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定价策略研究

 作者:陈景国    123



1.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标


移动通信的资费决定,是当前中国电信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的产业政策调整与产业体制改革的关注点之一。这种研究的迫切性,直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国内电信业改革与结构性调整所形成的电信竞争格局,提出了移动通讯市场竞争定价的课题;二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外国电信企业的进入,会使我国的电信资费定价逐步与国际企业接轨,实践迫切需要我们预知,电信资费的走势会收敛于一个什么样的均衡点?

(一)国内电信资费改革所提出的定价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1994年7月中国联通公司成立为标志,我国电信资费改革进入结构性调整时期。


在移动通信领域,自1994年联通进入,市场呈双寡头垄断结构,资费水平一路下降。2000年3月21日起,移动电话实现分时段收费政策,即法定节假日和非节假日0时至7时,国内通话费按国家规定标准的30%收费,非节假日21时至24时,优惠50%;对应的国际长途优惠分别是60%和80%。由于移动通信市场的非对称结构,国家采取非对称管制模式,意在扶持中国联通,因而在移动通信资费定价上,中国联通各项收费均可较中国移动优惠20%。对此,中国移动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达到白热化状态。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对电信定价、尤其是移动通信定价提出了新课题。据有关资料,未来移动商务将在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括号内为发生的概率):


(1)全球移动电话的数量将在2003年超过10亿部(0.7)。具备数据通信能力的移动电话到2004年将占当时总人口的80%以上(0.8)。


(2)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目前无线网络外的另一个被认可的网络(0.7)。


(3)在2004年以前,消费者将占据移动互联用户的大多数,但仅占移动数据收入的1/3。


(4)在2004年以前,大多数移动运营商将无法成为领先的移动用户(0.8)。


(5)到2005年,具有深远影响并迅速发展的技术将包括:XML,无线Web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蓝牙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应用服务供应商(ASP)以及生物统计技术(0.7)。


(6)在2004年以前,部署了B2B、B2C移动应用的企业中,超过20%的企业将支持不止一个移动频道。


(7)在2005年以前,改进的设备及网络将使得WAP无关紧要,它将会融入到更广泛的W3C标准之中(0.7)。


(8)在未来5年内,不存在一种统一(占80%市场份额)的无线设备(0.8)。在2003年底以前,50%的移动办公者将携带2个或更多的移动设备(0.7)。


(9)在2005年以前,所有的移动设备将包含至少一种整合的无线连接性。


(10)在2002年上半年以前,病毒将不会是无线世界的主要危险(0.7)。在2000到2002年间,WAP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将是无线基础设施中最易受到攻击的设备(0.7)。

(二)加入WTO后我国移动电信资费政策的若干走向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就必须履行WTO规则。WTO规则体系集中体现为《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即《WTO协定》)以及为实施该协定而签订的“部长决定与宣言”,后者相当于前者的“实施细则”,重大的实体性规则是以《WTO协定》附件的形式出现的。与电信业直接相关或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信息技术协议》、《电信附件》、《基础电信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反倾销协议》。根据这些协议,基本上可以勾画出加入WTO后中国电信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框架:


— 在增值电信和寻呼领域,中国加入WTO之际,外商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拥有30%的股权;到2002年,外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以及成都、重庆、大连、福州、杭州、南宁、宁波、青岛、沈阳、深圳、厦门、西安、太原和武汉14个城市的企业里的股权可增至49%;到2003年,外商可拥有股权50%,且没有地域限制。


— 移动通信领域:加入之际,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企业的股权可拥有25%;到2002年,外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和14城市的股权可增至35%;到2004年,外商可增加股权至49%,且没有地域限制。


— 国内和国际固定电话领域:到2004年,外商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拥有股权25%;到2006年,外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和14城市的股权可增至35%;到2007年,外商的股权可增至49%,且没有地域限制。


综合上述分析,入世后我国电信资费特别是移动通信资费(网络定价)的政策可能会出现下列走向:


首先,加入WTO之后,我国电信市场的开放由原来的如何“开放”,转变为按开放“进程表”如何加快“开放”的问题。入世意味着我国必须接受WTO基础电信协议,在电信定价方面,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必须对同意鼓励竞争的调控原则(包括根据成本定价、互联互通权利及管制者的独立性等)作出承诺。


第二,电信资费定价必须立足于市场发展。市场竞争主体是企业,企业主体定价是市场竞争的标志之一。因此,加入WTO后,电信定价权利必须由管制向企业自主定价改变,此时如何定价,定价机制与定价模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加入WTO后,跨国电信企业会在适当的时机凭借其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涌进来,参与国内电信竞争。培育国内电信企业,抢战国内市场是近一、二年电信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为此,必须改变拓先的资费结构模式,确定“适度竞争,降低资费,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政策基点。


本项研究就是对应于上述两方面的挑战,运用S移动公司提供的自1999年初至2001年8月底为止的财务数据,对定价策略作一个案分析。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


— 给出移动通信资费下调的盈利空间;


— 分析移动通信的成本结构变化趋势,为盈利空间分析提出降价低线;


— 给出移动通信资费价格的需求弹性的时间序列变化与区域差异比较,分析电信资费下调的经济效应;


— 在垄断、寡头、竞争三种不同的市场博弈格局中分析移动通信价格下降的均衡点,以估计中期(2年内)移动资费的降价低线;


— 为应对国内外对手的价格竞争而提出资费设计建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是以S移动公司于2001年9月提供的分11个地区的从1999年至2001年8月共30多个月度的,关于全球通、神州行、神州通的收费数据,与各项成本、支出的月数据,以及网际结算的互联互通资费数据与成本数据。这为我们分析移动资费的变化与效应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因此,我们的研究是一项基于定量研究的政策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所适用的方法是以下两类:


一是实证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本研究的实证计量方法运用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translog的成本函数来估算S移动公司运营的成本结构,这是由于,translog成本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不一定为单位弹性,而且没有给函数形式上预先假定要素替代弹性的固定模式,这会增加函数的灵活性;其次,对translog成本函数求导可以得到投入要素份额函数。在构建多投入—多产出成本模型后,应用移动公司实际成本数据,来分析移动公司成本函数的特点,例如投入要素替代关系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弹性等。二是应用ARIMA模型来分析按用户平均的利润变化,即户均利润时间序列,并且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而拟和了S移动公司营运利润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公司利润走势分析提供了基础。三是用线性回归方法来估算移动通信的价格需求弹性,从而给出电信资费下调的效应分析。


二是用数学拟方法来模拟电信竞争与寡头博弈中的马尔可夫完美均衡定价过程。我们这里从动态角度考虑电信定价问题,引入了马尔可夫完美均衡(Markov Perfect Equilibrium)的概念。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简单来说要满足两条性质:第一,马尔可夫性,即给定过去的状态和本期的状态,将来状态的条件概率分布只依赖于现在的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独立。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述为: ;第二,所有的纳什均衡都是子博弈完美均衡。具体说,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马尔可夫完美均衡是指从博弈树的任何一点开始,每个厂商以各自预期利润贴现值的最大化为目标,给定厂商和其他厂商的后序行动,这个厂商的策略是纳什均衡,厂商的策略函数满足马尔可夫性质。


我们主要目标是以目前的情况作为初始状态,计算电信价格的马尔可夫完美均衡,作为未来理想电信价格的预测值,以此为标准判断现在的电信价格是否高于或低于理想值,要达到理论的理想价格,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调整目前的电信价格。


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skin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ean Tirole在80年代末发表了三篇很有影响的将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概念应用于动态垄断理论的文章。在2000年末Drew Fundenberg和Jean Tirole合作发表的Pricing a Network Gook To Deter Entry中,用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概念分析了如果行业中只有一个网络商品(network good)的提供者,他如何定价以阻止新厂商进入的问题。


在马尔可夫完美均衡计算方面的主要贡献来自于A. Pakes和P. Mcguire的一系列文章。他们的文章中模型设定都很一般化,没有很强的假设条件,理论推导的主要目的是指出计算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方法以及编程思路,并且在每一篇文章中都给出了实际模拟的例子和模拟结果。我们的研究运用了Ariel Pakes和Paul Mcguire提供的Gauss程序与C语言程序,根据从移动公司实际的财务数据中估算的参数值,模拟了移动公司在垄断、寡头竞争与政府管制不同情形下进入、退出、投资、定价决策,并且计算了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为确定移动公司在中期(2年)内的降价底线提供了理论值。


总之,基于客观数据的计量方法与马尔可夫完美均衡定价模拟是本项研究的两项基本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都基于上述两项分析技术。

本报告以下各节的安排如下:第2节分析移动公司的业务优势。从第3节开始,到第6节,我们给出本报告的核心研究内容,即分析S移动公司在未来2年内所面临的价格下降、盈利空间缩小的压力。但3—4节与5—6节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在第3节与第4节,我们主要运用实证的、计量经济方法,从过去2年公司的历史数据中分析,移动通信的盈利空间对于应付未来价格下跌的挑战具备多大的实力?而在第5— 6节,我们则采取马尔可夫完美均衡定价的模拟方法,来预测移动公司在未来竞争格局中会面临的价格——边际成本之比下降的压力,以及公司可能固守的降价底线。这是移动公司制定中期的价格战略的基础。然后,在第7、第8节,我们又回到实证的计量经济分析,计算降价的经济效应,并且分析差别定价的效果。在第9节,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与数学模拟,提出我们关于移动公司的定价策略的若干建议,并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第10节总结全部研究结果,并以16个方面的数据加以表述。







2.移动公司的比较优势

自1999年8月与电信业务分离,成立移动公司以来,公司入网用户规模和移动业务发展呈全面增长态势。2000年底,S移动用户达到89.2129万户,业务收入11.4亿元。2001年,S移动通信公司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推出诸如“神州行”和“神州通”等预付费卡业务;展开“绿色田野计划”行动,有力地占领了农村移动通信市场;另外,“全球通WAP”和“全球通IP电话”贵宾卡、缴费卡、WAD无线广告、连心卡、月租日收、异地交费、小区计费和集团计费等多项针对签约客户的新业务,都极大地增强了移动通信的产品竞争力,使广大“全球通”客户真正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服务。“中国移动通信”的品牌和移动通信的企业形象已逐步深入人心。截止2001年11月底,S省移动通信已达243.9377万户(图2.1)


图2.1: S移动客户增长图(单位:万户)


从目前的运行收入、成本结构与利润结构来分析,我们发现,S移动公司的优势是与地方网络相联系的,即S移动的优势实质上是网络优势。


这个结论来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移动公司的主要收入是来自于省内通话。


S移动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全球通、神州行和神州通,以及其他增值业务,如IP业务和INTERNET业务。下表是移动公司2000年的主要收入金额和大体结构。



表2.1:S移动收入构成 单位:万元(每月)


基本月租费 基本通话费 国内长话费 其他收入 收入小计


38522 105350 18477 24895 187244


20.57% 56.26% 9.87% 13.30% 100%


表2.1 S移动公司收入结构 (2000年)

从表(2.1)可以看出,基本月租费加上基本通话费收入,约占S移动公司每月收入的77%。这也就是说,与省内地方网络有直接联系的业务收入会占收入的3/4还多。


第二,从2000年通话总时长的结构看,本地通话的比重约为3/4。


我们仅将2000年的通话时长结构作一分析。全球通2000年通话总时长中,本地通话时长占72.5%,出访漫游时长占12.4%,长话时长占15.1%;神州行2000年通话总时年通话总时长中,本地通话时长占73.7%,出访漫游时长占9.7%,长话时长占16.6%。


从上面结构可以看出三种业务中本地通话的比重比较稳定,占到3/4;本地通话时长和长途之比约为14:3。


可见,基本的通话业务发生在省内网络。


第三,从网际互联互通的角度看,长话中S客户的主叫业务远远超过被叫业务,说明长话从接入费的净结算来看是支出大于进账的,况且,长话并不是S移动的主要业务。


图2.2: 2000年全球通通话时长分布







上图为2000年全球通实际通话时长的分布。本地主叫通话时长(即原表所称的市话主叫时长)占本地主被叫通话时长总和的53.2%。本地通话时长占通话总时长的72.5%。出访漫游主叫时长占出访漫游主被叫时长总和的57.2%。出访漫游时长占通话总时长的12.4%。长话主叫时长占长话主被叫时长总和的57.2%。长话时长占通话总时长的15.1%。


下图为2000年神州行实际通话时长的分布。本地主叫通话时长(即原表所称的市话主叫时长)占本地主被叫通话时长总和的71.3%。本地通话时长占通话总时长的72.0%。出访漫游主叫时长占出访漫游主被叫时长总和的69.1%。出访漫游时长占通话总时长的10.9%。长话主叫时长占长话主被叫时长总和的80.4%。长话时长占通话总时长的17.1%。


图2.3:2000年神州行时长分布









第四,从各种业务的成本利润之比来分析,S移动公司的比较优势在本地通话业务上。


根据我们对S移动公司2001年1月至8月的各项业务成本—收益分析,我们发现,从“平均租用成本”(不考虑运营的其它成本)。




各项通信业务单位成本


成本项目 通信业务成本减去电路租费 本地线路租费 省内线路租费 省际线路租费 省内、省际线路租费总额


单位:元 641766155 49989612 15759292 8415439 24174731


单位时长成本 基本通信成本 本地线路平均租用成本 省内线路平均租用成本 省际线路平均租用成本 长途线路平均成本


单位:元/分钟 0.2864258 0.051466 0.1159945 0.3744675 0.1526804


说明 γ=0.5 η=1

来看,“本地线路的平均租用成本”是最低的。


上表中的基本通信成本是扣除租用电路的成本因素后剩下的通信成本,它和互联通完全没有关系,约为每分钟0.286元。我们取γ=0.5的含义是让所有本地通话来分摊本地电路租费的成本;如果取γ=0.25就是用一半的本地移动间通话的统计时长分摊成本,结果本地线路平均租用成本变成0.125元/分钟;如果令γ=0,那么本地线路平均租用成本则是0.32元/分钟,此时所有本地线路租用成本由本地固话对本地移动(被叫)时长来承担。我们取η=1的含义是本地客户被省外移动或者固话客户呼叫的时长没有被低估;如取η=2,也即时长被低估了一半,则此时省际线路平均租用成本估计为0.187元/分钟。某个网间互联项目的通信总成本等于基本通信成本与相应电路租用成本的总和:当η=0.5时,本地网间通信经由移动(租用)线路在移动方面的通信成本是每分钟0.336元;省内网间通信经由移动(租用)线路在移动方面的通信成本是每分钟0.401元;当η=1时,省际网间通信经由移动(租用)线路在移动方面的通信成本是每分钟0.66元。下表概述了γ=0.5,η=1时全球通的收入和扣除通信成本后的剩余情况:




表2.3:各项业务的净剩余分析


全球通通信项目 每分钟收入(含基本通话费)单位:元/分钟 扣除通信成本后的剩余单位:元/分钟


本地移动对长途省际固话(主叫) 0.46 0.13


本地移动对长途省际移动(主叫) 0.46 0.13


长途省际移动对本地移动(被叫) 1.04 0.38


长途省际固话对本地移动(被叫) 1.04 0.38


本地移动对长途省内固话(主叫) 0.46 0.13


长途省内移动对移动(主被叫只算一方的时长) 1.1 0.70


长途省内固话对本地移动(被叫) 1.04 0.64


本地移动对本地固话(主叫) 0.35 0.06


本地固话对本地移动(被叫) 0.4 0.06


本地移动对本地移动(主被叫) 0.4 0.06

从表2.3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就每分钟扣除成本后的净剩余来衡量,省内移动对移动、省内固话对移动这两项的净剩余大大高于其它服务项目。


当然,我们讲移动的比较优势在于省内业务与本地网络上,这不是象一般的贸易教科书中所讲的那样,只经营省内通话与本地通话业务,放弃长话与国际业务。不是的,因从电信业的业务特点来说,省际长话与国际长话与本地通话兼营,具有一定的范围经济。我们的分析只是说,S移动公司的优势项目在省内通话上,优势在于地方网络。在网际互联互通上,基本上无优势。

3. 收入—成本弹性分析


为了估算S移动公司在未来应对电信市场竞争挑战的实力,我们必须首先估算出公司当前的成本函数,分析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曲线的趋势,然后分析收入(产出)—成本弹性。


收入(产出)—成本弹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所揭示的关系是,从一单位收入的当前水平与一单位收入(产出)的平均成本即单位成本的当前水平出发,收入(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单位成本会增加几个百分点?这好比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若单位收入(产出)目前是单位成本的N倍,但由于单位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成本水平会增加几个百分点,则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过一段时间以后,单位成本就会等于单位收入(产出),公司就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过那一点后,增收努力就会带来净亏损。因此,收入(产出)—成本弹性是我们分析盈利空间的关键切入点。


为此目的,我们在这一节里,首先分析S移动公司的成本函数与成本结构;然后估算该公司的收入(产出)—成本弹性。

3.1 成本函数与成本结构


我们分别考察了1999年、2000年与2001年头8个月的成本数据,发现,S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不同于传统产业,它的特点是前期固定投入巨大,主要包括基站建设和交换机建设;营运中网络维护和设备保养的固定支出比率较大;而人工和其他费用支出较小。表3.1和表3.2是S移动公司近几年的通信业务成本、费用构成情况和基站建设和交换机建设投资情况:


表3.1:投资状况 单位:万元


项目 96年投资 97年投资 98年投资 99年投资


交换机 基站 交换 基站 交换 基站 交换 基站


小计 3691.3 9159 22771.7 15151.36 9824.12 48129.4 4621.75 27982.67


表3.2:支出构成


项 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7月


一、通行业务成本 66.96% 81.40% 71.31%


1、工资 3.17%% 2.79% 4.36%


2、职工福利费 0.35% 0.39% 0.57%


3、折旧费 40.82% 37.41% 41.80%


4、修理费 9.08% 7.06% 3.79%


5、低值易耗品 1.76% 1.73% 0.39%


6、业务费 11.24% 32.03% 20.40%


二、管理费用 31.59% 15.74% 8.14%


三、财务费用 1.45% 2.85% 1.08%


四、营业费用 19.4%


合 计 100% 100% 100%

从上面两张成本表中,我们可以看出,S移动公司在交换机和基站上的建设成本非常大,就98年的两项投资占当年总成本的50%左右。这使得移动公司的折旧费用在总成本中占很高的份额,基本上占总成本40%左右的份额。


对成本函数的估算我们运用了变型的对数估算法(translog method)。首先我们定义“产出”。


移动公司的“产出”不同于传统企业,它提供给用户的是移动通信服务,而不是一般有形的物品。我们可以根据物理量和收入量两种方式来计算移动公司的产出。所谓物理量,就是移动公司在提供服务时候,发送的数字信令和语音信号的数量;而收入量是指用户所交纳的通话费用,主要包括月租费,本地通话费,国内长途通话费和国际长途通话费,还包括其他费用。为了数据采集的方便以及根据收入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采用了收入量来衡量移动公司的产出。它们具体包括本地通话费(Localfee)、长途通话费(Tollfee)(只包括国内长途通话费)和其他通话费(Otherfee)。其他通话费包括国际长途通话费月租费、入网费、增值业务收入、数据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净值。所以,我们所谓的“产出”即收入,而收入是一个三维向量,其元素为“本地通话费”(Localfee),“国内长途通话费”(Tollfee)与“其他通话费”(Otherfee)。


移动公司的“成本”,我们是指总成本,且是每月的总成本(用“C”表示)。在模型估计中,我们使用的成本是通信成本,不包括公司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我们把投入要素简单地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人工投入(L),资本投入(K)和物料投入(M)。我们将通信部门的工资和福利总和除以通信部门的职工总人数得到人工价格(PL),但是由于通信部门的职工总人数不能得到,我们将公司当月的工资和福利总额除以公司职工总人数,所得结果作为人工价格(PL)。我们把公司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作为该公司的资本支出,并且将本支出除以当月移动用户的实际到达数,得到资本价格(PK)。把成本费用中的其他费用,主要包括网络维护费用、修理费用和低值易耗品,作为物料支出,并且将物料支出除以当月移动用户实际到达数,得到物料价格(PK)。所有这些变量的度量都以月为计量的时间长度,以万元为单位,因此“量纲”是“万元/月”。


模拟结果显示,基本通话费的上升,即基本通话量的上升,资本价格的上升以及物料价格的上升都将使得总通信成本上升。而且成本函数、资本份额函数的调整R2都在96%以上,说明函数的拟和性非常优良,但是工资份额函数的调整R2只有38.4%,说明模型所构造的函数形式和数据还没有很好的拟和人工份额函数。


模拟结果还显示,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中,资本支出和物料支出的份额非常大,几乎占了总成本的95%,而人工只占5%左右,说明了移动通信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降低成本的关键制约因素是资本和物料两项支出,而且通信行业技术更新频繁,更加剧了扩大成本的压力(见表3.3)

表3.3:成本结构拟合结果


S移动公司(INDEX=0)


Labor Capital Material


估计份额 0.04473 0.50423 0.45104


实际份额 0.05299 0.50539 0.44216



3.2 收入—成本弹性


从我们估算的成本函数出发,就可以计算出收入(产出)—成本弹性。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产出成本弹性估计


localfee Tollfee Otherfee


3.291075 1.318802 -0.12658

从上表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果本地通话收入增加1%,那么总成本将增加3.291%;如果长途通话收入增加1%,那么总成本将增加1.3188%;而其他收入增加1%,总成本反而减少0.12568%,这可能是因为其他增值业务存在规模报酬,业务量的增加会优化成本结构从而降低总成本。然后,我们根据三类收入量为权数,计算综合产出成本弹性为2.2107,这个综合产出成本弹性说明移动公司的收入增加1%,那么总成本将增加2.2107%。


这个结果对我们有两方面的经济含义:第一、它揭示了S移动公司盈利空间的动态收缩趋势与收缩速度。如以下几节会说明的,尽管从当前的状态看,按每个客户的月均费衡量,单位产出(收入)还是单位成本的2.4倍多,但由于平均说来,公司收入每增加1%,总成本会增加2.2107%,这样,若技术与价格条件不改变,当收入在现有水平基础上上升1倍,就会达到盈亏平衡点。看起来,收入还有上升1倍的空间。但是要注意,这是以技术不变、投入要素不涨、电讯资费不降为前提的,而客观上投入要素费用必涨,电信服务资费必降,因此,移动公司的收入上升空间就会小于1倍!同时,即使收入上升空间有1倍,也仅仅相当于翻一番左右,按最近两年的发展势头,每年收入的增长率在25%左右,再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就会耗尽现有的盈利空间!这说明,改进技术,提高技术等级,降低服务成本的压力是多么迫切。


第二、应该着眼于开辟新业务。从表3.4可以清楚地读出,“others”(其它服务)的收入上升一个百分点,其单位成本倒反而呈下降趋势,会降0.127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重要的信息!尽管“其它业务”收入包括国际长话通话费与月租费、入网费、增值业务收入与数据业务收入等众多服务项目,其中“短信息服务”目前只占相当小的比重,但与“本地通话”与“长途通话”相比,它们属于新业务,这些新业务对于移动公司来说,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成本递减”阶段!

4. 盈利空间与市场空间潜力

现在我们来讨论盈利空间。我们的分析分两部分:一是从微观的角度,具体说来,是从每个移动客户的月费用分析,尚有多大的盈利空间?二是从稍宏观的角度,即从S移动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总需求分析,公司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4.1 户均收入—成本分析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户均收入


·户均成本


·户均利润

4.1.1. 户均收入


我们把通信收入减去通信成本所得到的通信业务毛利润和通信收入减去总营运成本(包括通信成本和公司管理费用等其他费用)所得到的营运毛利润作为反映盈利空间的两项重要指标。首先,我们从户均数据来盈利空间的特点和变动趋势。


所谓“户均收入”,是指按移动通信客户(每个手机号)平均的通信收入。


下图是移动公司从1999年7月份到2001年8月份的户均收入。

4.1:户均收入


【说明:1999年到2000年7月份只有全球通的户均收入数据;2000年8月份到2000年12月份,只有全球通和神州行的户均数据,总的户均收入是根据两者当月实际到达用户数为权数计算所得加权平均数;2001年1月份到2001年8月份,包括了全球通、神州行和神州通的户均收入,总的户均收入是根据三者当月实际到达用户数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2001年1月份和2月份的数据是相同的,我们怀疑其中有一个月份的数据有误,两个月的数据均为该合计数的平均数;2001年3月的数据是3月末合计数减去1月和2月合计数;2001年4月份数据为前三个月的平均数;2001年5月份数据为5月底合计数减去3月底合计数和4月份的估计数】

图4.1对我们提供了一种警示:S移动公司的户均收入在2001年比上年有所下降,拿2001年每月的户均收入与2000年同期相比较,大约下降了20%。这是电信改革与引入竞争后电信资费下降的结果。这就说明,我们在上一节所示的“收入—成本”盈利空间并不是—成不变的,“收入”这一端是呈下降趋势的,若“成本”这一端呈上升趋势,则会面临盈利空间迅速消融的严重危机!


所幸的是,“户均通信成本”至今呈下降趋势。

4.1.2 户均通信成本


下图是移动公司2000年1月份到2001年8月份的户均成本趋势。

图4.2:户均通信成本


(2000.1—2001.8)


【说明:户均通信成本等于通信部门的成本除以当月实际到达的户数;户均营运成本等于公司总成本除以当月实际到达的户数】

户均通信成本图显示,到2001年8月,户均通信成本为50元左右。与4.1.1分节所讨论户均收入比较,立即就显示出,移动公司在目前尚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4.1.3 户均利润


接下来我们将户均收入分别减去户均通信成本和户均营运成本得到户均通信毛利润和营运毛利润作为衡量移动公司盈利空间的两个指标。下图是移动公司从2000年1月份到2001年8月份的通信利润和营运利润。


但是,如图4.3所示,户均利润在2001年的大多数月份中,在60-70元左右,并且在年底与年初会出现亏损。这主要由于,户均收入在月际间较为平稳,而户均成本在年底与年初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这与公司财务核算中在年终加进累积的固定成本支出这一方法有关。




图4.3:户均利润 (2000.1—2001.8)


【说明:由于成本数据只有从2000年1月份到2001年8月份,所以利润数也只有得到该时间段的时间序列】



因此,由于单位成本有上升的压力,单位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看,按微观的“户均利润”的指标来维持S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是相当艰巨的,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从宏观上去扩展盈利空间,即扩大网络规模,增加入网户数,这就涉及到对移动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总需求的扩张潜力分析了。

4.2 网络规模与市场总需求扩张潜力


这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得出比较乐观的结论。移动市场1992年起步,用网用户持续以指数级增长。1992年底发展用户仅1790户,至1995年达41316户,是1992年的23倍之多。之后五年内,由于GSM网格的运营,用户规模一步扩大,2000年底达892129户,用户规模完成了又一个20倍翻番。2001年是S移动发展的一个大收获之年,在基数大、市场激烈的情况下,用户总量达到2439377户,比上一年度增长约2.9倍,达到总交换机容量3000000户的81%之多。


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当人均GDP在6000元以上时,每百人拥有的手机用户在5以下,移动通信用户密度增长率很小;人均GDP在6000—10000元时,每百人拥有的手机用户在5—10之间,增长率较大,已具备了移动通信较快增长的经济条件;人均GDP在10000元以上时,每百人拥有的手机用户迅速增加。


根据本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本省移动通信发展判断,S移动通信市场已处于起飞阶段。目前,本省人均GDP水平接近7000元,“十五”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8%左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可望达到27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元。从经济发展指标分析,未来3至5年内,本省移动手机拥有量将会达到15—20%的市场占有度。


从人均消费与移动用户数之间的经验关系来推测,相关研究表明,当人均消费超过2500元的时候,移动用户数量由初期的快速膨胀过渡为稳步增长期。

图4.4: 人均GDP、人均消费与移动用户数

该省1999年的人均消费是1833元,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保持稳定,那么乐观的估计是移动用户还会维持至少两年,保持年均100%左右的快速增长速度。


5. 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的变动趋势

从第3节至第4节,我们只是孤立地就移动公司本身的收入—成本变化空间作了一个纵向分析,而没有把盈利空间分析放在电信竞争与寡头博弈的格局中去进行。这一节,我们是从电信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格局中,来分析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我们所用的度量指标是“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P/MC)。

5.1 “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


“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P/MC)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电信企业要扩展业务,增量分析更能揭示盈利空间的动态趋势,而这便要引入边际成本。“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所要揭示的关系是:在竞争的格局中,电信企业每多提供一单位(如一小时通话量)服务,从该单位服务中企业能获利多少?在边际成本可能呈上升、电服服务价格可能呈下降的市场格局下,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的变化,会更能反映移动企业所面临的盈利空间缩小的压力。


其次,在分析S移动公司的“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的变动趋势时,可以引入市场规模变化、(电信功效/生产能力)分段函数的分割点变化、市场需求的状态变化、对手电信企业的数目变化、厂商在退出时剩余资产的大小、沉没成本的大小、进入电信企业的效率高低、投资的乘数大小等诸多参数的变化对“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的影响。这实质上可预示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对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的影响。


这种分析,主要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模拟方法。我们按Pakes与Mcguire提供的Gauss程序,使用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全球通数据估计需求函数(回归结果是 ),以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的单位通信成本的平均值(38.064元/小时)作为初始值,并以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单位通信成本的平均值(38.064元/小时)和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的每小时通话收入(53.12元/小时)作为均衡值,通过多次模拟确定其他参数值(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全部的时间序列数据,目的是得到对经济环境的准确的描述,同时假设了在几年数据的平均意义上目前的情况达到了均衡水平);再用2001年1月至8月的数据估计需求函数(回归结果是 ),用2001年1月至8月的平均单位通信成本(15.31元/小时)和2001年1月至8月的每小时通话收入(44.7323元/小时)作为初始值,采用上一步得到的参数值进行模拟预测。模拟的结果就显示了“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的动态变化趋势。


5.2 “价格—成本之比率”值可能的变化趋势与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


对“价格—成本之比”,我们作了以下两步测算:


第一、通过1999年7月至2001年8月全球通的业务数据估计的需求函数,获得移动公司的(P/MC)理论值。


这里所谓的“价格”,是指移动公司全球通每小时通话的收费;而“边际成本”是用2001年前8个月全球通业务每小时通话的平均成本来替代。我们用实际数据计算得到的(P/MC)值为1.4。


为了找出移动公司理论上目前应该有的(P/MC)值,我们估算了公司的全球通业务的需求函数。其函数形式为


P=83.6239-8.98127 Q


这里,P为每小时通话收费。从上述估计出来的需求函数中,我们推导出了“市场规模参数”(等于5)与“边际成本的初始值”(为2.119),并根据“小灵通”在2001年进入移动市场的实际设定市场上有两家移动企业(即主动型企业数为2)。再经过其它假设 ,我们模拟得到了(P/MC)的理论值为1.59。


由于改变各个参数取值只能使均衡值p/mc最低达到1.59的水平,因此,这个均衡值比实际值高估了13.57%( )。在下面的求解过程中,我们会考虑到这个高估的因素。


第二,通过对移动公司2001年1月至2001年8月的数据,再次估计需求函数,获得移动公司的(P/MC)理论值。


我们用2001年1月至2001年8月的数估计得到的需求函数为:


P=84.36501-9.67565Q


同样,根据模拟程序对参数值的取值范围的限制,我们在方程两边同乘以 。乘以 是为了将Q前面的系数变为-1,乘以 是作比例放缩。将2001年1月至2001年8月的单位通信成本的平均值15.21元/小时也以 作比例放缩,得到模拟时使用的D=4.00(精确值为4.3596,四舍五入为4),MC=1(精确值为0.786,四舍五入为1)。2001年实际的p/mc为2.94( )。


我们记放缩后的需求函数为: 。由实际回归数据得到这段时期价格的平均值为: 44.73(元/小时),而将平均需求带入需求函数得到的平均价格的拟和值为:44.888358。两个结果非常接近,说明我们对需求函数估计得很精确。


如何估算“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的理论值?我们将边际成本为1.79作为模拟的初始值,然后按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模拟法进行重复迭代,最后获得的(P/MC)理论值如下表:


表5.1:(P/MC)的理论值(纳什均衡值)


市场结构 (P/MC)值


若一家移动公司垄断 2.46


若两家移动公司竞争 2.34


若三家移动公司竞争 2.27


注:实际的P/MC值为2.94


表5.1说明,与当前(P/MC)实际值2.94相比,在今后的2年里,价格—边际成本之比会趋于下降。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的后果:


① 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的下降,说明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会收缩。就全球通业务来说,价格—边际成本之比会下降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每小时通话业务的利润率会下跌四分之一左右。究其原因,或者是由于P下降,即电信资费下降;或者是由于边际成本上升,即移动公司要为全球通的业务扩张投入更多的技术与经营成本资源。


② 从表5.1中还可以看出,(P/MC)的均衡值会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水平:垄断条件下(P/MC)收敛的均衡值最高,为2.46;双寡头竞争(象现在移动公司与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之间的竞争)下(P/MC)值次之,为2.34;而如市场上进入第三家移动公司,则(P/MC)值会收敛于2.27。不要小看这似乎微小的数量差别,它们之间在实际运营中,相当于通话量的单位利润会递减10个百分点!


③ 移动会在多少的时期内从(P/MC)目前的2.94降为2.27~2.46?按模拟设定的频率为重复迭代1000次,由于我们假定一天为一个迭代均衡的时长,所以,从2001年8月起,大约在2年内的“价格—边际成本”这一真正意义上的盈利空间会收缩四分之一!这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警示,从现在就要开始应对。办法与第4节最后所指出的类似:既然在微观单位上盈利空间在收缩,则应转向扩大网络,提高入网户的网络利用率,或吸引客户增加通话长度。


④ 当然,上述模拟结论都是以市场上移动通信主营商之间是不同质的企业这一假定为基础的,这样的假定考虑到了目前中国移动、小灵通(中国电信)与联通在技术、服务质量上的差异,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如果小灵通与联通进一步缩小与移动的技术差异,如果移动市场上两个或三个运营商是同质的,竞争只在“产量”即通话量上展开,则“价格—边际成本”之比会进一步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如表5.1(a)所示:



表5.1(a):同质企业竞争条件下的(P/MC)理论值


市场结构 (P/MC)值


若一家移动公司垄断 3.00


若两家移动公司竞争 2.33


若三家移动公司竞争 2.00



表5.1(a)说明,若移动、小灵通(中国电信)与联通在质量上无差异,则两年后移动的毛利率会比目前降1/3!所以,若要防止毛利率下降,移动保持通信质量上的领先,是至关重要的。



6.价格下降的收敛性分析——降价底线的测算

这是移动公司最为关心的问题。即面对国内外电信竞争对手的进入,移动公司作为市场中的在位者,从2001年8月起,在2年这一时期内,价格应降多少?


我们仍只以“全球通”业务为基础,按马尔可夫完美的均衡的模拟法来测算。测算结果如表6.1、表6.2与表6.3所列。


在以上三个表里,每一个表都可分为两个子表,左面的子表显示提是电信企业投资于质量,即与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服务)不相同时,市场均衡的各项指标;而右边的子表显示的则是当企业提供相同的通信服务,竞争策略仅仅在于产量(服务量)大小的选择时,市场均衡会达到的各项指标值。


每一个子表内,又区分三种市场结构:一是纳什均衡,即每个电信企业各自追求利润极大化时达到的均衡;二是当相互竞争的企业共谋、勾结时会达到的均衡;三是当政府干预时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准则来运作时所会出现的均衡。


当市场上竞争的企业的价格收敛到均衡时,从表6.1到表6.3都列出了“(价格/边际成本)比”、“投资均值”、“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均衡价格P*”与“降价幅度”等八项指标。


表6.1:垄断状态


MAXIMUM NUMBER OF FIRMS=1


Investment in(投资于) Quality(质量) Capacity(生产能力)


Equilibrium(均衡类型) Nash(纳什均衡) Monopoly(垄断/共谋) Social planner(社会福利最大化) Nash(纳什均衡) Monopoly(垄断/共谋) Social Planner(社会福利最大化)


P/mc(价格比边际成本) 2.46 (0.00) 2.46 (0.01) 1.00 (0.00) 3.00 (0.03) 3.01 (0.05) 2.07 (0.69)


Mean investment(投资均值) 0.01 (0.01) 0.02 (0.03) 0.02 (0.03) 0.02 (0.03) 0.02 (0.03) 0.01 (0.03)


Mean consumer surplus(消费者剩余均值) 39.11 (0.13) 39.10 (0.24) 113.09 (0.24) 51.40 (0.27) 51.37 (0.35) 185.10 (9.41)


Mean producer surplus(生产者剩余的均值) 46.93 (0.45) 46.85 (0.51) -0.76 (0.26) 102.54 (0.33) 102.68 (0.32) 3.47 (2.87)


均衡价格 37.4166 37.4166 15.21 45.63 45.7821 31.4847


降价幅度1 0.163265 0.163265 0.659864 -0.02041 -0.02381 0.295918


调整后的均衡价格 32.33917 32.33917 13.146 39.43801 39.56947 27.21223


降价幅度2 0.27681 0.27681 0.70602 0.118061 0.115121 0.391462





表6.2:双寡头竞争状态


MAXIMUM NUMBER OF FIRMS=2


Investment in(投资于) Quality(质量) Capacity(生产能力)


Equilibrium(均衡类型) Nash(纳什均衡) Monopoly(垄断/共谋) Social planner(社会福利最大化) Nash(纳什均衡) Monopoly(垄断/共谋) Social Planner(社会福利最大化)


P/mc(价格比边际成本) 2.34 (0.00) 2.72 (0.01) 1.00 (0.00) 2.33 (0.01) 3.01 (0.04) 2.91 (1.78)


Mean investment(投资均值) 0.03 (0.04) 0.03 (0.04) 0.03 (0.04) 0.03 (0.05) 0.00 (0.00) 0.01 (0.02)


Mean consumer surplus(消费者剩余均值) 73.40 (0.45) 55.58 (0.21) 165.54 (0.50) 91.60 (0.09) 51.24 (0.18) 0.00 (0.00)


Mean producer surplus(生产者剩余的均值) 69.19 (0.94) 72.44 (0.78) -1.31 (0.50) 90.81 (0.41) 103.03 (0.06) 0.15 (0.59)


均衡价格 35.5914 41.3712 15.21 35.4393 45.7821 44.2611


降价幅度1 0.204082 0.07483 0.659864 0.207483 -0.02381 0.010204


调整后的均衡价格 30.76165 35.75713 13.146 30.63019 39.56947 38.25487


降价幅度2 0.312088 0.200376 0.70602 0.315028 0.115121 0.144519




6.3:三个移动公司相竞争的状态


MAXIMUM NUMBER OF FIRMS=3

Investment in(投资于) Quality(质量) Capacity(生产能力)


Equilibrium(均衡类型) Nash(纳什均衡) Monopoly(垄断/共谋) Social planner(社会福利最大化) Nash(纳什均衡) Monopoly(垄断/共谋) Social Planner(社会福利最大化)


P/mc(价格比边际成本) 2.27 (0.00) 2.90 (0.01) 1.00 (0.00) 2.00 (0.01) 3.01 (0.04) 2.44 (1.95)


Mean investment(投资均值) 0.05 (0.07) 0.05 (0.05) 0.05 (0.05) 0.06 (0.09) 0.00 (0.00) 0.01 (0.01)


Mean consumer surplus(消费者剩余均值) 407.93 (0.89) 65.85 (0.24) 200.03 (0.65) 115.95 (0.05) 51.24 (0.20) 0.00 (0.00)


Mean producer surplus(生产者剩余的均值) 325.38 (1.23) 90.38 (0.89) -2.21 (0.59) 76.16 (0.49) 103.13 (0.08) 0.04 (0.63)


均衡价格 29.84143 38.12341 13.146 26.29201 39.56947 32.07625


降价幅度1 0.227891 0.013605 0.659864 0.319728 -0.02381 0.170068


调整后的均衡价格 34.5267 44.109 15.21 30.42 45.7821 37.1124


降价幅度2 0.332666 0.147459 0.70602 0.412041 0.115121 0.28269


注:①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概念,它是以参与竞争的企业完全自主决策、市场上不存在其它非竞争的制约为条件的。当参与市场竞争按利润极大化目标,又各自对对手们的反应作出了最优反应时,其结果叫“纳什均衡”。


② “质量”作为一种竞争策略,是指在通信手段、方式上与对手企业不同。比如:S移动的通信服务质量高于小灵通,也优于联通。


③ “生产能力”作为一种竞争策略,是指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扩张通信服务量,扩张入网户数等市场扩张手段。


由于我们关心的是移动公司价格下降的底线,因此,这里主要分析表6.1—6.3中透露的电信价格下降的信息:


① 在每一个表内,我们按“马尔可夫完美均衡定价”模拟法所得到的均衡价格水平,然后与每小时全球通的通话费的现今水平(2001年1月至2001年8月的平均价格(44.7323元/小时))相比,在最后一档给出了“降价幅度”。我们不难看到,若S移动公司仍保持一家垄断,如进行产量(服务量)选择,则降价幅度仅为11.8%;若两家企业在移动市场竞争,则降价幅度为31.5%;若移动市场上有三家企业竞争,则在未来的2年内,降价幅度会达41.2%。


这与移动公司在2002年一季度的经营感受是一致的。“小灵通”的进入,相当于在移动市场上形成了“双寡头竞争”。由于最后降价幅度为31.5%,可以预测在2002年内会降价15%左右。


② 如果只有两家竞争,如果移动公司的竞争策略是选择与“小灵通”一样的服务质量,如果S移动公司想法与“小灵通”等别的企业联合,即在6.1—6.3中看“质量竞争”左半表内的“垄断/共谋”栏,则市场结构会重返“垄断”,即回到1999年前在移动市场上中国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样,价格下降幅度就会小得多。如是两家勾结,则最后价格都只下降20%。当然,“共谋”很困难,而且又会违反“反垄断”的产业法规与政策。


③ 如果移动市场上的主体运营商从两个增加到三个(移动、小灵通与中国联通),如果移动公司选择与对手企业不同的服务,在质量上不同于“小灵通”等竞争对手,则降价势头会小得多。与公司选择“产量竞争”相比,选择“质量”竞争会使降价幅度缩小8—9个百分点。因此,从抵制价格下跌的势头着眼,当市场上有三个主体运营商时,移动公司的明智选择应是提供与对手不一样的电信服务。这一次说明,移动保持目前在质量上的技术优势,对于阻止价格下降是至关重要的。


④ 移动公司在未来的2年内,“月租费”的地位会继续下降。这是表6.1至表6.3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从上面三个表中我们专门关注“消费者剩余”这一行,不难看出,消费者剩余在垄断条件下(表6.1)相当于价格水平;而在双寡头竞争条件下,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价格的一倍以上;到三个企业竞争电信市场时,消费者剩余甚至会达到价格水平的13倍!由于消费者剩余的大小是与电信定价中的“两部收费”(月租费与通话费并行)相联系是,所以,均衡时如果企业留给消费者的剩余越多,则越说明移动的企业在放弃月租费。


从表6.1到表6.2的差别,我们看出了从一家垄断到两家竞争的转变给移动公司会带来的月租费损失。由于双寡头竞争下的消费者剩余会比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上升一倍左右,这便意味着月租费会在移动公司的资费收入中的比例下跌一半左右!从表6.2与表6.3的比较中可以读出,由于从两家电信企业博弈转为三家电信企业竞争会使消费者剩余与价格之比继续上升6倍,从而,移动公司的月租费在全部资费收入中的比重还会继续大幅度下跌。这个趋势,不但与移动公司从2000年以来逐步在各种服务项目上取消月租费的经历吻合,而且预示着,如果外资移动企业进入,月租费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月租费下降甚至取消,乃是电信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的大势所趋,表6.1到表6.3,只是在理论上用数字方式演示了这个趋势。


但是,上述结论并不等于说,移动公司目前应放弃月租费。其理由有二:第一,在S移动还是一家垄断的领域,如农村地区,在“小灵通”还未进入的条件下,仍应收取“月租费”;第二,即使是在“小灵通”已进入的城市地区,由于双寡头竞争条件下均衡的消费者剩余仍小于均衡价格水平,所以,移动仍应收取月租费,只是月租费的数额可能应下调。


综上所述,马尔可夫完美均衡定价的模拟过程给我们所提供的“价格下降”的底线信息是:(1)在今后2年内,平均说来,移动公司(以全球通为例)的平均资费水平会下降30%至40%;(2)资费结构会进一步出现变化:当一家垄断局面演变为两家电信企业博弈时,月租费占全部资费收入的比重会减半;当两家寡头称雄转变为三家电信企业竞争时,月租费占全部电信资费收入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下跌。(3)当市场上有三个企业竞争时,若选择优质的电信服务,则降价的底线会上升8—9个百分点,从而,两年内(从2001年8月起)的降价幅度仅为25%~32%左右。从移动本公司的利益出发,应努力保持和发扬“质量优势”。



7.电信资费下降的效应分析

我们在第4、5、6节的分析,已经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在未来的2年内,移动公司的通信资费水平会下跌30—40%。那么,降价能否让公司增加总收益?这就涉及到价格的需求弹性分析。


按经济学的常识,需求弹性e能够衡量移动公司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用户或者使用户消费量来增加收入的效果。我们试图估计需求弹性,以便更好观察价格变动对盈利空间的影响。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采用的数据是移动公司提供的月度财务报表,所有关于移动公司经营状况的数据都是月度数据,所以我们不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边际意义上的数据,比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等。我们在计算时候,都采用月度平均数据(平均数据包括户均收入和户均成本、单位时间长度收入和单位时间长度成本)来代替边际意义上的数据指标。


有了上述替换,我们按公式


|e|=


来估算S移动公司从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的逐月的价格需求弹性。在上面的公式中,|e|为弹性的绝对值,P为按用户平均每月资费水平,MC为按用户平均的(边际)成本。


下表是我们根据户均数据估计的逐月弹性值:


表7.1 弹性估计


2000年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2.321175 *** 3.315235 2.71546 3.559104 11.53525


7月份 8月份 9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5.088231 2.174943 2.829262 3.031262 *** ***


2001年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2.231931 2.304042 1.545657 1.306514 1.554915 1.939398


7月份 8月份 9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1.776871 1.358528


【说明:计算所得到的2000年2月份需求弹性为-45.5695,11月份需求弹性为-13.0547,12月份的需求弹性为-1.74783】

从上表估计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下几点:


①通信需求弹性都是大于1,说明通信需求是富于弹性的,那么移动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通信需求量,同时又能增加移动公司利润,增加公司盈利空间。


②通信需求弹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到了2001年8月份,需求弹性为1.358528,越来越接近单位弹性。这说明移动公司想通过降价了增加通信量,从而增加移动公司的利润,这样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因为当然需求弹性为单位弹性时,虽然降低价格能增加通信消费量,但是同时单位消费量的收入也会降低。根据我们推导的公式,我们知道需求弹性等于单位弹性时,这两者的作用相当,所以价格小范围波动不影响收入的变化;当需求弹性小于单位弹性时,后者的作用会大于前者的作用,价格下降反而使得收入下降。而且我们这里只考虑了降低价格对收入的影响,没有考虑价格降低后上涨的通信需求对成本的影响。从综合产出成本弹性来看,单位综合产出增加1%,总成本将增加2.2107%,更加说明移动公司降价的有利空间不是很大了。


③价格和边际成本之差常常被称为毛利或者贡献毛利,因为在收回增量变动成本(即边际成本)以后,这些增加的货币收入可以用来收回固定成本和作为获取的利润。那么毛利率可以表示为毛利与价格的一个百分比,即 根据上表估计的需求弹性,我们可以得出移动公司的毛利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样的趋势并不能说明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在增加,只是因为移动公司的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的比例在变大,如交换机和基站上的建设成本在总成本结构所占比例。因此在支付了这些资本性固定支出之后,移动公司得到的营运利润与净现金流量之间会出现本质的差别。毛利的很大组成部分是单位销售额的固定成本。这样的趋势说明了移动公司的成本结构发生变化,固定成本的份额在上升。


④ 目前移动公司的降价作用尚能增加收入。我们从表7.1中可以看到, 2000年,公司的价格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其收入尚可上升2至5个百分点;而到2001年8月,移动公司价格下降1个百分点,收入只能上升1.3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看出,电信资费的下调对公司的收入增长的作用仍为正。S移动公司不应害怕价格下降,必要时,仍可以用降价来应付市场竞争的局面。


⑤ 在2001年,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年初的两个月,弹性值最高,是7—8月间弹性值的1.7倍左右。这种变化趋势给我们的启示是,电信资费的下调时间,应选择在年初1-2月间,而不应选择在7—8月间。



8.地区差价与对不同收入降层的差别定价

在讨论移动公司降价效应时,我们还应回答两个问题:①是否应对省内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资费政策?②是否应对不同的收入阶层实行差别价格?

8.1地区差价的理念不可取


实行地区差价的基础是不同地区的居民对于电信服务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有显著差异。因此,要讨论S移动公司是否应在本省11个地区实施差别定价,我们应考察不同地区的需求弹性。


表8.1与表8.2分别列出了2000年与2001年11个地区逐月的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数值。从8.1表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地区在2000年的个别月份内需求弹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进入2001年以来,各地区的每月需求价格弹性呈趋同倾向,都向1.3左右靠拢。只有一个地区的需求弹性仍有5个月份高于其它地区。这说明,地区差价也许在2000年初实施还有作用,而到目前,已无多大经济意义了,应该放弃地区差价的理念。


表8.1:2000年分地区的逐月需求弹性


地区 时间 2000年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地区1 2.976924 3.377216 -51.2211 4.359011 3.793749 8.60071


地区2 2.008146 2.184386 2.210822 7.083894 1.463176 6.775497


地区3 1.890181 1.866897 2.440224 2.384511 2.402689 17.74002


地区4 3.039314 2.462159 3.39026 3.50784 3.06196 -46.0512


地区5 1.526739 1.840601 2.092118 1.916207 1.989734 1.911888


地区6 2.626707 -8.75081 3.493217 2.015128 17.65293 -1.64923


地区7 2.518511 2.988379 1.799276 2.20225 3.604548 4.37508


地区8 2.747141 3.295997 2.829581 2.313512 -11.0217 3.640285


地区9 1.783658 1.552459 1.756787 1.75332 -2.05402 -4.19212


地区10 1.942336 8.733267 8.503224 1.273087 2.045927 -1.98037


地区11 1.761418 6.573027 1.322433 2.236071 5.448857 2.184021


省公司 2.321175 -0.85126 3.315235 2.71546 3.559104 11.53525


地区 时间 2000年


7月份 8月份 9月份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地区1 2.54138 1.405644 1.811214 1.284852 1 1


地区2 90.94294 1.912652 4.950643 -4.27366 16.64423 -1.67623


地区3 -2.517 1.999522 1.925783 3.200737 -1.92379 -0.96683


地区4 5.687196 3.270409 -3.01589 -3.01316 -12.3909 6.404647


地区5 -8.08502 5.3593 1.803217 2.966881 4.261577 -3.5123


地区6 19.52126 -11.286 -3.2093 -9.48307 -0.66674 -0.79785


地区7 2.380165 4.744614 4.559382 5.876924 -2.8824 -0.84372


地区8 11.19327 3.879682 2.187212 13.84032 -0.60694 -0.38371


地区9 4.006162 1.783992 -42.3231 -0.57604 -7.45048 -0.51306


地区10 89.6755 2.808488 2.305157 1.632776 1.969724 -1.56974


地区11 3.636092 2.721147 2.941555 3.398446 -7.33214 -0.27311


省公司 5.088231 2.174943 2.829262 3.031262 -13.0547 -1.74783

表8.2:2001年(1—8月)


分地区的需求逐月弹性

地区 时间 2001年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7月份 8月份


地区1 1 1 1 1.5061 1.343 3.149 1.4238 1.5518


地区2 2.9331 2.2376 2.158 2.3869 1.3277 3.1075 12.905 0.9423


地区3 1.8408 2.1125 1.7143 1.3999 1.5872 4.7276 1.9873 1.6832


地区4 1.973 2.56 2.2476 1.0118 1.4765 2.3463 1.5226 1.1428


地区5 1.7408 1.39 1.5519 1.7925 1.3 2.111 1.4623 1.433


地区6 5.1245 4.7015 9.8346 3.8608 1.5551 17.753 1.4825 1.32


地区7 1 2.1541 1.5578 1.6298 1.2592 1.4676 1.1777 1.1833


地区8 2.6098 5.3447 2.8475 0.8476 1.3252 1.5328 1.4091 1.3666


地区9 1.7695 1.5042 1.4513 1.3082 2.324 2.1395 1.7643 1.4537


地区10 1.6551 1.6404 1.4314 0.7642 1.6416 2.667 1.6559 1.2784


地区11 2.4794 2.1409 1.8983 1.673 1.4313 1.6294 2.1914 1.2765


省公司 2.2319 2.304 1.5457 1.3065 1.5549 1.9394 1.7769 1.3585

注:1.地区1从2000年至2001年3月份的弹性估计都为1,是因为该三个月份的成本


数据缺少;同样地区2 2001年1月份的弹性估计值为1的原因也是缺乏成本数据。


2.地区2 2001年8月份弹性估计小于1,是因为该月份单位成本为负数。

8.2 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差别定价


我们以全球通客户在2001年6,7,8月的话费分布情况为数据基础,分析客户层次和通话结构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定义客户层次为客户的移动通讯总开支级别,按原表分为十五个档次:零话费,0—50元,50—100元,100—150元,150—200元,200—250元,250—300元,300—400元,400—500元,500—700元,7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以上。我们定义总通话时长=非漫游通话时长+游游通话时长。


分别通过市网费,国内长途费,国际长途费,本地漫游费,附加费的数据资料,按照公式:时长=话费收入/资费价格,得到非漫游时长(=市网费/0.4),占总通话时长(=非漫游时长+本地漫游费/0.6)的比例和相应的漫游时长比例;以及本地国内长话主叫时长占总通话时长的比例和相应的漫游长话主叫时长占总通话时长的比例。我们在这里没有图示国际长话的比例,因为这个数值几乎都在1%以下,所以暂时忽略不计。


下图纵轴表示漫游时长占总通话时长的比例,横轴表示客户的话费档次:


图8.1:非漫游客户分层次分析


下图纵轴表示漫游时长占总通话时长的比例,横轴表示客户的话费档次:


图8.2:漫游业务的客户分层分析


下图纵轴表示本地长话主叫时长占总通话时长的比例,横轴表示客户的话费档次:


图8.3:本地长话主叫客户分层分析


下图纵轴表示漫游长话主叫时长占总通话时长的比例,横轴表示客户的话费档次:


图8.4:漫游长话主叫客户分层分析


从数据和上面组图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① 截去零话费档次和比较特殊的4000元以上话费档次之后,6,7,8三个月的三条曲线的主要部分保持了非常好的一致性,说明至少在短期内不同客户层次的通话结构都是稳定的,这将给我们的进一步分析带来极大的方便。


② 随着客户层次的提高,通话时长中漫游的比例上升,这种比例的提升,在700元以下的客户层次间保持线性增长,而在700元以上的客户层次中增长速度是上升的。


③ 随着客户层次的提高,通话时长中长途通话的比例对客户层次的提升保持线性增长。(注意这里我们排除了4000元以上客户层次)对此,我们的解释是:客户层次的提升是伴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发生的,提供高通信收入者比如商业人士的流动性更强,交游更为广泛,因此贡献了更大比例的漫游费和长途话费。


④ 由各种通话业务中700元以上的客户层次中增长速度是上升的,而且由于“小灵通”的进入所争夺的客户群也是这一中高阶层客户,因此,这个中高阶客户群可能是对电信价格变化比较敏感的群体。由于本研究没有家计数据,还未能对分层次的消费群的需求弹性进行研究。一旦有了这样按不同阶层的需求弹性分析,我们便可以对按不同收入阶层实行差别定价问题提出建议。这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9.定价策略建议

在这一节,我们以第2节至第8节的讨论为依据,对移动公司的定价策略作出若干建议。


9.1 与电信的“小灵通”的竞争定价


从技术上看,小灵通的物理通信成本并不低于移动电话,它的价格优势来源于固定电话资费和移动电话资费的价格差异。因此,只有在管制价格下,移动没有足够的定价权力,小灵通才有竞争力。但是多一个移动运营商,行业的总利润就会因为竞争而下降,因此信息产业部对于开放小灵通业务的激励总是不足。只要信息产业部不放开移动资费,要么小灵通在获得移动业务经营许可的同时执行与中国移动类似的资费标准,要么小灵通业务就会受到市场准入的制约。如果正式准入小灵通,放开价格也好,管制价格也好,它的价格优势实际上来源于作为电信开办的业务,无需与本公司固定电话、长途电话进行结算,租用电路的成本也可以内化为电信网络的投资与折旧。所以网间结算费用与实际互联互通的成本之差越大,小灵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对移动的威胁就越大。


目前,“小灵通”的进入,对移动公司威胁最大的是每月话费档次在700元以上的顾客群上。小灵通由于无需与本公司(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长途电话进行结算,甚至可以在资费中不计租用电路的成本,在价格上较之移动公司有一定的灵活性。其表现方式大都体现在免月租费上。对于这种挑战,移动公司应当看到,反正在2年内移动资费的均衡值下降30%—40%是大势所趋,反正从弹性分析看移动公司目前仍处于降价能增收的阶段上,就应当不惧怕适当降价,比如在一年内让通话的平均资费降15%。


由于小灵通集中争夺的客户群是每月话费达700元以上的客户群,移动公司可以采取以“话费换月租费”的策略,比如,一旦客户每月通话费达700元,就免去其月租费。


反之,对大量的“零通话”客户,则应适当收“月租费”,让其持有移动通信工具的成本大于零。月租费可以很低,比如每月15元至20元。有些客户会由于这种月租费而退出网络,但从公司收入看,这种退出并不会影响收入。

9.2 月租费的设计


我们分四点来谈月租费的设计:


(1)月租费的基础是公司的垄断性。因此,凡小灵通无法进入或目前其他竞争对手还未进入的服务地区与领域,都不应轻易放弃“月租费”。但在省内大、中城市的子网内,由于小灵通可以凭电信在该城市的固话网络优势与移动争夺客户,因此在大、中城市内逐步降低甚至取消用租费,会使电信资费水平下降20%左右,这会有利于S移动维持与扩展市场份额。


(2)从表6.1至表6.3可以看出,如S移动公司采取“质量”策略,提供与“小灵通”不同的服务项目,则在前两种市场结构(垄断,双寡头)下,消费者剩余的均衡值都比较低。较之移动企业采用产量(服务量)竞争策略,消费者剩余的均衡值在服务品种不同的条件下会比产品均质条件下的均衡值低1/4。这就意味着,S移动若开发新的服务品种,如短信息、网上增值服务等,可以通过收取月租费而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移动企业的利润!与此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是:由于移动公司对新服务品种已有定价权,所以,应在新的服务品种上,降低服务通信费,但增加入网费与月租费。


(3)尽管月租费在两家以上电信企业竞争的格局下会下降或取消,但当市场是双寡头竞争时,不应降为零。因此,在目前,当市场上只有小灵通一个对手时不应一刀切地取消月租费。


(4)即使月租费会逐步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移动公司不能实行差别定价。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法是分段定价,即头三分钟通话为一个价格档次,3分钟以后按不同时段逐步改变资费标准。


(5)但若移动市场上有三个运营商,则月租费一定会大幅度降低。这是由表6.3所揭示的。

9.3 对客户实行市场细分原则


客户是分层次的。因为很小一部分的客户却带来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这一现象在移动用户市场尤其突出。前20%具有最高用户平均消费值的用户带来了超过60%的边际利润,而最后20%的用户带来极微小利润甚至有一部分用户的用户平均消费值已低于边际成本,对利润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何细分客户呢?按经济学上“自我选择”的思想,可以在“月租费”与“通话费”之间的不同组合上作文章。如移动在新业务上拥有定价权,则可以考虑“月租费”与“通话费”之间的替代搭配。可按通话量的长度来分段减低月租费,而对不通话或通话低于一定量的顾客,则应收取月租费,以保证收回网络的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

9.4 对接入费的考虑


目前移动在网间互联互通上,由于主叫业务略大于被叫业务,因此是网际净支出方。接入费的市场定价机制引入与调价在网际主叫与被叫通话量平衡时,是不会影响公司的利润的。


中国电信近来在实行分拆,长话市场与市话市场在分离。网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证明,长话兼营市话条件下的接入费一定高于长话与市话分拆条件下的接入费。 因此,实行分拆的中国电信的网络接入费一定会降低,这是市场结构改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移动由于在长话与漫游业务中一直是主叫业务大于被叫业务,因此,电信分拆所引起的接入费降低会降低移动公司的互联互通费用,从而提高公司利润。


但是,由于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中国电信从分拆回复到兼营,这在理论上可能提高互联互通的入网费。对这一点,S移动公司应当引起重视。


与入网费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随着与美国类似的“1800”免费电话的开通,被移动公司网络覆盖的省内的工矿企业商业旅游单位、机关与学校的被叫业务会上升,这会增加移动公司的接入费收入。为此,公司应该一方面加紧企、事业单位的入网工作,同进也应大力在全国、全世界宣传本省的企、事业单位。

9.5 关于季节性差价的建议


从第7节与第8节的表7.1、表8.1与表8.2中,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的需求弹性在每年的11—12月至新年的1—2月间,会比7—8月间的弹性平均高出70%。这说明,移动公司在每年11月至新年2月间实行价格优惠政策,会收到增收增利的效果的。办法可以多样,如到年底年初赠送优惠的IP卡,元旦、春节期间通话价格打折,推广特种预付卡,如亲情卡、敬老卡、父母亲卡等。

9.6 努力对应“价格/边际成本”之比下降的挑战


我们在第5节计算出,移动公司的“价格—边际成本之比”在未来的2年内会从目前的2.94降至2.27~1.70左右,即降幅为 左右,而按全球通每小时通话费度量的均衡价格,会在未来的2年内从目前的44.73元下降30%~40%。价格下降幅度超过(P/MC)之比的下降幅度,说明边际成本应在未来的2年内下降23%左右。否则,如边际成本在目前的水平上保持不变,或上升,那么(P/MC)之比的下降幅度一定会超过1/4。


然而,如何使移动公司的边际成本在未来的2年内下降23%呢?这就需要公司领导与广大员工去努力了。


首先,应努力发现边际成本下降、即规模报酬递增的服务品种与新通信服务项目。我们在第3节的收入—成本弹性分析中发现,在除“长话”与“基本通话费”之外的“其它业务”上,移动公司的“其它业务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边际成本反而是下降的。而在“长话业务”与“基本通话费”方面,与收入增长相对应的边际成本都是上升的。这就说明,为使移动的盈利空间在未来2年内的降幅不至超过1/4,公司应该在发展新业务上下功夫。


其次,需使公司的边际成本下降,就应当在降低可变成本(人头费与原材料费)上下力气。


再次,提高现有网络的利用率,也能降低边际成本。

9.7 2001年中国电信南北拆分对移动公司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应思路


在2001年末,根据有关方案,中国电信现有资源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S、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仍拥有中国电信已有的业务经营范围,允许两大集团公司各自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等互惠服务。南北两部分按光纤数和信道容量分别拥有中国电信全国干线传输网70%和30%的产权,以及所属辖区内的全部本地电话网。


因为在现有技术条件和制度约束下INTERNET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和通信业务产品的替代性有限,上述分拆方案对通信业务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按地域分拆,从而也就按地区的发展程序分拆的方案。所谓“允许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只不过是一个政策取向,落实到真实通信能力和市场的形成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短期内由于某一地域的主要固定电话运营商仍然是原当地中国电信的子公司,本地固话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就是说竞争和竞争导致的竞相降价行为短期内不会出现,市话对于移动电话的本地通话业务冲击几乎为零。倒是在长途通话业务方面,中国移动实际上面对南方和北方两个互相竞争的长途线路运营商,如果南北双方在长话线路出租业务上形成确实的竞争,长途固定电话资费的降低就是必然的趋势,会吸引移动的部分长途通信业务。从而,会对长话漫游业务形成一定的冲击。

10. 结论

总结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以下16个方面的数值是重要的,值得移动公司乃至关心中国电信业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人士重视:


10.1 移动公司的收入结构中,基本通话费占56%,基本月租费占20%,国内长话费占10%,其它收入占13.5%。

10.2 全球通各项业务中的净剩余比较分析表明,移动对移动的省内长途、固话对移动的省内长途(被叫)的每分钟通话为公司提供的净剩余最高,分别为0.7元与0.64元,是其它业务净剩余的6—10倍。

10.3 本地通话的收入每增长1%,总成本会增长3.29%;长途通话的收入每增长1%,总成本会增长1.32%;而其它(如新业务)收入每增长1%,总成本反而减少0.126%。综合地说,全部收入每增长1%,总成本会增加2.2%。

10.4 按每个客户的月均费衡量,户均单位收入目前仍是户均单位成本的2.5倍。若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则移动公司的总收入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倍,就会达盈亏平衡点。因此,移动公司用来应付电信资费下降的挑战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10.5 但户均收入是逐年下降的。2001年的户均月收入与2000年同期比,下降了约20%。若户均月成本不降,则会融消公司的盈利空间。

10.6 若技术、投入要素价格与市场环境不变,按公司现在的业务扩张速度,大约只能维持三年左右时间便会出现利润空间丧失的危险。

10.7 1999年—2001年8月,按全球通的业务数据测算,小时价格—边际成本之比率(P/MC)大约为2.94。

10.8 (P/MC)在面临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会逐渐下降。马尔可夫完美均衡定价模拟结果显示:如市场继续由移动公司垄断,(P/MC)值会收敛至2.46;若由双寡头竞争,(P/MC)值会收敛至2.34;若市场上有三个企业竞争,(P/MC)值会收敛至2.27。综合说来,移动公司的盈利空间在未来2年内会收缩1/4。若移动市场上的三个主体运营商是同质的,则(P/MC)会下降1/3,即毛利率会在未来2年内降1/3。

10.9 设全球通小时话费为价格P,1999年至2001年8月的平均价格P为44.7323元/小时。模拟结果显示,这个价格在未来2年内会降低30—40%。

10.10 模拟结果还显示,移动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资费结构的变化:当市场由一家垄断转变为双寡头竞争时,月租费占全部通信收入的比重会下降50%;当市场由两寡头博弈转变为三家企业竞争时,月租费的相对比重还会再下降。最后,月租费占全部资费的比重会相当于垄断时的比重的10%。

10.11 若移动企业选择质量竞争,若市场上有三个竞争者,则模拟结果显示,今后2年内综合平均电信价格会降25%~32%,即“质量”竞争会使降价幅度减少8—9个百分点。但在市场上只有1-2个营运商时,月租费占总资费的比重会比产量(服务数量)竞争下的均衡比重高出1/4;当市场上有三个主营运商时,则无论是数量竞争还是质量竞争,月租费都会相取消方向靠拢。月租费的相对地位下跌乃是电信产业打破垄断的结果。

10.12 移动公司降价的促销增利作用是逐年递减的。2000年,降价一个百分点,收入会升2~5个百分点;到2001年7—8月,每降价一个百分点,收入只上升0.3个百分点。但至今,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仍大于1,说明降价还有促销增利的作用。

10.13 移动公司的需求价格弹性呈季期性变化。每年11—12月至新年1—月的4个月中,需求价格弹性值比其它月份高出70%。这意味着公司应在每年11—12月至新年1—2月实行低价优惠政策。

10.14 地区间(11个地区)的需求弹性值在趋同于1.3。地区差价不会有什么作用。

10.15 月话费在700元以上的客户群对于电信资费的变化可能比较敏感。

10.16 在互联互通上,移动公司由于目前的在出访漫游中主叫业务(达57%)高过被叫业务(占43%),在接收费收支上为赤字方。“小灵通”进入可能会提高接入费的均衡值,这会造成移动公司的接入费支出上升。

以上是我们通过S移动公司1999年至2001年8月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作了数学模拟后,根据模拟获得的近2年移动通信资费走势与移动公司的财务现状之间的比较,所得出的若干结论与建议。由于我们缺乏客户的家计数据以及按时段分布的价格水平与需求水平的数据,这份分析报告就不能作市场客户细分分析,不能提出电信峰荷定价的建议,也不能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差别定价提供具体的套餐方案。这是以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并且,在作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定价模拟时,关于若干参数的初始值的确定,我们无法从移动公司的实际财务数据中获得。比如市场上生存企业的效率系数最大值的设定,我们只得按Pakes与Mcguire的原Guass程序中的参数来定。这可能会影响模拟结果对移动公司价格走势的预测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对模拟结果持相当小心的态度。但总的说来,移动公司在未来2年内会面临价格下降,盈利空间缩小的压力,这一点是大势所趋;公司应该对此作出应对安排,这也是言之成理的。

 移动通信,定价,策略,研究,研究

扩展阅读

北京新兴医院广告策略分析及其启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入,以及医院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将逐步走向市场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将进一步催化医院品牌

  作者:李名梁详情


对北京新兴医院,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存有偏见,甚至一提起就很反感。其实,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北京新兴医院,还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大多都只是通过2004年7月的一次媒体报道才了解该医院。我们事实上并不清

  作者:李名梁详情


企业狂人严介和说过一句狂话:太平洋75的利润都是在谈判桌上赚回来的,只有25的利润是一线员工辛辛苦苦干回来的。以前对这句话一直有些抵触,源于不懂谈判。后来转而喜欢这句话,源于自己不懂谈判失去了很多机会

  作者:高定基详情


系列专题:培训公司成长之惑 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席卷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当然中国不能排除在外,各行业、各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当然培训业也不能幸免于难。培训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依托

  作者:董栗序详情


三线城市卷烟消费现状及策略分析 ——以湖南邵阳为例  湖南省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总人口760余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土地面积第三大市。但是邵阳的总体经济情况在全省排名处于中

  作者:陈琦详情


——基于“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速度加快、广度加宽、程度加深,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随之呈现全方位

  作者:陈琦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