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跨文化管理的对策

 作者:跨文化管理    776

不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之下,对人力资源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是相同的,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基本前提。同时,文化也是动态可变的,而不是一成比、不变的,这也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1、文化融合的基本前提

1) 确认原则。没有大的基本原则就不能确定文化中哪些应该改进,哪些应该扬弃,哪些应该废除,哪些属于落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一起工作中,要能完成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双方就必须先确定一些基本原则。

2) 相互理解。在确定原则之后重要的态度和意识就是相互理解,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没有所谓对错,先进与落后的概念,只有符合原则和不符合原则的问题。现实中往往是强势文化。弱势文化背景下的员工个、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会产生挫折感,并由此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对于这些要事先予以充分重视。

3) 相互尊重。入乡随俗是文化融合中一个重要原则。本土文化不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在本土地域内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外来文化尽管可能是强势文化,也不能咄咄逼人处处以自己的原则和规范行事,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当成天下的真理,威逼别人接受。

2、实施对策

在具体实施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中,以下四个方面是需要格外重视和作好的:

1) 派出人员的甄选和培训。在选择外派人员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全球经理人技能和素质的人。他们应该喜爱新的问哈,喜欢在国外工作的挑战,不断地寻找机会学习,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并有寻找反馈和利用反馈的行为。他们具有冒险精神,有很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化差异有较高的敏感性,与来自其他文化融合的要求,当然,他们还要参加一系列关于派驻地语言、文化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许多大公司还为派出人员的配偶提供类似的派讯项目。

2) 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由于本土的管理者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同时为本土员工的晋升提供了明显的渠道,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因此使用本土化管理者进行管理成为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明显特征。当然在挑选这样的管理者时,一般选用在另外一方有学习和工作背景的员工,或者选送他们到另一个文化背景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 以宽容和容忍的态度对待文化冲突。即使准备再充分,跨文化管理中的冲突不可避免。面对冲突,管理者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和理智的处理方式。这里,前面提到的文化融合的前提就非常重要,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本土文化要有分析,要对其优秀部分采取学习态度,而不可抱有成见,或一概排斥。

4) 逐步实施文化融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文化合金。文化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阶段实施,而文化融合的最终目标就是塑造文化合金了;从而嫁接的方式到文化合金就有比较大的可能性。所以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文化的变化,并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变革和融合,以使企业真正成为兼收并蓄、集各种文化之所长的文化合金。
 跨文化 对策 文化 管理

扩展阅读

DAMA国际数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CDMP)与中国数据治理工程师认证(CDGA)是数据管理领域两大权威资质,分别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共同推动数据治理人才专业化发展。CDMP认证由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

  作者:IT直通车详情


看起来,接下来的20多年里,俄罗斯的政坛没有悬念,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先后再干12年总统,算上己经过去的12年,他们将主导俄罗斯整整36年! 尽管西方表示对民主的担忧,但梅普就像一对彪悍的袍哥,视非议如草

  作者:桂旭江详情


《管理思想如何amp;落地amp;》整体分5个部分:  管理思想为何很难amp;落地amp;; 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amp;落地amp;;  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amp;落地amp;;  从

  作者:耿启亮详情


习惯势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正所谓陋习不破,文化难立。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创始人邓正红先生认为,一旦企业文化被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内化,就是会形成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

  作者:邓正红详情


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amp;软实力amp;(Soft Power)概念以来,国人广泛关注。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amp;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mp;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am

  作者:邓正红详情


现在许多企业的amp;企业文化amp;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制造出来,非但没有解放生产力,反而成为职工精神上的枷锁,企业前进中的阻力。企业文化完全失去了amp;文化amp;的特性,失去了它来源于人又服务于人

  作者:邓正红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