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会展经济
作者:张成龙 313
中国是一个展览大国,却不是一个展览强国,中国的展览业可谓“起步晚,发展快”,正从弱小走向壮大,从混乱走向有序,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一个过程。随着入世对中国会展业的带动,中国会展的数量和质量都将有一个大的整合与提升。
中国会展业:在发展中寻找差距
入世带动中国会展业发展
入世对中国会展业是“利好”。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入世后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也将对我们更加开放,两个市场的开放必将促使中国的内需外贸和经济活动更趋活跃。入世后,中外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国内各展览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展览场馆相互之间的竞争、中国各展览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国展览会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相同展览会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
目前中国会展业有“三多”: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入世后,随着展览市场轶序的逐步规范、竞争的加剧,这“三多”将逐步发展为“三少”:展览会的数量会逐步减少,但展览会规模会越来越大;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少,但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多;重复办展现象逐渐减少,但品牌展览会将越来越多。
入世将促进中国展馆设施水平更快提高。基础场馆条件的好坏对会展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会展业蓬勃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使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投资建设现代化展览中心非常重视,厦门、南京、长春、长沙、西安、青岛、合肥、沈阳、烟台、成都、武汉等市及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展览设施在近几年内陆续建成。
中国展会目前的发展水平是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会展业已经形成一个行业,入世后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展览市场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中外价格并轨肯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入世对中国会展业也将产业一些负面影响,据业内人士预测,仅国民待遇一项,就将使展会业收入下降三成以上,展会利润率下降。另外,目前国内举办比较成功的大展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受到同类中小展会组织者的觊觎。随着入世和国外办展公司的进入,这些国内中小办展公司正在寻找与外国展商合作的机会,有的已经进入合作阶段。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挤垮国内大展。当前,虽然中国会展业尚未进入完全开放的程序,但中外会展业已经提前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国会展业呈现五大特点
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会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境外的许多展览企业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当代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
目前,中国会展业与国外主要展览大国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之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
特点之二: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览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特点之三: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我国的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特点之四: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5位。这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特点之五: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这说明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
会展业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2月18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中国贸促会原会长俞晓松和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等人出席会议。
在成立大会上,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易小准首先肯定了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强调当前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不能忽视在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成立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十一五’仍将快速增长”
今年是我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而在这一年的开头适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成立,这为中国会展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进一步发展开了个好头。
易小准强调指出,目前,中国会展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相信“十一五”期间仍将是一个快速的增长期。为了促进我国会展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商务部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促进性工作。譬如,参与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对中国展览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工作;颁布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办法》、《关于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有关管理事宜的通知》等一系列的管理文件;主办了两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加强了对商务部作为主办单位的一批会展活动的领导与组织工作;提出了发展和支持品牌展览会的工作思路;部署了对中国展览业基本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发布了《中国展览业调查报告》等。
“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
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崛起并迅速壮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易小准指出,近年来,会展活动空前活跃,会展经济发展迅猛。我国会展业在促进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不仅直接促进了经贸、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带动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广告印刷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仅就展览业来看,我们取得的进步就是有目共睹的。
易小准强调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展览业就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从展览的项目数、规模、总体水平和影响看,中国已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展览中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展览集团公司,也培训了一批水平高、影响比较大的名牌展览会。日益繁荣的展览活动不仅对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仍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与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易小准指出,在看到我国会展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会展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展馆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展览资源严重分散,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及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对会展经济的研究还很欠缺有很大关系。
易小准进一步指出,商务部之所以支持尽快成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加强会展经济理论、政策与实务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推动解决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指导、促进我国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商务部作为中国会展经济归口管理的政府部门,对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成立和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我们希望研究会能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结合中国会展经济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一些重要课题。譬如,关于如何认识发展我国会展产业的意义和如何评估中国会展业对国民经济拉动的课题;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体制和发展环境的课题;关于如何制订中国会展产业政策的课题;关于如何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中国展览市场体系的课题;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如何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关系的课题等。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
今年3月1日,由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开始实施。有关人士认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办法》的出台实施,将使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迅速,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此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侵权问题一直是展会的投诉热点。由于国内实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存在的难度在于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因此,一些参展企业往往不敢把最新的产品列入到展览计划中去,以免被人拍照模仿。而且由于法规的缺失,主办方只能起协调作用,一旦发生侵权纠纷,也很难在参展期间得到有效解决。广东某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虽然参加专业展会为厂家提供了发展的良机,但很担心展示的新产品成为竞争对手“克隆”的对象:因为参加展会,有的正规企业投入上百万元研发的新产品尚未走向市场,却发现价格低廉的“克隆”品早已遍布大街小巷,让企业苦不堪言。很多较早就开始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都在参展时都会让知识产权顾问单位派专业人员随同参展,一经发现涉嫌侵权企业,即迅速研究维权策略和部署相关工作。
在出国参展时,我国企业也时常会碰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展览会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场合,我国企业往往意识不到。有些出展产品事实上是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也在中国申请了专利保护;但专利保护是一种地区保护,外国企业常常会利用这一原则钻空子。比如,有些企业的产品连年在某地参展都没有问题,但是同一个产品,再去参展就被诉侵权。这是有些当地企业看到中国的产品有竞争优势,但没有在当地申请专利保护,就先抢注了专利,使中国企业变成了侵权者。还有的会出现合作协议许可范围的问题。中国一些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在协议中没有说明商标的使用范围。比如,与某国公司合作,中国企业被许可使用其商标。可是该产品到另一国参展就触动了某国公司另一国合作方的利益,可能引发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这些都是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所致。
上述现象表明,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成为妨碍我国会展经济健康发展的症结之一。今年1月,中国贸促会发起并联合943家中国会展行业从业单位共同签署了《中国会展行业保护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宣言》。宣言签署单位宣布将在所组办展会上杜绝剽窃、假冒、伪造、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实施更是作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规范。依据《办法》,展会主办方在招商招展时,应加强对参展方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参展项目(包括展品、展板及相关宣传资料等)的知识产权状况的审查。展会时间在三天以上(含三天),展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展会主办方应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地方知识产权局在展会期间应配合加强专利保护,受理展出项目涉嫌侵犯专利权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受理展出项目涉嫌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的举报,或者依职权查处展出项目中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的行为。参展方侵权成立的,展会管理部门可依法对有关参展方予以公告;参展方连续两次以上侵权行为成立的,展会主办方应禁止有关参展方参加下一届展会。主办方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展会管理部门应对主办方给予警告,并视情节依法对其再次举办相关展会的申请不予批准。《办法》的实施也反映了业内人士的心声:加强会展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中国会展行业迅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览业亟待规范发展
3月13日、14日全国政协、人大会议相继落下帷幕,各位委员和代表也相继回到各自的岗位上,但委员和代表们对于展览业目前混乱现状的担忧仍然萦绕在记者的脑海里。
会议期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我国展览的快速发展表示兴奋,但对于当前一窝蜂式的发展模式表示担忧,有的代表认为政府应加强监管和引导,甚至有的代表认为应当立法以消除展览发展的无序。
我国的展览业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在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然而展会过多过滥、管理混乱等多种问题也成为当前展览业向前发展的障碍。肖正海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各个地方在政府推动下都在建展览馆,而且很多展览也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一级一级往下推动,要求企业必须参加。好的展会企业自己会主动积极的参加,但很多展览对于企业来说根本就没有必要,也不会产生什么直接或间接的效益,这样企业就成了地方政府展示政绩的牺牲品。
“中国展览业应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但是各地政府可能都没有全面考虑自身和周边的条件,特别是市场环境。如果政府能够比较好的规划,包括产业的布局和地区本身的市场情况,可能会好一点。”林兆平委员说,行业内的商会应先制定自己行业内商品的标准,还要规范企业的行为。当然也要根据自己的弱点向政府提出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通过行业商会的推动,自然会构成它产品的一些市场。有了市场,再展示自己优质优价的产品可能会大有作为。
“应当加强政府监管”,王效金代表态度坚决,他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展会的规范,不要把展览变成集市、贸易市场一样,太乱。参展商和组展商都需要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把关参展产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组展商的资质最好也要通过认证,有一定的门槛。
除了要加强监管之外,蔡玲委员还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规范过程当中对于能够遵守规则的,能够让更多的厂商愿意把自己的商品放在展览会上去,这样的展览应给予鼓励。如果信誉很不好,它也就不能再参展,让它自行消亡,惩罚和奖励并举这也很重要。
加强政府监管是多数代表的共识,有些代表和委员更进一步认为,只有立法才能保证展览业的长久、快速发展。肖正海代表说:“没有门槛,没有规范是目前展览业最大的问题,要使展览长久持续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展览法》。”
李宇鸿委员认为,展览业本身是个非常好的产业,收益高,能活跃市场。但是我们国家展览业目前走的还不是很好。我们现在的展览,政府搭台太多,浪费太多,效益太差,与国际差别太大。比如在德国几个人就能办一个非常大的展览,我们国家几千个人办一个展览,差别太大。还是要以市场经济作为理念出台一些法规。
徐创风委员说,中国展览业发展起步也不是太长,现在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与国外的展览业差距还是比较大。对于这个新的行业发展应制定法规,主要是经营上规范些,哪些内容应该有一种精神、灵魂,让大家知道你要办这个展览是贯穿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然而,也有的委员认为,依靠法律保障展览业的发展应当慎重。边鸣涛委员认为,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法律能解决的,展览业是一个市场化的东西,市场本身就是鼓励大家进行自由竞争。要更多的去学习国外的经验,当然有一个引导性的政策和法规能够提醒大家,也不要过于的热衷。比如说博览业的投资是要一个过程的,往往投资要很大,但投资回收的周期比较长。此外,不要忽视这个产业将来很大的生命力。
国内会展业的品牌之忧
会展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呈现出行业细分的明显趋势,但行业的恶性竞争已经导致效益下滑和亏损,一些人士呼吁要尽快打造国内会展业的拳头品牌。
中国会展业开始发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不存在市场自发性办展行为,此后各类“展销会”开始出现,并由多产品的“大杂烩”逐步形成以行业划分的各种专业展览会。据统计,1997年至2003年举办的展览会总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其中国际性展览的平均增长率为11.8%,在展览会总数中占据的比重在50%左右。
国内会展行业形成几大相对集中举办地。据原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商务师何放介绍,目前全国展览场馆超过150个,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超过40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人民币,估计每年约有600万以上人员参观国际展览会。这些展会内容涵盖到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服装等各行各业,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等地成为办展的热点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成为中国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首选地址。
部分展会已具备国际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展会中形成一定影响的有北京国际车展、全国医疗器械展与全国制药机械展、广州的“广交会”,成都的“糖酒会”,深圳的“高交会”等,一批专业展览如北京的国际机床展、国际汽车展、国际通信展、国际纺机展、上海的国际家具展、国际模具展、珠海的国际航空展等在展览规模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准,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参与国际竞争。
部分专业展会效益贡献突出。业内通常认为,会展业对酒店、交通、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具有1∶9的带动效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说,会展业的发展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发展水平成正比,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无疑为会展业提供广阔的舞台。据统计,2005年我国的展览项目数达3800个,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展览收入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展览企业达4900家,比上年增长25%。
据权威部门统计,1999年昆明世博会当年会务门票收入1亿元、新景点门票收入1.7亿元,所有酒店连续2个月爆满,当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据估算,北京市目前展馆面积已超过17万平方米,未来几年展馆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届时每三天举办一场会展,每年为北京市贡献超过180亿元。
会展业市场细分趋势明显
何放分析说,近些年来国内会展业市场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必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展览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国际化趋势增强、企业化行为加大、市场化竞争加剧。区域划分表现为全球以德国、美国、法国等主导世界展览业发展;亚太地区尤其东亚地区继续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展览规模与影响持续上升。国内就举办规模和数量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京、沪、穗、大连为第一层次,天津、成都、深圳、昆明、哈尔滨等为第二层次,厦门、南京、武汉为第三层次,杭州、宁波、桂林、南宁为新生代。
其次是会议业,全球市场化伴随旅游奖励的会议业收入接近3000亿美元。现在全球专业从事会议业的机构300多个,其中有4家在我国大陆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国专业会议市场化运作尚未普及,一般以行业组织牵头,或自己组织或委托旅游公司,但中小型商业性会议高速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其三是围绕场馆的市场开发开始起步。会展中心的市场经营一般以会议展览业为龙头,旅游、娱乐、餐饮、酒店、广告、商场等相关行业的经营为配套和依托,在会展中心片区内形成集成化、全方位、多渠道的经营服务体系,产生多层面的经济效益,最终使得会展中心的整体经济效益达到预期。其中,部分项目是可以现在就开始经营的,部分项目尚需再过一定的时间,待条件具备或经分析认证可行后再展开,由此以实现会展中心的经济效益综合优势和良性循环。
展会过多过滥 呼唤品牌建设
一位深谙展览内幕的专家坦言,我国展览业的现状是展会过多过滥,而且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相同的展会非常多,形成了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背后是场馆的效益下滑和亏损。为了争取到展会的举办权,许多展览场地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摊位费用,使得不少展会总收入往往低于正常盈亏点。
我国展览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规模小、水平低,场馆建设不科学、管理机制落后、配套服务跟不上等诸多问题,离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重复办展问题十分突出。广西南宁力帮展览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透露,因为展会无论大小都可能有钱赚,大家都看中“展会经济”这块肥肉,利益驱使都想分一杯羹。在政府机构范畴内,具有展会组织权的部门经委、商务、科技局等,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展览公司也有权办展,因此重复办展、多家办展屡见不鲜。
接触行业多年的展览年鉴编辑谭明朝认为,世界展览大国德国造就了品牌化的规模展会,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规模展会都吸引过去。我国政府用行政力量扶植的动作力度太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角色,履行经济资源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市场化品牌展会。
许多业内人士都提到政府应积极培育品牌展会,走市场化运作道路,使会展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水平,向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宁波的会展业在过去很短的时间内由小到大,在国内服装、家电消费品展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的做法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根据城市产业特点,选择了服装行业作为会展业起步的突破口,同时依托中国家电生产基地的产业优势举办中国消费品博览会,形成了服装、住宅、消费三大品牌展会。
何放认为,培育品牌展会也是我国展会的治乱良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准入制度。只有品牌展会才能吸引高质量的参展商;有了高质量的参展商才能吸引来高质量的买家,而高质量的买家又会吸引来更多参展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办展市场的良性循环。
会展评估何时走出“雾”区
近日,一份被公布在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官方网站上的上海市会展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引起记者关注,然而,当记者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系采访时,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时机还不成熟,要采访需要等这个评估细则完善之后。“研究会将会同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各地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加强会展业的第三方数据审计与展会评估的工作。”在2月18日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说,“展会评估标准和会展业的行业标准已成为业界的迫切需要,下一步研究会将把研究的方向集中到这些问题上来。”
评估标准出台迫在眉睫
我国的会展业虽然发展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迅速,其对区域经济、产业与行业经济发展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会展业发展的加速,各种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表示,在中国,展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国内外大量企业参与其中,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还是学者们的研究,都需要会展业真实、客观的数据和分析。但目前国内对会展的研究分析普遍地、比较多地仅从现象和个案入手,加上统计口径的不统一,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一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另一方面往往不足以服人,难以正确引导展览业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会展评估已成为业界的迫切需要,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俞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方的客观公正的评估结论,可以推介给国内外的宣传媒体,对展会的成效进行宣传,有利于树立展会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展会。作为客观的评估报告,发现展会的组织、管理、服务等环节中的不足之处。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可以得到第一手真实的参展商的反馈,可以为展会把脉,从中发现展会存在的弊端、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最权威的评估机构、评估专家可以对症下药。根据国内外会展评估理论,集合所评估的展会自身实际情况,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向展会的组织者提出继续办好下一届展会的高招和策略。也可以将评估结果作为权威数据提供给国际认证机构,因其更真实、客观容易得到国际认证机构的认可。因此,由于我国会展产业散、乱的粗放型现状,会展评估标准就成为引导会展产业向品牌化、高层次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借鉴国外但不对症
“国外的会展评估标准一般都是单一的经济目标,而会展业的影响在我国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国的会展评估影响面更为广泛和深入。”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我国,通过会展评估,可以准确地反映会展的整体情况,以及会展的统筹组织、现场情况、展会环境及综合保障等,反映会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成为地方政府或某个产业经济发展的参考素材。
会展评估与认证在国内还没有普及,会展评估机构也多限于初级组建阶段,但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已经有了适合各国需要的会展评估标准。德国会展评估机构FKM已成为德国会展界品牌和质量的象征,受到了参展商和展览主办者的青睐。除德国展会外,很多非德国展会主办者也愿意申请成为FKM的海外成员。“德国的评估体系对于今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及会展业状况的认证体系是大有裨益的。”俞华博士认为。
“借鉴可以但照搬是行不通的,”俞华告诉记者,“我国会展业虽然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各级政府对会展业还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各个地方还要考虑其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幕式就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水平,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应当得到评估和认可。”
“但德国的FKM的评估标准不考虑政治、文化等因素。因此,制定我国的会展评估标准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而不能简单的照搬国外的成熟模式。”俞华说。
评估标准出台难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会展业行业协会,而各个研究会、学会又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需求制定出来的评估标准难以得到业界多数人的认可,因此,制订全国性的会展评估标准目前时机还不成熟。”中国展览馆协会展览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薛婷婷说。
俞华表示,会展业人才匮乏、权威评估机构的缺位等行业自身的缺陷都制约着会展评估标准的出台。
除了人才缺乏制约着会展评估标准的制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标准的快速推广、组建专家团队等问题也成为制定全国性的评估标准的障碍。俞华告诉记者,地方的研究机构要制定会展评估标准,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的缺乏,目前国内从事会展理论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太少,而从事会展评估理论研究的专家则更少,而且为数不多的几个都集中在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如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他不仅拥有经济学博士,而且多年从事会展业理论研究,近几年主持了很多大型会展的评估工作。其次,会展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即理论上的会展评估标准还需要有在实践中磨合机会,评估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是否行之有效,是否对会展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只能在理论上空对空,得不到会展组织者的认可。第三,如何快速推广也是成为权威会展评估标准的障碍,一个评估标准可能在某个会展或某个区域可以得到认可,但要成为权威标准还要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站稳脚跟,而这对于一个地方性的研究机构制定的标准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组织最高层次的专家团队,组织会展评估,不仅需要会展业的高层专家,而且还要针对专业展会邀请相关的专家。但目前高层次的专家非常繁忙,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层次不高的会展评估。
出国办展还需“走几步”?
出国办展作为出口企业直接接触买家的重要渠道,是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公认的一条捷径。2005年我国在境外办展近800个,几乎涉及全球五大洲所有行业。然而,我国会展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很低、使得我国展览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出现了开放程度低、竞争力弱、推进力度不足等问题。究竟,中国企业出国办展的出路在哪里?
市场化程度还需提升
中国展览企业在面临诸多的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在于中国的展览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其中,市场化过程中最为业界所诟病的莫过于对出国资格的审查。出国展中多头管理、市场混乱、重复办展等问题均与此有关。
由于我国实行企业出国办展必须经过商务部审核后才能获得出国办展资格,这为企业出国办展设置了门槛,因而也成为业内人士广为讨论的话题。新时代国际有限公司相志校总经理说,“我认为门槛高一点好。由于我们很多企业是国企,特殊背景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我国展览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自身存在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观念差等问题。如果没有资质审,一些不符合资质的企业出展,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目前还是谨慎些为好。”
中经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王稚曼总经理说:“国家有关部门有权利设置这个门槛。展览这个市场应该有人来管理。通过这个门槛的设置,把一些缺乏资质、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排除在市场之外。如果注册门槛太低,会引发小公司的不规范操作,这些企业走出去之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影响的中国企业形象,应该给予制止。”
但是,市场化是中国展览企业的发展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2005年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暨中国展览业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研讨会在深圳召开,预示着长期处于半政府行为的出国展将逐步走向市场化。逐渐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起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也成为中国展览企业的呼声。各界人士都在探讨是否能让各级政府部门减少并最终退出办展,将国有的外贸、工贸公司的组展权同自行权分离,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展览企业以其先进的市场机制、市场营销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使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得以体现,中国展览也最终会朝向完全的市场化道路迈进。
中外联合 追求双赢
一组数据显示,以欧美传统市场占绝对数量的出展格局没有改变,中国企业处于相处弱势的局面。欧洲展会占42%,香港地区、日本及东南西亚占22%,美国占16%,南美占%,非洲占2%。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所占市场份额偏小。而且,与国外大型跨国展览公司相比,我国展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较低;组展单位缺乏灵活的市场应变机制;出国展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局面,出国展的配套服务、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我们的一些企业实力还难以与国际巨头相抗衡,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些压力。
新时代国际有限公司相志校总经理说,有压力是件好事,我国展览业目前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中,没有完善的整体制度,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说是什么都还不懂。外资企业的进驻也正好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多与外资企业联合,实现强强联手的局面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市场,学习他们的完整的企业运做模式,企业的整体设计、了解展览经验及资金运做。
中经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王稚曼总经理说:“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刻意强调中资、外资企业,双方不应该是一种互相敌对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协作的双赢。我们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比如国外企业实力强,而且多有自己的展馆,而中国企业除了国展之外,展览公司很少有自己的展馆。他们有他们优势,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国外企业走进国门,需要我们这些本土的企业学习,毕竟中国会展企业有自己的本土特色,他们要想发展也必须向我们这些的中国企业学习本土化的运做和管理,他们也需要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在联合的时候,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以完善我们自己。如果有国外企业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会非常愿意。”
民营企业办展看好
近几年,伴随着我们经济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异常迅速,民营企业已成为出国参展的主体。广交会展览公司市场部主管华谦生介绍,在一些出国展团中民企参展比例高达80%。民营企业的参展积极性很高,比例每年都在增长。
王稚曼说,“从整体来讲,民营企业实力相对弱,发展先天不足,服务质量差。中国企业的实力弱,而且发展不成熟,这些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更加突出。但是他们的发展势头却不可小觑。他们一旦发展起来,发展的会更加容易一些。他们自身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他们的运行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
目前,深圳优博、北京文网等知名会展公司也正在实施国家化战略,逐步显现出民营企业活力和生命力。“国退民进”的市场化进程。纵观下一个五年,民营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重要主体。
专业化才有竞争力
“每个展览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正所谓术有专攻,每个企业只能在自己优势的方面做的比较好。我们是机械行业的展览企业,但是我们也不是凡是机械行业的所有的大类都要做,我们做的只是这些大类中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中国贸易促进会机械行业展览部一位姓严的先生说,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市场,特定的产品有特定的市场,中国展览企业只能做市场对路的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国展公司如果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那么必然会丧失客户,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落败。
更多的人士认为,参展商出国参展的目的是要通过展览会这种营销方式来获取信息、了解市场、结识客户。如果组展者做好在本专业领域内的服务,在招展、展前、展中、展后整个过程中,将服务延伸到展会范围外,切实满足参展商的需要。就抓住了竞争中的要诀,从而树立行业品牌。无论如何,专业化都是竞争成功的不而法门。
地方会展何日退烧
2006年初,不少城市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都把发展“会展经济”作为振兴本地经济、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武汉、长沙正在为争做中部会展之都“打”得不可开交,大连发誓要打造东北亚区域会展名城,成都立志做西部会展的领头羊,合肥跃跃欲试培育会展市场……据媒体报道,有一些城市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决定斥巨资兴建大型会展场馆,甚至一个县级市打算兴建近万平方米的展览馆。
不过,透过这股“会展经济热”,我们应该冷静地加以分析,发展“会展经济”需要一定的条件。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指出,会展并不是所有城市的面包,根据商务部的调查,中国展览业宏观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能够出台一些促进展览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唐僧肉”并非人人都能吃
根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青岛市举办各类会展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在2005年去青岛旅游的1600万中外游客和140亿元旅游收入中,约30%以上的游客和40%的收入,是通过各类会展直接实现的;每年举办春秋两届的广交会,都为广州的第三产业带来高额收入;调查显示,会展经济属于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其利润在20%~25%以上。会展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贸易合作,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地方城市的发展。
在会展经济“热”的浪潮下,各城市似乎都急红了眼,纷纷上马会展中心。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国内各大中城市要上马的大型会展中心就有20多个,平均每个场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2700多平方米。有的配备了10路同声传译系统,国际标准展位达到7000个;有的包含有国际会议中心、商务酒店、写字楼、参展商公寓;还有的拥有大型购物中心、仓储中心、办公接待中心、动力中心,甚至是主题公园。这些会展中心的特点是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
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似乎成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上一口。不过有专家指出,“会展经济”虽然诱人,但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分得一杯羹。沈丹阳副院长说,目前,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会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
“会展热”恶果已凸显
应该引起警惕还有,我国会展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中的隐患也在凸现。据沈丹阳副院长介绍,我国的展览建设攀比严重,展馆使用率非常低,展览项目还处于严重低水平重复状态。
尽管合肥展览界的人士强调,从2004年以来,合肥举办的展会数量在稳步增加,展会频率逐渐加大。频繁的会展活动将促进合肥会展市场、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专家还是毫不客气地指出,合肥目前具备国际水准、有规模、有影响的展会并不多,尤其缺乏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展,这令合肥会展市场在国内外会展业中缺乏竞争力。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合肥目前仅有会展活动,而并无会展经济,更谈不上会展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地方城市争相发展会展业导致的后果是“会展泡沫”。自从会展经济被渲染成了一块诱人的“蛋糕”后,有些城市的展览场馆的建设便被提升到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高度;密集的会展邀请成了催热经济的救命稻草,到展会掏一桶金,靠办展赌上一把,这种投机心态让“会展经济”变成了一个大赌场。因此,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悲哀信息:某某场馆闲置亏损,挪做他用;某某会展观者寥寥,门可罗雀。这种泡沫破裂的信号,给方兴未艾的会展经济标注着不和谐的音符。
会展业内人士梁文认为,没有必要每个地区都有展览中心,即使要建也需要量身定做。展览中心建多大?在哪里建?要由市场来决定。而很多地方政府却脱离了本地实际,拍脑门解决不了问题。梁文指出,“会展经济热”的直接恶果已逐渐显露出来:一面是展览馆大干快上,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展览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另一面则是新建的大量展览馆因吃不饱而一筹莫展。
专家指出,举办一个国际性的、全国的大型展览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固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为每年一到两个或是几个大型展会动辄上马上亿元资金的展馆,不是一个理性之举。因为,并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广州、上海那么多的展会资源。从我国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看,都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这些城市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许多参展商会慕名而来。二是这些城市都有相对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涉外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进得来、住得下、出得去。三是这些城市也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来此参加会议展览,还可顺便游山玩水。
地方会展亟需“关停并转”
就中国地方“会展经济”的畸形发展,香港展览业的重量级人物、雅式集团董事长兼香港展览协会会长朱裕伦2005年曾发表过演讲,引起业界一片叫好。
据朱裕伦讲,办会展离不开两种优势资源:一是供应商,另一种是买家。上海、北京往往两种优势都有,一年涉及的会展内容可达100多个。二、三线城市不能在商业造诣上与北京、上海比较,展会应体现地方产业优势。在朱裕伦看来,中国内地一线城市主要是上海、北京,三线城市的会展都带有强烈的地方产业优势特征,例如河南和四川是中国内地农业大省,会展优势在于农业。
朱裕伦认为,内地许多地方政府并不了解会展经济的真正盈利模式,因而造成很多误区。那么,地方会展何去何从?朱裕伦说,会展经济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周边土地的升值实现投资回报,因此展馆一定不能设置在市中心。会展中心好比是一个盘子中央的茶杯,以此为中心辐射开去的一定范围内的圆型面积土地,政府要在建设展馆时一并征用,等会展中心做旺2到3年后,再像切蛋糕一样,把土地一块块慢慢分切出去,保赚土地升值的回报。这样,最初建会展场馆投资的10亿元、20亿元不愁收不回来。
对于我国现有展览馆的经营问题,梁文建议,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旧馆的情况进行“关停并转”,保证一家展览中心能有饭吃,活下来。比如说,一条路有10盏灯照明就够了,可是在这10盏灯之间又偏偏插入若干盏,这几盏是你的,那几盏是我的,分得倒是清楚了,但明显地浪费了资源。
城市会展业困惑并发展着
现如今,很多地方都把会展业当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将其看作是一个城市灿烂的品牌。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困惑并发展着。日前,第二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举行了中国会展名城推介暨市长访谈会,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总监姚望主持,长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实、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南先、宁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俞丹桦、义乌市市委副书记徐志坚围绕城市会展,就“会展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否应该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等问题各抒己见,可谓点到了城市会展产业发展的“穴位”上。
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刘实:我觉得会展业至少有几个作用:第一,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搞会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信息。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社会经济的其他信息之外,还包括一些创新和创意,一些时尚的东西。这些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非常大。这是可以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我认为会展业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包括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给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第二,可以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人家才知道你,才能选择你。
第三,会展业能够带来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举办哪一个领域的展会,就会对相关领域的产业有直接的带动作用。
第四,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功能。当年一个亚运会把北京的城市建设推进了10年。长春这两年搞了一些展会,比如汽博会、东北亚博览会,长春市政府用很大的投入来改善硬件,充实基础设施;同时对于软环境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俞丹桦:会展是服务业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体现的是直接的产业,如果要举办一个会展活动,不光是一个展览公司就可以包揽全部业务的,其实需要很多方面的组合,包括建材、搭建、礼仪、策划、媒介等。因此,从这些部门产生出的实际收益组合起来应该作为一个直接的产业。
另外,它的间接产业效益反映在酒店、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方面。
困惑: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俞丹桦: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会展业的效益体现出来,而且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宁波,现在国际性的展会,大概有10多个,但由市场机制培育的展会不多。虽然提出怎样加强招商引展工作,但是我认为要取得实效确实比较难。
刘实:长春市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远远落后于先进城市,值得欣慰的是,长春市的会展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去年,长春全市举办的大大小小的会展达到120余起,展览56起,展览面积达50万平方米。参展、参会的人员达到650万以上。速度还是可以的,但规模还是不够。而现在的困惑是:第一就是展会的规模、数量和展会的质量都不好。如果到了冬季,我们的资源没有用好,展馆很多都是空的。第二就是市场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真正能够赚钱的展会也就只有一、二个,比如我们的汽博会不但不投入,而且每年都赚不少钱。第三就是会展市场的规范化问题,尽管前年和商务部联合搞了五个关闭办法,从实践来看,这个市场的规范还有待提高。
赵南先:如果说举办会展历史悠久,广州是值得骄傲的。广州场馆规模之大也是值得骄傲的。另外,在目前国家这方面的政策、规划、法规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广州进行了一些探索,这是广州可以骄傲的地方。
但广州也有很多方面的困惑,发展会展业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展览,你仔细分析它的情况,效果怎么样?经济、社会贡献率效果怎么样?延续下来的一些专业展影响力和贡献力是否逐渐增高?
展会办到一定程度会有很多要思考的地方。一个城市根据这个区域的功能定位,会展业到底应该抓什么?广州每年都在梳理、在探索。所以,这确实要做一些规划,有了规划以后必须有政策,办展主体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相互再配合起来,政府在其中进行调控,让它健康发展,这也是非常难的。
我们真正的困惑还是缺少一群高、精、尖的队伍。在某种程度上讲,会展业中有经济、法律、专业技术水准的人是我们最缺乏的,我们的会展水平不高,与这方面的人才缺乏有很大关系。
建议:应该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徐志坚:会展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是会展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各地把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进行培育,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一些工业产业的发展。所以,大量的会议展览也纷纷涌现。我觉得会议产业的发展应该有它的自身规律,也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特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一个地方的会展产业能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具体到某一个展会能不能培育成功也有自己的规律。一般的会议和特殊的会议能不能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几年从义乌会展的发展来看,我觉得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会展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俞丹桦:第一,全国会展业应该统领全国的会展工作,指导发展。现在有30几个城市提出打造会展之都、会展名城,而且展馆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城市都对一个问题感到困扰,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现在全世界有30万种商品,中国有4万种,如果按照商品化来说,我认为展会的投入不够多。当然,有些展会是需要克隆的,每个城市都需要展会来带动他们的消费业。但是有些展会不能在相近的地区形成块状的产业。诸如此类的工作,都需要有一个会展业的娘家来牵头。
第二,中国会展业应该有一套游戏规则。要把会展成果统计出来,到底怎样统计?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没有对会展业的统计形成一套完整的办法?也就是说怎样来实际评估会展所带来的效益?怎样来反映会展业的各项统计数据?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很难评估会展到底产生了多大效益。这个问题宁波已经遇到了,我们现在大大小小的节庆已经有30多个,有些节日根本没有经过什么登记和审批。所以,我认为会展业应该有一套游戏规则。
现在,各地政府都把会展业当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我认为,会展城市应该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扎扎实实地把会展业推动起来。
下一步怎样加快会展业投入机制建设?怎样进一步推动会展联动工程?怎样进一步优化展会的结构?怎样不断提高会展举办的水平?怎样发挥会展的综合效益?这些都是会展城市所要考虑的。
传统展会要引入专业和竞争
在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副主任李健看来,广交会这样的中国传统展会与中国的外贸结构是一致的,尽管它不能直接地推动中国外贸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是作为“晴雨表”,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巨大的。
李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传统展会承担不了太多的功能,它只能去适应这样的变化。交易会不能完全推动中国贸易结构这样的调整,而只能够去适应这样的调整,这是客观的市场规律。然而广交会等展会信息量非常大,企业能够知道价格和流行趋势,在今后可以马上调整他们的产品结构和技术。”
展现中国外贸整体品牌
李健认为,像广交会这样的中国传统展会的作用和功能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最早的20世纪50年代,广交会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用当时仅有的一些初级产品和土特产品,换回了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外汇。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交会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展会,展出的商品大部分为纺织品,20世纪90年代更包括家电和机械类产品。由于中国刚打开国门,中国对外界不熟悉,外界对中国也不熟悉,当时全国外贸总公司就十几家,放开后加上各省市的外贸公司也就几百家,当时这些公司在一年两次的广交会上的成交量占中国整体外贸的成交量比较大,对一些外贸公司来说,可能就是全年的成交量。
而如今,广交会已从原来的几百家中国参会企业,发展到了上万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展品也扩大到汽车等机械类产品。
李健表示,广交会的品牌效应、传统和规模是摆在那里的,是全世界展会中的前几位。从国外客商对中国外贸产品的了解上说,广交会等中国传统展会是最好的渠道之一。在中国在进行外贸发展和调整时期,就应该很好的利用这样的品牌优势。
李健认为:“广交会等中国传统展会应当制定相应政策,更大力度地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加工增值度深的商品,限制并淘汰那些资源和要素投入高、附加价值低、主要靠低廉价格占领市场的商品。”
应引入“专业”和“竞争”
尽管面对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展会的作用进而减弱,但李健认为,广交会等传统展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产业升级的作用依然强大。
李健说:“展会本身是一个服务业,服务业和制造业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西方国家服务业是80%,制造业是20%,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贸易大国,今后必定也是服务业大国、展会大国。因为将来大部分的产品在中国生产、研发,那么将来很多的大的展会会搬到中国。”
李健表示:“今后专业性展会将效果越加突出,那么像广交会这样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显现,今后如何调整,如何发挥其综合性兼顾专业性的优势是它要考虑的问题。”
李健说:“中国的传统展会也在引入竞争的概念,不能说有什么质的飞跃,但也在借鉴国际上的展会,在展位分配上引入竞争,不像以往那样行政分配。行业内部分配时,更多考虑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新技术开发能力。政府不应该去管具体的安排分配,而只是指导,有个标准,而非主观意志,具体就应该让行业本身来决定,这是市场化的过程。”
平衡贸易壁垒影响
欧盟近日对中国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外界人士担心,这样树起的贸易壁垒是否会影响到本次广交会的签单。李健表示,诸如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反倾销都会影响成交。但广交会是一个市场,它能够反映影响有多大,而不是用这个市场去推动这个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就像人民币汇率问题,买卖双方会考虑价格如何制定,出口交货要几个月之后的汇率情况,那双方就会考虑几个月之后的人民币情况,也就是预期。通过市场寻求一个平衡。那么就像鞋的问题,双方就要重新核价格,中国的厂商要压一下价格,欧盟也要让步,生意就能做成了。”
广交会等中国传统展会是一张晴雨表,最近的一系列问题肯定能反映出来。李健说:“包括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实际上企业是考虑到这个影响了,通过广交会,企业要寻找一些平衡。一旦企业有所预期,影响自然不会太大。”
行业展会要从政策动向中把握机遇
现在全社会最热的一个词就是“房地产”,除了行业自身的问题引人注目之外,还有就是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消费者对房价较高涨幅的担忧。而且这股风潮也开始传染到房地产展会上面。由于房展地域限制较大,且主要以举办地的参展商和观众居多,所以每个城市的房展会都异常火爆,往往成了展览场馆雷打不动的展会来源之一。
不久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动作之大前所未有,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距离中央政府最近的北京,房展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晴雨表,政策的影响有可能在展会上最容易体现出来。不过也有更多的人认为,宏观政策的出台,在展会上的影响会有所变化,但不会十分明显。毕竟,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市场的交易量上,而房展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交易量,更多的是展示。
在分析员看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肯定会波及到依赖于企业的房地产展会。因为,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如何应对政策方面,当企业生存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参加展会展示企业形象只能是行业中强者才能够实现的梦想。这也给会展行业一个更深刻的启示:行业政策决定行业的最终发展,所以行业类展会必须要抓住行业政策的发展趋势。
现状:房产类展会可能会受到实质影响
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一项主要措施就是要增加楼市中低档房的供应。通过结构的调整,有可能把房价的均价稳定住,甚至拉下来。如果这种结构性的调整能够完成,则会使市场更加繁荣,能够进入房地产市场消费的老百姓也更多一些。这样一来,房展会作为一个媒介的作用就会放大,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新房供应多一些,参展的消费者也会多一些。
而对于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关键取决于接下来的“具体措施”有多大力度。如果政府仅仅是“倡导”,而相应的调控措施力度不够,对房地产市场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反之,如果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且整个行业都会因此而发生调整,那么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连的房地产展会也会受到实质的影响。
由于北京的特殊性(2008要举行奥运会,2006—2008年一些建设项目将停止动工),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去年的“国八条”、个人住房贷款比例调整,以及今年的“国六条”和各地方出台的相关细则,都会直接的影响行业的发展方向,间接的影响行业展会。展会的主办方应该根据这些政策变化,总结出规律,及时地调整展览结构。
行业政策影响展会发展
不过,我们还是必须看到,行业政策直接影响行业,行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展会,所以,行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行业展会的发展。
这就需要今后在为会展做项目选题的时候,要考虑所在行业市场变化的趋势,自然的,我们就需要考虑行业政策的变化。
深圳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城市,但由于历史较短,缺乏文化基础。当深圳文博会开始举行第一届的时候,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一项目,表现出极大的怀疑态度。但后来深圳文博会迅速发展起来了,成为一个极度成功的案例。这成功中,同样不乏政策的功劳。
其一,深圳市若要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本地的文化产业,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点,市政府自然会大力支持相关展会。其二,重点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被写进“十一五”规划。于是,才有了后来深圳文博会变成中国(深圳)文博会,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同样,对于汽车业、美容美发业、服装业、房地产业等各个行业都是如此,在政策中寻找行业的发展规律,是发现商机、走向成功最有效的一种捷径。一些重大政策的变动,应该引起行业展会主办单位的足够重视。
近些年来,房地产业一直呈现出过热的发展趋势,各类房展热闹非凡。以房展为例,房产政策旨在调整行业的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展会作为一种贸易平台,一方面需要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必然受到行业发展状况的制约。具体讲,如果某项政策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扩大了行业的规模,也必然会带来相关展会的活跃;另一方面,如果某项政策带来了行业内供给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展会上也必将带来参展商和观众结构的调整。
由于这种因果关系,主办方积极关注政策变化,采取“顺政策风向而动”的措施。也就是说,如果政策确实对现实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影响,组展商的招商和观众组织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这其中,会展公司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因为,国内许多大型展会都是由行业协会、贸促会主办或承办的,这些主办单位不但拥有雄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政策最初的接触者,甚至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不过,对于一些只有展览业务的公司而言,对行业政策的关注度仍显不够,也最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
启示:靠近行业政策办展会
举办展览会,需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对行业政策熟透于心。一个真正成功的展览运作者,不仅要了解展览的运作流程,更要了解各个行业的状况,唯有如此,才能策划出好的选题。无论是对于某个展览公司而言,还是对于某个具体的展览项目,政策很多时候代表的就是商机和成功。
警惕导致会展经济“不经济”的六大误区
4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会展财富论坛上,来自南京、银川、上海、株洲、拉萨、合肥6座城市的代表描绘了本地会展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和设想,对此,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丹阳用“震撼”两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感言。沈丹阳说,城市发展会展经济是非常应该的、必要的,这些年来会展经济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导致了会展经济发展中的“不经济”。这种“不经济”造成了资源浪费,造成了目前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规划定位的误区
沈丹阳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会展规划定位主要在于属性的认识上。比如对会展本身的理解,现在提及的会展经济指的是广义的会展,它包括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而在许多城市往往把节庆说成是会展。严格的说,节庆是会展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双重的功能即一部分是会展的概念和内容;再者,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会展经济,也并不是所有的节庆都适合发展会展经济。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没能认识到这一点;盲目地发展会展。为了发展会展经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计成本,导致大量资源浪费。更有甚者错误地以为建了展馆就可以发展会展经济,而忽略了自己是否具备会展优势。除此以外,在会展名城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定位于会展城市,更不是所有的城市只有办展才是发展会展经济,因为会展经济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会议以及与会展相关的运输、搭建、策划等等,可惜的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
场馆建设的误区
据统计,2005年我国展馆已经超过230个,这些展馆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投建或者是以土地置换而建成的。那么,展览场馆一定要政府投建吗?沈丹阳认为,这要看展馆是不是公共产业,因为展馆在一定条件下是公共产品,也可能是私人产品,更有可能是准公共产品。
展馆由谁来建,主要在于这个设施是否存在市场基础,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企业或者市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值得关注的是,场馆建设过分奢华和追求一体化应该引起业内警惕。比如,为了突出标志性建筑很多地方乐意花几百万单独建一个新标志,这种赶时髦讲气派的认识误区,不但对会展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因此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
发展体制的误区
会展业的体制,一直是业内最为敏感的话题。面对以前看似谁都管,其实没人管的议论和抱怨,一些地方政府在宏观体制还不是特别清晰的情况下,已经着力构建体制明确的主管部门。对此,沈丹阳表示担忧,他认为,地方会展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讲究的是有序促进,而不是可以乱来。时下,很多地方会展办或协调办、重大活动办等等机构只钻研自己办展组织展览,这更是一个误区。办展应该由其他的机构,可能由某个部门去办或是走市场化道路跟一些企业合作办,政府更多的是提供公共的服务,提供协调和促进的业务。而现在的会展办要么就盲目办展,要么又办展又做协调服务,本身就是矛盾的。
促进政策的误区
据介绍,目前,全国有三十多个地方的政府出台了关于会展经济的若干意见或者是鼓励政策。很多政府把本地企业作为促进发展的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城市。沈丹阳建议,完全可以把外地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台港澳企业都吸引到本地发展。他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主导办展是一项很重要的促进手段,那是基于十几年前苦于没有市场力量前提下形成的办展格局。如今,很多地方已经有条件跟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办展。在此情况下,政府完全可以尝试淡出。在促进手段上,不一定非得政府拿钱来补贴展会,政府可以在信息服务、培训、提供商机等方面做工作。财政支出补助会展业并不是越多越好。
主导展会的误区
“政府办展就一定要办国际展和专业展吗?”面对现在政府办展贪大求全的想法,沈丹阳呼吁,政府在主导展会方面发挥资源优势。比如,可以适当主导一些面向公众的展览会。诸如杭州的休闲博览会,汽车展、房展、教育展都是面向特定的公众,颇有市场需求。这与中央提倡的扩大内需,促进需求增长的政策都是相吻合。
宣传推介误区
谈到宣传,沈丹阳说,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中央电视台关于一些城市展会的宣传,或者是城市会展环境、形象的广告片。然而,在这些宣传推介中,只要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宣传推介与本地会展经济的直接联系不够紧密,给人的感觉是在宣传整个城市的形象,或者宣传整个城市旅游环境。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一些展会的宣传定位过分提升,表面上看是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殊不知这额外加重了展览会本身的负担。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德国展览业的特点
德国展览业非常发达,市场化运作十分成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展览中心规模大。目前,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方米。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4家在德国。世界前10家营业额最大的展览公司中有5家设在德国。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二)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依然是企业树立形象、发布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及与客户和观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三)国际性和专业性强。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20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德国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
德国展览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展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傲视群雄,不仅是因为德国拥有悠久的博览会传统和一流的展馆基础设施,而且更在于德国展览会举办单位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一)独特的经营模式。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如位于汉诺威的德国最大的展览公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德国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由于德国各级政府将展览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大力支持,德国绝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培育展览品牌。德国行业协会在展览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对展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办展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德国行业协会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没有行业协会的支持,展览公司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因此,德国展览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均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打造行业博览会品牌。行业协会向展览公司提供业内的专业诀窍及其与国内外的联系渠道。另外,德国一些行业协会本身又是知名博览会的主办者。如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通讯和娱乐电子工业协会(gfu)是每两年一届的柏林国际电讯展的主办者,柏林展览公司只是该展的承办单位。法兰克福图书展由德国图书交易协会举办,该协会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租赁展厅。德国制冷和空调技术协会每年轮流在纽伦堡和汉诺威举办国际制冷和空调技术展(IKK)。德国化工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EMA)每年轮流在法兰克福、北京、墨西哥城举办国际化工、环保和生物技术展(ACHEMA)。
(三)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德国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参展商不仅能结识新的客户,而且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客户;二是德国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展览业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德国在国外举办的专业博览会已从1990年的20个增至2004年的164个,其中一半(84个)在亚洲地区。德国展览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有二:一是继续吸引中国企业赴德参展或独立办展;二是投资中国展览企业,将其知名的博览会品牌移植到中国。
(四)举办国际会议,促进会展经济。博览会是行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不仅是促进对外贸易的有效渠道之一,更是企业展示形象、推出新产品和技术的重要场所。博览会期间云集了世界各地的业界精英和客商,是举办国际性会议的最佳时机。因此,承办国际会议已成为德国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览会举办者往往在展会期间举办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结合展览会发布业界动态信息,使之与博览会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既提升博览会的知名度,又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目的。
(五)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务。从展览设计、展台搭建与布置到信息资料、交通、运输、住宿和旅游等服务项目,德国展览会承办方提供的服务均非常到位,特别是在解决博览会期间的停车和交通拥堵问题及吸引企业和专业观众参展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德国展览公司一般在城外的交通枢纽地带建几个大型停车场,展览公司提供车辆免费接送观众,从而避免大量车辆拥入市区;如展览中心位于城外,就在展馆旁边建大型停车场,展览公司还在机场、火车站或市中心设临时车站免费接送参观者;在许多展览城市,观众凭展览会门票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为吸引企业和专业观众参展,德国展览会举办单位给参展企业邀请的客户给予门票优惠,参展企业可预先从展览公司订购门票后寄给客户。
对中国展览业的启示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的中国展览业带来许多启示,值得我国有关方面学习与借鉴。
(一)展览业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效应,可带动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有效手段。各地政府应提高对会展经济的认识,把发展会展经济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及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参照德国展博委员会(AUMA)的模式,尽快成立全国展览行业协会,制定我国展览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协调全国各地展览计划的制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会展内容重复的现象。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树立展览品牌。展览公司应从我国优势行业着手,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和专业特长,精心培育行业展览品牌。
(四)加强与外国展览公司合作,加快对展览人才的培养。当前国际展览市场呈现出采购商赴工厂所在国集中采购的发展趋势,德国展览公司最早洞察出这种趋势,因而加大在中国投资办展的力度,这为我国发展成为亚洲领先的展览市场提供了机遇。我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对展览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对外合作,全面提高展览业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会展业的国际化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据中国贸促会对全国42个主要展览馆举办的1064个展览会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展览会中参展商总量为34万,其中国际参展商3.1万,约占参展商总数的9%;参观总人数1.2亿人次,其中国际参观者人数为55万人次,占参观总人数的0.44%。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
2004年初,商务部公布了《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首次允许“外国投资者可以以外商独资的形式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可以在中国境内主、承办各类经济技术展览会和会议”。2005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专门听取了来自德国汉诺威、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英国励展、香港雅式在内的12家国际著名展览企业的中国公司负责人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意见,这种形式和规模也是第一次。这一切表明,我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扩大开放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在WTO后过渡期采取的扩大开放的措施是坚定不移的。
在推动中外合作、追求会展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学习、借鉴会展业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运作手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是我国会展业国际化的重要课题。主动走出去,参与国外大展,创办自有品牌展览活动,在国际展览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是我国会展业实现国际化必走的一步。出展工作应树立贸易先行、招商并举的观念,继续注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会展业的国际化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城市环境,先进的交通、通讯条件,发达的商贸、金融、旅游、科技、信息等相关产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规体系,都是会展业赖以生存并能持续发展的基础。世界著名的会展城市大多都具备这些条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会展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只有最大限度地与国际展览市场融合,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多地汲取外在的发展能量,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把握主动权。
扩展阅读
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效中国行第247 2024.09.29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国邮政重庆公司降本增效训战辅导 2024.09.12
2024年9月9日–10日,姜上泉导师在中国邮政集团重庆公司训练辅导降本增效系统。重庆邮政90多位财经人员参加了训战辅导。2天降本增效训战辅导,针对邮政速运的经营特点,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效五阶
作者:姜上泉详情
技术降本促进商务降价—降本增效中国行 2024.08.28
2024年8月22日—8月24日,姜上泉导师在北京主讲第24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建材、宇通客车、建龙集团、中国铁路物资股份、中国远大集团、中航物资装备等多家500强企
作者:姜上泉详情
快赢改善消除浪费—降本增效中国行第2 2024.08.22
2024年8月15日—8月17日,姜上泉导师在武夷山主讲第243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方案训战营。来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75位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及经管人员参加了训战。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效系
作者:姜上泉详情
向人效提升要增长—降本增效中国行第2 2024.06.17
2024年6月13日—6月15日,姜上泉导师在广州主讲第238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平安、科达股份、温氏集团、东凌集团、德联集团、德赛科技股份、三七互娱网络科技、湖南郴电
作者:姜上泉详情
开源增收是最好的降本降费—降本增效中 2024.05.27
2024年5月24日—5月26日,姜上泉导师在泉州主讲第23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来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36位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及中高层经管人员参加了3天2夜《利润空间—降本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 1经销商终端建设的基本 58
- 2姜上泉老师人效提升咨 70
- 3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56
- 4中小企业招聘广告的内 27392
- 5姜上泉老师:泉州市精 191
- 6姜上泉老师降本增效咨 14726
- 7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 18588
- 8中国邮政重庆公司降本 263
- 9中航工业Z研究所降本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