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目 录 序 绪论 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1.历史学研究的城市 2.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城市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城市兴起的地理特点,为城市规划服务 2.研究城市职能及其转化的地理特点,为发挥城市的优势服务 3.研究城市结构的地理特点,为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服务 4.研究城市风貌的地理特点,为建设城市新貌服务 5.研究都市化的地理特点,为合理的都市化服务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 1.中国城市起源的时代 2.“城市”名称的来源 二、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 1.城址选择的原则 2.城址的转移 三、中国城市的城墙 1.城墙的起源 2.奴隶制时代的城墙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墙与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墙与城市 5.秦汉以后的城墙与城市 6.城墙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四、中国城市的类型 1.政治城市 2.经济城市 3.军事城市 4.文化城市 五、中国城市的形状 1.方形城市 2.长方形城市 3.圆形城市 4.不规则形城市 六、中国城市的规模 1.中国古代城市分级的根据 2.城区范围广阔 3.城市人口众多 4.城市规模宏大的原因 七、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 2.中国著名地方城市的平面布局 八、中国城市的水源 1.河流与城址选择 2.城址与河流关系密切的原因 3.湖泊与城址 4.水源与城市发展 5.中国城市的供水 九、中国城市的园林 1.中国著名都城的园林 2.中国著名地方城市的园林 十、中国城市的规划 1.规划思想 2.规划原则 3.规划地 后记 序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中,我几乎一直与城市历史地理打 交道。五天以前,我接待了我的老朋友、夏威夷大学教授章生道先生,他是一位城 市历史地理学家。那天,地理系和城市科学系的数十位教师及研究生与章先生开了 一次座谈会,会议是由我主持的,一开始我就向与会者介绍:这是大名鼎鼎的城市 历史地理学家,是《有城墙的都城形态》(The Morphology of Walled Capitals)一文的作者,这篇精湛的论文是收编在一本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美 国汉学家施坚雅(G·W·Skinner)主编的巨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之中的。“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城市的特色。中国的 城市研究者,不论其研究的是历史城市或是现代城市,大家都熟悉这篇论文,而这 天的与会者,除我以外,几乎都没有见过此文的作者。与慕名的同行学者见面,大 家都很高兴,所以座谈会开得很好,而所谈的,主要就是历史上的城市。 三天以前,我的另一位老朋友,英文《中国日报》总编陈砾先生惠临舍下,他不 是一般作客,而是特地转道杭州来帮助我解决一个有关城市历史地理的困难问题的 。这个问题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译本的出版 问题。提起此书中译本的沧桑经历,不禁令人怅然,所以必须多说几句。 此书原版本是施坚雅在70年代末期寄赠给我的,当时,世界各国的城市学者已 经发表了不少书评。我选择了美国和日本学者的书评各一篇,请人译出,并由我加 上一个引言,在《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得到了不少城市学者的好评。 接着我和施坚雅见了面,商量把此书进行中译的问题,于是,我组织了几位擅长英 语的朋友动手翻译此书,施坚雅立刻为中译本写了序言。在全书基本译成以后,应 他的要求,我为此书写了长篇书评。记得这是1985年春季,当时,我在国立大阪大 学任教,而施坚雅则在东京庆应大学任教,我们的一位日本朋友,也就是此书中的 一个名篇《宁波及其腹地》的作者斯波义信教授,当时也任教于大阪大学。2月16日 是施坚雅的生日,他们夫妇特地从东京来到大阪,邀请斯波夫妇和我们夫妇在大阪 市中心梅田的一家著名的餐馆共进他的生日晚宴。席间,我把即将在《杭州大学学 报》1985年第1期发表的我为此书所写的书评《评》一文的内容 告诉了他。我的书评并不是一篇捧场文章,书评肯定和赞赏了一些文章和观点,例 如我对施坚雅提出的关于中国“中世纪城市革命”的观点,我作了充分的肯定。又如 对斯波的《宁波及其腹地》一文,施坚雅在此书《导言》称赞:“斯波关于宁波城市的 经济描述,在现有叙述传统中国城市的英文著作中,很可能是最完备的一种。”我 在书评中则补充了施坚雅的话:“在我所读到的有关宁波城市研究的中文著作中, 像斯波这样的论文实在也是凤毛麟角。”但是我也批评了一些文章和观点,例如芮 沃寿(A·F·Wright)的《中国城市的宇宙论》和牟复礼(F·A·Mote)的《元末明初时 期南京的变迁》两文中都论及的所谓《宇宙论》,我认为这两位作者都没有懂得中国 的历史和国情。又如对拉姆科(H·J·Lamley)的《修筑台湾三城的发轫与动力》一文 ,我认为作者没有学过地理学,不懂得地理环境在城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 的这些言论,施坚雅听得十分出神。不久《杭州大学学报》出版了,而且,《新华文 摘》在当年第8期基本上全部转载了这篇书评。说明学术界对此书是非常重视的,可 惜出版界并不完全这样。 由于此书的名声确实很大,所以有一个出版社知道我们翻译此书,立刻欣然接 受,并且列入他们的所谓“重点书”。但是当全部译稿到达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发 现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出版以后不会有很大的销路,“商品意识”促使 他们把此书的出版拖下来,而且一拖十年。由于我自己没有参加此书的翻译,交稿 以后,以为迟早总要出版,一直没有再关心此事。直到不久以前,朋友们下决心从 出版社索回译稿与我商量之时,我才明白,此书名声在这个出版社的总编先生眼中 ,毕竟敌不过“商品利润”。于是我才写信求助于陈砾先生。陈砾先生是北京大学哲 学系的高材生,并非历史地理学家,但是我深知他知识广博,眼光远大,又是多年 与外文打交道,或许能够给我帮助。果然,在他接到我的信后,立刻挂电话给我, 由他负责联系出版。接着,趁一次因公南下的机会,到舍下走访,说他已经找好了 出版社,把译稿和原书一起带走。在搁置了十年以后,此书与中国读者见面,总算 有日可计了。 就在陈砾先生离杭北返的次日,我收到马正林教授用特快专递寄来的《中国城 市历史地理》校稿,要我为此书作序,这就是如前所述的在几天之中我和城市历史 地理的第三次交道。接待章生道先生和陈砾先生的造访,应该说都是使我愉快的事 情,但是当我读完了马先生的大作以后,我的愉快心情确实远远超过前述二者。因 为这不仅是马先生的一种专著,而且更恰如其分地说,是一部通论性的《中国城市 历史地理》的高等学校教材。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熟。 这是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又一重大进展。因为大凡一门学科的形成,开始总要经过 许多学者零星分散的专题研究,积累起许多研究成果,然后再由若干学者,把前人 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有关这门学科的通论性著作,于是,这门学科 就趋于成熟,从此可以加速发展。马正林教授从事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科研 已经二十多年,而他之所以能编著成这样一部不同凡响的著作,除了他个人的非凡 努力以外,同时也依靠这门学科领域中的许多学者,上述章生道教授的《有城墙的 都城形态》当然是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的一项杰出研究,而施坚雅教授主编的《中华 帝国晚期的城市》,早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空前杰作。但是如前所述,所有这些, 都是学者们零星分散的专题研究。马正林教授的皇皇巨著正是以许多前辈学者的专 题研究为基础而编著出来的。上述我在这几天之中经历的这三件事,相互之间其实 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实在是一种学术上的令人高兴的巧合。 我之所以认为马先生的这一成就,是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重大进展,这是因为 ,在历史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中,城市历史地理学显然是一个热门,不论在中国 和外国都是一样。我在拙作《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第6辑, 1988年)一文中曾经指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或许是日本学者在中国历史地理研 究中成果最多和最富于创造性的部门。从5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版了许多专 著,发表了大量论文。”在中国,50年代以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人文地理学 的研究曾经一蹶不振。正如我为侯甬坚先生所著《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所写的《序言》提到的:“人文地理学被批 判、排斥。学者们对此不仅裹足不前,而且视作畏途。”作为人文地理学成员之一 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直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所发展。马正林先生的《丰镐——长安 ——西安》一书出版于197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当时,城市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 还相当少见。到80年代初期,这种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于1983年主编出版了《 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接着成立了中国古都学会,于是有关这方面 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似地萌发出来。这些研究成果仍然是专题性的著作和论文, 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的翘楚。所 以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在推动整个历史地理学的前进脚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通论性的著作,在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中,由城市历史地理学率先编著出版, 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 前面已经指出,此书是马正林先生在高等学校执教二十多年的成果,所以在我 看来,它完全适宜于作为一种高等学校教材。作为一部教材,此书是令人满意的, 因为它至少具有完整、严密、创新三个特点。当然,这也是作为一部优秀教材所不 可或缺的条件。 首先,教材不同于专题研究,教材必须为学生提供这门学科的完整和系统的知 识。前面已经指出,通论性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成熟 。所谓学科的成熟,主要指的是这门学科,从理论到方法,从抽象的逻辑思维到具 体的资料内容,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也就是为这门学科编著教材的基本 条件。否则,凑合若干专题研究的材料,那就只能称为“讲座”。现在,我所看到的 这部教材,从绪论开始,内容包括十章。在论证了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后,分别 讨论了中国城市的起源、城址选择、城墙、类型、形状、规模、平面布局、水源、 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这些章节,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 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这门学科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以第七章《中国城市的平面布 局》为例,作为《中国城市历史地理》这门学科,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具体和最基 本的知识。教材把这一章分成著名都城和著名地方城市两类加以论述。前者包括1 3个小节,论述了不同时代的7处著名都城;后都分成37个小节,论述了不同时代的 16处著名地方城市。学生学习了这二十多处历史城市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 变迁,则中国历史上的最主要的著名城市已经基本包罗无遗。这样的教材,如能使 用得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仅是完整而系统的,而且是扎实和巩固的。 作为教材,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科学上的严密性。因为教材的作用,不仅是 为了提供学生以完整和系统的知识,并且还应引导学生日后在城市历史地理方面的 继续深造,让他们懂得在这门学科中做学问的方法,所以教材在科学上的严密性, 对于学生来说,实在至关重要。而此书在这方面也是值得赞许的。例子很多,不妨 从卷首的《绪论》中举出一个。因为这部教材的内容集中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城市,而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实体,正如我为张步天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 出版社,1987年出版)所写的《序言》中引述的、我于1983年在日本关西大学的一次 公开演讲中的话:“除了地理以外,以区域为基础而进行研究的学科又如此之多, 在一个区域里,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比二三十年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城市也 是一个区域,而且是一个人文景观特别复杂的区域。研究城市的学科及其成果,真 是汗牛充栋。为此,教材必须严格区别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和其他城市历史研究的不 同,让学生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至于面对浩瀚的城市历史资料而手足无措。现 在,教材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中,一开始就指出:“历史学所研究的城市 与城市历史地理学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着重于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后者则着眼于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地理空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 能混为一谈。”接着,教材在详细阐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所研 究的城市内容后,专门论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城市,指出:“城市历史地理 学既然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城市就只能是地理实体。也只有这样 ,才能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城市区分开来。” 上面所举的这个例子...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目 录 序 绪论 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1.历史学研究的城市 2.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城市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城市兴起的地理特点,为城市规划服务 2.研究城市职能及其转化的地理特点,为发挥城市的优势服务 3.研究城市结构的地理特点,为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服务 4.研究城市风貌的地理特点,为建设城市新貌服务 5.研究都市化的地理特点,为合理的都市化服务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 1.中国城市起源的时代 2.“城市”名称的来源 二、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 1.城址选择的原则 2.城址的转移 三、中国城市的城墙 1.城墙的起源 2.奴隶制时代的城墙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墙与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墙与城市 5.秦汉以后的城墙与城市 6.城墙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四、中国城市的类型 1.政治城市 2.经济城市 3.军事城市 4.文化城市 五、中国城市的形状 1.方形城市 2.长方形城市 3.圆形城市 4.不规则形城市 六、中国城市的规模 1.中国古代城市分级的根据 2.城区范围广阔 3.城市人口众多 4.城市规模宏大的原因 七、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 2.中国著名地方城市的平面布局 八、中国城市的水源 1.河流与城址选择 2.城址与河流关系密切的原因 3.湖泊与城址 4.水源与城市发展 5.中国城市的供水 九、中国城市的园林 1.中国著名都城的园林 2.中国著名地方城市的园林 十、中国城市的规划 1.规划思想 2.规划原则 3.规划地 后记 序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中,我几乎一直与城市历史地理打 交道。五天以前,我接待了我的老朋友、夏威夷大学教授章生道先生,他是一位城 市历史地理学家。那天,地理系和城市科学系的数十位教师及研究生与章先生开了 一次座谈会,会议是由我主持的,一开始我就向与会者介绍:这是大名鼎鼎的城市 历史地理学家,是《有城墙的都城形态》(The Morphology of Walled Capitals)一文的作者,这篇精湛的论文是收编在一本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美 国汉学家施坚雅(G·W·Skinner)主编的巨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之中的。“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城市的特色。中国的 城市研究者,不论其研究的是历史城市或是现代城市,大家都熟悉这篇论文,而这 天的与会者,除我以外,几乎都没有见过此文的作者。与慕名的同行学者见面,大 家都很高兴,所以座谈会开得很好,而所谈的,主要就是历史上的城市。 三天以前,我的另一位老朋友,英文《中国日报》总编陈砾先生惠临舍下,他不 是一般作客,而是特地转道杭州来帮助我解决一个有关城市历史地理的困难问题的 。这个问题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译本的出版 问题。提起此书中译本的沧桑经历,不禁令人怅然,所以必须多说几句。 此书原版本是施坚雅在70年代末期寄赠给我的,当时,世界各国的城市学者已 经发表了不少书评。我选择了美国和日本学者的书评各一篇,请人译出,并由我加 上一个引言,在《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得到了不少城市学者的好评。 接着我和施坚雅见了面,商量把此书进行中译的问题,于是,我组织了几位擅长英 语的朋友动手翻译此书,施坚雅立刻为中译本写了序言。在全书基本译成以后,应 他的要求,我为此书写了长篇书评。记得这是1985年春季,当时,我在国立大阪大 学任教,而施坚雅则在东京庆应大学任教,我们的一位日本朋友,也就是此书中的 一个名篇《宁波及其腹地》的作者斯波义信教授,当时也任教于大阪大学。2月16日 是施坚雅的生日,他们夫妇特地从东京来到大阪,邀请斯波夫妇和我们夫妇在大阪 市中心梅田的一家著名的餐馆共进他的生日晚宴。席间,我把即将在《杭州大学学 报》1985年第1期发表的我为此书所写的书评《评》一文的内容 告诉了他。我的书评并不是一篇捧场文章,书评肯定和赞赏了一些文章和观点,例 如我对施坚雅提出的关于中国“中世纪城市革命”的观点,我作了充分的肯定。又如 对斯波的《宁波及其腹地》一文,施坚雅在此书《导言》称赞:“斯波关于宁波城市的 经济描述,在现有叙述传统中国城市的英文著作中,很可能是最完备的一种。”我 在书评中则补充了施坚雅的话:“在我所读到的有关宁波城市研究的中文著作中, 像斯波这样的论文实在也是凤毛麟角。”但是我也批评了一些文章和观点,例如芮 沃寿(A·F·Wright)的《中国城市的宇宙论》和牟复礼(F·A·Mote)的《元末明初时 期南京的变迁》两文中都论及的所谓《宇宙论》,我认为这两位作者都没有懂得中国 的历史和国情。又如对拉姆科(H·J·Lamley)的《修筑台湾三城的发轫与动力》一文 ,我认为作者没有学过地理学,不懂得地理环境在城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 的这些言论,施坚雅听得十分出神。不久《杭州大学学报》出版了,而且,《新华文 摘》在当年第8期基本上全部转载了这篇书评。说明学术界对此书是非常重视的,可 惜出版界并不完全这样。 由于此书的名声确实很大,所以有一个出版社知道我们翻译此书,立刻欣然接 受,并且列入他们的所谓“重点书”。但是当全部译稿到达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发 现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出版以后不会有很大的销路,“商品意识”促使 他们把此书的出版拖下来,而且一拖十年。由于我自己没有参加此书的翻译,交稿 以后,以为迟早总要出版,一直没有再关心此事。直到不久以前,朋友们下决心从 出版社索回译稿与我商量之时,我才明白,此书名声在这个出版社的总编先生眼中 ,毕竟敌不过“商品利润”。于是我才写信求助于陈砾先生。陈砾先生是北京大学哲 学系的高材生,并非历史地理学家,但是我深知他知识广博,眼光远大,又是多年 与外文打交道,或许能够给我帮助。果然,在他接到我的信后,立刻挂电话给我, 由他负责联系出版。接着,趁一次因公南下的机会,到舍下走访,说他已经找好了 出版社,把译稿和原书一起带走。在搁置了十年以后,此书与中国读者见面,总算 有日可计了。 就在陈砾先生离杭北返的次日,我收到马正林教授用特快专递寄来的《中国城 市历史地理》校稿,要我为此书作序,这就是如前所述的在几天之中我和城市历史 地理的第三次交道。接待章生道先生和陈砾先生的造访,应该说都是使我愉快的事 情,但是当我读完了马先生的大作以后,我的愉快心情确实远远超过前述二者。因 为这不仅是马先生的一种专著,而且更恰如其分地说,是一部通论性的《中国城市 历史地理》的高等学校教材。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熟。 这是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又一重大进展。因为大凡一门学科的形成,开始总要经过 许多学者零星分散的专题研究,积累起许多研究成果,然后再由若干学者,把前人 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有关这门学科的通论性著作,于是,这门学科 就趋于成熟,从此可以加速发展。马正林教授从事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科研 已经二十多年,而他之所以能编著成这样一部不同凡响的著作,除了他个人的非凡 努力以外,同时也依靠这门学科领域中的许多学者,上述章生道教授的《有城墙的 都城形态》当然是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的一项杰出研究,而施坚雅教授主编的《中华 帝国晚期的城市》,早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空前杰作。但是如前所述,所有这些, 都是学者们零星分散的专题研究。马正林教授的皇皇巨著正是以许多前辈学者的专 题研究为基础而编著出来的。上述我在这几天之中经历的这三件事,相互之间其实 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实在是一种学术上的令人高兴的巧合。 我之所以认为马先生的这一成就,是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重大进展,这是因为 ,在历史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中,城市历史地理学显然是一个热门,不论在中国 和外国都是一样。我在拙作《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第6辑, 1988年)一文中曾经指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或许是日本学者在中国历史地理研 究中成果最多和最富于创造性的部门。从5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版了许多专 著,发表了大量论文。”在中国,50年代以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人文地理学 的研究曾经一蹶不振。正如我为侯甬坚先生所著《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所写的《序言》提到的:“人文地理学被批 判、排斥。学者们对此不仅裹足不前,而且视作畏途。”作为人文地理学成员之一 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直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所发展。马正林先生的《丰镐——长安 ——西安》一书出版于197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当时,城市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 还相当少见。到80年代初期,这种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于1983年主编出版了《 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接着成立了中国古都学会,于是有关这方面 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似地萌发出来。这些研究成果仍然是专题性的著作和论文, 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的翘楚。所 以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在推动整个历史地理学的前进脚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通论性的著作,在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中,由城市历史地理学率先编著出版, 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 前面已经指出,此书是马正林先生在高等学校执教二十多年的成果,所以在我 看来,它完全适宜于作为一种高等学校教材。作为一部教材,此书是令人满意的, 因为它至少具有完整、严密、创新三个特点。当然,这也是作为一部优秀教材所不 可或缺的条件。 首先,教材不同于专题研究,教材必须为学生提供这门学科的完整和系统的知 识。前面已经指出,通论性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成熟 。所谓学科的成熟,主要指的是这门学科,从理论到方法,从抽象的逻辑思维到具 体的资料内容,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也就是为这门学科编著教材的基本 条件。否则,凑合若干专题研究的材料,那就只能称为“讲座”。现在,我所看到的 这部教材,从绪论开始,内容包括十章。在论证了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后,分别 讨论了中国城市的起源、城址选择、城墙、类型、形状、规模、平面布局、水源、 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这些章节,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 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这门学科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以第七章《中国城市的平面布 局》为例,作为《中国城市历史地理》这门学科,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具体和最基 本的知识。教材把这一章分成著名都城和著名地方城市两类加以论述。前者包括1 3个小节,论述了不同时代的7处著名都城;后都分成37个小节,论述了不同时代的 16处著名地方城市。学生学习了这二十多处历史城市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 变迁,则中国历史上的最主要的著名城市已经基本包罗无遗。这样的教材,如能使 用得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仅是完整而系统的,而且是扎实和巩固的。 作为教材,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科学上的严密性。因为教材的作用,不仅是 为了提供学生以完整和系统的知识,并且还应引导学生日后在城市历史地理方面的 继续深造,让他们懂得在这门学科中做学问的方法,所以教材在科学上的严密性, 对于学生来说,实在至关重要。而此书在这方面也是值得赞许的。例子很多,不妨 从卷首的《绪论》中举出一个。因为这部教材的内容集中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城市,而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实体,正如我为张步天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 出版社,1987年出版)所写的《序言》中引述的、我于1983年在日本关西大学的一次 公开演讲中的话:“除了地理以外,以区域为基础而进行研究的学科又如此之多, 在一个区域里,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比二三十年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城市也 是一个区域,而且是一个人文景观特别复杂的区域。研究城市的学科及其成果,真 是汗牛充栋。为此,教材必须严格区别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和其他城市历史研究的不 同,让学生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至于面对浩瀚的城市历史资料而手足无措。现 在,教材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中,一开始就指出:“历史学所研究的城市 与城市历史地理学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着重于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后者则着眼于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地理空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 能混为一谈。”接着,教材在详细阐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所研 究的城市内容后,专门论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城市,指出:“城市历史地理 学既然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城市就只能是地理实体。也只有这样 ,才能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城市区分开来。” 上面所举的这个例子...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 1暗促-酒店玫瑰静悄悄地开 369
- 2终端陈列十五大原则 382
- 3专业广告运作模式 343
- 4****主营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375
- 5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394
- 6主顾开拓 482
- 7主动推进的客户服务 342
- 8专业媒体策划与购买 372
- 9中远电视广告CF 417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