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那朵玫瑰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66K

  下载次数:131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正是那朵玫瑰
译序…………………………………………………………………………………………………2
序……………………………………………………………………………………………………5

第一章 无法传授的教导…………………………………………………………………………6
第二章 你为什么来……………………………………………………………………………16
第三章 关于打开和关闭的公案………………………………………………………………28
第四章 请教专家………………………………………………………………………………38
第五章 头脑的游戏……………………………………………………………………………49
第六章 盲人的迷狂……………………………………………………………………………59
第七章 喜爱海鸥的人…………………………………………………………………………69
第八章 超越母亲的膝盖………………………………………………………………………78
第九章 当希伯利不在的时候…………………………………………………………………88
第十章 只有一个小硬币………………………………………………………………………98




























译 序

金晖

一、关于奥修

奥修是印度的一位开悟大师。与人类历史上许多其他的圣人一样,他同样有着不同凡人的履历和不同凡人的灵魂,以及更加不同凡人的归宿。在《金色的童年》一书中,他曾经述及自已完全自由而清醒地来到人间的故事。在地球上永远闪耀着神秘和圣洁之光的喜玛拉雅山麓,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宁静小村庄——没有火车、邮筒,更没有学校,有一对夫妇过着朴实单纯的相爱时光,这就是奥修选择的出生地。
二十一岁那年,奥修开悟了。此后他一面在大学教授哲学,一面走遍印度本土进行演讲。在充满了各种助长人性支离破碎的信仰偏见的土地上,奥修认为真正的宗教必须基于静心(meditation)和觉醒的个人体验,而不只是对传统经典和宗教仪式的执着。他的观点经常引发激烈的争论,使得他越来越以公认的宗教叛逆形象屹立于世。奥修所做的工作正是帮助人们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诞生一个真正的人性由。
六零年代末,奥修开始创立他的独一无二的活力静心术(dynamic meditation)他说,现代人深受传统以及现代生活中种种焦虑的重压,以致他必须经过一个深入清洁的过程,才可能期望发现静心中意识自由的放松状态,从而接触到自身的“上帝”的源泉。
七零年代早期,第一批西方人找到了奥修,围绕着他于一九七四年在印度普那(Poona)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即普那国际静心中心)。在这里,他扩展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包括将东方静心术的成分加入西方正在发展的新心理疗法中,以及创建很快就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并最具革新精神的发展中心之一的社匾。这个社区是一个“实验”——“整个实验就是为了给世界带来一个佛的时代。这个社区不是普通的社区,它是唤醒上帝的实验……我正努力创造一个空间,使得上帝可以降临。社区将成为一个联系,上帝不再是……现实。就本世纪而言,尼采是对的——上帝死了。联系早已断裂,……这个社区是一架桥……修路的实验。越来越深地进入和谐统一。将自己的能量倾倒出来。记住一条小溪流是不能到达海洋的。它将在路途上迷失——路途是那么遥远。它将在沙漠中、在废墟里迷失。但如果许多溪流相汇在一起,它们将成为一条恒河。而它将到达海洋。”(奥修)
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间,社区的实验移至美国。奥修的门徒们在奥勒岗的沙漠中创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生态绿洲。他的这个实验,以及他对于美国政府和现代基督教会的直言不讳的评论,很快就招致同时来自地方和政府当局的敌视和挑衅。不久,奥修被捕入狱。医生们都认为,在秘密拘留于奥克拉荷马州的监狱期间,奥修被下了毒。随后美国政府便将他驱逐出境,社区也被临时解散。后于一九八七年初迁回普那。
奥修对门徒及追随者的开示都被记录于影像资料中,并被编辑成文集出版发行,有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流通。“我的话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一种哲学,”他说,“我的话是一种‘炼金术’, 一种关于‘转变’的科学,所以只有那些愿意‘死去’并且再生的人——这再生是如此新鲜,以致他们还不能够马上想象得出——只有这些少数的勇敢者会准备着聆听。”
曾说过,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给予,他并不需要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一九九零年一月十九日,圆寂了,在门徒们最真诚的欢乐庆典中完成了他给予的这一生。在此之前几个星期,曾有人问他,如果某一天他突然走了,那么他所做的工作将会怎样?他说:“我对存在的信仰是完全的。如果在我说过的话中确有真理,那么它将继续存活……依然对我的工作感兴趣的人将仅仅是高举着火炬,却不会把任何东西强加给任何人……对于我的民众,我将仍是他们力量和灵感的源泉。”
二、奥修国际静心中心

奥修国际静心中心坐落于印度普那的郊外克莱岗(Koregaon)公园,占地廿七英亩,是世界上最大的静心别墅。每天都有数以千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参加静心活动。无论是短期还是长久的居留,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和工作。奥修是静心中心的灵魂,围绕着静心的主题,自然形成许多团体和职能机构,每天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日常工作,在良好的状态下流畅地运转不息。
奥修曾经声明,他的社区不是一个宗教,因为宗教已经死亡,而社区却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现象:“一个社区就是一个修行集体,门徒和献身者在此相聚,围绕着一个佛陀,象蜜蜂一样在佛陀之花上采集蜜糖。”那些追求真理的人相会于此,弃了过去生活的一切,不再寻求先知或救星,而相信唯一的道路就是拯救自己。在这里有一种爱的氛围,这氛围并不需要相同的意识形态或信仰系统,它只源于共同的追求,源于这追求道路上一路同行的友情。
这里也没有任何戒律,只有统领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拥有成为自己的绝对自由——尽可能靠近自己的真实存在的自由。共同生活并没有影响探索的道路上个体的完全独立。无论你发现什么,你都可以与人分享,而它也将受到尊重,并被接受。每一个人都需要勇气,而这个团体将给你力量。通过静心训练,你将回到自己真正寻求的——你的自性。
奥修以他的慧力和慈心,为人们设计了许多静心的方法,从各种途径来接近关于觉照(witnessing)的主题。vipassana(智慧禅)是奥修所提供的最为本质的静心术,它的方法就是禅定——迁流不息的念头被不加整治地朗朗觉照,于自然中体验自在,是一种真正本质的静心术。围绕着vipassana,奥修针对现代人的习性创造了一系列以动力(dynamic)为基础的运动静心术。现代人在神经过敏、贪婪和没有条理的生活中不得安宁,初学者往往很难在安静的状态下静心。奥修的运动静心术正是为此而设计的,它使人们在信任和觉照中接受、奉献,在接受、奉献中尽情地欢笑、哭泣、歌唱和舞蹈。
“每个人在道路上都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过程中却有如此丰富的美,如此灿烂的华彩。”正如走进一座玫瑰花园,你将发现自己被花香围绕。与真的玫瑰花相比,静心的玫瑰更加微妙,也更加馥郁。“每一种静心术都只是为了寻找那面镜子,它反映一切却保持着空虚。加入这一空虚,玫瑰就此出现了。这个佛陀的体验将成为你生活中每时每刻的反应。”门敞开着,并随时欢迎你的到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一定会被这能量、这爱、这欢笑,被这里的每一张面容所打动,因为这些人的身上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
现在,奥修不在了。而社区依然生气勃勃。在晚间,白袍道友聚会的大厅里,中央的圆台上放着奥修坐过的椅子,灯光照耀着它,一把把“火炬”向着静心聚焦——正穿越那个中点!

三、正是那朵玫瑰

奥修水远是一个孩子。喜玛拉雅山融雪的清泉流灌着他心中童真的玫瑰。在那座童话般的小山村里,金色阳光下的奥修,又水远是一位老人。就象中国历史上那个禅风禅骨的年代里所有开悟的大师一样,奥修以明澈自心的智慧成为当代印度的一代宗师。他的宗教观是最本质的,破除了一切假象而直达心地。禅者的风骨在他那里深入于心,不露痕迹而又无处不透其消息。他在谈到vipassana时曾说,vipassana是一个最本质静心术,不可能进行任何修改,它不是一个训练“集中思想”的方法,而是觉照。“觉照”就是“禅”或“禅定”。传统禅定是以“切念法”入手的,而奥修是直接的,完全接受自然的。他在《当鞋子合脚时》中说:“在我们进入庄子的故事之前,第一件要了解的事就是:成为自然的。任何不自然的事都必须避免,不要做任何不自然的事,只要自然就够了,你无法对它加以改善。”这个“自然”就是那朵“玫瑰”——最终的自然。对开悟者来说,这最终的,也是最初的,但执迷者却无法实现。因为自然并不是要你去摈弃什么,或者态度的积极和消极,而这些又无不已然存在于自然中。奥修在《瑜伽始末》中告诉我们:“这两者——不执着和修行——会帮助头脑停止,而当头脑停止,你就真的是那个你应该成为的,你就真的是那个你的命运中的。”头脑停止是奥修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不是指头脑什么也不想,而是让头脑自然地、自觉地接受发生的一切。奥修说,在静心中发生的任何事件(念头)都是静心的一部分,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被叫作“分心”。奥修还提示我们,不要等待。不要等待奇迹的发生,达到什么境界,或有一个最终的自然。所有本质的静心奥修都已阐明,迷者只需在静心中完全自然地放松,头脑停止,没有等待;那么,迷雾从此拨开,觉照——那面镜子就显现了。最终就是最初——正是那朵玫瑰!
vipassana使我们的生命从此真正地自然流动,明净无碍,趋向至善光明。这确是本质的禅定。因为奥修的静心术始终不离这一本质,因此,将meditation译为“静心”即为区别于一般的译法“冥想”(冥想的概念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专心静思的方法,但已离了自然的本质)。“禅定”和“冥想”在奥修那里就是“静心”。静心就是“净心”,心本清净无染的意思。静心术就是心在自然的方法,方法存在于过程本身,每一刻(当下)都是方法,都是目的,于自然中达到自然。如果对“静心”做望文生义的理解将产生错误。当你在“静心”中有了正觉受,那么你便是得了奥修点石成金的手指了。
奥修一生有许多隽语开示针对诸多不同品质的人。如果我们能得到那个“手指”,那么你便能在奥修浩瀚的卷佚中遨游而不迷失。
“自然”和“随缘”本是禅者的风格,于一切言行中做那个本然的,不“头上安头”。这只能是一种没有痕迹、冷暖自知、不落言诠的风格。奥修说:“禅相信真理不能被语言所表述,但能够被姿势、行为表示。有关某件事能够去做,但你无法说出来,然而却能显示出它。”奥修以他的禅风教化门徒,你们“存在于世俗中并没有什么不对,要世俗化,但仍然保持脱俗。”。这就是觉知、自然。他还告诫说:“没有必要逃避或放弃,你仍然在此存在着,要在这个世界上。但不要属于这个世界,留在人群中,并保持独立……做所有需要做的,但永远不要成为做者,不堆积自我——那就是全部。”奥修更为警醒地提示我们:“当真理发生的时候.它是非语言的,它是沉默的,它是如此深奥,它无法透过语言来表达,然而人们或早或迟都会将它变成语言,并将它系统化,也正是在它们的系统中,它被杀死了!”真理被真理的掌管者杀死了,真理的血液不流动了,就象宗教导师常为宗教的狂热信徒杀死一样——不论是异教徒还是信徒。这些自傲无明的人被佛陀称为“焦芽败种”,耶稣常斥之为“小信人”!如果迷失在无生命的“文字”中,迷失在任性的“头脑”里,那么我们的生命之源将会枯竭,忧虑和烦恼将伴随我们俳徊于恶送。奥修的智慧正是生命的源泉,我们为这清流而欢笑,“笑是宗教的真正本质”,欢笑带来光明。奥修告诉我们,自然本来如此,由“生命”(live)萌生“爱”(love),爱的“欢笑”(lauphler)产生“光明”(light),光明觉照更使生命充满爱和欢笑。欢笑中觉知,光明使生命之源永不枯竭。
玫瑰一直在美的芬芳中开放。但注意,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已难觉照了!奥修的棒喝将敲碎你这个“头脑”,喝退你那条“舌头”。再看,正是那朵玫瑰!

四、阅读之前

在阅读本书之前,还有几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说明一下:
1.在我看来,奥修是一个很难归类的人,尽管现代人的头脑在面对外来讯息的时候,已十分精于在经验范围内进行逻辑归纳分类的预处理。但若能让奥修在最新鲜层面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模糊,也许可以获得更加精确而全面的把握。他并非一个哲学家,更不是有些西方人以为的什么“存在主义者”等等。奥修没有主义,也不归属于任何形式的宗教;如果一定要在经验中给他寻求一席之地的话,我以为禅师的形象是比较恰当的。
2.在奥修的开示中经常用到一些名词,诸如“佛陀”、“上帝”、“神”和“道”等,这些名记在奥修这里是不以相应的传统概念加以区分的,它们只是同一个本质的不同说法,这个本质就是“存在”(being),也可以理解为“自然”、“自在”、“自性”等。而这个“存在”,正是“那朵玫瑰”的象征意义。
3.本书所言及的宗教教派和宗教人物等与任何宗教的传统无关,它们只是由一个故事或譬喻引发的、有关“存在”和“真理”,以及如何到达真理的话题。这本书和奥修的其他著作一样,它的焦点在“存在”和“真理”之上。
4.译自奥修的《Just Like That》一书。在翻译此书时,为使读者能较直接地从书名中领略到奥修心地的风光,我选用了奥修常以之象征“存在”的那朵神秘的“玫瑰”来做为“That”的喻体,因此而有现在的书名——《正是那朵玫瑰》。
我衷心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能从中分享到生命的爱和欢笑,分享到玫瑰的芬芳。
限于个人水平,难免有一些缺点,甚至错误,恳切地盼望读者们指正。



科尔曼.巴克斯

让普那社区以外更多的人了解奥修,尤其是让这本书找到新的读者,对我来说这似乎才是重要的。我非常欣喜于他那些令人惊异的说话,他对于社区,对于转变的大胆实验,他的开示,以及他的说笑!他总是妙语如珠,不论讨论的是:美国的旅馆没有第十三层楼、觉知的责任、一条跳进河里的狗、葛吉夫的不可捉摸、挥霍的儿子、静心、科学的侵略、希伯利和他的三个老师——等。
这本书的构造非常宽松,但重要的是它要传达的快乐。就是这么一件事,真的,这所有的早晨演讲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读着它们,你将书到从那些日子所流出的新鲜泉水。
这本书中的每篇演讲都是以一个苏菲故事的片段做引导,然后进行精彩的演讲。但你不要紧张的带着你的逻辑来读它。就随它去——因为不管你是怎么接近的,他都会遇到你。这是一种深奥的游戏方式。奥修在他生动的世纪演讲中的即兴发挥,比葛吉夫更为出色。
所以,面对这样的一本书,我能做什么呢?我这么问是因为我对鲁米的翻译工作,也可能是因为我在一九八八年十月访问过普那社区,我在那里很有回归家园的感觉。也许我就是他在八零年代早期所称作“sbravakar”的那种人吧!这里有一个芬菲的故事,他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到的:
伊本.哈非夫.希拉兹(Ibh Khafif Shirazi)有一次说:我因为听说埃及有两个伟大的师傅,所以我马上就赶过去了。我到那里的时侯,看见两位大师正在冥想。我向他们打了三次招呼,但是他们都没有理我。我跟他们一起冥想了四天。每天我都求他们跟我说话,因为我从这么远的地方来。
最后,其中一个年轻一点的师傅睁开眼睛说:“伊本.哈非夫,生命是短暂的。把剩余的时间用来深化你自己吧。不要浪费时间跟别人打招呼!”我请求他给我一些教诲。“跟那些让你想起主的人在一起.那些不仅谈论智慧,而且就是它的人。”然后他又进入冥想了。
我觉得我就象那个伊本.哈非夫。因此,以奥修这样的一个人来说,是不需要介绍的,不然就是在吹嘘介绍人自己了。所以,现在就让音乐开始吧!

* 科尔曼.巴克斯(Coleman Barks)教授翻译过数本鲁米(Rumi)的作品,被公认是鲁米在英语世界的主要诠释者。

第一章 无法传授的教导

有个人来找利布奈尼(Libnani),一位苏菲导师,而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来者:我想学习。您愿意教我吗?
利布奈尼:我觉得你不懂怎么学习。
来者:您能教我怎么学习吗?
利布奈尼:你能学会怎么让我教你吗?

真理是不能被教的……但是它可以被学。这两句话中包含了所有悟性的关键。所以,让我再重复一遍:真理是不能被教的,但是它可以被学——因为真理不是一种教义,不是一种信条,不是一种理论,一种哲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真理是存在。真理是“本然”。关于它,我们无话可说。
如果你开始说一些关于它的话,你就会一圈一圈地兜下去。你会转弯抹角,但是你永远达不到它的中心。一旦你提出了“关于”它的问题,你就已经在错过它的路上了。它可以被直接碰上,但是不能透过“关于”。没有“媒介”。真理就是此时此地。只有真理存在。没有别的存在。所以,你一提出关于它的问题,你的心就已经游离了。你在别的什么地方,而不在此时此地。真理是不能被教的,因为语言无法表达它。语言是无能的。真理是广阔的,极其广阔的,无限的。语言是非常非常狭窄的。你不可能强迫真理进入语言,不可能。然而如果没有语言,教育又怎么进行呢?
沉默可以做为一种启示。它能够表达,能够变成运输工具。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在于师傅(master)怎么教,而是在于门徒怎么学了。
如果是“教”的问题,那么师傅就能做点什么。
但语言是没有用的——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做什么。师溥可以保持沉默,可以从他的存在的每一个毛孔传出信息——不过这时候门徒必须理解它。没有提示,没有师傅的任何帮助,门徒必须收到它。
所以在宗教的世界里没有教师(teacher),只有师傅(master)。教师是一个教的人,师傅则是教的“内容”。教师是谈论真理的人,师傅则是真理本身。你可以学,但是他不能“教”。
他可以在那里,敞开着,等待这——你必须去喝他,必须去吃他。你必须去吮吸他。你必须孕育着他。你必须吸收。
师傅是一个已经成为真理的人,可以被所有准备吸收他的人吸收;所以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把我吃下去。真理可以被吃;它不可以被教。你可以让它到达到你,但是不能强迫它达到你。
真理是绝对非暴力的,它甚至不会去敲你的门——对它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侵略行为了。
如果你允许,如果你很善于接受,它全部都在那里了。如果你是封闭的,如果你不善于接受,那么即使花上几百万世去找它,你也会继续错过。它一直在那里!它永远不变。即使一小步也不需要走。即使睁开眼睛也不需要。即使一个靠近它的举动也不需要。它已经在那里了:你必须让自己变得善于接受。
真理是不能被教的,但是,你仍然可以学。所以,整个的艺术就在于怎么成为一个门徒。
人类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主要的部分,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从来不为真理操心。它没有一点觉知。它完全睡着了。它没有疑问。它过着一种梦游的生活。永远不会产生“真理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人类较大的一部分。
他们活在无知里面!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无知的。不仅感觉不到自己是无知的,他们甚至还认为,或者梦想着自己什么都知道。
事实上,自以为无所不知正是他们的睡眠的一部分。为何需要学习呢?为了“消灭”学习的需要,最好就是:继续感觉自己是无所不知的。这样就没有学习的问题了,也没有做门徒的必要了。你心满意足地躺在你的坟墓里面。你是死人。
这就是大多数的人类。纵然你接近这一群人,告诉他们关于真理的知识,他们也会嘲笑你。他们会说你胡说八道。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否认有任何真理、上帝,或者涅盘之类的事情存在。如果你告诉他们某个人开悟了,他们就会说那样的人根本不存在,而且他也无法存在:“因为我们就是整个的人类。”
有人向伏尔泰(Voltaire)询问宗教的起源,据说伏尔泰是这样回答的:“宗教诞生在地球上第一个江湖郎中和第一个傻瓜相遇的时候。”在一个江湖郎中和一个傻瓜的相遇中,宗教产生了。这里面确实有一点真理的成分。在某种感觉上它是真实的,不过它的真实和宗教无关,只和假宗教有关。
宗教诞生了,不是在一个江湖郎中和一个傻瓜之间——假宗教才是那样诞生的——宗教是诞生在一个师傅和一个门徒之间。宗教诞生在一个已经达到真理的人和一个真诚地寻求达到它的人之间。宗教在真理和门徒之间诞生了。
然而人类的第一部分还是完全的无知,快乐的无知,因为在没有疑问也没有寻求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一种不需要努力的生活。他们继续堕落。他们从来不上升,他们水远达不到顶峰。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不仅不知道,他们甚至连作梦也想不到会有那些经验的顶峰和狂喜之极点的存在。
他们几乎还象动物一样:吃饭、睡觉——不外乎这些事情。一种常规的生活,象车轮在运转:他们出生,他们生活,他们生育,然后他们死亡。车轮继续运转:他们又出生了。相同的故事反覆重演,一而再地,令人泄气。
还有人类的第二部分:少数几个询问真理的人。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学习。他们在探索,但是他们不了解这种探索需要内在的发生变化,只有那时,你才可能进行探索。内在的变化是需要的。
在这个向度上,宗教的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不一样。你可以学习化学、物理、数学,这不需要任何意识上的修正;象现在这样,你就可以学习了。而宗教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改变你的意识。
甚至在学习开始之前,你就必须为它做好准备。长期的准备是需要的,否则无法开始学习。
第二部分的人会询问,但并没有准备好,所以他不断的在理论、假设、推论、虚构的故事、语言、哲学、玄学里面兜圈子——有成千上万种的理论可以为他所用。
他可以选择——市场很大,他可以继续的从一个理论换到另一个理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给你正确的东西。理论是给不出的,所以你厌倦了一种理论,就再选择另一种;你厌倦了一位老师,就再转到另一位的身边——眼前的人继续的换来换去,他们也就成了流浪者。
我每天都碰到这类第二种人。他们去过各种的聚会。跟过各种的老师,他们一直从这变到那:对什么都不满意。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缺乏基本的准备。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做一个门徒,而如果你不准备做一个门徒,你又怎么可能找到师傅呢?历来总是如此的,当门徒准备好了的时候,师溥就会自动的出现。你甚至不用去找他,他也会来的。当门徒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师傅就马上出现了。如果你一直在找他,而他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问题一定出在你的里面。你内在的什么东西挫败了你的整个努力。你还没有准备好。
在你自己的状态下,你是不可能遇到师傅的,你必须实现“他的”状态。这些状态是恒常的,不会改变的,永远都是这样。一个人必须学会怎样成为一个门徒。这第二部分的人类成了一大堆流浪的询问者。他们从来没有多少收获。他们成了滚动的石头,身上永远沾不到一点点苔藓。他们在继续的……流动着。
还有第三部分——极少极少的例外,人类的精华。
第三部分是那些探索、询问的人;但他们的询问不是推理的,这种询问是全然的。这种询问和任何其他主题的学习不一样;这种询问是那么的完全,他们宁愿为它而死,他们宁愿为它而改变自己的整个存在。愿意实现所有的状态。哪怕死亡是其中之一,他们也愿意去死。但是他们希望认识真理,希望活在真理的世界中;他们不希望活在谎言、错觉、梦幻和臆测的世界里。
这第三种人可以成为门徒。也只有这第三种人,在他们到一定的造诣时,可以成为师傅。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真理不能被教,但可以被学的理由。不过这样的话,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
师傅是存在的——只是你必须在师溥面前完全的空掉自己。这就是死亡的意义。一个门徒来到师傅面前死去。那也就是臣服的意义。
他来了,并把自己留在门外。他脱鞋子的地方,也就是他离开自己的地方。他完全空着的来到师傅面前。正是在这个空里面,真理成了可能实现的事情。正是在这个空里面,师傅开始流动。师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流进门徒的山谷。从他存在顶峰到达门徒存在的最低点。要记住,他并没有做什么事,一切只是在发生。当山谷准备好的时候,瀑布自然出现。师傅的存在开始流向门徒。
这不是师傅做了什么,也不是门徒做了什么——没有人做任何事。而是师傅在门徒的面前,门徒在师傅的面前,然后这种现象就自动的发生了。这是一次跳跃,是师傅的火焰跳进了门徒的心。不过,这需要保持开放,门徒必须保持空虚——只是个接收站就好。
那就是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的说,做门徒的艺术就是成为女性意识的艺术:也就是善于接受的,宽容的,不制造障碍的,不关起门来的,不力求安全和可靠的。而是信任的。
就是信任这个字。在信任里面,真理出现了。信任就是准备学习。是的,正是信任这个字。信任就是做一个门徒。
如果你还在思考,就说明你还在控制。你没有臣服。如果你还在说这是对的,而那是错的,那么你的心还在那里,你属于第二种人,而不是第三种。
现在,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划分这三部分的人。第一部分的人以怀疑为灵魂,而这种怀疑非常的强烈,几乎类似一种对怀疑的信任,相信怀疑。它是那么的强烈,因为人的第一部分——人的大部分——主要部分,是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怀疑的。他们信任怀疑。
如果你这么相信怀疑,这么肯定怀疑的话,你就会完全的封闭起来。连一扇窗户也不会打开。那么离做一个门徒的标准更是距离遥远了,即使做一个学生也是非常困难的。你甚至连想到别人比自己知道得多都会不高兴。
这一部分始终是愚昧无知的。就象石头一样,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因为除非让能量不断地流入未知,否则你不可能拥有生命。
只有每天进入未知,你才是活的,跳动的。你的心在震颤,你在成长。成长永远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人类的第二部分在询问;它的怀疑动摇了。但是它的信任还没有生根。它不再属于较大的第一部分,它已经和第一部分拉开了一点距离——而仅仅这一点距离,也足以使它们回不去了——但还是不上不下的,还是悬在半空中。它没有信任。
第一部分过于相信怀疑了,而第二部分开始怀疑自己的怀疑,但是信任还没有产生。第三部分信任信任。这种信任是绝对的。第二部分的人会说你是瞎子。你的“shraddha”,你对信任的信任,在他们看来就是盲目。第一部分的人会叫你疯子。你的信任看上去就象发疯一样。一个人怎么可能这么完全地认同信任呢?不可能的。但是对于第三部分,对于那些信任已经产生的人,盲目将是唯一看见的能力。而疯狂也将是唯一的清醒。
这三种不同的人类各有不同的语言。他们彼此不交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好比你跟一个人说话,但是他不懂你的语言,你也不懂他的语言——你们顶多透过一些手势,可能进行一点点的交流,但不会多的。
苏菲们说,只有第三部分的人可以学习。苏菲师傅是非常挑剔的。被苏菲师傅接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非常非常的困难。他们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
首先,他们都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你根本猜不到这里会有一位师傅。他们以绝对平凡的方式生活。比如,师傅可能是一个铁匠,或者一个鞋匠,或者一个织工,或者一个屠夫,或者一个木匠——非常平凡的世界。你不可能想到为你做鞋子、修鞋子的人竟然是一位师傅。他不容许有任何的嫌疑,这是他保护自己的方法,以防止那些没有准备好而自以为准备好的人强行侵扰。他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
你永远看不到一位苏菲师傅到清真寺里去,或者到神殿里去——去任何公开的场合——祈祷。不会的,他是在半夜别人睡觉的时候祈祷的。即使他的妻子也不一定想得到他是一个成道的人。不会的,这是苏菲方法的一部分——不让任何人知道。
耶稣在埃及的时候肯定跟一些苏菲们一起生活过。他把他们的一些教导带进了《圣经》里。其中一条就是:你右手做的事情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这正是苏菲的一个传统:完全的活在黑暗里,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侵扰者也不会来,假求道者不会敲门,愚蠢的人也不会强行夺去你的时间和能量。
其次,如果你以某种方式了解到一位苏菲师傅,那么你就不得不长年累月地在他身边等着——做一个学徒,但不是学静心(meditation)。如果他是一个鞋匠的话,你就必须长年累月地学做鞋子。而且他们又是很严厉的监工。有时候十年、十二年过去了,你还只是做鞋子,修鞋子,问题永远不能提出,除非师傅自己问你:“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你想要什么?”
他将观察你。他将陪伴你。在那种患难与共里,有一种东西开始成长,渐渐地,透过十分间接的方法——比如,做鞋子。这就是一种静心,因为门徒规定是只做指定的事情,不许思考。
记住这一点,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头脑才极有可能保持空虚。如果你用头脑工作,那么这种可能性当然较小,因为头脑不得不思考。
苏菲们都是用手工作的——织地毯,做鞋子,做木工,或者别的什么事情,只要是用手做的。手和脑是两极,如果你的能量通过手流动,渐渐地,脑就会平息下来。如果很多年,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你都只是用手工作的话,你就会完全忘记脑了。不需要它了,它变得毫无用处。而这正是门徒所需要的:头脑必须处于无用的状态。思虑必须停止。头脑必须变得类似没有头脑,不要总是装满了思虑,梦幻,想法。要完全空掉。
当门徒还是一个学徒,还在做鞋子的时候,师傅会一直观察着,他的头脑里发生什么了。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到手上去了?
现在,生理学家都同意,如果你用手工作的话,相同的能量会从大脑流向双手。能量也是一样的。你的右手跟左脑相连,你的左手跟右脑相连。当你感到头脑乱得无法停止的时候,试试这个方法:快速的摩擦双手,把它们搓热,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头脑停止了,因为能量转移到手上去了。
对失眠的人来说,这是已知的最好药品,比任何的镇定剂都好。只要闭上眼睛,摩擦双手,感觉它们越来越热,越来起热——透过摩擦,它们会变热——同时你也想象它们正在变热。当手掌变热的时候,头脑就冷了。它们是两个相反的极。而手应该是热的,头脑应该凉。可是思虑太多的时候,头脑就会发热,手则会变冷。那是不健康的。你是在走向疯狂。最后头脑会开始独自工作,不跟整个的身体联系。这就是疯狂的意义:部分开始自主,而部分开始独裁。
日本的禅师多是用手工作,伊斯兰国家的苏菲师傅也总是用手工作。用手工作总是很美的。它把头脑的能量降到身体里面。
如果你连续多年用手工作,你就会变得“没有头脑”。头脑的生理部分还在,但是能量部分、思虑部分消失了。你变得没有头脑。
门徒必须长年跟在师溥身边。但困难在于,除非你信任他,因为天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位师傅呢?天知道他有没有成道?怎么判断?但是如果你信任,渐渐地,内心对师傅就会升起一种亲密和热爱,一种内在的亲密和热爱,就象有时候发生在情侣之间的那样,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因为情侣们从来不臣服。他们谈论它,他们声称自己已经臣服了,但是他们从来不臣服。实际上,他们可能正试图以臣服来操纵对方,臣服可能只是一个花招而已。战争继续在情侣之间发生。
如果两个人真的相爱,那么一种亲密感有时候也会产生,但非常少见。那时,某些地方他们变成了一个人。一座桥出现了。还是两个,但是他们内在的火焰靠得那么近,以至于他们合而为一。这种情况极少在爱情中发生,顶多也只是在某些瞬间——火焰又会分开了,然后聚在一起,又分开。总是这样。但是在一个门徒和一个师傅之间,当这种亲密产生的时候,它会继续发展,越近,越来越近,当那一刻到来时,终于只剩下两个身体:在内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存在不再是两个。那一跳,那个火焰的飞跃发生了。
向师傅学习就是学习怎样跟随师傅。向师傅学习就是学习怎样不跟随自己。
和其他学习、其他的训练相比,宗教学习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向度。在其他的训练中,你和原来是一样的。你开始累积讯息。你想学地理——你可以找一个老师马上开始学。但你还是和原来一样,只有讯息在不断的增加。你变得起来越有学问,但是你的存在、你存在的质量、你存在的状态还是老样子。
可是当你开始学习宗教或者真理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它不是讯息的累积,也不是知识的增加;它是你生命内在的一种成长。不是你会知道更多,而是你会“成为”(be)更多。不是你的记忆力将变得更加训练有素,不是的,而是你的存在,你真正的存在将变得更加沉着而宁静,充满喜乐。

正是那朵玫瑰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