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程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程
第一章 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 环境
环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
《辞源》中对环境的解释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概念是: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的定义: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考察环境的几个方面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环境:
环境领域 相 关 要 素
空气 大气的组成、质量与人类生存的要求
水 地表水、地下水、水的组成、理化特性、感官特性、水生生物、水体功能等
土地 土壤的分类与组成、用途、规划要求、地貌特征
矿藏资源 矿物资源的种类、储量、利用率
文化遗迹 风景、建筑、城市、名胜等
野生动物 鸟类、动物、鱼类、水生及陆地植物等分布与组成
三、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环境问题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 自然原因 又叫第一(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水旱灾害、流行病等;
2. 人为原因 又叫第二(次生)环境问题,或叫“公害”,就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等。
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第二(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 全球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食物、能源等基本条件。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部分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进入80年代以来一系列资料表明,全球变暖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以二氧化碳(CO2)为主。据预测,到下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2-5度,海平面将上升65cm左右,直接威胁沿海地区和城市。全球变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对生态系统,尤其是对农业的影响,物种的变化,植物带的推移,自然资源的变化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2.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是地球的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1958年人们发现高空臭氧层有减少趋势。1985年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至今,北极也观测到同样现象。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季节性臭氧大幅度降低现象。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人类的眼病和皮肤癌患者将增加,植物受到危害,农林牧业将减产,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食用鱼类,都会受到影响。部分化合物质在高空紫外线的作用下能与臭氧反应,减少臭氧。这些物质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四氯化氮、甲烷和氯烷烃(CFCS)。我国于1992年提出2005年全面停止生产CFCS类物质的计划。
3. 酸雨
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露、霜、雾、雹、雪等。大气中大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和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北欧数千个湖泊的PH值降至4。5而成为死湖),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表面,增加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寿命;它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
除上述问题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问题等。
五、 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1. 生态破坏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森林资源不足、草原退化严重、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伤严重等。
2. 环境污染问题
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
六、 环境保护
1. 环境保护的几个发展阶段:
1) 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较为简单,规模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2) 产业革命及二次大战之后,环境污染大规模出现。50-60年代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八大公害事件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开始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和政府行为迫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进行三废的治理。也被称为末端治理或被动治理;
3) 70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石油危机,能源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开始注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推行无废生产。环境保护措施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清洁生产;
4)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悬崖宣言》等文件,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等文件,标志着全球环境保护新时代的开始。
2. 环境保护的新趋势
1) 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含两个重要大概念:需要和限制。同时,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公平,即世代间的纵向公平;二是空间上的公平,即每一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
2) 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在国外也称为“生态标志”、“绿色标志”等。环境标志产品也称为绿色产品。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环境性能的公正鉴定,是该产品环境性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证明。环境标志的评定,首先要制定标准,一般包含:产品的安全、质量、能耗等产品性能指标;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等要求;生产指标及产品的特殊环境要求(如CFCS类物质的替代率,产品可降解性等)。环境标志的认证方法往往包含了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
3)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 清洁能源;
(2) 清洁生产;
(3) 清洁产品。
4) 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life cycle)也称为“生命循环”、“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总和。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结构归纳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1. 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
定义目标即清楚说明开展生命周期评介的目的和原因;研究范围的确定应保证能满足研究的目的,包括定义所研究的系统;
2. 清查分析
对一种产品、工艺和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数量与原材料需要量以及对环境的排放(四类主要污染物)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3. 影响评价
对清查阶段所识别的环境影响压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表征评价,即确定产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4、改善分析
系统评估在产品、工艺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削减能源消耗、原
材料使用以及环境释放的需求和机会。例如改变产品结构、重新选
择原材料,改变改造工艺和消费方式,以及废弃物的管理等。
第二章 ISO14000的基本知识
1. ISO14000的产生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出版了《展望未来——高新技术对标准化的需求》,“环境和安全”问题被列入最紧迫的四个课题之一;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关于国际环境管理纲要,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环境的重要课题;
1992年,ISO/IEC成立了“环境问题特别咨询组(ISO/SAGE)”;
1992年12月,SAGE向ISO技术委员会建议:制定一个与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相类似的环境管理体系方法,帮助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并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
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工具及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1995年6月,TC207的成员国达到80个,并且有16个国际性组织加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主席、秘书国是加拿大;
1996年9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正式发布。
2. ISO14000的结构框架
ISO14000的主要结构如下:
管理标准:ISO14001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
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审核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ISO14050术语和定义
3.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1) 标准是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各国出台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世界对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
——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
——环境因素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
2) 标准的预防性
——预防为主
——从污染源头治理
——全过程污染控制
3) 标准的可操作性
——标准完备
——要求全面
——无绝对量要求
4) 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适用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涵盖企业所有管理层
5) 标准的自愿性原则
——不是强制执行
——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条件选用
4. ISO14000和ISO9000的关系
差异:
1) 产生的背景不同
——ISO9000:提高产品质量,解决质量和技术法规性贸易壁垒
——ISO14000:控制环境影响,关注人类健康
2) 服务对象不同
对象 内容
ISO9000系列标准 客户 产品和服务质量
ISO14000系列标准 相关方 对环境的影响
3) 技术要求背景不同
——ISO9000:无共同质量评价技术准则
——ISO14000:具备统一的评价准则和相同的环境技术背景
4) 政府作用不同
——ISO9000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ISO14000中政府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
5) 动机不同
——ISO9000是满足客户要求,是被动的
——ISO14000是保护生态环境,是主动的
相同:
1) 管理思想相同
——通过科学而完整的管理系统,控制质量或环境
2) 运行模式相同
——都遵循“规划、实施、验证、改进“的螺旋上升的管理模式(即PDCA循环)
3)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章 ISO1400标准条款详解
引 言
“组织越来越重视按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的环境绩效。”
——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 的关注普遍增长。
单纯以评定自身环境绩效为目的的环境“评审”或“审核”,不足以确保一个组织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一直满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的管理活动。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
——这些标准不是用来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本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协调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本标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
——本标准未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
——实施本标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的环境结果。
——组织应在考虑环境改善的实用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与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原则,但又不尽相同,如: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的是客户需要,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服务于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不断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适应本标准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
1 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一个组织根据:
A. 法律要求
B. 重大环境影响信息
制订:
A. 环境方针
B. 环境目标
——适用于具备如下特性的环境因素:
A. 为组织所控制
B. 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
2 引用标准
无
3 定义
3.1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3.2 环境(environment)
3.3 环境因素(environmetal aspect)
3.4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3.5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3.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3.7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一个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8 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咳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效。
3.9 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一个组织队其全部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陈述,它为建立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框架。
3.10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是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11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或受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体或团体。
3.12组织(organization)
3.13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采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理解:
“建立”是组织从决定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体系的全过程,包括体系的策划、目标指标的设定和体系文件编写、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资源的安排、环境改善行动的实施及环境绩效的评估等。
“保持”是按规定要求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实现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并通过审核、评审等方法,改进提高,也包括必要的修订调整和支持等活动。
本标准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是基于一个由“计划、实施、检查、评审”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
4.2 环境方针
要求理解:
——最高管理者制订
——与组织相适应,如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为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形成文件,实施、保持、传达至全体员工
——可为公众获取
方针的应用范围应当可以明确界定。
方针应意义明确,使内、外相关方都易于理解。
应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和修订,以反映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信息。
4.3 规划
4.3.1 环境因素
要求理解: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定具备如下特性的因素:
A. 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
B. 期望施加影响
C. 对环境有重大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
——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重大环境因素
——及时更新这方面信息
环境因素的确定和相关环境影响的评审:
组织可据此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应作为优先考虑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分析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评审范围应覆盖下列四个关键方面:
A. 法律、法规要求
B.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C.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
D. 对以往事件调查的反馈意见的评价
E. 相关方与合同方的要求
所有情况下,均应考虑运行异常和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与运行单位的活动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其认定过程应当考虑:
A. 大气排放
B. 水体排放
C. 废物管理
D. 土地污染
E.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F. 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应考虑:
环境方面:
——环境影响的规模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发生的概率
——环境影响持续的时间
经营方面:
——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
——改变环境影响的难度
——改变环境影响的费用
——这种改变对其他活动和过程的影响
——相关方的关注
——对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
环境因素识别的一般方法:
物料衡算(工业流程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法
问卷调查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文件和记录
环境参数测量
水平对比
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专家判断法
跟踪环境法
排放量对比法
水平对比法
纵向对比法
相关方投诉
法律、法规要求
频率对比法
等效负荷污染法
本过程不要求作具体的生命周期评价。
组织无需对每一种产品、部件和原材料投入都作出评价。
组织的承包方或供方的控制作用较弱,而负责产品设计的组织则能明显地改变环境因素,如更改某种物料等。
组织对使用和处置其产品的控制作用有限,可行时,应考虑适当的储运与处置机制。
4.3.2 法律与法规要求
要素理解:
——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适用法律
——其他要求
——获取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其他要求通常包括:
A、 产业实施规范
B、 与官方机构的协定
C、 非法规性指南
D、 各级政府关于环保的规定、决定、标准、计划或文件
E、 本组织的上级公司或行业组织的环保要求
建立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清单
4.4.3 目标和指标
要求理解
——组织内部每一有关部门及阶层,应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的目标和指标
——考虑以下因素:
A. 法律、法规要求
B. 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C. 可选技术方案
D. 财务
E. 运行和经营要求
F. 相关方观点
——应符合环境方针
——包括预防污染承诺
目标应具体,指标应可测量。
指标是目标的细化和分解。
目标中可包含下述对预防污染的承诺:
——减少废物,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或消除向环境释放污染物
——设计产品时考虑减少生产、使用和处置中的环境影响
——控制原材料来源的环境影响
——减少新开发项目造成的重大有害环境影响
——提高员工和社区的环境意识
环境成效测量指标:
——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
——排放物数量
——每单位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率
——环境意外事件发生次数
——废物再利用率
——特定污染物排放量
——环保投资金额
4.3.4 环境管理方案
要求理解:
——目的:保证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
——应包括:
A. 组织中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职责
B. 方法和时间表
——定期评审
——有新情况发生时,应及时修订
4.4 实施和运行
4.4.1 机构和职责
要求理解:
——明确规定,形成文件:作用、职责和权限
——资源: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财力资源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可以为一人或多人。
环境责任应包括组织内大所有部门:如人事、管理等。
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要求理解:
——组织确定培训需求
范围:可能对环境有重大影响
——建立程序,使每一职能和层次都意识到:
A. 环境方针、程序和要求的重要性
B. 工作中实际和潜在的重大影响,个人工作改进和的环境效益
C. 具体作用和职责,包括应急响应和准备
D. 偏离规定程序后的潜在后果
——从事具备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胜任其工作):
A. 适当的教育
B. 培训
C. 工作经验
组织还应要求代表其工作的承包方证实其员工已接受了必要的培训。
培训方案一般包括:
——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
——制定培训计划
——验证培训方案是否满足法规和组织的要求
——培训实施
——培训记录
——评价培训效果
4.4.3 信息交流
要求理解:
——建立程序,以用于:
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 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成文和答复
——记录对涉及相关方重要环境因素的处理
应包含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的联络事宜。
通报中的可包含的内容:
——组织简介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环境管理过程(包括相关方的参与和员工的认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程
第一章 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 环境
环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
《辞源》中对环境的解释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概念是: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的定义: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考察环境的几个方面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环境:
环境领域 相 关 要 素
空气 大气的组成、质量与人类生存的要求
水 地表水、地下水、水的组成、理化特性、感官特性、水生生物、水体功能等
土地 土壤的分类与组成、用途、规划要求、地貌特征
矿藏资源 矿物资源的种类、储量、利用率
文化遗迹 风景、建筑、城市、名胜等
野生动物 鸟类、动物、鱼类、水生及陆地植物等分布与组成
三、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环境问题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 自然原因 又叫第一(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水旱灾害、流行病等;
2. 人为原因 又叫第二(次生)环境问题,或叫“公害”,就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等。
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第二(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 全球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食物、能源等基本条件。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部分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进入80年代以来一系列资料表明,全球变暖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以二氧化碳(CO2)为主。据预测,到下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2-5度,海平面将上升65cm左右,直接威胁沿海地区和城市。全球变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对生态系统,尤其是对农业的影响,物种的变化,植物带的推移,自然资源的变化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2.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是地球的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1958年人们发现高空臭氧层有减少趋势。1985年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至今,北极也观测到同样现象。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季节性臭氧大幅度降低现象。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人类的眼病和皮肤癌患者将增加,植物受到危害,农林牧业将减产,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食用鱼类,都会受到影响。部分化合物质在高空紫外线的作用下能与臭氧反应,减少臭氧。这些物质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四氯化氮、甲烷和氯烷烃(CFCS)。我国于1992年提出2005年全面停止生产CFCS类物质的计划。
3. 酸雨
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露、霜、雾、雹、雪等。大气中大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和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北欧数千个湖泊的PH值降至4。5而成为死湖),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表面,增加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寿命;它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
除上述问题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问题等。
五、 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1. 生态破坏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森林资源不足、草原退化严重、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伤严重等。
2. 环境污染问题
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
六、 环境保护
1. 环境保护的几个发展阶段:
1) 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较为简单,规模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2) 产业革命及二次大战之后,环境污染大规模出现。50-60年代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八大公害事件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开始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和政府行为迫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进行三废的治理。也被称为末端治理或被动治理;
3) 70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石油危机,能源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开始注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推行无废生产。环境保护措施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清洁生产;
4)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悬崖宣言》等文件,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等文件,标志着全球环境保护新时代的开始。
2. 环境保护的新趋势
1) 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含两个重要大概念:需要和限制。同时,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公平,即世代间的纵向公平;二是空间上的公平,即每一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
2) 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在国外也称为“生态标志”、“绿色标志”等。环境标志产品也称为绿色产品。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环境性能的公正鉴定,是该产品环境性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证明。环境标志的评定,首先要制定标准,一般包含:产品的安全、质量、能耗等产品性能指标;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等要求;生产指标及产品的特殊环境要求(如CFCS类物质的替代率,产品可降解性等)。环境标志的认证方法往往包含了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
3)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 清洁能源;
(2) 清洁生产;
(3) 清洁产品。
4) 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life cycle)也称为“生命循环”、“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总和。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结构归纳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1. 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
定义目标即清楚说明开展生命周期评介的目的和原因;研究范围的确定应保证能满足研究的目的,包括定义所研究的系统;
2. 清查分析
对一种产品、工艺和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数量与原材料需要量以及对环境的排放(四类主要污染物)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3. 影响评价
对清查阶段所识别的环境影响压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表征评价,即确定产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4、改善分析
系统评估在产品、工艺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削减能源消耗、原
材料使用以及环境释放的需求和机会。例如改变产品结构、重新选
择原材料,改变改造工艺和消费方式,以及废弃物的管理等。
第二章 ISO14000的基本知识
1. ISO14000的产生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出版了《展望未来——高新技术对标准化的需求》,“环境和安全”问题被列入最紧迫的四个课题之一;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关于国际环境管理纲要,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环境的重要课题;
1992年,ISO/IEC成立了“环境问题特别咨询组(ISO/SAGE)”;
1992年12月,SAGE向ISO技术委员会建议:制定一个与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相类似的环境管理体系方法,帮助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并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
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工具及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1995年6月,TC207的成员国达到80个,并且有16个国际性组织加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主席、秘书国是加拿大;
1996年9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正式发布。
2. ISO14000的结构框架
ISO14000的主要结构如下:
管理标准:ISO14001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
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审核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ISO14050术语和定义
3.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1) 标准是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各国出台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世界对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
——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
——环境因素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
2) 标准的预防性
——预防为主
——从污染源头治理
——全过程污染控制
3) 标准的可操作性
——标准完备
——要求全面
——无绝对量要求
4) 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适用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涵盖企业所有管理层
5) 标准的自愿性原则
——不是强制执行
——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条件选用
4. ISO14000和ISO9000的关系
差异:
1) 产生的背景不同
——ISO9000:提高产品质量,解决质量和技术法规性贸易壁垒
——ISO14000:控制环境影响,关注人类健康
2) 服务对象不同
对象 内容
ISO9000系列标准 客户 产品和服务质量
ISO14000系列标准 相关方 对环境的影响
3) 技术要求背景不同
——ISO9000:无共同质量评价技术准则
——ISO14000:具备统一的评价准则和相同的环境技术背景
4) 政府作用不同
——ISO9000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ISO14000中政府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
5) 动机不同
——ISO9000是满足客户要求,是被动的
——ISO14000是保护生态环境,是主动的
相同:
1) 管理思想相同
——通过科学而完整的管理系统,控制质量或环境
2) 运行模式相同
——都遵循“规划、实施、验证、改进“的螺旋上升的管理模式(即PDCA循环)
3)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章 ISO1400标准条款详解
引 言
“组织越来越重视按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的环境绩效。”
——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 的关注普遍增长。
单纯以评定自身环境绩效为目的的环境“评审”或“审核”,不足以确保一个组织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一直满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的管理活动。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
——这些标准不是用来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本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协调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本标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
——本标准未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
——实施本标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的环境结果。
——组织应在考虑环境改善的实用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与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原则,但又不尽相同,如: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的是客户需要,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服务于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不断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适应本标准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
1 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一个组织根据:
A. 法律要求
B. 重大环境影响信息
制订:
A. 环境方针
B. 环境目标
——适用于具备如下特性的环境因素:
A. 为组织所控制
B. 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
2 引用标准
无
3 定义
3.1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3.2 环境(environment)
3.3 环境因素(environmetal aspect)
3.4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3.5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3.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3.7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一个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8 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咳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效。
3.9 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一个组织队其全部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陈述,它为建立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框架。
3.10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是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11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或受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体或团体。
3.12组织(organization)
3.13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采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理解:
“建立”是组织从决定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体系的全过程,包括体系的策划、目标指标的设定和体系文件编写、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资源的安排、环境改善行动的实施及环境绩效的评估等。
“保持”是按规定要求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实现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并通过审核、评审等方法,改进提高,也包括必要的修订调整和支持等活动。
本标准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是基于一个由“计划、实施、检查、评审”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
4.2 环境方针
要求理解:
——最高管理者制订
——与组织相适应,如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为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形成文件,实施、保持、传达至全体员工
——可为公众获取
方针的应用范围应当可以明确界定。
方针应意义明确,使内、外相关方都易于理解。
应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和修订,以反映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信息。
4.3 规划
4.3.1 环境因素
要求理解: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定具备如下特性的因素:
A. 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
B. 期望施加影响
C. 对环境有重大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
——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重大环境因素
——及时更新这方面信息
环境因素的确定和相关环境影响的评审:
组织可据此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应作为优先考虑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分析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评审范围应覆盖下列四个关键方面:
A. 法律、法规要求
B.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C.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
D. 对以往事件调查的反馈意见的评价
E. 相关方与合同方的要求
所有情况下,均应考虑运行异常和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与运行单位的活动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其认定过程应当考虑:
A. 大气排放
B. 水体排放
C. 废物管理
D. 土地污染
E.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F. 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应考虑:
环境方面:
——环境影响的规模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发生的概率
——环境影响持续的时间
经营方面:
——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
——改变环境影响的难度
——改变环境影响的费用
——这种改变对其他活动和过程的影响
——相关方的关注
——对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
环境因素识别的一般方法:
物料衡算(工业流程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法
问卷调查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文件和记录
环境参数测量
水平对比
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专家判断法
跟踪环境法
排放量对比法
水平对比法
纵向对比法
相关方投诉
法律、法规要求
频率对比法
等效负荷污染法
本过程不要求作具体的生命周期评价。
组织无需对每一种产品、部件和原材料投入都作出评价。
组织的承包方或供方的控制作用较弱,而负责产品设计的组织则能明显地改变环境因素,如更改某种物料等。
组织对使用和处置其产品的控制作用有限,可行时,应考虑适当的储运与处置机制。
4.3.2 法律与法规要求
要素理解:
——建立并保持程序
——确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适用法律
——其他要求
——获取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其他要求通常包括:
A、 产业实施规范
B、 与官方机构的协定
C、 非法规性指南
D、 各级政府关于环保的规定、决定、标准、计划或文件
E、 本组织的上级公司或行业组织的环保要求
建立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清单
4.4.3 目标和指标
要求理解
——组织内部每一有关部门及阶层,应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的目标和指标
——考虑以下因素:
A. 法律、法规要求
B. 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C. 可选技术方案
D. 财务
E. 运行和经营要求
F. 相关方观点
——应符合环境方针
——包括预防污染承诺
目标应具体,指标应可测量。
指标是目标的细化和分解。
目标中可包含下述对预防污染的承诺:
——减少废物,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或消除向环境释放污染物
——设计产品时考虑减少生产、使用和处置中的环境影响
——控制原材料来源的环境影响
——减少新开发项目造成的重大有害环境影响
——提高员工和社区的环境意识
环境成效测量指标:
——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
——排放物数量
——每单位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率
——环境意外事件发生次数
——废物再利用率
——特定污染物排放量
——环保投资金额
4.3.4 环境管理方案
要求理解:
——目的:保证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
——应包括:
A. 组织中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职责
B. 方法和时间表
——定期评审
——有新情况发生时,应及时修订
4.4 实施和运行
4.4.1 机构和职责
要求理解:
——明确规定,形成文件:作用、职责和权限
——资源: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财力资源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可以为一人或多人。
环境责任应包括组织内大所有部门:如人事、管理等。
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要求理解:
——组织确定培训需求
范围:可能对环境有重大影响
——建立程序,使每一职能和层次都意识到:
A. 环境方针、程序和要求的重要性
B. 工作中实际和潜在的重大影响,个人工作改进和的环境效益
C. 具体作用和职责,包括应急响应和准备
D. 偏离规定程序后的潜在后果
——从事具备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胜任其工作):
A. 适当的教育
B. 培训
C. 工作经验
组织还应要求代表其工作的承包方证实其员工已接受了必要的培训。
培训方案一般包括:
——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
——制定培训计划
——验证培训方案是否满足法规和组织的要求
——培训实施
——培训记录
——评价培训效果
4.4.3 信息交流
要求理解:
——建立程序,以用于:
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 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成文和答复
——记录对涉及相关方重要环境因素的处理
应包含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的联络事宜。
通报中的可包含的内容:
——组织简介
——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环境管理过程(包括相关方的参与和员工的认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程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