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2001年春季)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经济形势分析(2001年春季)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力求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1]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课题组[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抓住了“刺激内需”这一宏观调控的主题,实施了 以“政府主导型”投资为主要标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配套的金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 策。从1999年第四季度起,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要转机,突出表现在,内需回暖 、出口强劲反弹、引进外资得到恢复性增长,并且,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加快,就业有 所扩大。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8%这一相当高的增长率,标志着连续三 年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政策目标基本实现。2000年中国经 济的全面回升,也有国际经济环境相对改善等因素。 但是,在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国际上,存在着诸多 经济“变数”,就此而言,使我国经济能得以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还须进一步加以巩固。 在2001年,我们要特别注意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以合理、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力求 具有较高经济增长率的稳健发展。 一、美国经济增速急剧下降,中国出口增长将受抑制 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2000年达到44%左 右(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3%)。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 视的重要因素。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美国经济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2%,欧盟占20%, 日本占8%。其中,美国则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 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呈现持续低迷状态。虽然在1999~2000年间曾出 现过明显反弹,但随着美国经济自2000年第四季度起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世界经济的 增长步伐又开始放慢。全球性的“紧缩”态势在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改观。 美国经济经历了近十年的连续增长。但在2000年,情况突变:经济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 5.6%骤然下降至四季度的1.4%,成为5年多来的最低增幅;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挫;失 业率明显上升。美国的制造业,已连续6个月收缩,2001年1月份,降到了1991年以来 的最低水平。2001年第一季度,道琼斯工业指数跌破万点大关,纳斯达克指数也跌破20 00点心理防线。至今,美联储已三次大幅调低利率,但从当前的形势看,估计2001年的 美国GDP增长会降到2%以下。 尽管欧盟经济近两年来总体运行较为平稳,经济增长率大约保持在3%。但美国经济增 长率的滑坡,肯定会波及欧元区。至于日本,2000年刚刚出现的经济缓慢复苏的势头, 在2001年第一季度,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已经遭受明显挫折,2001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 肯定不会超过1%。 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滑坡。 2000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21%,居于第1位。期间,美国经济增长率 由第二季度的5.6%降至第四季度1.4%,相应地,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也由去年6月份的4 5%降至12月份的8.5%,两者表现出了较强的同步性变化特征。从我国货物出口结构看 (见表1),目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占84%。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向美国出口所 占的比重,从1998年起已超过向香港的出口,而居首位。 表1 中国货物出口结构(%) | |中国货物出口结|初级制品出口国别结构 |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别结构| | |构 | | | | |初级品|工业制 |香港 |日本 |美国 |其他 |香港 |日本 |美国 |其他 | | | |品 | | | | | | | | | |199|24.7 |75.3 |25.2 |25.9 |9.1 |39.8 |52.3 |9.4 |11.2 |27.1 | |2 | | | | | | | | | | | |199|23.0 |77.0 |16.8 |27.1 |11.9 |44.2 |26.6 |14.2 |21.8 |37.4 | |3 | | | | | | | | | | | |199|21.9 |78.1 |19.2 |24.4 |11.5 |44.9 |28.9 |15.5 |20.4 |35.2 | |4 | | | | | | | | | | | |199|22.1 |77.9 |18.0 |23.8 |10.6 |47.6 |25.6 |17.8 |18.9 |37.8 | |5 | | | | | | | | | | | |199|21.6 |78.4 |14.7 |25.6 |10.9 |48.9 |23.4 |18.6 |20.1 |37.9 | |6 | | | | | | | | | | | |199|19.2 |80.8 |15.3 |21.6 |13.1 |50.0 |25.4 |15.9 |20.1 |38.5 | |7 | | | | | | | | | | | |199|17.4 |82.6 |16.4 |21.1 |12.6 |49.9 |14.4 |14.9 |23.0 |47.7 | |8 | | | | | | | | | | | |199|15.9 |84.1 |15.1 |21.3 |13.0 |50.6 |19.6 |15.5 |23.6 |41.3 | |9 | | | | | | | | | | | 资料来源:由海关总署提供的有关资料测算。 在美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速的急剧下降,会造成 中国出口增长的滑坡,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2001年1~2月份,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增长率为11.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2. 3个百分点。期间,中国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增幅比上年第四季度降低1.1个百 分点;累计净出口2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 我们预计,2001年我国的出口增长,将达不到10%。同时,进口的增长,也将相应地有较 大幅度的回落。 二、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发挥效应,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将有所加速 中国政府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方针已近三年,这一政策的效应已经明显 凸现。200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5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计及价 格水平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也扭转了1999年增速回落较多的局面 ,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00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 .3%。其中,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扭转了前几年增幅持续下降的局面,其增幅 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全社会投资增幅。 进入2001年,我国的消费市场继续保持了稳中趋旺的势头。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为6379.9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5.1个百分点。尽管一季度消费 市场的旺销,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的原因,也有因国家将要禁用购物卷(卡)而致使 持购物卷(卡)提前集中消费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中国2000年较好的经济形势,使居 民的消费信心增强,起到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2001年,在中国政府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总方针的政策下,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增长率将可能比2000年增加1~2个百分点。 2001年,中国投资仍将呈现加速增长势头。1~2月份,国有及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 上年同期增长16.7%,同比增幅提高8.1个百分点。就结构看,增速上升最明显的是“其 他投资”,由上年的下降1.3%上升为增长25%;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1.4%,增幅比上年 提高5.3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2.6%,增幅提高9.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 增长23%,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同比增长40.2%,东 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5.8%和15.9%。一方面,200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仍在继续,另一方面,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西部开发进入实施阶段,西部投资的大幅增长将对全国投资的资长起重要的拉动作用。 另外,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比上年明显见好,1~2月份,合同利用外资92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1%和24.2%。利用外资形势的进一 步好转,也会对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生有利影响。 预计200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将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这 一变化,将成为中国2001年宏观经济向好运行的主要支撑点。 三、努力缓解外部压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一)充分认识内需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坚持扩大内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 的大国,要发展经济,主要的只能是依靠我们自己。我们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 外市场的同时,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因为,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毕竟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从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消费与投资的增长,除1994、1997年 外,两者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在90%以上(见表2)。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贸易 顺差额呈现下降趋势,在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则显得更 加重要。 表2 中国GDP的增长及各需求因素的贡献(%) | |GDP名 |贡献率 |GDP实 |贡献率 | | |义 | |际 | | | |增长率|消费 |资本形 |净出口 |增长率|消费 |资本形 |净出口 | | | | |成 | | | |成 | | |1991 |16.2 |60.1 |36.2 |3.6 |9.2 |61.0 |35.1 |3.9 | |1992 |21.5 |61.2 |46.2 |-7.5 |14.2 |78.7 |29.9 |-8.6 | |1993 |33.4 |49.0 |62.1 |-11.1 |13.5 |59.0 |62.7 |-21.7 | |1994 |35.3 |54.3 |35.0 |10.8 |12.6 |46.9 |31.4 |21.6 | |1995 |25.3 |57.9 |39.1 |3.1 |10.5 |18.9 |71.4 |9.6 | |1996 |16.8 |64.9 |30.5 |4.7 |9.6 |58.5 |34.4 |7.1 | |1997 |9.6 |54.5 |24.2 |21.3 |8.8 |48.6 |25.4 |26.0 | |1998 |5.5 |68.8 |26.5 |4.7 |7.8 |37.7 |62.8 |-0.4 | |1999 |4.3 |95.7 |27.7 |-23.4 |7.1 |98.2 |19.9 |-18.1 | |2000 |8.5 |63.3 |40.4 |-3.6 |8.0 |88.3 |17.7 |-5.9 | 资料来源:由世界银行提供的有关资料测算。 近3年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有效地扭转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但 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200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尽管政府投资 出力不小,但集体及其他投资未能“紧紧”跟进,全年未达到10%的预期目标。消费品市 场虽有回暖,但广大农村市场启动缓慢。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主要是 住房、服务等“调价”式价格上涨拉动,以及受石油等进口商品涨价的影响,并不是真正 的需求拉动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这种局面不改变,将随时动摇我国经济增长回升的基 础。 坚持扩大内需,既是扬我大国经济优势之长,也是我们应付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背景需 采取的明智对策。中国拥有近13亿人口,国内需求市场的潜力相当大,这是中国经济作 为大国经济所最具优势的特征,也是令外商最为看好之处。亚洲经济虽然已经步入复苏 ,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原油价格动荡,国际汇市、股市大起大落等,都增添了全球经 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也有所 下降,但国民经济运行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消费需求与 投资需求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国民经济的生产总量(GDP),取决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可 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因而,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 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就政策而言,当前,必须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健而适度扩张(或中立)的 货币政策。 (二)进一步刺激内需的若干方面 从总需求的构成看,消费是其主要部分,占GDP的60%左右。刺激消费,应该摆到更突出 的位置。刺激消费,主要需增加居民收入,以及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能有良好的预 期。在农村,要坚持并加快税费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城市,则需加快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进程,清理、调整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限制政策,并完善相应的消费环 境。如,尽快出台鼓励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清除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加 快培育住房二级市场,彻底落实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进行住房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排除构成住房不合理价格的诸多因素;下大力气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市 场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 刺激内需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储蓄向消费与投资的转化。当前中国金融领域中的一个 显著特点是高储蓄,但是,居民储蓄存款没能更好地“顺利”转化为投资。虽然居民储蓄 存...
经济形势分析(2001年春季)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力求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1]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课题组[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抓住了“刺激内需”这一宏观调控的主题,实施了 以“政府主导型”投资为主要标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配套的金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 策。从1999年第四季度起,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要转机,突出表现在,内需回暖 、出口强劲反弹、引进外资得到恢复性增长,并且,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加快,就业有 所扩大。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8%这一相当高的增长率,标志着连续三 年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政策目标基本实现。2000年中国经 济的全面回升,也有国际经济环境相对改善等因素。 但是,在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国际上,存在着诸多 经济“变数”,就此而言,使我国经济能得以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还须进一步加以巩固。 在2001年,我们要特别注意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以合理、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力求 具有较高经济增长率的稳健发展。 一、美国经济增速急剧下降,中国出口增长将受抑制 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2000年达到44%左 右(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3%)。世界经济的运行态势,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 视的重要因素。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美国经济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2%,欧盟占20%, 日本占8%。其中,美国则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 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呈现持续低迷状态。虽然在1999~2000年间曾出 现过明显反弹,但随着美国经济自2000年第四季度起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世界经济的 增长步伐又开始放慢。全球性的“紧缩”态势在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改观。 美国经济经历了近十年的连续增长。但在2000年,情况突变:经济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 5.6%骤然下降至四季度的1.4%,成为5年多来的最低增幅;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挫;失 业率明显上升。美国的制造业,已连续6个月收缩,2001年1月份,降到了1991年以来 的最低水平。2001年第一季度,道琼斯工业指数跌破万点大关,纳斯达克指数也跌破20 00点心理防线。至今,美联储已三次大幅调低利率,但从当前的形势看,估计2001年的 美国GDP增长会降到2%以下。 尽管欧盟经济近两年来总体运行较为平稳,经济增长率大约保持在3%。但美国经济增 长率的滑坡,肯定会波及欧元区。至于日本,2000年刚刚出现的经济缓慢复苏的势头, 在2001年第一季度,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已经遭受明显挫折,2001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 肯定不会超过1%。 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滑坡。 2000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21%,居于第1位。期间,美国经济增长率 由第二季度的5.6%降至第四季度1.4%,相应地,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也由去年6月份的4 5%降至12月份的8.5%,两者表现出了较强的同步性变化特征。从我国货物出口结构看 (见表1),目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占84%。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向美国出口所 占的比重,从1998年起已超过向香港的出口,而居首位。 表1 中国货物出口结构(%) | |中国货物出口结|初级制品出口国别结构 |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别结构| | |构 | | | | |初级品|工业制 |香港 |日本 |美国 |其他 |香港 |日本 |美国 |其他 | | | |品 | | | | | | | | | |199|24.7 |75.3 |25.2 |25.9 |9.1 |39.8 |52.3 |9.4 |11.2 |27.1 | |2 | | | | | | | | | | | |199|23.0 |77.0 |16.8 |27.1 |11.9 |44.2 |26.6 |14.2 |21.8 |37.4 | |3 | | | | | | | | | | | |199|21.9 |78.1 |19.2 |24.4 |11.5 |44.9 |28.9 |15.5 |20.4 |35.2 | |4 | | | | | | | | | | | |199|22.1 |77.9 |18.0 |23.8 |10.6 |47.6 |25.6 |17.8 |18.9 |37.8 | |5 | | | | | | | | | | | |199|21.6 |78.4 |14.7 |25.6 |10.9 |48.9 |23.4 |18.6 |20.1 |37.9 | |6 | | | | | | | | | | | |199|19.2 |80.8 |15.3 |21.6 |13.1 |50.0 |25.4 |15.9 |20.1 |38.5 | |7 | | | | | | | | | | | |199|17.4 |82.6 |16.4 |21.1 |12.6 |49.9 |14.4 |14.9 |23.0 |47.7 | |8 | | | | | | | | | | | |199|15.9 |84.1 |15.1 |21.3 |13.0 |50.6 |19.6 |15.5 |23.6 |41.3 | |9 | | | | | | | | | | | 资料来源:由海关总署提供的有关资料测算。 在美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速的急剧下降,会造成 中国出口增长的滑坡,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2001年1~2月份,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增长率为11.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2. 3个百分点。期间,中国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增幅比上年第四季度降低1.1个百 分点;累计净出口2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 我们预计,2001年我国的出口增长,将达不到10%。同时,进口的增长,也将相应地有较 大幅度的回落。 二、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发挥效应,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将有所加速 中国政府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方针已近三年,这一政策的效应已经明显 凸现。200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5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计及价 格水平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也扭转了1999年增速回落较多的局面 ,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00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 .3%。其中,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扭转了前几年增幅持续下降的局面,其增幅 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全社会投资增幅。 进入2001年,我国的消费市场继续保持了稳中趋旺的势头。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为6379.9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5.1个百分点。尽管一季度消费 市场的旺销,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的原因,也有因国家将要禁用购物卷(卡)而致使 持购物卷(卡)提前集中消费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中国2000年较好的经济形势,使居 民的消费信心增强,起到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2001年,在中国政府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总方针的政策下,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增长率将可能比2000年增加1~2个百分点。 2001年,中国投资仍将呈现加速增长势头。1~2月份,国有及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比 上年同期增长16.7%,同比增幅提高8.1个百分点。就结构看,增速上升最明显的是“其 他投资”,由上年的下降1.3%上升为增长25%;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1.4%,增幅比上年 提高5.3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2.6%,增幅提高9.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 增长23%,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同比增长40.2%,东 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5.8%和15.9%。一方面,200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仍在继续,另一方面,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西部开发进入实施阶段,西部投资的大幅增长将对全国投资的资长起重要的拉动作用。 另外,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比上年明显见好,1~2月份,合同利用外资92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1%和24.2%。利用外资形势的进一 步好转,也会对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生有利影响。 预计200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将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这 一变化,将成为中国2001年宏观经济向好运行的主要支撑点。 三、努力缓解外部压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一)充分认识内需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坚持扩大内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 的大国,要发展经济,主要的只能是依靠我们自己。我们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 外市场的同时,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因为,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毕竟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从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消费与投资的增长,除1994、1997年 外,两者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在90%以上(见表2)。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贸易 顺差额呈现下降趋势,在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则显得更 加重要。 表2 中国GDP的增长及各需求因素的贡献(%) | |GDP名 |贡献率 |GDP实 |贡献率 | | |义 | |际 | | | |增长率|消费 |资本形 |净出口 |增长率|消费 |资本形 |净出口 | | | | |成 | | | |成 | | |1991 |16.2 |60.1 |36.2 |3.6 |9.2 |61.0 |35.1 |3.9 | |1992 |21.5 |61.2 |46.2 |-7.5 |14.2 |78.7 |29.9 |-8.6 | |1993 |33.4 |49.0 |62.1 |-11.1 |13.5 |59.0 |62.7 |-21.7 | |1994 |35.3 |54.3 |35.0 |10.8 |12.6 |46.9 |31.4 |21.6 | |1995 |25.3 |57.9 |39.1 |3.1 |10.5 |18.9 |71.4 |9.6 | |1996 |16.8 |64.9 |30.5 |4.7 |9.6 |58.5 |34.4 |7.1 | |1997 |9.6 |54.5 |24.2 |21.3 |8.8 |48.6 |25.4 |26.0 | |1998 |5.5 |68.8 |26.5 |4.7 |7.8 |37.7 |62.8 |-0.4 | |1999 |4.3 |95.7 |27.7 |-23.4 |7.1 |98.2 |19.9 |-18.1 | |2000 |8.5 |63.3 |40.4 |-3.6 |8.0 |88.3 |17.7 |-5.9 | 资料来源:由世界银行提供的有关资料测算。 近3年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有效地扭转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但 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200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尽管政府投资 出力不小,但集体及其他投资未能“紧紧”跟进,全年未达到10%的预期目标。消费品市 场虽有回暖,但广大农村市场启动缓慢。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主要是 住房、服务等“调价”式价格上涨拉动,以及受石油等进口商品涨价的影响,并不是真正 的需求拉动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这种局面不改变,将随时动摇我国经济增长回升的基 础。 坚持扩大内需,既是扬我大国经济优势之长,也是我们应付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背景需 采取的明智对策。中国拥有近13亿人口,国内需求市场的潜力相当大,这是中国经济作 为大国经济所最具优势的特征,也是令外商最为看好之处。亚洲经济虽然已经步入复苏 ,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原油价格动荡,国际汇市、股市大起大落等,都增添了全球经 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也有所 下降,但国民经济运行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消费需求与 投资需求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国民经济的生产总量(GDP),取决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可 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因而,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 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就政策而言,当前,必须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健而适度扩张(或中立)的 货币政策。 (二)进一步刺激内需的若干方面 从总需求的构成看,消费是其主要部分,占GDP的60%左右。刺激消费,应该摆到更突出 的位置。刺激消费,主要需增加居民收入,以及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能有良好的预 期。在农村,要坚持并加快税费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城市,则需加快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进程,清理、调整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限制政策,并完善相应的消费环 境。如,尽快出台鼓励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清除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加 快培育住房二级市场,彻底落实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进行住房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排除构成住房不合理价格的诸多因素;下大力气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市 场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 刺激内需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储蓄向消费与投资的转化。当前中国金融领域中的一个 显著特点是高储蓄,但是,居民储蓄存款没能更好地“顺利”转化为投资。虽然居民储蓄 存...
经济形势分析(2001年春季)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 1暗促-酒店玫瑰静悄悄地开 400
- 2终端陈列十五大原则 404
- 3专业广告运作模式 361
- 4****主营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394
- 5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410
- 6主顾开拓 514
- 7主动推进的客户服务 359
- 8专业媒体策划与购买 388
- 9中远电视广告CF 443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