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工业舰队:各有各的衰弱

 作者:肖南方    126


    珠三角企业批判系列之中山篇(2)

    中山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中山(以市属国有企业为主)、顺德(以镇办企业为主)、南海(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东莞(以“三来一补”为主)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代表着广东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那时,“联合舰队”是中山经济的顶梁柱,威力、中玻、小霸王、精细化工等一度威震全国,“全国单打冠军”的凯达、晨星、金马、美怡乐、千叶、华捷等这些品牌也完全可与全国同行叫板,中山人也为此而骄傲过,但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中山市工业发展势放缓了。因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把大量的钱投到企业,结果背了沉重的包袱。加上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快速变化,以及体制上的弊端等,原市属工业中的部分“名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盛势,中山工业的光环也没有了。直到进入1998年后,中山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才使中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中山,流传着“十大舰队沉没”的说法,也就是以红极一时的“威力”为代表的中山国企的衰落,资本结构单一、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机制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下降,成为中山公有企业的通病。中山的“联合舰队”一度搁浅在一个必须重新“洗牌”的十字路口。

    有中山市的企业家称:作为中山市人,每次面对中山名牌的坠落,心里特别难受,中山这几年的工业发展成绩很大,但成绩不能掩盖缺点,任由爱多、乐百氏、威力等名牌“自由沉浮”,主管部门“过度开放”的胸怀似乎有“短视”之嫌。看来,“中山舰队”的沉没,政府也有莫大的责任。

威力:体制牢笼下的牺牲品

 

    中山威力,一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在一片讨债声中,轰然倒下了。虽然诸如国有企业倒闭的现象已经耳熟能详,但当年声名煊赫的威力电器的快速没落还是让人感到些许遗憾。像许多倒下的国有企业一样,威力电器也是成于体制、败于体制,这点在中山“工业舰队”沉没中颇有代表性。

    威力电器在中山市政府“工业兴市”的呼声中倒下,虽然威力曾几番改制,但改来改去还是没有摆脱体制的牢笼。

    首先是政策不力,中山市政府一直对威力集团是恨铁不成钢,在是否支持、支持多少资金上一直犹豫不定。特别是在MBO改制趋势的紧要关头,中山市政府与威力并没有“配合”默契。

    其次是改制虚化,有关专家分析,从许继海的经营思路来讲,威力的战略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巨额的租赁费用负担,再加上家电业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行业利润率大幅降低,而威力转制形同虚设,在重大的决策上还是得听中山市政府的,一缺钱就想到向中山市政府伸手,威力的产权制度也并不清晰。特别是MBO失败后的威力,已经负债累累、疲惫不堪,习惯于向政府张嘴的“老毛病”也令中山政府烦恼不已。

    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风在分析威力时也曾表示,除了体制外,威力的产品升级也严重阻碍了威力的发展:一是没有抓住机会从半自动洗衣机升级到全自动洗衣机,依靠当初半自动洗衣机打了十几年的天下;二是上马空调项目太轻率,最后因为返修率太高拖累了渠道。

小霸王:产权改革的先烈

    1989年3月,江西人段永平接手小霸王公司的前身叫日华电子厂这个亏损200万的小厂,靠他的市场直觉,开发出介于电脑与游戏机之间的学习机,以低廉的价格让中国父母满足子女对电脑的追求,“小霸王”一炮轰响。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这个小厂创造了10亿元产值。

    一个大家认可的说法是,1994年,段永平向集团公司提出对小霸王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没被通过。后来,段选择了离开,并拉走了人马,从而使小霸王夭折。

    无可否认,段的离去是小霸王的致命伤,但并不是全部。昔日的“霸主”却败走麦城,首先是产权不明,据段永平后来对外透露,这个企业没有游戏规则可言。怡华集团隶属中山市旅游局,产权关系却是一笔糊涂帐,说不清是国营的还是集体的。小霸王的产权更是糊涂,作为总经理的段永平遇到种种怪事:例如集团公司常常把小霸王的现金盈利抽走,搞得急需资金扩大生产的段永平毫无办法。

    其次是内部政治迫害。据段永平的介绍,人马的出走并不是段的本意,“我离开后大概一两个月,原来的公司换了新领导,看谁都是阿段的人,这些人原来的位子统统都没有了。”中层骨干干部的离开对小霸王公司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是品牌未延伸。小霸王学习机从一诞生起就命中注定只能是一个过渡性产品,遗憾的是,“小霸王”没能在最佳的黄金时期向真正的电脑产品延伸品牌,甚至在其声誉日上时根本没有想到需要延伸品牌。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主打产品学习机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时,经营陷入危机四伏,才匆忙将品牌延伸到VCD这一与电脑学习机毫不相干的领域上。

爱多:豪赌的个人英雄主义

 

    爱多的发展曲线图只有一个波浪,仅仅3年时间就倒了。实际上,这个企业没有经受过挫折,没有经受过风浪,总是往上扬的,然后突然就掉头下来。1998年,爱多成为标王,这个时期是爱多的高峰期,1998年后就开始往下掉。

    如巨人般的爱多竟会在一夜之间坍塌,快得来不及嗅到一丝气息。到目前为止,爱多破败的原因在坊间竟有十数种说法,比如股东相残、管理不善、摊盘太大、资金不足等等。

    追根溯源,一是市场逼垮了爱多。原先胡志标的搭档陈天南曾分析认为,“信任缺失也好,资金链断接也好,这些都是表面原因,真正造成爱多受害的是当时的市场环境。”当时市场对爱多的巨大需求量,使得爱多不得不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增加产量、满足市场上,而人才的磨合、管理机制的磨合变成一句空话。

    二是死于个人英雄主义。爱多是典型的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心态而导致行动错误,最后招致失败的案例。在短短几年间,爱多迅速崛起,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作为掌舵者的胡志标近乎得意忘形,豪赌“标王”的意气之勇更表现了胡的个人英雄主义。

    此外,也有人认为,胡志标不是败在市场和产品,而是败在战略上,同时也没有把握行业大势。作为一军统帅的胡志标,他最喜欢的事是与一班策划高手彻夜秉烛高谈阔沦,一旦有灵光闪现,冒出一个令人叫绝的好点子,他立即当夜部署,派出一彪人马甚至亲往实施。但直到企业覆灭,爱多甚至连一个切合实际的两年规划都没有制订过。

    当然,狂飙突进的爱多是“中山舰队”中的异数,并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身份,而是对于稳健的中山企业。而爱多的倒塌更让中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心有余惧,不敢突进。

乐百氏:“革命者”下课

 

    人们对乐百氏的记忆定格在2001年11月30日下午,以创始人何伯权为首的“四龙一凤”(何伯权、杨杰强、李宝磊、彭艳芬、王广)五人上台,手拉手共唱一曲《朋友》,共忆12年商海情仇,然后黯然离去,结果台上台下一片泪眼。

    很多人认为乐百氏五人创业团体管理权旁落的原因是资本的力量,何伯权失去了对资本的根本控制权,手中没有了底牌,美好的诺言最终化为泡影。更有人斥之为合资陷阱。

    但同样作为与达能合资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却以成功者的身份出现。因此,有关专家在分析时指出,乐百氏与达能合资并不是什么陷阱,何伯权的退出完全是其心态老化和经营思维陈旧造成的。其一,他让达能控股高达92%,虽有多融资的考虑,但大量变现自己的股权已经为自己留有退路。其二,与达能合资时乐百氏的经营已过巅峰状态,合资后何伯权他们又没有新的商业成就。

    一篇据传是乐百氏原掌门人何伯权撰写的《乐百氏为何全线受挫》的分析文章里也分析了受挫的原因。一是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搞合资时间晚了。二是乐百氏农村市场启动晚。三是乐百氏错误地放弃了广东市场。四是在开发新产品上,错失了新产品占领市场的良机,当时乐百氏也考虑上碳酸饮料,叫“今日可乐”,但最后放弃了。

    何伯权的资本合作之路方向并没有错,但“打下江山又被迫将江山交给外资”的悲剧故事,却折射出更深刻的命题:中山老一辈创业者已“廉颇老矣”,吃不动21世纪这顿“商业大餐”了。


肖南方
 中山,工业,舰队,各有,衰弱

扩展阅读

连续在企业营销的战线上与我们的伙伴共同奋斗了10年,终于在岁末的时候,暂时离开了营销一线,而是站在营销外再来反思营销,反思10年走的路。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和不确定时代下,营销思路和行为必须根据环境变化

  作者:蒋观庆详情


  中国工业企业多为老型国有企业,体制落后,受国家保护,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一共只有60年时间,因为长期的不透明,以至于工业品营销中存在较重的“灰色营销”因素,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在没有品牌支撑的情

  作者:包贤宗详情


工业品的品牌推广与快速消费品因为其受众及决策流程存在很大差异,使得其品牌推广与大众消费品在有共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别,避免盲目的终端推广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品牌推广模式:如图1:图1

  作者:陈雄详情


提及“品牌”两个字,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掠过“VI形象”“影响力”“知名度”……这样一些碎片化的概念,但真要较真:品牌究竟是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就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工

  作者:杜忠详情


工业品销售渠道设计绕不开直分销的合理配置。当客户群呈现地理聚集、交易额度达、专业服务要求高等需求特征时,直销的效率最高。而当客户分散、额度小单交易频繁、物流配送要求高时,渠道分销则最为合适。通常来讲,

  作者:叶敦明详情


四、劲达注塑机的区域销售困境1、扫街式拜访,单兵作战困难重重进入公司后三个月内,每个销售员必须先进行“扫街式拜访”,把自己区域内的工业园区通扫一遍,对每个客户企业都事前进行信息搜索,找出目标客户,然后

  作者:叶敦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