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竞争力
作者:未知 472
编者按:《质量竞争力》是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现代质量管理创新系列丛书之一,共有“质量竞争力的提出”、“质量竞争力的内涵与研究”、“质量竞争力形成的机理”、“质量竞争力的结构模型”、“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方法”、“质量竞争力的培育、提升与发挥”、“提升质量竞争力的有效工具”等七章及三个附录,中国标准出版社于2006年3月在全国出版发行。(上海武夷路258号质量书店有售)
质量竞争力理论作为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已被一些企业所证实。因此,许多追求卓越的企业纷纷提出运用该研究成果指导质量实践的要求。为推广该成果,从本期起,我刊将《质量竞争力》的主要内容连续摘要刊载。企业在推行该成果中,若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也可给我们来稿,以共同完善和发展质量管理科学理论。
《质量竞争力》专著摘要(一)
质量竞争力的提出
□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质量竞争力课题组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越来越多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依靠质量,能够赢得竞争优势,质量具有竞争力。
1 竞争力理论越来越关注质量
竞争,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所谓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竞争中比其对手更有效地获取竞争物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是基于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而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
竞争力理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的应用科学体系。竞争力理论存在于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力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 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竞争力理论涌现出各种流派,其中以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结构学派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代表。
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做是生产函数,认为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资源、资本、劳动力,企业只要配置好要素,就会得到相应的产出。
资源学派认为稀缺资源是企业盈利、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且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在市场中,而是在企业内部。
能力学派则将企业看作是能力的集合体。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本源归结为:企业拥有的比竞争者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的结果和表现。
结构学派则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外部要素,即市场结构或市场机会,并与企业所处的产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核心竞争力理论则突破了经济学的产业研究视角,将企业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企业内部自生的能力问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运行中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力,它对企业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劳动力、科技知识等各种资源要素的交互作用起粘合、润滑、膨胀作用,使彼此分散、隔离的生产要素不断地产生聚合、裂变反应,从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上,而不是简单的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形成的优势能力。
所以,从竞争力理论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竞争力理论的视野已经从企业的外部转向企业的内部,从企业的战略延伸到企业的过程,从企业的资源转向企业的能力。这种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如何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如何在产品或服务或过程上具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别优势。这些特别的优势和能力,就是有关质量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质量成为一种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
2 质量管理理论
越来越关注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管理和质量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满意性质量,演变发展到卓越质量的历史过程。
在符合性质量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后,当时社会物质文明相对不发达,社会商品相对匮乏,企业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可以了。“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的水平,企业处于初级的产品质量竞争阶段。
在适用性、满意性质量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时,物质生活相对丰富起来,顾客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却越来越同质化,企业意识到产品仅仅符合“标准”是不够的,适应顾客的使用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围绕“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管理涉及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形成了广义的质量概念。顾客需求放到了质量管理的首要位置,企业将顾客满意列入战略范畴,注重过程质量和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企业处于顾客满意竞争阶段。
在卓越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在增强顾客满意、持续改进的同时,追求顾客惊喜,追求卓越绩效、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企业处于卓越质量竞争阶段,在质量管理理论方面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如:日本著名的国际质量专家狩野纪昭先生演绎的“卡诺模型”,提出了让顾客惊喜的“魅力质量”概念。2001年,英国的戴维·斯特雷克在其“什么是质量”的论文中将“质量”定义为:“质量就是要维持经营”和“质量意味着要理解和优化整个系统的价值交换”。
因此,我们从质量管理的发展轨迹中清晰地看到,质量管理的视野已经从“工场”转向“市场”;从“符合标准”转向“顾客满意”;从减少波动转向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体绩效、竞争绩效;从着眼短期绩效转向注重长期发展;从组织单个个体扩展到所有相关方在内的整个质量链。质量管理已逐步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和持续经营层面,并表明,质量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企业竞争力,不仅是现实的竞争力,更强调未来的潜在竞争力。
3 质量竞争力的提出
3.1 质量竞争力提出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因为质量与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质量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且质量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都需要充分研究质量和竞争力的关系,以及质量在竞争力中的地位等问题。同时,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从企业的内部扩展到外部,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对象则从企业的外部深入到内部,两种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交汇在一起,交集的部分以及相互的关系和作用,需要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进行阐述和系统研究,因此质量竞争力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质量竞争力的研究是对质量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两个学科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共同的一般规律,并对它们相互交叉、渗透的边缘地带,如顾客、过程、绩效等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总结,必将成为一门新型学科和管理理论。
3.2 质量竞争力提出是时代的要求
质量竞争力在21世纪初在中国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质量竞争力的提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客观产物。
1)质量竞争力理论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和挑战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质量竞争力理论的提出适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在21世纪的竞争格局下,只有那些达到或超过全球标准的企业才会获得战略竞争力。
世界经济论坛于2005年9月28日发布了《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49,较2004年下降3个位次。我国的数据特点是“总量排名比较靠前,平均指标比较落后,综合评价整体排名靠后”。综观我国与贸易强国相比存在的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层次偏低、尚未形成一大批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等四大差距,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我们要有新的竞争战略,这就是“以质取胜”的和谐之道,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道路,自主创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创造自主品牌,以质取胜,打造中国企业新的竞争力——质量竞争力。
2)质量竞争力的提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统一。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可能做到科学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没有发展的增长。因此,科学发展关注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强调数量来自于质量,质量对数量具有规定和制约的作用。“发展质量”不仅涉及具体主体所拥有的质量特性,更注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切可能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质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从质量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如何从发展质量、经营质量、管理质量的提高,以获得持续进步的高质量的竞争力;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带来的新问题。质量竞争力的提出正好适应了这个时代要求。
3)质量竞争力的提出是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客观产物
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竞争力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质量竞争力的提出将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
(1)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现状
目前我国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而附加值比较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比较弱。
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单纯分析出口数量和比重,似乎我国产业、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进一步分析可见,大量出口产品是作为跨国公司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跨国公司,而不是我国企业。中国出口企业的优势只能是分工形成的比较优势,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加工”优势或“制造”优势。比如,根据日本产业投入——产出表的资料分析,制衣业(这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的附加值构成为:零售36%;批发15%;加工19%(其中工资和保险11%,经营5%,其它3%);物质中间品20%(其中纺织物13%,染色整理2%,其它投入5%);其它中间投入4%;与投入相关的业务5%;运输1%。较典型的情况是,中国承担了产品加工部分,其它部分大多由外商所控制。这样在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付出了很多,获得的却不足20%。中国企业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
(2)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
2001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19美元,仅为同期美国的2.2%;日本的2.5%和德国的3.4%。这些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规模、资本、技术、管理、成本、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其原因之一,是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分析调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差的达50%,管理水平低的更是高达56%。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对194家企业进行质量领导、过程信息、质量战略策划、人员管理、职工参与、质量保证、供应方质量、质量结果、顾客满意、社会影响等10个方面117项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13家得分在60分至80分之间(满分100分),即58%的企业质量管理尚处于一般水平。
扩展阅读
从当前的人才过剩看未来的人才竞争 2023.04.06
回顾我国高校扩招的历程,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
作者:姜燕芬详情
人品也是竞争力 2023.03.24
较真的人会认为,人品、能力、性格、知识几个词是排不到一起,不能相提并论的。几个词排序,人品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人品好是本。能力弱,可以通过实践、师傅传帮带、培训来逐步提高,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作者:董栗序详情
[直销三人行]直销进入品牌化竞争时代 2023.03.20
胡远江:北京海畴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秦永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恒武:世界华人报总编辑 随着2005年直销立法年和2006年直销元年的确立,2007年的中国直
作者:陈亮详情
试论以企业诚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3.02.09
摘要: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信誉的竞争是经营道德的竞争,讲求诚信是一种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必须使诚信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注重诚信文化建设,重视商誉和信用,可
作者:王珏详情
物流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策略 2022.12.09
中国国内物流市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流市场了。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市场发展迅速,格局分散,竞争对手形态各异,客户需求变化快等,在这样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想取得成功,越来越依赖于正确的竞争策略选
作者:康伟详情
组织化,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咨 2022.12.09
个人称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咨询公司的成功不再是一、两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组织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组织品牌、团队、利益机制和知识管理上。我们来思考两个问题:在决定请外脑时,为什么客户会想到麦肯锡?为什么
作者:王颖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经销商终端建设的基本 59
- 2姜上泉老师人效提升咨 70
- 3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56
- 4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 27392
- 5姜上泉老师:泉州市精 191
- 6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14727
- 7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 18589
- 8中国邮政重庆公司降本 263
- 9中航工业Z研究所降本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