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 内容提要 本报告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的现实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中国上市公 司过度融资产生的内在原因和过度融资程度,及其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以及股市基本功 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证监会为解决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而制定的融资限制性政策的 整体及微观效果。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控股股东为了转移上市公司资产,会造成上市公司过度融资。 (2)股权分置导致了上市公司更大规模的过度融资。 (3)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过度融资程度至少为9.41%以上,其中过度融资规模超过10 00万元的285家公司平均过度融资程度达到了54.33%左右,平均过度融资规模为3.08亿元 。 (4)过度融资导致上市公司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及股权融资偏好。 (5)利用融资限制性政策来解决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虽然在整体上有效,但在 微观层面无效。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解决股权分置是融资规模市场化改革的前提。 (2)尽快解决股权分置。 (3)当股权分置未得到解决时,应实施类别股东表决机制和更严格的融资限制性政 策。 目 录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过度融资 2.1. 非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程度 2.2.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程度 2.3. 结论:股权分置导致了上市公司更大规模的过度融资 3. 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统计描述及分析 3.1. 过度融资的衡量指标 3.2. 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状况 4. 过度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对股票市场的危害 4.1. 过度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4.2. 过度融资对股票市场的危害 5. 融资限制性政策降低过度融资程度的效果 5.1. 融资限制性政策的整体效果 5.2. 融资限制性政策的微观效果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1.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与上市公司融资相关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如 上市公司在融资之前出现的盈余管理、编造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相互担保融资形成担保 圈等问题;在融资后出现的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募集资金闲置、将募集资金转移至控股 股东等问题[1]。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和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相关。 本文对过度融资的定义如下:如果一个项目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正的净现值,那么为这 个项目的融资即被视为过度融资。过度融资明显违背了公司价值最大化标准,并逐步丧 失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功能,这将动摇中国股市存在的基础。本研究将结 合隧道效应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现实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中国上市 公司过度融资产生的内在原因以及融资限制性政策实施的效果。 1.2国内外相关研究 自Jensen和Meckling(1976)从研究不同利益主体在契约关系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入 手建立起代理理论以来,公司融资行为的研究领域就突破了以往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框架 。最近二十年,在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该冲突对公司股利分配和资本结构等方 面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认为,控股股东(Controlling shareholder)和小股东(Minority shareholders)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公司融资行为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 主要原因。 在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利益冲突的研究方面,Demsetz(1985)、La Porta et al.(1997,1998,1999)、McConnell 和Servaes(1990)、Mikkelson 和 Partch(1989)、Morck等人(1988)认为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 控股股东可能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Shleifer 和 Vishny(1997)以及Pagano 和 Roel(1998)指出,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通过侵害小股东利益来 获取私利。Johnson等(2000)把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将底层公司的资金通 过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方式转移到控股股东手中,从而 使底层公司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称为“隧道效应(tunneling)”。[2] 从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利益冲突的角度[3],李迅雷等(2000)指出了这两类股东之间 的利益冲突,郑祖玄等(2004)指出控股股东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获得股权增值 收益,刘俏、陆洲(2004)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在控制股东谋求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其 盈余管理和公司资源“隧道效应”的相关性。何卫东(2004)指出上市公司本着为非流通 股东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润的目的而进行融资,但未能揭示其具体原理,也未能指出证 监会制定上市公司融资限制性政策的原因。 尽管近年来国内对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非常关注,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的各种看法 和争论也时时见诸报端,但真正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则几乎没有,以至于现有研究 未能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提供可信的解释。部分原因是因为股权分置的特殊性使得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与国外上市公司截然不同;部分是因为过度融资的 市场表现较多[4],较难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内在规律。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想解答 如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会更大程度地利用隧道效应侵 害小股东利益;(2)为什么不能让上市公司自主决定融资行为,而需要证监会制定的上 市公司融资限制性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利用模型研究股权分置所导致的 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第三部分对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状况进行描述,第四部分 研究过度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对股票市场的危害,第五部分研究证监会融资限制性 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2.股权分置背景下的过度融资 本部分研究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方面的利润函数,分析上市公司何种融资 行为能够实现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从结果来看,由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定价方式的 不同,与不存在股权分置的情况相比,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从上市公司通过隧道效 应转移更多的资产。为了扩大控股股东可转移资产的数量,上市公司将进行过度融资。 2.1非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程度 首先,通过模型来刻画不存在股权分置情况下,控股股东通过隧道效应侵占公司资 产的最优解。 假设1:A0是公司的总资产, V0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的负债D是有抵押或者有担保的无风险债务。[pic]是流 通股的市净率,因此存在下式: [pic] (1) 资产被转移出公司后,公司股票市场价值的损失将通过市净率而放大。考虑到假设 1中,公司负债均是无风险债务,因此市场价值的损失全部表现为股价的下跌,即损失全 部由股东来承担。 假设2:A是通过隧道效应转移出公司的资产。V是股东的损失额。公司具有规模不变 的生产函数且是共同知识,因此当资产被转移后,市场并不改变对公司剩余资产盈利能 力的评价。故存在: [pic] (2) 假设3:具有控制权的控股股东占有全部股权的比例为[pic],0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 内容提要 本报告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的现实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中国上市公 司过度融资产生的内在原因和过度融资程度,及其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以及股市基本功 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证监会为解决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而制定的融资限制性政策的 整体及微观效果。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控股股东为了转移上市公司资产,会造成上市公司过度融资。 (2)股权分置导致了上市公司更大规模的过度融资。 (3)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过度融资程度至少为9.41%以上,其中过度融资规模超过10 00万元的285家公司平均过度融资程度达到了54.33%左右,平均过度融资规模为3.08亿元 。 (4)过度融资导致上市公司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及股权融资偏好。 (5)利用融资限制性政策来解决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虽然在整体上有效,但在 微观层面无效。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解决股权分置是融资规模市场化改革的前提。 (2)尽快解决股权分置。 (3)当股权分置未得到解决时,应实施类别股东表决机制和更严格的融资限制性政 策。 目 录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过度融资 2.1. 非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程度 2.2.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程度 2.3. 结论:股权分置导致了上市公司更大规模的过度融资 3. 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统计描述及分析 3.1. 过度融资的衡量指标 3.2. 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状况 4. 过度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对股票市场的危害 4.1. 过度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4.2. 过度融资对股票市场的危害 5. 融资限制性政策降低过度融资程度的效果 5.1. 融资限制性政策的整体效果 5.2. 融资限制性政策的微观效果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1.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与上市公司融资相关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如 上市公司在融资之前出现的盈余管理、编造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相互担保融资形成担保 圈等问题;在融资后出现的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募集资金闲置、将募集资金转移至控股 股东等问题[1]。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和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相关。 本文对过度融资的定义如下:如果一个项目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正的净现值,那么为这 个项目的融资即被视为过度融资。过度融资明显违背了公司价值最大化标准,并逐步丧 失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功能,这将动摇中国股市存在的基础。本研究将结 合隧道效应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现实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中国上市 公司过度融资产生的内在原因以及融资限制性政策实施的效果。 1.2国内外相关研究 自Jensen和Meckling(1976)从研究不同利益主体在契约关系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入 手建立起代理理论以来,公司融资行为的研究领域就突破了以往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框架 。最近二十年,在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该冲突对公司股利分配和资本结构等方 面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认为,控股股东(Controlling shareholder)和小股东(Minority shareholders)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公司融资行为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 主要原因。 在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利益冲突的研究方面,Demsetz(1985)、La Porta et al.(1997,1998,1999)、McConnell 和Servaes(1990)、Mikkelson 和 Partch(1989)、Morck等人(1988)认为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 控股股东可能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Shleifer 和 Vishny(1997)以及Pagano 和 Roel(1998)指出,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通过侵害小股东利益来 获取私利。Johnson等(2000)把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将底层公司的资金通 过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方式转移到控股股东手中,从而 使底层公司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称为“隧道效应(tunneling)”。[2] 从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利益冲突的角度[3],李迅雷等(2000)指出了这两类股东之间 的利益冲突,郑祖玄等(2004)指出控股股东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获得股权增值 收益,刘俏、陆洲(2004)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在控制股东谋求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其 盈余管理和公司资源“隧道效应”的相关性。何卫东(2004)指出上市公司本着为非流通 股东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润的目的而进行融资,但未能揭示其具体原理,也未能指出证 监会制定上市公司融资限制性政策的原因。 尽管近年来国内对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非常关注,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的各种看法 和争论也时时见诸报端,但真正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则几乎没有,以至于现有研究 未能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提供可信的解释。部分原因是因为股权分置的特殊性使得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与国外上市公司截然不同;部分是因为过度融资的 市场表现较多[4],较难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内在规律。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想解答 如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会更大程度地利用隧道效应侵 害小股东利益;(2)为什么不能让上市公司自主决定融资行为,而需要证监会制定的上 市公司融资限制性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利用模型研究股权分置所导致的 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第三部分对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状况进行描述,第四部分 研究过度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对股票市场的危害,第五部分研究证监会融资限制性 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2.股权分置背景下的过度融资 本部分研究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方面的利润函数,分析上市公司何种融资 行为能够实现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从结果来看,由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定价方式的 不同,与不存在股权分置的情况相比,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从上市公司通过隧道效 应转移更多的资产。为了扩大控股股东可转移资产的数量,上市公司将进行过度融资。 2.1非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程度 首先,通过模型来刻画不存在股权分置情况下,控股股东通过隧道效应侵占公司资 产的最优解。 假设1:A0是公司的总资产, V0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的负债D是有抵押或者有担保的无风险债务。[pic]是流 通股的市净率,因此存在下式: [pic] (1) 资产被转移出公司后,公司股票市场价值的损失将通过市净率而放大。考虑到假设 1中,公司负债均是无风险债务,因此市场价值的损失全部表现为股价的下跌,即损失全 部由股东来承担。 假设2:A是通过隧道效应转移出公司的资产。V是股东的损失额。公司具有规模不变 的生产函数且是共同知识,因此当资产被转移后,市场并不改变对公司剩余资产盈利能 力的评价。故存在: [pic] (2) 假设3:具有控制权的控股股东占有全部股权的比例为[pic],0
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 1暗促-酒店玫瑰静悄悄地开 421
- 2终端陈列十五大原则 421
- 3专业广告运作模式 376
- 4****主营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408
- 5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423
- 6主顾开拓 537
- 7主动推进的客户服务 373
- 8专业媒体策划与购买 404
- 9中远电视广告CF 478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