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265
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界的“管理理论”出现如此的不一致、不和谐,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是不多见的现象。
中国已有太多迅速膨胀,然后又迅速崩溃的例子,从早期的“三株”、“巨人”、“亚细亚□,到现在的“科利华”,大而不强虚胖的企业在中国枚不胜数,即使很多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果仔细琢磨,根基也是非常薄弱的。所以,随意做大而根基不牢的企业是建立在沙漠上的高楼大厦,终将倾覆。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结果。只有做强的企业才会真正做大,一个企业能否最终做大,要受很多条件限制,比如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整体规模、世界经济一体化情况,以及行业本身的特征。一个强大的企业,必然会逐步发展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这个规模可能很大,也可能不大,因为最合适的规模是由企业所在的行业性所决定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佛商学院西蒙教授所写的《隐性冠军》才会有醒世的借鉴意义。因为的确有一大批不大却是很强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已经达到了最佳规模,同时占据有霸主地位。盲目扩张只会降低效益,带来失败。一味求大是很危险的,虽然有时为了抓住机会,需要迅速做大。但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大与做强有不同的要求。
其实,做强与做大,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兼得的,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强在先,做大在后,并且做强应该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
做大的比较喜欢横向比较,而做强的比较喜欢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的结果是企业要“快马加鞭”,纵向比较的结果往往是“苦练内功加专业化”。
做大的与做强的考虑问题的基本点是不同的,一味做大的人更多考虑的是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自我占取的资源越多越好;而做强的人考虑的是怎样给别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当我们把企业存在的目的定位于服务社会的时候,就会非常珍惜社会提供给企业的既有资源,把占有社会的资源看成是对社会的承诺,只有很好地履行这种承诺,社会才会增加对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让企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做更大的事情,这就是一条从强到大的基本道路。
扩展阅读
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容完善 2024.11.15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中小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企业 2024.05.25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快速提升企业资产效率—降本增效中国行 2024.05.17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为什么80%的职业经理人还是“穷人” 2024.02.17
前言 不久前,广东某咨询顾问公司针对职业经理人进行了一项市场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在目前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富人、小资和穷人的认识标准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其中的一个具有戏剧性的结果不免得令人
作者:冯建军详情
降本增效咨询培训: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 2023.11.06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京刚「说」未来:企业数字化转型受哪些 2023.11.01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不讲道理才是硬道理 165
- 2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 234
- 3经销商终端建设的基本 90
- 4姜上泉老师人效提升咨 101
- 5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99
- 6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 27421
- 7姜上泉老师:泉州市精 226
- 8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14752
- 9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 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