节上给予帮助或监督。
⑤ 不固执已见,勇于“悬崖勒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无十全。话说错了,赶快更正,不要吞吞吐吐。文件发错了,赶快收回,不要迟迟疑疑。事办错了,及时补救,不要马马虎虎。
承认过失,就有可能弥补过失。
否认过失,等于重犯了另一个错误。
14.从新开始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我们往某处去,走进了死胡同时,不得不退回原处,重新走另一条路。
工作中也常有这种情况:本来要办某件事(达到的目的也有),可是办来办去,离办成那件事(目的)不仅越来越远,而且越办越复杂,甚至到了没法办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从新开始,另起炉灶。
从新开始,不是把原来怎么团体操再重复一遍,而是通过反思,另找出路。如何反思,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 想一想办事的“目的”。目的若不正确,干脆停下不办。若目的正确,但客观上不具备条件,那就暂且放下,以后再办。
② 想一想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精神。不少情况下事情办不通,是因为对政策规定不熟悉,领会不深造成的。因此,当事情办的不顺时,看一看有关文件,把精神吃透了再办。
③ 一想是否符合交办人的意图。公务人员常常是“奉命行事”,若是把交办的人的意图领会错了,事情就会越办越糟。遇到事情不好办时,最好停下来,请示一下交办人,进一步弄清意图。某机关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几个部门办一件事,半年过去了,还没办成,交办人一查问,原来传话人把交办人的意图传错了。有关部门把交办的人意图弄清后,事情很快就办妥了。
④ 想一想谁主办合适。机关各项业务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不少事情办的不顺,就是因为非主管部门积极,主管部门消极造成的。因此,遇到难办的事时,要想一想谁主办好。自己若是主办部门的人,就应负责到底积极去办。若是非主管部门的人,那就应痛快的“另请高明”,请领导责成主管部门的人去办,千万不能爱面子,硬撑下去。
⑤ 想一想办事的渠道是否对头。车走车道,马走马道。凡办事都有一定的渠道,应该从汽车路线走的,从火车路线走势必“南辕北辙”。应该通过某个渠道办的事,如果从另一个渠道走,必然走不通。办事出了差错时,要学会“赶快掉头”。不要一条道到黑。
⑥ 想一想办事的时机对不对。什么时间办什么事,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就象排球队员拦网上一样。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若是事情办坏了,就要考虑是不是时机选择的不对,看一看还有没有另外的机会。
以上各点,要综合考虑,以确定从哪“人新开始”。
15.不失时机
甲单位职工张三爱人计划外怀孕,回到了家乡。单位工作人员得到信息后,当天即赶到张三家乡,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采取了流产措施,避免了超生问题。
几乎在同时,乙单位职工李四爱人计划外怀孕回家乡躲避。单位工作人员拖了些日子才去李四家乡,去了之后也没见到李四爱人就返回了。以后又派人前去,但为时已经太晚,孩子已经生出来了。年终该单位因为超生问题受到上级批评。
一样的事,两种结是。关键就在于:问题发生后,承办的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措施及时,可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措施不及时,关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以致不可收拾。
当出了问题后,怎样做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呢?以下原则供参考。
① 宁快勿慢。问题发生后,一般都是向坏的方向急剧转化,每拖一小时,有的甚至是几分钟,事情的恶化程度就加剧一分。因此,必须抓紧时间,就象甲单位处理张三爱人计划外怀孕那样,就象消防队听到炎警那样。在掌握这一原则时注意采用先进手段(技术),以达到快的目的。
② 宁紧勿松。问题发生后,当补救措施确定后,就要“紧锣密鼓”的进行。如果松下来就可能前功尽弃。前面说的甲单位,就是抓得紧,才堵住了漏税洞。而乙单位,抓是也抓了,先是慢,再是抓得不紧,虽然也派出了人,但没有抓落实。“抓而不紧,等于没抓”。
③ 宁狠勿软。矫枉需要过正。为了制止问题的恶性发展,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应采取断然措施,如果“心慈手软”,必然制止不住事态恶化。前面所说的甲单位工作人员,如果慈悲为怀,下不了流产的决心,其结果也必然会象乙单位那样。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一些突然、意外、棘手的事情时,尤其需要硬着手脖子干下去。
一件事情,一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做为一个公务员,一定要记住:出错之后,要不失时机,想方补救。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6.关闸截流
当问题正在发生的过程中,要制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必须想办法关闸截流。
关闸截流的关键在于找到“闸”。如何尽快地找到“闸”呢?以下方面供参考。
① 找当事人。凡事都是人办的,办的过程中出了漏子,“解铃还须系铃人”,谁承办的还要找谁去堵漏。某单位曾发生一起职工王二借枪出逃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找到借给王二枪的负责人,让他回忆王二的有关情况,并请他组织有关人员到车站、码头堵找,最后较快地破了此案,找到了王二。
② 找知情人。在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下,也可以找一找经手人、目击者、闻听者。比如一台机器发生故障,若找不到设计者,不妨找一找维护者或使用者,找到了熟悉情况的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消除动力。“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消除动力。动力消除了,局面才能得到控制。就象一台飞速转动的机器,把油门或电门关了,机器就转不起了。救火切电源,防洪断水源,道理均在于此。办事也是这样,当事情变得不好收拾时,不妨先找到“事源”,把“源”消除了,事情也就止住了。当然,有时找到“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物的因素,有钱的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找到人为的因素,就可能制止事情的恶化。比如某单位的冷库,多少年来管理混乱,账物不符,很难解决。虽然制认了各种规章制度,采取了各种措施,仍然制止不住冷藏食品的外流。最后,这个单位采取断然措施,把管冷库的人换了,才解决了这个老大难。
17.刨根寻底
某甲骑了一辆脚闸自行车,下坡时因闸车不灵摔了一跤。
甲站起来检查了一下自行车,原来是链条断了,于是就到附近车铺把链条接好重新骑上走了。走了一段又遇上了一个下坡,某甲想着这一次没事了,大胆地往下骑去,没想闸又不灵了,直向下冲去,好则坡下行人车辆不多,只摔了一个小跟头,没有酿成在祸。
事后,经过详细检查,原来是飞轮中的闸扣坏了,不是链条断了造成闸车不灵,链条断则是因为车摔倒后链卡脱了而致。而飞轮不好,是因为工厂生产质量问题。最后换了飞轮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某甲通过两摔跟头吸取了一个教训,不管干什么事,出了漏子之后,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接受教训。类似某甲这样“两摔跟头”的例子,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出事之后,没有“刨根寻底”,找到问题的主导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必然也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怎样做到“刨根寻底”呢?
① 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某甲闸车不灵,他粗粗一看是链条断了。于是接上链条就以为没事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这就告诉我们,出问题之后,不要光停留在问题的“瓜”上,要顺着“瓜”摸到藤,再摸到问题的根上。
② 不要顾此失彼。某甲不仅是只看到表面现象,还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因为闸车失灵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造成,设计、生产、维修、使用等哪个环节上有问题都会造成闸车不灵,因此出问题之后,要从我方面考虑,才有可能找到病根,单从一个方面想,很可能把重要的忽视了,按下葫芦起来了瓢。某甲最后终于找到了工厂生产质量上,就是从多方面考虑的结果。
③ 不要单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注意采取先进手段进行分析。出了问题之后,有时单凭自己的经验,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请专门的机构或专门人员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象某甲的闸车不灵,如果一开始就请一个高明的师傅一看,后面的跟头就不会再摔了。
刨树要刨根,治病要治本。
18.痛改前非
某单位违犯规定花了十几万元购进一台进口小轿车,上级发现批评后,这个单位领导采纳了工作人员的建议,决定把车退掉,并把退车的钱下发到所属的基层单位,用来改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个单位的做法就是痛改前非。
痛改前非的关键在于“痛”字上。轻描淡写。不疼不痒,不能“改非”,不能警戒以后不再重犯。这个单位在接到上级的批评后,可以有几种处理方法,一个是写个检查,把车留下,“检查一下子,舒服一辈子”。另一个是把车退掉,把钱要回来算了。这种主法比第一种前进了一步,但并不心疼。再一个办法就是现在的把退车钱下发基层,一下子拿出十几万给下边,是要心疼一阵子的。这种心疼,也正表明了痛改前非的决心。
痛改前非的基点是不搞“下不为例”,最根本的问题是要牺牲点单位或个人利益。因此,这种方法说起来十分简单明了,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没有一点精神是很难办到的。
19.吃堑和智
有的事在办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通俗的说法叫“出事了”。出事后,接受了教训,增长了才智,以后不再出同样的事,叫做“吃堑长智”。如何做到吃堑长智,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 自己吃堑,自己长智。自己办错了事情之后,要反思一下错误的性质、后果,尤其是原因,找到原因之后,还要想一想,这个原因是思想认识跟不上的问题,还是能力(技术)水平达不到的问题,还是在办事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的问题。上述问题事先是否可以预见得到,若可以预见得到为什么没有采取相应对策。若预见不到,今后应从哪些方面接受教训。总之,只有认真想一想,甚至把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才能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② 别人吃堑,自己长智。做为公务人员,不能都在自己吃堑之后才长见识。还要注意吸取别人的教训。当别人办事出了漏子,受到批评这后,自己要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是让我办,我该怎么办。别人出的这个漏子,我能不能避免,别人出的这个漏子,原因在哪?是工作责任心问题,还是能力水平问题,必要时和方便时,不妨找当事人聊聊,问一问办事过程,从中找到出事的环节,不仅帮助别人总结了教训,自己也从中增长了才干。
③ 集体吃堑,个人长智。有的事是集体研究决定办的,或几个人商量后办的,结果出了问题,这种事因为没有明确的当事人,出问题后,往往不了了之,下次还可能重犯。做为一个有心的公务员,遇到这种情况后,要想一想。如果是参与了这项决策,就要想一想,自己提的意见是否正确,对整个决策起了什么作用,别人的意见怎么样,哪些意见是对的,哪些意见是不对的,今后遇到这类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参与这项决策,也要想想这项决策到底错在哪里,自己应从中接受什么教训。
要办事,就不可能不出事。出了事,接受了教训,坏事就有可能变成了好事。
20.防患未然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出事之后,一检查,似乎处处不是,哪个环节上都有问题,如果当初任何一个环节上注意了,问题就可以避免发生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除了工作责任心、制度、物质保障等方面的原因外,从办事的技术上说,就是:办事时没有当事办。因而,没有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防备。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办事的时候,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选择最佳方案。不管大事小事,办的时候,都应有个方案,小事有个“腹案”即可,大事不妨在纸上列几个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的。
② 下三步棋。方案定下之后,该方案每一步怎么走,象下棋一样,起码要考虑三步,不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着。这样稍有不慎,就可能出漏子。
③ 从最坏处着想。浅川要当深河渡。办事前,对事情的结局要有所考虑。分析几种可能,找出最坏的一种,回过头来看“开始”和“过程”中的环节上如何避免。实践证明,不想到事情的“后果”,“开始”和“过程”中很难做到谨慎从事,按章办事。例如,你开车,就要想到可能会出车祸,从而提醒自已不酗酒,不开英雄车,遇到紧急情况时怎么处置等。
④ 订好“堵漏”措施。针对办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订好堵漏措施,以免措手不及。当然了,在很多情况下,“计划不如变化”,情况发生变化后,原来的措施很可能用不上了,还要临时采取对策。但实践证明,有无堵漏措施大不一样。有了措施,起码在出事后精神上就不紧张。即如还需制订新的措施,有原来的措施做基础,新措施也便于制订。
⑤ 留好“预备队”。办事和打仗一样,总有一些不可知因素,因此,事先要在职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留好“预备队”,以备急用。就象汽车一样,总要拉着一个“备份胎”。
⑦ 掐断萌芽。办事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苗头,就要立即抓住,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就象开车一样,发现刹车不灵,马上停车检修。如果凑和着开,十有八九要出问题。
做“防患未然”的工作,往往因为看不出“成绩”,而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把事情顺胜地完成了,就是最佳成绩。从补事术来说,防患未然是最高明一种。
附:二十一小技
1. 提前到场
凡组织集体活动——集会、劳动、操课等。主办的公务员应早于其他人员到场,起码应早到五分钟。
平时上班,公务人员应早于领导。起码提前五分钟到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 对号入座
开会时主席台上领导人如何就座;
就餐时人员如何落位;
合影时前排位置如何安排。
……
主办的公务员应事先想,写好名单,放在或贴在适应位置。人员到后,自然对号入座,会省去不少推让时间。
3. 当天回复
接到来信或电话后,若是需要回复的,最好当天就写信或打电话,这样做,一是尊重对方;二是省把事情忘了。
4. 先远后近
当你同时接到两个以上的电话时,可让近处的来电人停几分钟打来,首先接长途。近处若是领导人打来的,可在接长途后主动打过去。
5. 锁门应急
当你正在翻阅、撰写、整理文电材料,有人叫你,需要马上离开、来不及整理桌睥东西时,那怕离开只有一两分钟,也一定不要忘了锁门,以免失密和丢失东西。
6. 一次到位
经常使用的登记本,例如印章使用登记本、文电登记本、住宿登记本等,可用回形针将用过的纸页别起来,下次用时,可以一下子翻到要登记的那一页。避免一页一页的翻,浪费时间。
7. 交接清楚
工作变换,或临时出差、休假,应将自己分管的工作、文电、器材等,和接手人交接清楚。必要时,应一一登记并由领导过目或监督交接,避免以后发生不愉快的事。
8. 夹塞呈文
实际工作中,领导人陷入会议的时间很多,因种种原因,会议时间的利用率又很低,这种状况要改变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公务人员应学会夹塞呈送文电。就是说,在开会时,领导若不是主讲人,可以呈送一些需急办的文电给领导看,以提高工作效率。
9. 标上拼音
实际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领导人在传达文件时念错字音的情况,有时引得听众窃窃私语,甚至哄堂大笑。不仅影响了对文件精神的理解,也影响了领导人的威信。解决的办法是:承办文件的公务员,在文件呈送领导传达之前,应先看一遍,把冷僻字、易读错音的字标上拼音或写上易认易读的同音字。
汉字太复杂了,不是专门家,恐怕没人敢说认识所有的字,都能把字音读准。因此领导人念错个别字音不足为怪。公务人员应理解到这一点,自觉地为领导人把好关,服好务。
10. 巧用纸篓
一般单位都有专门从市场购来的废纸篓,倾倒时,往往因为挤压太久不易倒出,有时不得不用手去掏或磕碰,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老机关”用旧报纸订个纸袋放在纸篓内,需要倒时,把纸袋一掂出来就完事了。
11.见缝插针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开会往往是提前一刻钟或半小时以上时间进场,开完全会后到下班又有一段空余时间。其它还有出门等车、看病候诊、买东西排队等不少“等”的时间,浪费了,实在可惜。若利用起来想一点问题,或看点材料、书籍,是会大有收获的。有人计算过,假如每分钟读300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即可读6万到10万字的书20本。
12.自创符号
听报告、做会议记录,或自己“灵感”来了需要记下来时,常常感到“笔不从心”,记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说话的速度。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一门专门学问叫“速记”。但要学速记也不容易。简便的方法是自己创造文字符号。例如社会主义可写成“社——义”,无产阶级可写成“无——及”,等等。总之,所创造的字词,自己认识就行。记完后根据需要再用标准字整理。
13.闭门谢客
就是把门关起来办公,这样可以减少干扰,防止没事的人串门聊天。天热季节不得不开门时,若工作较忙,对串门聊天的人可以客气地请出,以便集中精力办公。
14.请写作假
安静地方出文章。公务人员若起草比较重要或文字较长的文电、材料时,可向领导请假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写。如宿舍、图书馆等。不要坐在嘈杂的办公室里硬写,——这样效果不好。
15.自备资料
经常从事撰写工作的公务员,应注意自备成套资料。经手一项工作,整一套资料,这种整理,不是事后“档案式”的整理,而是开始就进行的“过程式”整理。具体来说,某项工作开始了,上面有什么要求,其它单位有什么经验,本单位有什么情况等。随时都掌握以来。这样,当工作正在进行中需要发指示、工作进行完需要写总结时,就能很快地拿出东西来。
16.适时提示
公务人员除了应办好份内的事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要关心一下同事和直接领导的事,从整体上减少失误,提高效率。例如,同事或领导几点几分有个会议,快到点时,不妨提醒一下,以免当事人忘记。再如当同事或领导一时想不起某件事或起草文电一下不知如何下笔、而你又知道时,不妨提示一下。这样做,一定会受到同事和领导欢迎。
17.事有回音
当同事委托办一件事或领导交办一件事,应做到及时回音。何谓及时?一是开始打算怎么办讲一下;二是办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讲一下;三是办的结果如何讲一下。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只想到事情办完了报结果,而有的事“结果”出来的时间又很长,造成了交办人对承办人的不满意。正确的做法是:在办的过程中至少报一次,省得交办人挂念。这也是个新生交办人的礼貌问题。
18.慎重许诺
同事委托办事,要实事求是,能办的则答应,不能办的不要许诺。千万不要爱面子、不好意思,把不能办的事情也答应下来,这样不仅会误事,还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
19.抓住要点
从事接待来访的公务人员,应学会从来访人滔滔不绝的述说中整理出几个要点:他讲的事实是否清楚,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能否解决,不能解决怎么办,能解决的应该怎么办。
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不善于用口头表述事情的来访人。有时听了半天,不知来访人讲的什么。因此善于抓住要点,帮助来访人理清头绪,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对为信也应照以上要点处理。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信件也是屡见不鲜的。
20.抓住特征
经常到车站、码头、空港接人的公务人员,如果要接的是生人,事先要想办法,弄清来者的性别、年龄、高矮、胖瘦、衣着、衔级、随身所带什么东西等。客人一出站(港)就能迎上前去。这是比较文明的办法。若只知来者姓名,其他情况一概不知,那就只好采取一种“显眼”办法,手举纸牌,上写:接某地来的某某。
21.留下地址
公务人员上班后,因事离开办公室时,应将自己去的地方告诉同事,以备有急事查找。若同事不在或自己一个办公室,也可以告诉总机,以便有事时“及时呼叫”。担负特别重要工作的公务员,即如下班时间外出,也应将自己要去的地方、电话、联系人告诉直执着领导,以免误事。
扩展阅读
快速提升企业资产效率—降本增效中国行 2024.05.17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流程”与“效率”的PK究竟谁该胜出 2023.03.24
近日,去某外资银行办事,从保安、到大堂经理,从柜员到客户经理,态度和蔼,举止文雅。对职业的精神也不容置疑,可是就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其效率却不容苟同,一件小小的业务竟然办理了两个小时没有完成,问其
作者:崔学良详情
高效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023.02.21
高效管理有两层含意,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好。效率是时间的函数,做一件事情的时间越短,效率就越高;相反,花的时间越长,其效率就越低。效果是目标的函数,做一件事情的结果符合甚至超越了原来计划的目标,其效果
作者:胡一夫详情
小俗谈销售:销售技巧的提高 2023.02.03
小俗谈销售:销售技巧的提高(浅谈)本篇介绍的是纯技术性的武功招式,学会这些招式并不很难,但想用好她,所向匹敌还需要很好的内功修为(下篇浅谈)。我们把销售工作分为三部分来浅谈:1.售前售前工作是最有价值
作者:刘方详情
漫谈如何利用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 2022.11.30
当前,企业文化是个热门话题,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面对越来越猛烈的经济大潮的冲击,都把建设企业文化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法宝,这种意识无疑是正确地。据一项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企业之所
作者:刘晖详情
企业如何改善营销效率 2022.11.03
低利润陷阱企业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困境:企业通过大量价值不菲的市场活动使企业的市场份额上升,可企业利润却下降。我们称之为营销效率低下,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其实是错误的营销战略使企业在保持高份额的同时却
作者:吴金河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经销商终端建设的基本 64
- 2姜上泉老师人效提升咨 74
- 3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59
- 4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 27395
- 5姜上泉老师:泉州市精 196
- 6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14733
- 7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 18593
- 8中国邮政重庆公司降本 265
- 9中航工业Z研究所降本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