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1K

  下载次数:85

  所需积分:1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试析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试析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摘 要]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处于低效率状态。这与 人为的产品差别化、研究开发投入低、产业资源整合不力等因素有关。加快汽车产业资 产重组,改革国有汽车企业、优化零部件工业组织结构、建立汽车厂商退出机制等是优化 汽车产业规模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规模效率;低效率  一、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一般理论分析   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是指在汽车产业内由于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形成了合 理的比例关系从而导致良好的经济效率。它既反映产业内单个企业规模经济效率的实现 程度,同时又反映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水平的实现程度和效率。汽车产业规模结 构效率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 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第二,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 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实现程度;第三,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 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由于不同产业规模结构构成 ,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通常表现为三种状态:第一,低效率状态,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 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须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给者,这种状态表明该产业未能 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第二,过度集中状态,即市场的主要 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由于过度集中,无法使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第三, 理想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这表明该产业已经充分利 用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 状态。   二、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实证检验 (一)从产业内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的比例来看 表1 1999年我国按汽车生产量划分的企业数 合计 100辆以下 100-500辆以下 500-1000辆以下 1000-2000辆以下 2000-5000辆以下 5000-1万辆以下 1万-2万辆以下 2万-5万辆以下 5万辆以上 118 26 16 14 11 17 13 4 5 12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0),第315页。 表2 中外轿车产业规模比较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D值 0 100 99.6 197.99 产量(万辆) 48.2 1044.5 1107.5 241.6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7),第502页;《中国汽车市场展望》(1999)。   由表1可以看出,年生产量为5万辆以上的汽车厂商的数量占我国汽车产业全体厂商数 量的比例刚好过10%,比例极其低,而且,有资料显示这12家厂商没有一家产量超过最小最 优经济规模30万辆。也就是说,中国汽车产业市场供给者全部是未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小 企业。   再看表2,MES是指一家工厂最小最优经济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产出 。轿车的最小最优规模为年产30万辆。D值是指达到MES的厂商的总产量占全部总产 量的百分比。美、日、韩三国的D值都非常高,达到或接近100%,而我国的D值却为0。由 此可以看出,汽车强国无一例外表现为产业市场供给者均是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厂商。 而我国无论汽车产业总产量还是单个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二)从汽车产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关系以及产业规模经济差异值来看   由于汽车产业是一个外协率较高的产业,特别是像我国这样无论整车厂商还是零配件 厂商数量都非常多的情况,测度实现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产量与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将是 极其困难的。因此,本文试着以汽车产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规模经济差异 值来测定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国外已有的研究或实践均表明汽车产业规模与利润率 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的厂商群组将占据更大份额的产业利润,而 大规模企业群组与中小规模企业群组之间规模差异值也将会非常大。   表3 1999年我国汽车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集中度 销售收入(万元) 占 该行业比重(%) 利润总额(万元) 利润占有率(%) 最大的9家企业 11383767 36.54 1568982 39.93 第10-41家企业 5087025 16.33 365700 9.30 第42-2362家企业 14675944 47.13 1994912 50.77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0),第252页,第357页。   从表3可以看出,前9家最大企业的利润占有率集中度(39 93%)稍高于销售收入集中度(36 54%);第10-41家企业的利润占有率集中度(9 30%)却比其销售收入集中度(16 33%)低7 03个百分点;而其余企业的利润率集中度却高于其销售收入集中度(高3 64个百分点)。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利润率存在平均化倾向,我国汽车产 业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假设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差异值为a,前9位企业的利润占有率为X,前9位企业的 市场占有率北方经贸为Y,其余企业的利润率占有率为X1,市场占有率为Y1,则XY÷X 1Y1=a,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差异值为39 9336 54÷60 0763 46=1 15,即该产业最大企业与其它企业规模经济差异值为1 15。这一数值清楚地表明,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极不显著。   (三)从汽车产业剩余生产能力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 编(综合行业卷)》资料计算,到1995年已形成的汽车生产能力为3285365辆,而1995年实际 汽车产量为1452691辆,当年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4 22%;其中1995年底已形成的轿车生产能力为518976辆,而实际产量为337024辆,生产能力 利用率为63 01%。《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认为1996年我国80种主要工业品中,汽车生产能力利用 率低于50%。另据《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显示,截至1999年底,国家已经验收或建成的轿 车厂生产能力为91万辆,而1999年轿车实际产量为566105辆,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2 61%;1998年汽车生产能力为267 56万辆,而实际产量为1629026辆,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0 88%。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处于低效率 状态。   三、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人为的产品差别化限制了汽车厂商规模生产的能力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一个规模经济效率显著的产业,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 段就是实行产品差别化。小企业通过有效的产品差别化,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即使 价格比较高,顾客也会愿意购买自己所喜欢的特色商品。我国汽车产业内众多中小厂商之 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保有一定的利润,所靠策略也是产品差别化,但它并非上述的产品差 别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教授(2001)认为,由于进入限制和目录管理等行政规制 政策,造成了我国各汽车企业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差别化,而且这种差别化具有极强的稳定 性,企业很难通过市场行为来自行消除这种差别,比如在位企业不能进入超出其目录的产 品领域,因此无法获得范围经济。所以,各产品门类竞争主体的数量、竞争行为的强度都 受到极大的约束,加之政府对汽车产品特别是一些主要的汽车产品存在价格约束,这也使 得企业不能随便进行价格竞争,更多的却是价格政策方面的相互合作,即各厂商均愿意维 持一个较高的价格和较大的利润空间。所以,这种人为的产品差别化,既弱化了厂商追求 规模生产的动机,又限制了厂商规模生产的能力。   (二)汽车产业研究开发投入低以及低劣的产品质量转嫁了小规模生产所导致的成本 上升   汽车产业本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研究开发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因此,汽车厂 商如果要在价格方面占据优势,通过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便成了最优选择。计划经济 时期,由于我国实行分散的工业化政策,加之汽车产品需求旺盛,所以各地纷纷上马汽车项 目,如果遇到技术障碍,可以通过兄弟省市之间的帮助以及中央的直接干预加以解决。江 小涓博士在1999年出版的《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一书中以我国轻型 车的技术转移为例对此做了详细的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成的轿车生产基地都 是采用CKD的方式生产的,客车和货车主要也是以装配或改装为主。因此,研究开发费 用在我国汽车产品成本中的比重非常低,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汽车厂商追求规模生产的 动机。   改革开放前,公车在中国占绝对主导地位,“缺重少轻轿车空白”的历史长期存在。改 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私人汽车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15%上升到1996年 的49%,但是私车中轿车仅占20%,说明私人购车的绝大多数目的是作为经营用车,即使是私 人购买的轿车,其大部分也是作为出租车,用于经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汽车市场需求中 ,真正由私人购买用于个人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这种以公用车和经营用车为主导的消费 结构,决定了对汽车款式、车型的要求并不高,主要集中于价格和质量,有些公用车甚至对 质量的差别也不在意,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国产车低劣的质量,转嫁了由于小规模生产 所导致的成本上升。   (三)高退出壁垒导致汽车产业资源无法有效整合汽车产业由于资产专用性强,产业关 联度高,就业量大,天生就是高退出壁垒产业,加之我国现阶段的一些体制性因素的作用, 汽车业厂商退出障碍极高,因此,很难在产业内形成合理的规模结构。现阶段体制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改革理念指导下,各级政府对于像汽 车企业这类高就业量的企业的重组、破产都保持谨慎的态度,因而提倡少破产、多兼并。 但实际上是从法律途径上“堵死”了企业通过破产而退出的正常路径。第二,财政“分灶吃 饭”和市场分割阻碍了资本存量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包干制度,只 有所在地的企业有产值,所在地政府就有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不但没有积极性支持非 盈利企业退出转产,反而有积极性搞地方保护和“诸侯经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千方百计 扶持本地落后企业。第三,资本市场发育滞后。我国落后的资本市场,无法为汽车产业资 产重组提供平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大企业强不了,弱企业死不了,形成了畸形的产 业规模结构。   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途径   (一)加快汽车产业资产重组   纵观汽车产业发达国家,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无一不是通过产 业资产重组来实现的。目前,汽车产业资产重组已经越出了国界,全球形成了六大汽车厂 商。因此,我国有史以来形成的摊子多、规模小、企业专业化协作力差的汽车产业规模结 构,如果不尽快通过资产重组得到改善,不要说获得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恐怕生存都困难。 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了汽车产业资产重组的目标。即到2005年形成2- 3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有部分出口。培 育5- 10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关键零部件前3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零部件出口产值占其总销售额的20%。形成3- 4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摩托车企业集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追求这一目标,排除各 种干扰,以资产为纽带,实施以企业购并为核心的重组,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 、跨国经营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二)加快重点国有汽车企业改革   第一,对国有企业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汽车产业是需要充分竞争的行业,国有资本 必须从这一产业领域中退出,使企业真正从国家投资转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轨道,由目前的国有企业逐步向股份制过渡,真正构建企业做大做强的产权基础。从理论 上讲,这一点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实践上看,回避这个问题的所有努力都是 徒劳。第二,改革企业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制度相比,我国汽车 企业制度存在许多缺陷。尽管汽车产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几乎都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成 效并不显著,其实质性的股份制改造远未完成,多数企业的内部建制仍基本沿袭旧体制下 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企业暴露出的涣散、惰性和僵化还不能从根本上清出 ,这些不仅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还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 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现阶段必须加紧建立集团的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使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相互合作,高效运行 。同时,理顺母公司与成员企业的管理体制,使管理的集权与分权清晰得当。按照企业发 展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制定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既克服国有企业 弊端,又防止大企业中存在的X非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产业市场的效率损失。   (三)优化零部件工业组织结构   由于过去国家对零部件工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地方、部门与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 重复,没有形成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
试析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