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4K

  下载次数:79

  所需积分:5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 摘要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 了的残酷竞争。本文讨论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西方国家的人才掠夺政策,提 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人才掠夺 对策 1引言 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 能外。 2 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 家,都必须面对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 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40多万,其中美国 缺少19万人。据美国劳动部估计,1998-2005年,美国每年需要9.5 万名电脑专家、系统分析师和程序编制员。这些职位的空缺已经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 失。 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50万到200万名IT人才。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 大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危机更为严重。 在我国,不少重点高校由于缺乏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许多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失去昔 日的风采。一些有抱负、有责任心的领导者由于学科梯队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作为人 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企业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金投入自然要向西部倾斜。有资 源、有资金,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人才。当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囿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热衷于跑资金、跑项目时,另一些反应灵敏的领导者却已开始筹 划如何延揽人才,可谓计高一筹。 知识经济既然是人才经济,人才短缺就必然成为与知识经济共生的永恒话题。在知识 经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 3. 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 3.1 “托福── 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 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 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 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美国本土上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 财富。 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 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让你到 美国去留学。 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20年的漫长岁月。 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 子能成才,把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 辛,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交考试费),再加 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购走了 。 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这些最 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托福 ”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最合算的买卖[2]。 3.2 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 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 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 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 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 劳工法案”,提议将H1- B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 地掠夺20万高科技人才[3]。而有资格申请H1- B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年,中国毕业研究生为4.7万人,即使其中有 2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 少人行将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 升高科技竞争实力,在21世纪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30%。 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于企业引进的国外具有博 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4]。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 策[5]。 3.3 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 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 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工资”、“福利”、“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6]。 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远不够,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 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 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 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 感觉”,竭力争取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 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 构,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7]。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 业的45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被外企挖走。 4 我国由于人才流失蒙受的巨大损失 对于中国尖子学生的流向,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 二流的学生去外企; 三流的学生下岗学外语。 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清华大学本 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 出国人数为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79人, 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我国许多著名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8 ]。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国留学的也有增无已。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 ,所在单位工作环境、条件不理想,联系到较为理想的单位却被原单位卡住不放,办不 了调动手续,最后只好通过技术移民的方式一走了之。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回到中国来的尚不足10万人 ,有20多万尖子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未归。而通过各种渠道移民出去的人数可能会更 多,且技术移民能够回国的更是微乎其微。 王选院士赴美考察归来后说:“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 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据统计,华人约占美 国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在新成立的硅谷高科技公 司中,华人所占的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 硅谷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大和清华校办企业里工作的 青年感受最深,他们与去到硅谷的同学,昨日是校友,今日却成了竞争对手,分别代表 着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大批拔尖人才流向国外和外企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中青年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地影 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质量。我们自身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造就的拔尖人才本就不 足,根本无法承受被掠夺、大量流失的重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院士指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整个国家的高度重 视,我们的现代化将受到极大影响。今天,是我们的人才‘预警系统’向全中国发出严重 的紧急警报的时候了!” 5. 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5.1 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战鼓隆隆,我们回避不了这场残酷的竞争。随着加入WTO 日期的日益迫近,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处于一 个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不可能靠构筑国际人才流动壁垒、限制人才外流来遏 制我们的人才流失。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 和生活条件,让那些在国内或国有企业工作的尖子人才也能得到与在国外或外企工作一 样的优厚待遇。这才是吸引和保护人才的根本途径[9]。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民族要 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让那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先富起来。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实施,为我国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改革开了先河,突破了传统的人才价值观。近一段时间,报纸及互联网上的“特聘广告大 战”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重金求贤”已成时尚。许多高校借“长江计划”的东风,推出自 己的特聘岗位和吸引人才的各种措施,一批外籍学者应聘上岗,不少华人学者也开始纷 纷回流,改善了我国的高层人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推出的这些吸引人才的计划,大都是数以百计、千计,与美国数 以万计、数十万计的计划不可比拟。而且过于强调“择优录用,宁缺勿滥”,令许多饱学 之士自叹不如,望而却步。 5.2 唤起企业抢夺人才的热情 在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本上是政府行为,企业界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政府当然应率先冲锋陷阵,任最后刺刀见红,在战 场上撕杀,还要靠企业。 美国的人才引进,主要靠企业参与。而且引进的高科技人才中,80%以上在企业工作。 政府可以给你发绿卡,但不能指令企业雇用你,更不能强迫企业给你高待遇。高薪揽才 ,那是企业家的事。如1999年1月,微软在北京设立“中国研究院”,一次挖走我国几十位 拔尖人才,完全是企业行为。 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领导我们的...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