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及其应用指南

 173

原则1 — 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他们的顾客,因而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全面地理解顾客对于产品、价格、可依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谋求在顾客和其他受益者(所有者、员工、供方、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之间的平衡。
◆将这些需求和期望传达至整个组织。
◆测定顾客的满意度并为此而努力。
◆管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使得整个组织都能理解顾客以及其他受益者的需求。 ◆对于目标的设定 能够保证将目标直接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关联。 ◆对于运作管理 能够改进组织满足顾客需求的业绩。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保证员工具有满足组织的顾客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原则2 —领导作用
领导者建立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所创造的环境能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努力进取,起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了解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响应。
◆考虑到包括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和社会等所有受益者的需求。
◆明确地提出组织未来的前景。
◆在组织的各个层次树立价值共享和精神道德的典范。 ◆建立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
◆向员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在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方面的自由度。
◆鼓舞、激励和承认员工的贡献。
◆进行开放式的和真诚的相互交流。
◆教育、培训并指导员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推行组织的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组织的未来有明确的前景。
◆对于目标的设定 将组织未来的前景转化为可测量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 通过授权和员工的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具有一支经充分授权、充满激情、信息灵通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
原则3 —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受益。
实施本原则员工要开展的活动:
◆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主动地寻求机会进行改进。
◆主动地寻求机会来加强他们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在团队中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
◆关注为顾客创造价值。
◆对组织的目标不断创新。
◆更好地向顾客和社会展示自己的组织。
◆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
◆作为组织的一名成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员工能够有效地对改进组织的方针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对于目标的设定 员工承担起对组织目标的责任。
◆对于运作管理 员工参与适当的决策活动和对过程的改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岗位更加满意,积极地参与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活动,符合组织的利益。
原则4 — 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对过程给予界定,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识别并测量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根据组织的作用识别过程的界面。
◆评价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果关系以及内部过程与顾客、供方和其他受益者的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冲突。
◆明确地规定对过程进行管理的职责、权限和义务。
◆识别过程内部和外部的顾客、供方和其他受益者。
◆在设计过程时,应考虑过程的步骤、活动、流程、控制措施、培训需求、设备、方法、信息、材料和其他资源,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整个组织利用确定的过程,能够增强结果的可预见性、更好地使用资源、缩短循环时间、降低成本。
◆对于目标的设定 了解过程能力有助于确立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 采用过程的方法,能够以降低成本、避免失误、控制偏差、缩短循环时间、增强对输出的可预见性的方式得到运作的结果。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可降低在人力资源管理(如人员的租用、教育与培训等)过程的成本,能够把这些过程与组织的需要相结合,并造就一支有能力的劳动力队伍。
原则5 — 系统管理
针对制订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通过识别或展开影响既定目标的过程来定义体系。
◆以最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方式建立体系。 ◆理解体系的各个过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通过测量和评价持续地改进体系。
◆在采取行动之前确立关于资源的约束条件。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制订出与组织的作用和过程的输入相关联的全面的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目标的设定 将各个过程的目标与组织的总体目标相关联。
◆对于运作管理 对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广泛的评审,可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适时地进行改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加深对于在实现共同目标方面所起作用和职责的理解,能够减少相互交叉职能间的障碍,改进团队工作。 原则6 —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一个组织永恒的目标。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将持续地对产品、过程和体系进行改进作为组织每一名员工的目标。
◆应用有关改进的理论进行渐进式的改进和突破性的改进。
◆周期性地按照“卓越”的准则进行评价,以识别具有改进的潜力的区域。
◆持续地改进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鼓励预防性的活动。
◆向组织的每一位员工提供有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工具方面教育和培训,如:
━ PDCA循环
━ 解决问题的方法
━ 过程重组
━ 过程创新
◆制订措施和目标,以指导和跟踪改进活动。
◆对任何改进给予承认。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通过对战略和商务策划的持续改进,制订并实现更具竞争力的商务计划。
◆对于目标的设定 设定实际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并提供资源加以实现。
◆对于运作管理 对过程的持续改进涉及组织的员工的参与。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向组织的全体员工提供工具、机会和激励,以改进产品、过程和体系。 原则7 — 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乎逻辑和直观的分析基础上。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对相关的目标值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和信息。 ◆确保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获取性。
◆使用有效的方法分析数据和信息。
◆理解适宜的统计技术的价值。
◆根据逻辑分析的结果以及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根据数据和信息设定的战略方针更加实际、更可能实现。
◆对于目标的设定 利用可比较的数据和信息,可制订出实际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 由过程和体系的业绩所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可导致改进和防止问题的再发生。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对从员工监督、建议等来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可指导人力资源方针的制订。 原则8 — 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识别并选择主要的供方。
◆把与供方的关系建立在兼顾组织和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基础之上。
◆清楚地、开放式地进行交流。
◆共同开发和改进产品和过程。 ◆共同理解顾客的需求。
◆分享信息和对未来的计划。
◆承认供方的改进和成就。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 通过发展与供方的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赢得竞争的优势。 ◆对于目标的设定 通过供方早期的参与,可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 建立和管理与供方的关系,以确保供方能够按时提供可靠的、无缺陷的产品。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对供方的培训和共同改进,发展和增强供方的能力。
 质量管理 及其应用 八项 指南 原则 及其 应用 质量 管理

扩展阅读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早期的经销商几乎都是产品驱动,运营方式就是卖货,盈利方式就是靠卖货赚差价,然后就是多卖货,卖名牌货,卖新产品,卖高端品。理论上来说,终端覆盖率越高,陈列做得越好,促销活动持续不断,货就卖得越多,钱就赚

  作者:潘文富详情


寓言故事: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amp;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

  作者:李文武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3月6日,浙江杰诺电器精益管理项目启动,杰诺电器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等30多位经管人员及降本增效云学院(深圳市财智菁英咨询)3位咨询导师出席了项目启动会。杰诺电器2024年精益管理项目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4年1月23日,浙江立久佳运动器材精益管理第5期项目启动,立久佳董事长、总经理、总监、经理等20多位经管人员及降本增效云学院(深圳市财智菁英咨询)3位咨询导师出席了项目启动会。立久佳运动器材20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