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控制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22K

  下载次数:70

  所需积分:4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论内部控制
论内部控制 出处:学生大 [2003-11-3 14:33] 作者:杨海群 内容提要   解决中国的国营企业问题尚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最本质的问题,即企业的控制 问题。体制改革不是万能的,要紧的是微观机制的改造。我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基本前 提。只在宏观经济范围提控制还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其实 ,变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 跟进和强化,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日 渐成熟。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 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企业能够以内控为有力武器,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五方面开展工作,为实现各项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 标和遵从性目标而自觉奋斗。   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启示我们: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内控与 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我们要呼唤企业的控制意识,理直气壮地强 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实践,人们逾来逾感到强化管理的重要,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才能 加强管理。内部控制的概念被国际同仁所强调,引起了中国金融界,特别是银行界的关 注。自从1997年人民银行发出“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来,各商业银行和 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开展了整章建制的工作。这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新形势 下的内控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项工作又常被误解为仅仅是金融机构的事,生产企业 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认识。其实,所有制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 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中国国营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其 内部控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中国企 业界的迫切任务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对部分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原则的分析,阐明内控的内涵及其与管理和内 部审计(稽核)的关系,分析内控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以便促使经营管理者加强有 效控制。 一、转变观念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进行市场竞争的必要 条件,也是金融机构向商业化金融机构演变的基本前提。   1.体制改革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近二十年来,举国上下议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改革 了。“以改革带动发展”也被一些地方当作战略口号指导各项工作。我们一直批评计划经 济制度管得太严太死,却淡漠了经济活动内部的至关重要的控制机制,特别是微观领域 的经济单元(包括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的自我控制意识逐渐淡化。且不说国际理论界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尚未休止,倒是应该指出,并非一切进步都只是靠了改革才 取得的。如果政治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控制不是同改革并驾齐驱,中国的局面远不会象 今天这样好。许多问题的解决又是改革本身力所未能及的。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国营企 业的经营管理。是我们对企业改革重视得不够吗?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不知 为改善企业倾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吗?从利改税到企业转制 ,从破产兼并到减员增效,各项法规和措施层出不穷。为什么许多企业始终建立不起自 我约束的机制?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也就是不能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显然,只在 宏观经济范围提控制还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其实,体制改 革不是万能的,变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   2.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内部控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内涵,尽管其中的某 些内容会有一致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控制模式为实现国家计划服务。由 于国家计划规避了大部分市场风险,国营企业的控制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现 在,企业的控制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新的形势下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 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 不必考虑是否先进。这就混淆了不同性质经济中的企业在服务对象和控制方式上的不同 。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 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不论是维持传统 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都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   3.转变对内控目的的认识:搞清内控的含义,并理解内控的目的,对经营管理和内 审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内部控制的概念经过了由“部分控制论”向“全部控制论”的发展 。“部分控制论”认为内控包括:1)经济业务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或者,2)内部牵制 (会计)和内部审计两部分。这种认识的一个缺陷是,内控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 政、业务管理无关。“全部控制论”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控制内容已超越会计和财务范 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   内控目的论的发展也经过了下述阶段:1)“三目的论”认为,内控是为了保护单位的 财产,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2)“四目的论”认为,内控除了 保全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执行管理政策,提高经营效益 和效率。   上述发展的启示在于,对内控的检查评价应有别于传统的思路,并且目的要明确和 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4.跟上国际内控研究的步伐: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仰仗于微观机 制的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 趋向合理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是资金的供给者如何采取措施,确保其投资取得回报 。强化内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它们从 不同的角度剖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趋于一致 的政策和建议。其中尤以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内控 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又在这些先进模式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于199 8年提出了建设银行内控系统框架的十三项原则。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大量的 非金融性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许多失控的教训表明,跟上国际内控研究和发展的 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内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内控的内涵才能明确如何强 化内控。   1.准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会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内控理论试图提出能被普遍接受的内控定义,以便满足不同单位的需要。美国审计 权威机构COSO(1994)的定义是: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 计这一过程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 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照各国的有关理论,在内控定义中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 级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组织中的所有各级人员都必须参加内控过程,对内控产生影响 。巴塞尔委员会把内控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 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 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表1 关于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的表述   COSO 的内控目标 Basle 的内控目标 1 经营的效果和效率 操作性目标:各种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2 财会报告的可靠性 信息性目标:财务和管理目标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 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遵从性目标: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资料来源:美国COSO(199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   这三大目标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显然,内控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 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 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此外,公司或银行 不能为实现经营性目而不遵从法规,也不能为实现遵从性目标或操作性目标而违反财务 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是一种“全部控制论”的概念。良好的内控系统应能够确保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 上述内控定义说明:   1)内控是一种程序,它意味着向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   2)内控是用来取得一种或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   3)内控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政策、守则或表格;   4)只能期待内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内控的明确而科学的定义为各种单位提供了比较一致的标准,以便各单位能够评价 其控制系统和决定如何加强控制。经营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应该参照有关法规和实施细 则,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认真考察被检查单位的内控系统,看其是否合理地确保了这 些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总是可以从内控的某些方面找出问题的。一家银行或公司内 控抓得好不好,可以从上述三大目标加以总体考核:它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合理 地确保了他们理解该单位实现其操作性目标的程度?它的财务报告和各项管理信息是不 是可靠、完整和及时地被草拟和提供了?它的各项活动是否遵从了现行的法律和规章制 度?这些方向性的标准无疑是对一个单位比较有力的鞭策。细化这些标准,对内控的深 入考核更有益处。   由此可见,审计部门以往所提的“合规性审计(稽核)”、“效益性审计(稽核)”和 帐务检查等等都属于专项审计,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审计(稽核)工作的重心应当转 向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再监督,而对内控的检查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审计思路,其目的要明 确和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2.从总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重要的是,现代内控理论赋予了内控广范的 职能,把内控置于很高的层面上,从而强化了内控的作用。1994年COSO认为内部控制涵 盖了五大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 审。而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则在控制环境中强调了管理层的督促(oversight)和控制文 化;在风险评估方面将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并举;在控制活动方面又突出了职责分 离的重要性;该委员会特别对信息与交流作了更多的解释;除了监督评审活动之外,还 把缺陷的纠正这种被COSO认为并非内控的活动也归纳为内控活动。巴塞尔委员会还在上 述内控的五大组成部分之外,增加了监管当局对内控的检查和评价,把它作为内控的另 一不可忽视的内容。 表2 关于内部控制的五大组成部分的表述 # COSO的分析 Basle的分析 1 控制活动 管理层的督促与控制文化 2 风险评估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 4 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交流 5 监督评审 监督评审活动与缺陷的纠正   资料来源:同上。   不论是COSO还是巴塞尔委员会都跳出了传统的平面式的简单思维方式,而把内控视 为多维立体的空间,促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控制和控制对象,分析解决管理控制中存 在的复杂问题。其中还引出了“全息论”的概念:这五大组成部分和三大目标是紧密相联 的,就象一个人体的细胞包含了人体的各种信息那样,一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机构、一 项业务或一位成员都包含或反映出该组织中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等各种信息。   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现代内控理论对内控日臻完 善的描述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人们能够以内控为有力 武器,为实现三大目标自觉奋斗。   3.全面理解内控五大组成部分的内容:内控已经被COSO从理论上分析成为下述完整 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并且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同和发展。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 。它奠定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特别是人的控制觉悟,还 反映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生产性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对内控的要求。   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员工能力、管理哲学与 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层要充分说明内控 的完整性;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 态度...
论内部控制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