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0K

  下载次数:76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资料
 编者按:随着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高 职院校因学制短,学历层次偏低,在日渐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倍感压力之沉重。   本次专题介绍分析了几所高职院校2002年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以及学校方面开展的 举措与努力,期以此为引玉之砖,推动高职生就业工作与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与完善。   知己知彼 直面挑战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黄春麟   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致使自2002年起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急剧 增加,就业压力加大。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因此首当其冲。一些高职院校把毕业生一 次就业安置率与招生、教学经费的划拨、考核等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学校教 学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纵观高职就业市场现状,可谓忧喜参半。总体而言,专科层次高职就业困难的问题较 为突出。随着大批“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市场,这个问题还将更加严重。2001年, 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为43万人,而2002年就达到61万人,比前一个年度增长30%, 2003年预计达到104万,又增长了41%(以上数据尚不包括普通高校二级学院的毕业生) ,因此可以预计就业市场的竞争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1.高职就业之忧   就业矛盾,归根到底是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首先,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则必然带来就业矛盾。当经济发展之后, 带来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其中有数量要求,有结构要求,也有质量要求。扩大高等教 育规模,首先从数量上试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结构 的要求、质量的要求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既难以满足用人的需要,也势必造成毕 业生的就业难。应当看到,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结构、质量要求方面高职院校还存在许 多问题。比如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教学 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脱节,致使学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不高, 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加剧了就业的矛盾。此外,就业问题的凸现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从计划体制下和“精英教育”阶段走来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一下子成为用人市 场上竞争谋职的“求职者”,社会、家长、毕业生本人都需要进一步适应这样的落差。二 是用人市场的不成熟性造成用人的不规范性。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学历,片面追求毕 业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用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工资待遇不能体现不同学历间的差异 ,致使用人“高消费”,导致一些岗位被“炒高”。三是毕业生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在 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转换过程中缺乏思想和技巧准备。四是传统文化中鄙薄职业教育 的思想造成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不认可,一些省市对高职毕业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限制 政策,而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美誉度方面还有待提高。五是待业和临时、灵活 就业的制度性保障尚未建立。凡此种种,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仍是一个堪忧的问题。   2.高职就业之喜   应当看到,尽管高职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讲形势还是乐观的,我 们也必须看到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众多积极因素。首先,国内经济持续快 速的增长和进一步看好,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用武之地。党的十六大报 告提出新时期教育的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 的专门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从 2002年的就业情况看,总体情况还是良好的。虽然毕业生就业率在80%左右,但灵活、临 时的就业;升学、出国、创业等多种渠道使真正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只有不到7%,一些行 业特点明显的专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这些事实都说明高职毕业生就业仍有广阔的市 场。第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 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 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 知》。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支持、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推进这项 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其实,高职院校 从来就是在直面就业挑战中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的职业大学,就是以“自费、 走读、不包分配”为其特征立世的,许多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职工大学或中等 职业学校,其面向市场、贴近社会的能力很强,用人市场的风风雨雨对他们而言应当说 是习以为常的,因此他们有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招法。第四,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在不 断提高。2002年7月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吴 邦国副总理到会并讲话。会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 重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社会声望也在不断提高,高 职院校已成为深受社会关注的重要力量。第五,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教育工 作。许多学校设立专门机构,与教学系部配合,协调努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 行正确的择业教育。有的学校还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求职指导,所有这一切工作有利地促 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六,升学、创业等多种途径畅通了毕业生毕业后的渠 道。“专升本”工作尽管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但为毕业生开辟了一条继续深造的途径 。许多特色专业的毕业生不满足于“打工”谋生,他们利用所学专长进行创业,这也是一 条光明的就业途径。许多院校积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 生提供创业的各种知识和技巧。   二、对策:里应外合  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最主要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学生 、学校和社会。如果把学生和学校看做教育的内部要素,那么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在内 的社会则可看成是外部要素。因此必须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做到“里应外合”。   1.高职院校内部要办出特色,提升品位,作大作强      高职学生就业,素质修养是基础,智能条件是本钱,学校声望是靠山。这三 方面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和教学上。首先,学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有特色的定位。 也就是说学校首先要在社会的大系统中选准自身的空间。高职院校的定位可以简单概括 为区域性、职业性、应用性。但同时还必须注意自身的文化性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开 放性,注意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品位和美誉度,并以此为原则,量化、具体化学校的办 学理念、办学取向和办学价值,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风。第二,就是在教学中,必须坚 定不移地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绝不仅仅是实践环节的内 容,它应当贯穿于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毕业环节 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 社会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同时也应当利用学校知识密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 技术支持和科技协作。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局部或浅表的初级合作;可以是 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的中级合作;也可以是血肉相连,共生共荣的一体化高层次结合。 要不断推进学校与用人单位向高层次的结合。在产学研结合中,必须注意发挥学校、学 生、企业和政府四方积极性。学校是主导方,学生是主体方,企业是主承方,政府是统 筹方。只有四方通力配合,才能完成产学研结合的共同目标。第三,必须加强对学生的 职业道德教育。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的职业道德、非智力因素、“关键能力”等方面的 要求,特别是一些境外大公司,更是将这些视为用人的前提。台湾敏浮企业在对新员工 的要求中,特别提出四点:观念新,适应形势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专注、忍 耐、守信、诚实;具有团队精神。由此可见,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人才必须养成良好的 职业素养,这才是现代企业最关注和期待的方面。第四,强化就业指导。首先,必须教 育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们国家的一项战略选择,在大众化的 高等教育阶段,有必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必须摒弃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在大众 化教育阶段,不排除一部分毕业生仍可以通过竞争进入“精英岗位”,但更多的人则是各 司其职,学用对口,按社会需要走入工作岗位,从基层干起,从一线干起,“先就业、后 择业、再立业”。其次,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技巧训练,以期化解不必要的紧张、盲动心 理,提高择业成功率。第五,对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或采取多种形式 就业。   2.社会要为高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此社会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首先,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不管是正常运行还是扩大招生 )是应社会之需而发生的,因此搞好就业工作的关键之一是社会必须有相应充足的就业 岗位。完成这一要求的前提是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这样的发展,就业必然成为 难以解决的矛盾。第二,全社会必须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摒弃鄙薄职业教育的 传统观念,确立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第三,要大力推进职业准入制度。2002年11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 证书制度的意见》,一些职业已建立了职业(执业)准入制度。要扩大职业准入的范围, 规范管理,确保人尽其才,各展所长。要加强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及时畅通用人需求 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将学校的信息发向社会,建立教学状态发布制度,让社会 更多地了解高职教育、了解学校、了解我们学生的特点。   三、前景:有序竞争   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笔者认 为有以下五项趋势。   1.竞争局面不会减弱   有研究表明,今后几年国内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还将呈现上升的趋势。以18岁—22岁阶 段人口统计,2003年为10023万人,2004年为10300万人,而到2008年将达到高峰值——11 647万人。以18岁青年数量预测,2003年为2045万人,2004年为2280万人,而到2005年将 达到高峰值——2426万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毕业生还将有进 一步的增加。这样势必带来就业竞争局面的进一步激烈。   2.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是必然   随着用人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各项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将逐渐成熟,用人 单位的行为也必将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和完备, 业内行业协会的作用将不断加强,学校与用人市场、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也将 进一步密切,由此带来的就业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加大,用人“高消费”的现象将得到抑制 ,量才使用、按能取酬、有序竞争、自主择业的局面必将形成。     3.学生将成为择业过程的主角   计划体制下学校包办了学生的许多行为,包括就业行为。在当前的毕业生安置工作 中,一些高职院校在市场体制下延续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过多的包办使得事倍功 半。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择业的主体当然也是学生。在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中,学校和 社会当然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现满意就业的关键仍然在学生。一方面,学生选择 了所学的专业,完成了学业期间的自我表现,酝酿了今后就业的意向,就应当为这样的 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另一方面,毕业生安置工作的好坏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全部的因果关系。因此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在继续发挥学校、 社会在毕业生安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有必要促进学生本人在这项工作中的角色 变迁,变依赖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   4.多种途径选择大学后生涯   在坚持正常就业过程为主渠道的同时,多种途径选择大学后生涯必将成为今后毕业 生安置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全社会建立学习化社会的目标,构建人才 成长的“立交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以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希 望继续深造的人仍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教育层次上升渠道, 以满足毕业生正当的求学需要。此外,自主创业也将成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也为新形势下更为广义的大学后生涯 提供了支持。可以预见,“多样化”的大学后职业生涯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成为高校毕业生 工作的重要特点。   5....
资料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