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053知识进步及其测量方法研究(doc)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27K

  下载次数:89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0105053知识进步及其测量方法研究(doc)
知识进步及其测量方法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知识经济及知识进步问题,并就知识进步给出具体算法,进而将知识 进步率分解成两个可测性强的指标,据此提出知识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几点的建议。 关键词 知识进步,资金生产率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测算方法。 1 引言 知识经济是当代的主题,是许多人研究的热点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但为经济 发展提出新要求,也为经济增长提出了新方向,即生产组织应以知识为中心,创造出高 附加值的知识产品或服务。如何在知识经济下的经济增长中体现出知识进步并对其做出 正确的计量,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经济的定义较多,但其含义基本一致: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产品的生 产、分配和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知识为投入主要要素组织生产并提供知识含量高的 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征为:(1)以知识资源为投入要素之一,(2)为消费者 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3)形成知识产业。其对社会发展的好处是:(1)创造或恢复稀绝 资源,(2)满足生活质量新特性,(3)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出,(4)节省资源,(5)国家竞 争所必备。 美国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专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 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并把要素生产率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 知识进展又包括技术知识进展和管理知识进展。我认为这个含义实际上就应是知识进步 的含义,即知识进步意谓着在生产中主要靠知识资源来组织生产,提高要素生产率。生 产出知识产品,提供知识服务,形成知识产业,达到经济快速增长目的。 从技术进步理论看,由索洛余值法所计量的广义技术进步,包括:①生产要素质量提 高,②知识进展,③资源重新配置,④政策影响,⑤管理水平,⑥规模经济性。这和丹尼森的 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一致。所以,在没有更精确的算法情况下,知识进步即可以当作广义 技术进步来处理。 2 知识进步的测算 知识进步的程度可以用知识进步率来表示,即知识进步程度与原水平之比。 2.1知识进步计量模型 总量生产函数表示为:   Y=F(K,L,t) (2- 1) 式中,Y,K,L分别代表产出、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t表示在考虑知识进步时,生产函 数出现的时间变量。如果在中性技术进步下,即各要素边际替代率不变,(2- 1)变为: Y=A(t)f(K,L) (2-2) A(t):在时间t内生产函数随时间移动的累积效果。 对(2-2)式关于t做全导数后用Y除之,得 [pic] (2-3) 字母上方的圆点表示对时间的导数,且有[pic] 令[pic][pic]资金产出弹性;[pic] [pic]劳动产出弹性。则(2-3)式变为 [pic] (2-4) a:广义技术进步率,即知识进步率 因假设中性技术进步,要素投入等于边际产出,则[pic](满足归一化要求),实际计算 时,一般将总量生产函数取为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pic] (2- 5) (2-5)式两边取对数并微分,得 [pic] (2-6) 将(2-6)中的微分改为差分并移项,得 [pic] (2-7) [pic] :资金产出弹性,[pic]:劳动产出弹性 2.2资金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的确定 (1)比例分配法 用国民收入中利润m和工资w所占的份额分别作为资金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即 [pic] (2)经验确定 根据资金或劳动变动对产出影响敏感程度来定。敏感大些,取值大些,一般取0.6- 0.8;敏感小,取值小些,一般取0.2-0.4,且使α+β=1。 (3)用多元回归法计算 用历史样本数据代入(2- 5)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如果得[pic]则进行归一化处理,得    [pic] 2.3 模型使用条件讨论 (1)关于稀克斯中性问题 模型(2- 1)式推导中,假设中性技术进步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如果资本—劳动力比不变,即资 金装备率R不变,在知识进步过程中,国民收入中的工资和利润比不变,即消费和积累比 不变。而我国的消费和积累比是变化的。事实上,有人已对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式: Y=f[L(t),K(t),t]作严格的数学推导,在 α、β、不随时间变化(即统计上具有稳定性),得出公式: [pic] (2- 8) (2-8)式无须前述条件,使用可靠,说明前述模型并不影响使用。 (2)关于规模经济问题 规模经济在前述时作为知识进步因素。实际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 模经济,前者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原料单耗及各种 费用而引起的成本下降所获得的规模效益;后者是由于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相互密切 协作、规模比例协调、共同利用公用基础设施等,从而使成本下降所获得的效益。内部 规模经济属于知识进步,外部规模经济属于生产要素量的增加。在用余值法计算知识进 步率时,很难将二者区分。设α+β=1+V,V表示规模不经济性。经数学推导,在(2- 7)式的α中加上[pic]即为规模经济下的知识进步率。实际计算中,为方便,将α、β(在 α+β≠1时)作归一化处理即可。 3.知识进步率的分解 令[pic],[pic]资金生产率;[pic],[pic]劳动生产率;[pic],R:资金装备率,对 此三个定义式取对数,再对时间求导,得 [pic] (3-1) [pic] (3-2) [pic] (3-3) 令[pic] (3-4) 由(2-4)、(3-1)、(3-3)、(3-4)、式得 [pic] (3- 5) 由(2-4)、(3-2)、(3-3)、(3-4)、式得 [pic] (3- 6) 用[pic]乘(3-5)式,[pic]乘(3-6)式,再相加,得 [pic] (3-7) [pic]为资金生产率增长率,[pic]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知识进步率a分解为二者的加 权算术平均数。 4.结论 (1)知识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不是一种战略。知识经济下,经济增长主要靠知 识要素来实现,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过程。 (2)知识进步是一种知识资源投入后使经济增长,知识进步率表示了知识进步随时 间变化的速度。 (3)知识进步在投入上表现为前述几大方面,在结果上表现为资金生产率不断提高 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上。 (4)(3- 7)式中的权系数[pic]、[pic],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一般[pic]取0.7,[pic]取0.3。在 提高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出现矛盾时,宁肯牺牲些劳动生产率来获得资金生产率的 同步提高。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资金生产率极低甚至是负值的行业、企业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著. 知识经济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5月 2 李京文著. 知识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动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9月 3 陈禹、谢康著. 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4 胡乃武、金培主编. 国外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5 吴景泰.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研究生毕业论文,东北大学,1996年9月 The Research About Knowledge Progress and the Method of Its Measure Wu Jing Tai (Shen 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and Engineering) ABSTRCT The knowledge-economy and knowledge progress are researched, and the specific method of measure about knowledge progress are found, then knowledge progress is divided into 2 indexes of measure, and some advice about economy development are give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this paper. Keywords Knowledge progress Improvement ratio of capital output Improvement ratio of labor output under measure method
0105053知识进步及其测量方法研究(doc)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