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领航员传奇:变员工为伙伴 把董事当朋友

 作者:仲继银    265

天天咖啡第一笔外部资金是完全意外和偶然地筹到的。舒尔茨的妻子雪莉认识医生马格利斯的妻子卡罗尔,在公园偶遇马格利斯夫妻时,雪莉谈到舒尔茨想要开设一家公司,马格利斯当即表示有兴趣。在马格利斯家见面后,舒尔茨还没有完全展示完自己的商业计划书,马格利斯就开出了10万的支票——他表示不懂那些财务计划,他是向自己信得过的人投资。这笔钱1997年价值超过1000万。

  舒尔茨从名为普林蒂斯的银行家和其客户手中筹集了其总额40万种子资金中的余下部分。普林蒂斯是第一个认准舒尔茨的商业计划能够成功的人,为舒尔茨组织了两次筹资餐会,向其客户推荐并以个人信誉做了担保。普林蒂斯后来长期担任被舒尔茨收购和重组后的星巴克的董事。经过上百次的会面和计划演示后,1985年8月,舒尔茨筹到了其计划中的全部资本165万。1985年底,先前开过咖啡店、在西雅图咖啡业内很有名气的奥尔森加盟天天咖啡。

  资金和人才具备后,天天咖啡开始快速成长。1986年4月,第一家天天咖啡馆开业,6个月后第二家店开业。1987年4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开了第三家店。

  收购星巴克

  星巴克1984年收购了由美国浓缩咖啡始祖毕特所创建的“毕特咖啡与茶”公司,之后,鲍德温和鲍克觉得两个品牌并存管理困难,决定卖掉星巴克店而专心经营毕特咖啡与茶店。

  收购星巴克的大好机会出现后,天天咖啡的一个大股东想要甩开舒尔茨,自己做这单生意,这对其他投资者是不公平的。舒尔茨通过向天天咖啡的其他投资者披露实情——每位股东都有机会对购买星巴克进行投资——获得支持,成功保住了自己的控制权,实现了天天咖啡对星巴克的收购。1987年8月,成功收购星巴克后,天天咖啡更名星巴克。

  把员工变成伙伴

  从发现星巴克到收购星巴克,把星巴克从咖啡烘焙商转变为咖啡饮品店,可以说实现了商业模式上的转变与创新。把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做好,需要在管理和公司治理上把功课做足、做好。零售业和餐饮业都是员工直接服务顾客,顾客满意公司才能赢利,才能创造股东价值。可恰恰是在由顾客服务水平决定成败的这两个行业里,员工的薪酬和福利水平最低。

  舒尔茨说服董事会,同意从1988年开始,星巴克要为所有员工,包括每周工作时间在20小时以上的兼职雇员在内,提供医疗保险,支付全额健康福利费用。星巴克是美国唯一这么做的公司。1994年克林顿在其总统办公室单独会见了舒尔茨,让其介绍星巴克的医疗保险计划。

1990年10月,在星巴克有望第一年实现盈利时,舒尔茨开始构想星巴克要保持长期成功的基础问题——全员股票期权计划。1991年5月,星巴克的“咖啡豆股票”方案提交董事会,舒尔茨全力说服董事们一致同意了这个计划。从咖啡豆股票计划实施开始,星巴克不再有“员工”,而是改称星巴克“伙伴”。每位工作6个月以上,包括每周工作20小时以上的兼职者,都有资格获得股票期权。最初是按员工年基本工资总额12%的比例授予,后提高到14%。

 

  舒尔茨认为提供全员医疗保险是他作出的一项最好的决策,全员医疗保险和全员股票期权是星巴克最大的竞争优势来源。舒尔茨出身贫寒和改变命运的斗志,加上对员工的关注和体贴,奠定了星巴克的管理文化和组织优势。

 

仲继银
 星巴克 领航员 领航 巴克 董事 伙伴 传奇 员工 朋友

扩展阅读

2025年2月5日,世界500强广州工控集团旗下天海集团精益领航项目启动,集团董事长致辞,集团总裁助理宣布了项目组织管理制度,集团副总裁、20家分公司总经理及130多位经管人员参加了项目启动会议。天海

  作者:姜上泉详情


考核,是员工付出和收益之间的一个动态评估机制。理想化的结果是劳资双方都满意——员工活没少干,老板钱没少给。但是,现实中,大多数公司的考核机制很难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老板总觉得花钱养了一帮废物,而员工

  作者:潘文富详情


员工来上班,先得把钱的事情说清楚,这个不能模糊。远的不说,这刚入职的试用期工资得要明确。当然了,试用期工资发多少,这个事的主导权在老板手里,老板是怎么想的,决定了这个钱是怎么发给员工的。老板对新进员工

  作者:潘文富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公司发展需要人怎么办?招聘啊怎么招聘?1.根据需要,起草招聘启事。2.发布招聘启事。3.强调行业有多好,强调公司有多好,强调待遇如何,强调未来发展前景如何。4.介绍待遇情况。5.提出岗位要求,学历、证

  作者:潘文富详情


员工的价值主要就是体现在执行力上。执行力的背后,两大支撑因素,一个是会不会干的技术问题,一个是想不想干的态度问题。态度问题的背后,又牵扯到待遇、企业文化、同事关系、内部氛围、对公司及管理层的信任、管理

  作者:潘文富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