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谨防“日本式陷阱”

 作者:杨涛    155

 据1月14日的《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日前延长了对“贝恩资本联手华为收购3Com”一案的审查期。这表明美国政界对中国在所谓“敏感领域”投资的意见分歧仍然较大,也使国人看到,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已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似乎一夜之间“资本魔方”就成了国内众多企业的新宠。当很多人还在对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成功怀有疑虑之时,在不经意间,令人瞠目的海外并购大幕便在2007年徐徐拉开。诸如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行情,股吧)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民生银行(600016行情,股吧)收购美联合银行控股公司股权,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跨国并购成功案例,使人认识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时代终于到来。虽然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并购大国相比,中国企业尚处于学步阶段,但却为国内企业家提供了一条激动人心的发展之路,或许终有一日,新的跨国公司巨头将诞生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探险中。

  从近期来看,支撑中国企业加快海外并购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民币升值,企业更有动力走出国门购买“相对便宜”的国外企业;另一个是次级债危机的蔓延,使得许多欧美金融机构,从“皇帝女儿不愁嫁”到了急需“找婆家”的地步,这为国内企业“出海抄底”提供了条件。

  然而,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一方面,在庞大的外汇储备和流动性压力下,促使过剩资本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金融的失衡。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政治因素而对海外并购设置障碍的行为,自然令我们感到不平,而政府也有必要在国际政治、金融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但另一方面,如果忽视金融泡沫的风险,在缺乏全球系统战略的情况下,过度追求一时的海外并购快感,也对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贻害无穷。

  不容忽视的是,海外并购的爆发式发展,要避免陷入“日本式陷阱”。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人开始沾沾自喜于泡沫经济,并且展开“购买美国”行动。一时间,作为美国象征的洛克菲勒大厦被三菱公司买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索尼买到,蜂拥而至的日元开始在美国展开了一场资本狂欢。然而,当泡沫破灭后,日本人才发现自己买的也是“泡沫财富”,如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后不久,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同时,日本当时购买的多是美国的“夕阳产业”,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不得不说,美国人笑到了最后。

  应该承认,中国人有好大喜功的特性,这就使海外并购可能会成为“冒险者游戏”,实际上很多盲目并购,已给很多国内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负担。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境外兼并收购的企业,只有三分之一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在巨额海外并购的“捷报”接踵而来时,我们有理由振奋,更需要警醒。

  当前中国的内外经济金融背景,与当时日本的情况有颇多类似之处,由此,中国企业既应在海外并购市场上大胆开拓,又要避免得意忘形而失去权衡风险收益的原则。
 海外并购 日本式 谨防 陷阱 并购 海外 日本

扩展阅读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债务陷阱的: 第一步,带着满腔的热情,奋不顾身地掏空家底,夫妻的所有积蓄,父母的养老储蓄,甚至拿房拿车抵押。一旦失败,必然一无所有! 第二步,各种

  作者:mys5518详情


专家点评:王 山《华夏时报》记者 胡 钰200908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百货业态销售和利润整体同比下降5左右,连锁零售业进入十多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但颇具意味的是,与

  作者:王山详情


两个日本   2022.12.09

基于产业长期成长的规律,不少研究都发现,那些被国家刻意扶持的产业,最后大部分都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慈母多败儿”这句话用在产业发展上似乎不恰当,但却有一定道理。了解我国产业发展内情的人大概都认同这一观

  作者:郑风田详情


谨防投向“阳光工程”的阴影―――浅谈招标采购中的一些不法行为招标采购,简而言之,就是让各供方相互之间在价格上公开开展竞争,权衡报价,最后由需方经过各方面的综合比较与中标满意者签订供货采购的关系。招标采

  作者:刘晖详情


又一家中国餐饮企业获得了PE的垂青。  12月15日,餐饮连锁企业俏江南集团对外宣布,向投资机构鼎晖投资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出让集团旗下部分股份,融资3亿元。    此次融资的是俏江南集团旗下的俏江

  作者:陈茜详情


 2005年度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低于38且仍在下降通道中,人均GDP已超过1400美元,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从国际经验看,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加速

  作者:崔凯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