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思想7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软件工程思想7
第七章 测试与改错 编程大师说:“任何一个程序,无论它多么小,总存在着错误。” 初学者不相信大师的话,他问:“如果一个程序小得只执行一个简单的功能,那会怎样 ?” “这样的一个程序没有意义,”大师说,“但如果这样的程序存在的话,操作系统最后将 失效,产生一个错误。” 但初学者不满足,他问:“如果操作系统不失效,那么会怎样?” “没有不失效的操作系统,”大师说,“但如果这样的操作系统存在的话,硬件最后将失 效,产生一个错误。” 初学者仍不满足,再问:“如果硬件不失效,那么会怎样?” 大师长叹一声道:“没有不失效的硬件。但如果这样的硬件存在的话,用户就会想让那 个程序做一件不同的事,这件事也是一个错误。” 没有错误的程序世间难求。[James 1999] 错误是一种严重的程序缺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并期望通过改 错来把缺陷统统消灭,以期提高软件的质量。但关于测试与改错实在没有什么高明的方 法值得大书特书,也不能表现出程序员的聪明才智。相反地,它们带来了更多的牢骚与 痛苦。因此在教学和开发实践中,测试与改错总是被当作万般无奈的工作踢到角落里。 医生可以把他的错误埋葬在地下了事,但程序员不能。我们必须要学会测试与改错, 并且把测试与改错工作做好。 7.1 对测试的理解 测试的道理并不深奥,计算机专业人员都应该明白。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计算机专业 的博士们也未必都已经理解。 有一天,一位比我聪明,编程比我快,学习能力比我强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恭恭敬敬地 请我坐好,并且史无前例地削了苹果请我吃,为的是向我请教“软件工程”问题。你必定 以为这位仁兄好学之极。非也,我和他同事三年来从未探讨过“软件工程”问题。只因为 他明天要去应聘,参加面试,生怕被人问倒,就央我当晚为他恶补一把“软件工程”。他 还特地问我“什么是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应该由谁来执行?”(有公司曾经这样面试应 聘者)当我解释完测试的道理时,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些玩意儿我读大学十年来都没搞 过,怎么能讲得出道理来。唉,就去碰碰运气吧。”我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我们这一群 博士生三年来尽干些自欺欺人的事,到毕业时学问既不深也不博。个个意志消沉,老气 横秋。长此以往,总有一天招聘会的大门前将贴出标语“博士与狗不得入内”。 以下是关于测试的几个重要观念。 7.1.1 测试的目的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 这里缺陷是一种泛称,它可以指功能的错误,也可以指性能低下,易用性差等等。测试 总是先假设程序中存在缺陷,再通过执行程序来发现并最终改正缺陷。理解测试的目的 是个很重要的意识问题。如果说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程序中没有缺陷,那么测试人员 就会向这个目标靠拢,因而下意识地选用一些不易暴露错误的测试示例。这样的测试是 虚假的。 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鉴定会普遍存在类似的虚假现象。我在读硕士时就亲身经历过这 样的事。我们的项目是研究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成品率问题。当时国内大多数工厂的 集成电路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几,我编写的示例程序可以将集成电路的成品率优化到98%。 示例效果是如此的好,以致一位评委(某厂的总工程师)不无讽刺地说:“采用你们的成 果,我们可要发大财了。”这个项目就轻易地通过了鉴定,并且不久后获得了电子工业部 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就象在考试时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被表扬。我那时尚且纯真, 羞愧之余,不禁对高校科研成果的水平和真实性大失所望(现在我已不再失望,因为很 少抱希望)。 一个成功的测试示例在于发现了至今尚未发现的缺陷。 测试并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7.1.2 测试的心理要求 测试主要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执行,这就不免与心理因素相关。为了测试的真实性, 对测试的心理要求是“无情”。这似乎太残酷了。开发人员不能很好地测试自己的程序是 因为做不到无情。而测试人员如果做到了无情却会引起开发人员的愤怒,遭人白眼。 尽管已经明白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但当测试人员真的发现了一 堆缺陷时,却不可乐颠颠地跑去恭喜那个倒霉的开发者,否则会打架的。 7.1.3 测试的真理 测试只能证明缺陷存在,而不能证明缺陷不存在。 这个真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测试手段都不能证 明缺陷已经不复存在。“彻底地测试”只是一种理想。在实践中,测试要考虑时间、费用 等限制,不允许无休止地测试。 7.1.4 测试与质量的关系 测试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但是提高软件的质量不能依赖于测试。测试与质量的关 系很象在考试中“检查”与“成绩”的关系。 学习好的学生,在考试时通过认真检查能减少因疏忽而造成的答题错误,从而“提高” 了考试成绩(取得他本来就该得的好成绩)。 而学习差的学生,他原本就不会做题目,无论检查多么细心,也不能提高成绩。 所以说,软件的高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靠测试修补出来的。 7.2 测试人员的选择 测试需要开发人员参与吗? 测试需要独立的测试小组吗? 测试需要用户参与吗? 让我们先看一看Microsoft公司关于测试的经验教训,再回答上述问题。 7.2.1 Microsoft公司的经验教训 在80年代初期,Microsoft公司的许多软件产品出现了“Bug”。比如,在1981年与IBM PC机一起推出的BASIC软件,用户在用“.1”(或者其他数字)除以10时,就会出错。在 FORTRAN软件中也存在破坏数据的“Bug”。由此激起了许多采用Microsoft操作系统的PC厂 商的极大不满,而且很多个人用户也纷纷投诉。 Microsoft公司的经理们发觉很有必要引进更好的内部测试与质量控制方法。但是遭 到很多程序设计师甚至一些高级经理的坚决反对,他们固执地认为在高校学生、秘书或 者外界合作人士的协助下,开发人员可以自己测试产品。在1984年推出Mac机的Multipl an(电子表格软件)之前,Microsoft曾特地请Arthur Anderson咨询公司进行测试。但是外界公司一般没有能力执行全面的软件测试。结果, 一种相当厉害的破环数据的“Bug”迫使Microsoft公司为它的2万多名用户免费提供更新 版本,代价是每个版本10美元,一共化了20万美元,可谓损失惨重。 痛定思痛后,Microsoft公司的经理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再不成立独立的测试部门 ,软件产品就不可能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IBM和其它有着成功的软件开发历史的公司便 是效法的榜样。但Microsoft公司并不照搬IBM的经验,而是有选择地采用了一些看起来 比较先进的方法,如独立的测试小组,自动测试以及为关键性的构件进行代码复查等。 Microsoft公司的一位开发部门主管戴夫·穆尔回忆说:“我们清楚不能再让开发部门自己 测试了。我们需要有一个单独的小组来设计测试,运行测试,并把测试信息反馈给开发 部门。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但是有了独立的测试小组后,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自从Microsoft公司在1984年与 1986年之间扩大了测试小组后,开发人员开始“变懒”了。他们把代码扔在一边等着测试 ,忘了唯有开发人员自己才能阻止错误的发生、防患于未来。此时,Microsoft公司历史 上第二次大灾难降临了。原定于1986年7月发行的Mac机的Word 3.0,千呼万唤方于1987年2月问世。这套软件竟然有700多处错误,有的错误可以破坏数 据甚至摧毁程序。一下子就使Microsoft名声扫地。公司不得不为用户免费提供升级版本 ,费用超过了100万美元。[Cusumano 1995] 7.2.2 测试人员的分工 从Microsoft公司的教训中可知,公司内部对产品的测试(称为α测试),需要开发人 员与独立的测试小组共同参与。开发人员应该执行“白盒”测试,即测试源程序的逻辑结 构以及实现细节(“白盒”是指看得见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独立测试小组应该执行“黑盒 ”测试,即按照规格说明来测试程序是否符合要求(“黑盒”是指看不见程序的内部结构) 。比如在测试一个模块时,“白盒”测试方法要对模块的所有代码进行单步跟踪测试。而 “黑盒”测试方法只需测试模块的接口是否符合要求,它关心程序的外部表现而不是内部 的实现细节。 小型的软件公司可能没有条件设立独立的测试小组,也有可能测试小组人员不多而忙 不过来。这时,可以让开发小组的成员相互测试对方的程序。 这里要强调的是,α测试不能依赖于开发人员或者测试小组中的任意一方,必须是双 方共同参与。“白盒测试”必须由开发者自己执行,因为别的测试人员无法了解到程序的 内部实现细节。而“黑盒测试”必须由独立的测试人员执行,因为开发者难以做到客观、 公正。开发者在测试自己的程序时存在一些弊病: (1)开发者对自己的程序印象深刻,并总以为是正确的(自信是应该的)。倘若在设计 时就存在理解错误,或因不良的编程习惯而流下隐患,那么他本人很难发现这类错误。 (2)开发者对程序的功能、接口十分熟悉,他自己几乎不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引发错误 ,这与大众用户的情况不太相似,所以自己测试程序难以具备典型性。 (3)程序设计有如艺术设计,开发者总是喜欢欣赏程序的成功之处,而不愿看到失败之 处。让开发者去做“蓄意破坏”的测试,就象杀自己的孩子一样难以接受。即便开发者非 常诚实,但“珍爱程序”的心理让他在测试时不知不觉地带入了虚假成份。 软件产品正式发行前,在公司外部邀请一些用户对产品进行测试,称为β测试。β测试 的涉及面最广,最能反映用户的真实愿望,但花费的时间最长,不好控制。一般地,软 件公司与β测试人员之间有一种互利的协议。即β测试人员无偿地为软件公司作测试,定 期递交测试报告,提出批评与建议。而软件公司将向β测试人员免费赠送或者以很大的优 惠价格发行软件的正式版本。 7.3 测试的主要内容与常用方法 有一次文学考试,问高尔基是哪国人。一考生乐极而吟:“尔基啊尔基,你若不姓高 ,我怎知你是中国人。”这是一种瞎猜法。如果这种方法用于软件测试,人累死也测不出 什么结果来。 不论是对软件的模块还是整个系统,总有共同的内容要测试,如正确性测试,容错性 测试,性能与效率测试,易用性测试,文档测试等。“白盒测试”是指开发人员从程序内 部对上述内容进行测试,而“黑盒测试”是指独立的测试人员从程序外部对上述内容进行 测试。很多软件工程教材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测试方法并例举了不少示例[Pressman 1997] [Sommerville 1992] [杨文龙 1997]。本节简明地讲述常用的测试方法及其道理。 7.3.1 正确性测试 正确性测试又称功能测试,它检查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由于正确性是软件 最重要的质量因素,所以其测试也最重要。 基本的方法是构造一些合理输入,检查是否得到期望的输出。这是一种枚举方法。倘 若枚举空间是无限的,那可惨了,还不如回家种土豆有盼头。测试人员一定要设法减少 枚举的次数,否则没好日子过。关键在于寻找等价区间,因为在等价区间中,只需用任 意值测试一次即可。等价区间的概念可表述如下: 记(A, B)是命题f(x) 的一个等价区间,在(A, B)中任意取x1进行测试。 如果f (x1) 错误,那么f (x) 在整个(A, B)区间都将出错。 如果f (x1) 正确,那么f (x) 在整个(A, B)区间都将正确。 上述测试方法称为等价测试,来源于人们的直觉与经验,可令测试事半功倍。 还有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是边界值测试。即采用定义域或者等价区间的边界值进行测 试。因为程序员容易疏忽边界情况,程序也“喜欢”在边界值处出错。 例如测试[pic]的一段程序。凭直觉等价区间应是(0, 1)和(1, +∞)。可取x=0.5以及x=2.0进行等价测试。再取 x=0以及x=1进行边界值测试。 有一些复杂的程序,我们难以凭直觉与经验找到等价区间和边界值,这时枚举测试就 相当有难度。 在用“白盒测试”方式进行正确性测试时,有个额外的好处:如果测试发现了错误,测 试者(开发人员)马上就能修改错误。越早改正错误,付出的代价就越低。所以大多数 软件公司要求程序员在写完程序时,马上执行基于单步跟踪的“白盒测试”。 7.3.2 容错性测试 容错性测试是检查软件在异常条件下的行为。容错性好的软件能确保系统不发生无法 意料的事故。 比较温柔的容错性测试通常构造一些不合理的输入来引诱软件出错,例如: (1)输入错误的数据类型,如“猴”年“马”月。 (2)输入定义域之外的数值,上海人常说的“十三点”也算一种。 粗暴一些的容错性测试俗称“大猩猩”测试,除了不能拳打脚踢嘴咬,什么招术都可以 使出来。这里我举不出例子,因为我没有对程序粗暴过,并且这辈子也不打算学会粗暴 。 7.3.3 性能与效率测试 性能与效率测试主要是测...
软件工程思想7
第七章 测试与改错 编程大师说:“任何一个程序,无论它多么小,总存在着错误。” 初学者不相信大师的话,他问:“如果一个程序小得只执行一个简单的功能,那会怎样 ?” “这样的一个程序没有意义,”大师说,“但如果这样的程序存在的话,操作系统最后将 失效,产生一个错误。” 但初学者不满足,他问:“如果操作系统不失效,那么会怎样?” “没有不失效的操作系统,”大师说,“但如果这样的操作系统存在的话,硬件最后将失 效,产生一个错误。” 初学者仍不满足,再问:“如果硬件不失效,那么会怎样?” 大师长叹一声道:“没有不失效的硬件。但如果这样的硬件存在的话,用户就会想让那 个程序做一件不同的事,这件事也是一个错误。” 没有错误的程序世间难求。[James 1999] 错误是一种严重的程序缺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并期望通过改 错来把缺陷统统消灭,以期提高软件的质量。但关于测试与改错实在没有什么高明的方 法值得大书特书,也不能表现出程序员的聪明才智。相反地,它们带来了更多的牢骚与 痛苦。因此在教学和开发实践中,测试与改错总是被当作万般无奈的工作踢到角落里。 医生可以把他的错误埋葬在地下了事,但程序员不能。我们必须要学会测试与改错, 并且把测试与改错工作做好。 7.1 对测试的理解 测试的道理并不深奥,计算机专业人员都应该明白。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计算机专业 的博士们也未必都已经理解。 有一天,一位比我聪明,编程比我快,学习能力比我强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恭恭敬敬地 请我坐好,并且史无前例地削了苹果请我吃,为的是向我请教“软件工程”问题。你必定 以为这位仁兄好学之极。非也,我和他同事三年来从未探讨过“软件工程”问题。只因为 他明天要去应聘,参加面试,生怕被人问倒,就央我当晚为他恶补一把“软件工程”。他 还特地问我“什么是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应该由谁来执行?”(有公司曾经这样面试应 聘者)当我解释完测试的道理时,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些玩意儿我读大学十年来都没搞 过,怎么能讲得出道理来。唉,就去碰碰运气吧。”我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我们这一群 博士生三年来尽干些自欺欺人的事,到毕业时学问既不深也不博。个个意志消沉,老气 横秋。长此以往,总有一天招聘会的大门前将贴出标语“博士与狗不得入内”。 以下是关于测试的几个重要观念。 7.1.1 测试的目的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 这里缺陷是一种泛称,它可以指功能的错误,也可以指性能低下,易用性差等等。测试 总是先假设程序中存在缺陷,再通过执行程序来发现并最终改正缺陷。理解测试的目的 是个很重要的意识问题。如果说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程序中没有缺陷,那么测试人员 就会向这个目标靠拢,因而下意识地选用一些不易暴露错误的测试示例。这样的测试是 虚假的。 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鉴定会普遍存在类似的虚假现象。我在读硕士时就亲身经历过这 样的事。我们的项目是研究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成品率问题。当时国内大多数工厂的 集成电路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几,我编写的示例程序可以将集成电路的成品率优化到98%。 示例效果是如此的好,以致一位评委(某厂的总工程师)不无讽刺地说:“采用你们的成 果,我们可要发大财了。”这个项目就轻易地通过了鉴定,并且不久后获得了电子工业部 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就象在考试时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被表扬。我那时尚且纯真, 羞愧之余,不禁对高校科研成果的水平和真实性大失所望(现在我已不再失望,因为很 少抱希望)。 一个成功的测试示例在于发现了至今尚未发现的缺陷。 测试并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7.1.2 测试的心理要求 测试主要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执行,这就不免与心理因素相关。为了测试的真实性, 对测试的心理要求是“无情”。这似乎太残酷了。开发人员不能很好地测试自己的程序是 因为做不到无情。而测试人员如果做到了无情却会引起开发人员的愤怒,遭人白眼。 尽管已经明白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但当测试人员真的发现了一 堆缺陷时,却不可乐颠颠地跑去恭喜那个倒霉的开发者,否则会打架的。 7.1.3 测试的真理 测试只能证明缺陷存在,而不能证明缺陷不存在。 这个真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测试手段都不能证 明缺陷已经不复存在。“彻底地测试”只是一种理想。在实践中,测试要考虑时间、费用 等限制,不允许无休止地测试。 7.1.4 测试与质量的关系 测试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但是提高软件的质量不能依赖于测试。测试与质量的关 系很象在考试中“检查”与“成绩”的关系。 学习好的学生,在考试时通过认真检查能减少因疏忽而造成的答题错误,从而“提高” 了考试成绩(取得他本来就该得的好成绩)。 而学习差的学生,他原本就不会做题目,无论检查多么细心,也不能提高成绩。 所以说,软件的高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靠测试修补出来的。 7.2 测试人员的选择 测试需要开发人员参与吗? 测试需要独立的测试小组吗? 测试需要用户参与吗? 让我们先看一看Microsoft公司关于测试的经验教训,再回答上述问题。 7.2.1 Microsoft公司的经验教训 在80年代初期,Microsoft公司的许多软件产品出现了“Bug”。比如,在1981年与IBM PC机一起推出的BASIC软件,用户在用“.1”(或者其他数字)除以10时,就会出错。在 FORTRAN软件中也存在破坏数据的“Bug”。由此激起了许多采用Microsoft操作系统的PC厂 商的极大不满,而且很多个人用户也纷纷投诉。 Microsoft公司的经理们发觉很有必要引进更好的内部测试与质量控制方法。但是遭 到很多程序设计师甚至一些高级经理的坚决反对,他们固执地认为在高校学生、秘书或 者外界合作人士的协助下,开发人员可以自己测试产品。在1984年推出Mac机的Multipl an(电子表格软件)之前,Microsoft曾特地请Arthur Anderson咨询公司进行测试。但是外界公司一般没有能力执行全面的软件测试。结果, 一种相当厉害的破环数据的“Bug”迫使Microsoft公司为它的2万多名用户免费提供更新 版本,代价是每个版本10美元,一共化了20万美元,可谓损失惨重。 痛定思痛后,Microsoft公司的经理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再不成立独立的测试部门 ,软件产品就不可能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IBM和其它有着成功的软件开发历史的公司便 是效法的榜样。但Microsoft公司并不照搬IBM的经验,而是有选择地采用了一些看起来 比较先进的方法,如独立的测试小组,自动测试以及为关键性的构件进行代码复查等。 Microsoft公司的一位开发部门主管戴夫·穆尔回忆说:“我们清楚不能再让开发部门自己 测试了。我们需要有一个单独的小组来设计测试,运行测试,并把测试信息反馈给开发 部门。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但是有了独立的测试小组后,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自从Microsoft公司在1984年与 1986年之间扩大了测试小组后,开发人员开始“变懒”了。他们把代码扔在一边等着测试 ,忘了唯有开发人员自己才能阻止错误的发生、防患于未来。此时,Microsoft公司历史 上第二次大灾难降临了。原定于1986年7月发行的Mac机的Word 3.0,千呼万唤方于1987年2月问世。这套软件竟然有700多处错误,有的错误可以破坏数 据甚至摧毁程序。一下子就使Microsoft名声扫地。公司不得不为用户免费提供升级版本 ,费用超过了100万美元。[Cusumano 1995] 7.2.2 测试人员的分工 从Microsoft公司的教训中可知,公司内部对产品的测试(称为α测试),需要开发人 员与独立的测试小组共同参与。开发人员应该执行“白盒”测试,即测试源程序的逻辑结 构以及实现细节(“白盒”是指看得见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独立测试小组应该执行“黑盒 ”测试,即按照规格说明来测试程序是否符合要求(“黑盒”是指看不见程序的内部结构) 。比如在测试一个模块时,“白盒”测试方法要对模块的所有代码进行单步跟踪测试。而 “黑盒”测试方法只需测试模块的接口是否符合要求,它关心程序的外部表现而不是内部 的实现细节。 小型的软件公司可能没有条件设立独立的测试小组,也有可能测试小组人员不多而忙 不过来。这时,可以让开发小组的成员相互测试对方的程序。 这里要强调的是,α测试不能依赖于开发人员或者测试小组中的任意一方,必须是双 方共同参与。“白盒测试”必须由开发者自己执行,因为别的测试人员无法了解到程序的 内部实现细节。而“黑盒测试”必须由独立的测试人员执行,因为开发者难以做到客观、 公正。开发者在测试自己的程序时存在一些弊病: (1)开发者对自己的程序印象深刻,并总以为是正确的(自信是应该的)。倘若在设计 时就存在理解错误,或因不良的编程习惯而流下隐患,那么他本人很难发现这类错误。 (2)开发者对程序的功能、接口十分熟悉,他自己几乎不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引发错误 ,这与大众用户的情况不太相似,所以自己测试程序难以具备典型性。 (3)程序设计有如艺术设计,开发者总是喜欢欣赏程序的成功之处,而不愿看到失败之 处。让开发者去做“蓄意破坏”的测试,就象杀自己的孩子一样难以接受。即便开发者非 常诚实,但“珍爱程序”的心理让他在测试时不知不觉地带入了虚假成份。 软件产品正式发行前,在公司外部邀请一些用户对产品进行测试,称为β测试。β测试 的涉及面最广,最能反映用户的真实愿望,但花费的时间最长,不好控制。一般地,软 件公司与β测试人员之间有一种互利的协议。即β测试人员无偿地为软件公司作测试,定 期递交测试报告,提出批评与建议。而软件公司将向β测试人员免费赠送或者以很大的优 惠价格发行软件的正式版本。 7.3 测试的主要内容与常用方法 有一次文学考试,问高尔基是哪国人。一考生乐极而吟:“尔基啊尔基,你若不姓高 ,我怎知你是中国人。”这是一种瞎猜法。如果这种方法用于软件测试,人累死也测不出 什么结果来。 不论是对软件的模块还是整个系统,总有共同的内容要测试,如正确性测试,容错性 测试,性能与效率测试,易用性测试,文档测试等。“白盒测试”是指开发人员从程序内 部对上述内容进行测试,而“黑盒测试”是指独立的测试人员从程序外部对上述内容进行 测试。很多软件工程教材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测试方法并例举了不少示例[Pressman 1997] [Sommerville 1992] [杨文龙 1997]。本节简明地讲述常用的测试方法及其道理。 7.3.1 正确性测试 正确性测试又称功能测试,它检查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由于正确性是软件 最重要的质量因素,所以其测试也最重要。 基本的方法是构造一些合理输入,检查是否得到期望的输出。这是一种枚举方法。倘 若枚举空间是无限的,那可惨了,还不如回家种土豆有盼头。测试人员一定要设法减少 枚举的次数,否则没好日子过。关键在于寻找等价区间,因为在等价区间中,只需用任 意值测试一次即可。等价区间的概念可表述如下: 记(A, B)是命题f(x) 的一个等价区间,在(A, B)中任意取x1进行测试。 如果f (x1) 错误,那么f (x) 在整个(A, B)区间都将出错。 如果f (x1) 正确,那么f (x) 在整个(A, B)区间都将正确。 上述测试方法称为等价测试,来源于人们的直觉与经验,可令测试事半功倍。 还有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是边界值测试。即采用定义域或者等价区间的边界值进行测 试。因为程序员容易疏忽边界情况,程序也“喜欢”在边界值处出错。 例如测试[pic]的一段程序。凭直觉等价区间应是(0, 1)和(1, +∞)。可取x=0.5以及x=2.0进行等价测试。再取 x=0以及x=1进行边界值测试。 有一些复杂的程序,我们难以凭直觉与经验找到等价区间和边界值,这时枚举测试就 相当有难度。 在用“白盒测试”方式进行正确性测试时,有个额外的好处:如果测试发现了错误,测 试者(开发人员)马上就能修改错误。越早改正错误,付出的代价就越低。所以大多数 软件公司要求程序员在写完程序时,马上执行基于单步跟踪的“白盒测试”。 7.3.2 容错性测试 容错性测试是检查软件在异常条件下的行为。容错性好的软件能确保系统不发生无法 意料的事故。 比较温柔的容错性测试通常构造一些不合理的输入来引诱软件出错,例如: (1)输入错误的数据类型,如“猴”年“马”月。 (2)输入定义域之外的数值,上海人常说的“十三点”也算一种。 粗暴一些的容错性测试俗称“大猩猩”测试,除了不能拳打脚踢嘴咬,什么招术都可以 使出来。这里我举不出例子,因为我没有对程序粗暴过,并且这辈子也不打算学会粗暴 。 7.3.3 性能与效率测试 性能与效率测试主要是测...
软件工程思想7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