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始末-第一卷

  文件类别: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159K

  下载次数:363

  所需积分:3点

  解压密码:qg68.cn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清华大学卓越生产运营总监高级研修班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瑜伽始末-第一卷
译者序………………………………………………………………………………………………………2
原序…………………………………………………………………………………………………………2
第一章 瑜伽途径的介绍………………………………………………………………………………….4
第二章 瑜伽无欲的途径…………………………………………………………………………………13
第三章 头脑有五种型式…………………………………………………………………………………22
第四章 超越头脑而达到觉知……………………………………………………………………………34
第五章 正确和错误的知识以及头脑……………………………………………………………………42
第六章 瑜伽科学的纯粹…………………………………………………………………………………53
第七章 不执着以及内在经常性的奉献练习……………………………………………………………62
第八章 停止,它就在这里! ……………………………………………………………………………71
第九章 经常的练习和没有欲望:瑜伽的基础…………………………………………………………80
第十章 认出“你自已就是你痛苦的原因”……………………………………………………………89



































译 者 序

这是本人翻译奥修大师著作的第八本,这股想要将奥修宝贵的思想及存在传达给国人乃至于广大的中文读者的“生之流”仍然在继续着,下一本将是“草木自己生长禅的真髓”。
这本“瑜伽始末”是在讲派坦加利(Patanjali)的“瑜伽经”,它号称为瑜伽的脊骨。除了体位法之外,瑜伽是一个特殊的修行方法,本书将会带领您进入深层的瑜伽世界。
当我提笔写这本书的序文时,我突然发觉我想讲的话在前几本书里面都已经提过了,不想再重复,至于是否将本书作重点式的简介,我想,在奥修这一个蕴藏甚丰的宝矿里,您要自己去挖掘。
就此,祝您的人生继续开展下去,直到进入永恒的神性。
谦达那
1990年11月
于台北

原 序

在完成“谭崔之道”的八十个演讲之后,这些演讲被印成五卷,取名为“奥秘之书”,奥修现在给予我们这个非常好的系列演讲,主题是派坦加利的瑜伽经(Patan-Jali's YOGA Sutras),它是瑜伽科学的脊骨。整个系列共有十卷,本书是第一卷。
“瑜伽始末”这个名字是奥修自已选的,它本身具有很深的意义。它是一个灵修旅程的开始和结束,通常瑜伽道上的追求者都会觉得瑜伽修行的旅程非常长,而且很费力,他们认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旅程甚至需要花上好几世的时间。
在起点的地方所站着的是那些饱受挫折的追求者,他们在了解了所有俗事都会导致受苦之后来到这个道上,而在终点所站立的是成道的人——那些已经成为纯粹意识的人,那些在经过很多努力之后已经达到三摩地(宇宙意识)的人。瑜伽道上的追求者总是期待未来能够解除他们的痛苦,释开他们的枷锁,他们一直在想:需要更多的努力来达到一直在闪避的目标。
现在终于有奥修在此阐明所有这些来自我们头脑的对于灵性追求的错误态度和方法,他给予一个在灵性追求上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他的看法一定会给追求者很大的信心和鼓励。他宣称:目标并不是在未来。它就在此时此地:追求者就是那个被追求的,起点就是终点——他这样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所能够的,已经是了。他指出:并不是种子导致花朵,而是花朵生出种子。
问题在于一个人如何去看事情。如果一个人相信那个旅程是长的。那个目标是远的,他的信念将会使他看不到真实存在的“此时此地”,但如果他只是让他的眼睛张开。他将可以看到。他说:并不是“大我”必须被达成,它已经在那里,只是我们的眼睛是闭着的,重点在于将它们打开,而不是想在未来达成任何目标。
奥修解释说:瑜伽道上的追求者一直都太未来指向了,这种概念蒙蔽了他们的真知,使他们看不到此时此地存在的壮丽,而瑜伽三摩地的目标并不如追求者所想像的那么神秘和不可捉摸,它只是意味着一种完全在此时此地,而没有“梦想的头脑”进入的存在状态。
要在此时此地为什么那么难?奥修说:那是因为我们作梦头脑的投射欲望所使然。当我们在“此地”,我们并不完全在此地,你的一部分或许是在这里吃或走路或画画,但是另外一部分或许是在欲求要到另外一个时空——要到昨天或明天或另外一个地方。当一个人在家,他就想要在办公室:当他在办公室,他就想要在家。由于欲望和思想的介入,所以不管他在哪里,他都只有一部分在那里。
所以“瑜伽经”谈到没有欲望和没有思想,认为那是追求者最主要的。开始的时侯,他们练习,到了最后,他们就自然在那里,一旦欲望和思想消失,意识的品质就完全改变,那么一个人将会发现,跟眼前的一切在一起是很容易的,只要存在——三摩地或成道就是意味着如此。
但是“头脑”(mind)使很多瑜伽老师误导学生去欲求三摩地、神或神圣的意识,这只是在头脑里增加一个欲望来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不管一个人的欲望是世俗的,例如财富、权力或性,或是精神的,例如神或三摩地,欲望终归是欲望,两者都是一样的,两者都会使追求者无法与此时此地真实的存在成为一体。
奥修告诉我们,藉着把灵性追求的每一阶段发展分成那么多步骤和练习,派坦加利使那个旅程变得似乎太长了。他说,如果你想要的话,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步骤,还可以增加更多,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奥修出乎我们意料地宣称:实际上是没有步骤的。步骤的创造只是一个设计,如果一个人觉得还没有准备好,而不愿意放弃作梦的头脑去跟此时此地直接接触,那么这些设计可以带领追求者一步一步地走。根据奥修所言,意识或三摩地是不分裂的,意识是一个无形的整体,但是为了方便,派坦加利创造出人为的划分,为的只是要帮助我们了解。
但是“成道”或“自我达成”从来不是真正按照步骤而来的。奥修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道是立即的。它可以在任何片刻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从开始到结束并不一定要有任何旅程,只要在此时此地,一个人就可以达成,只要有清晰和了解,作梦的头脑就会消失,一个人就会立即在此时此地,这样就成道了。
禅师们常常谈到这个立即成道的现象。就在水壶掉下去的那个片刻,或是其他欲望和思想都停止的无心的片刻,某人就突然成道了。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瑜伽的老师一直认为目标是在很远的地方,需要很多努力。
奥修一直在谈论这个立即成道的现象,他所说的:“在任何片刻,事情都可能会突然发生。”这种说法使很多派坦加利的追随者感到迷惑,但是他一再一再地强调这一点,他很详尽地解释派坦加利所有的步骤,但是他提醒我们说,所有的步骤都可以省略,一个人可以在一瞬间就从第一步走到最后一步,一个人从来不知道它什么时侯能够发生,它是无法预先计划的,他告诉我们: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潜在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
奥修在“奥秘之书”里面谈论“谭崔之道”时指出:瑜伽是使用“意志”的途径,而谭崔是使用“臣服”的途径。一个在意志途径上追求的人采取战士的态度,他一直都跟他自己、跟他的欲望、跟他对任何世俗东西的依恋在争斗和奋斗。
奥修说:这个态度本身就是一个障碍。不用争斗和奋斗,一个人只须跟着自然流动,跟着存在流动,处于一种深深的内在和谐之中,这是谭崔之道追求者的态度:瑜伽的追求者是一个战士,谭崔的追求者是一个爱人,他是如此地沉浸在爱里面,以致于他来到了最深刻的爱——臣服:臣服于一个大师、臣服于自然的壮丽、臣服于整个存在。对于谭崔的追求者而言,爱就是他的途径,他越深入它,他就越接近那神圣的、越接近成道。
奥修指出一个有趣的事实:在经过很多费力的努力之后,或许是经过好几世之后,意志之道上的追求者,或是瑜伽的追求者,将必须来到臣服之道,来到谭崔。当他了解到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他奋斗又奋斗,而什么地方都没有达到,到了那个时侯,他将会了解到,努力本身就是一个障碍,那么对他来讲就只有一件事:完全臣服他自己。当完全臣服发生的那个片刻,他就成道了。
因此,奥修告诉我们,臣服是一个立即的方法,但是它并不象听起来那么容易。对很多人来讲,臣服是困难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臣服,那么他可以省下很多痛苦和奋斗,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臣服,问题就在这里。所以,如果一个人无法臣服,那么他必须继续努力,直到臣服变为可能。
奥修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全然地努力,那也能够带来成道,但是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在努力时不全然,在臣服时也不全然,因此成道似乎离得很远,而且不可捉摸,然而事实上它就象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一样地接近。
派坦加利谈论很多开始到结束之间的步骤,然而在一段短短的经文里,他从后门带进来臣服的观念,第一章的第二十三段经文是这样写的:“那些臣服于神的人也可以达到成功。”奥修说,派坦加利只是以注脚的方式将这个观念带进来,他指出,臣服于神根本不是派坦加利的途径,然而,他也觉知到有其他的途径存在,所以他把这个注脚的经文带进来,这只是在显示说他有觉知到它。
奥修说:对派坦加利而言,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使用神的观念只是作为一个设计来帮助追求者。对派坦加利而言,灵性追求是一个十足的科学,而不是宗教,他就象科学家一样,将每一样东西都解释得非常具体,但是奥修想要尽可能帮助追求者获得了解,而很快地来到此时此地,所以他继续一再一再地强调臣服。
他告诉我们:一个人臣服于什么人或什么东西都没有关系。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臣服,事情将会发生,成道将会在我们身上爆发。即使一个人能够臣服于一朵花或一个石头也可以,但是因为臣服于一个石头是困难的,所以他谈到很多其他的方式。
他告诉我们:如果臣服能够发生在平常的爱,那也能够引导到神性。如果两个爱人能够在深深的拥抱当中互相臣服于对方,那么对方就变成“那神圣的”。他提醒我们说,对派坦加利而言,并不是说神存在于天堂的某个地方,我们必须臣服于,而是我们所臣服的任何人或任何东西都变成神。对一个印度教教徒而言,崇拜一个石头象,那个石头象就变成神:对一个静心者而言,当他沉浸在跟一朵花成为一体的狂喜当中,那朵花就是神。对奥修而言,每一样东西都好,每一样东西都是圣洁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神圣的,那就是常言道“神在每一个地方”的意思。
奥修经常引用耶稣的话:“神就是爱。”这个意思就是说透过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圣洁的、神圣的。奥修说:“爱是唯一的真知卓见。”唯有爱有眼睛可以看,唯有爱有一个清晰的真知卓见,而臣服就是全然的爱。
奥修在这些演讲里面也谈论很多关于师父的重要,臣服于一位成道师父的爱比一般的爱来得更高,因为透过它可以产生师父与门徒的交流。如果一个人能够臣服于一位师父,师父就能够贯穿门徒而进入他的内在,在他身上运作。他解释说:“如果能够臣服于一位师父,就可以省下很多费力的奋斗。”
奥修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大师,事实上,在今日的世界里,没有象他这样的大师存在。他看法的深入和清晰超出世界上任何领域所知道的任何东西,他完全肯定生命,他以完美的智慧来谈论所有的途径,使追求者觉知到所有各种选择的可能。他说,所有途径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途径可能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那些真正觉知到的人都知道它只是“此时此地”。
奥修不遵循任何传统,他以同等的智慧来谈论克里虚纳、佛陀、马哈维亚、耶稣、派坦加利和其他成道的大师。事实上,他指出:他只是存在(Existence)的一个开口,当他谈话的时侯并不是他在谈,而是存在透过他在谈。他说:当他在谈论佛陀的时侯,事实上是佛陀透过他在谈论和解释:当他在谈论耶稣的时侯,是耶稣透过他在谈:当他在谈论派坦加利的时侯,是派坦加利透过他在谈,奥修本身是一个无我、无念(no-mind),所以他本身不能够谈,是存在透过他在谈和沟通,因为他是一个空的容器。成为一个“成道的人”意味着每一个片刻都生活在字宙意识里、生活在三摩地里。
所以,不论那个途径是努力或是臣服,是渐进的或是立即的,奥修不论就哪一个途径而言都是一位大师,让他的演讲成为一颗进入你里面的种子,从种子开始,或许三摩地之花就可以开放出来,唯有如此,你才可能发现,它一直都存在,它一直都以种子的父母而存在。灵性的种子包含在奥修超级的演讲当中。
女门徒:阿南达.波蕾姆

第一章 瑜伽途经的介绍

经文
一、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
二、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三、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
四、在其他状态下,有跟头脑的型式认同。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深的幻象之中,我们生活在“希望”的幻象之中,生活在“未来”的幻象之中,生活在“明日”的幻象之中。就人目前的样子,他无法不生活在自我欺骗之中。尼采曾经说过:人无法跟真理生活在一起,为了要存在,他需要作梦,他需要幻象,他需要谎言。尼采所说的是真实的,就人现在的样子,他无法跟真理一起存在。这必须被深入了解,因为如果对它没有了解,就不可能进入瑜伽的追寻。
头脑必须被深入了解,头脑需要谎言,头脑需要幻象,头脑无法跟真实的一起存在。头脑需要梦想,你并非只是在夜里作梦,即使醒着的时侯,你也是一直在作梦。你或许是在看着我,你或许是在听我讲话,但是一股梦之流还是在你里面继续着,头脑一直在创造梦想、想象和幻想。
现在科学家说:人可以不要睡觉而生活,但是他不能够不要作梦而生活。在以前,人们的了解是:睡觉是必需的:但是目前现代的研究说:睡觉并非真正需要,睡觉之所以需要,为的是你能够作梦,作梦才是真正的需要。如果不允许你在睡觉的时候作梦,到了早上,你将不会感觉到新鲜和活生生,你将会觉得疲倦,就好象你根本没有入睡一样。在晚上有一些时段,有一些深睡的时段和一些作梦的时段。有一个韵律,就好象白天和黑夜也有一个韵律一样。刚开始的时侯,你进入深深的睡眠大约有四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然后作梦的阶段就进入,你就开始作梦,之后再度进入无梦的睡觉,然后又再度作梦,整个晚上,这种情况一直都在继续。如果当你在没有作梦而深睡的时侯被打扰,那么,到了早上,你将不会感觉到你错过任何东西,但是如果当你在作梦的时侯,你
的睡觉被打扰,那么,到了早上,你将会觉得非常疲倦,而且精疲力尽。
现在,这个能够从外在来知道,如果某人在睡觉,你可以判断他是不是在作梦。如果他在作梦,他的眼睛会一直动,就好象他闭着眼睛在看什么东西似的。当他在深睡,他的眼睛不会移动,它们会维持固定。如果当你的眼睛在移动的时候,你的睡眠受到打扰,那么,到了早上,你就会觉得很疲倦:如果当你的眼睛没有在移动时,你的睡眠受到打扰,那么,到了早上,你将不会觉得失去任何东西。
有很多研究者证明:人的头脑必须依靠作梦来生活,作梦是必须的,虽然作梦是全然的自我欺骗。这不仅在晚上是真实的,当你醒着的时侯,同样的型式也在继续,即使在白天的时侯,你也能够注意到它,有时候会有梦漂浮在头脑里,有时侯则没有。
当有梦的时侯,你会做一些事,但“你”是不在的,内在的心被占据了。比方说,你在这里,如果你的头脑正在经历一个作梦的状态,你将会听着我,但是你根本没有在听着我,因为你的头脑在里面被占据了。唯有当你不是处于作梦的状态,你才能够真正听我讲。
头脑日以继夜地一直在从“无梦”变成“有梦”,然后再度从有梦变成无梦,这是一个内在的韵律,所以,我们不仅是晚上的时侯继续在作梦,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是将我们的希望投射到未来。
“现在”几乎总是一个地狱,但你之所以还能够生活在现在,是因为你有投射到未来的希望。因为有明天,所以你能够生活在今天,你在希望明天有什么事将会发生,某个天堂之门明天将会打开。它们从来不在今天打开,然而当明天来临的时侯,它并不会以一个明天来临,它将会以今天来临,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头脑将会再度移开,你一直继续跑到你自己前面,所谓的作梦就是这个意思。你并没有跟那真实的成为一体,你并没有跟那个在你身旁的成为一体,你并没有跟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在一起,你总是在其他某个地方——跑到前面或跳到前面。
你以很多方式来称呼那个明天或那个未来,有些人称它为天堂,有些人称它为莫克夏,但它总是在未来。有些人以财富来思考,但是那个财富是在未来,其他有些人以乐园来思考,但是那个乐园是在死后、是在非常遥远的未来。你为了那些不存在的东西而浪费掉你的现在,那就是作梦的意思。你不能够活在此时此地,只是生活在当下这个片刻似乎是很费力的。
你可以生活在过去,因为那也是在作梦,你在记忆或回忆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或者你可以生活在未来,但那只是一个投射,它也是再度由过去来创造出一些事情,未来只不过是过去的再投射,它会更多采多姿、更美、更悦人,但它只是更精致的过去。
你无法思考过去之外的任何东西。未来只不过是过去的再投射,而这两者都不存在,只有“现在”存在,但是你从来不生活在现在,那就是作梦的意思。当尼采说:人无法跟真理生活在一起,他是对的。人需要谎言,需要透过谎言而生活。尼采说,我们一直在说我们要真理,但是事实上没有人要它,我们所谓的真理也只不过是谎言、漂亮的谎言。没有一个人准备好要去看赤裸裸的真相。
这种头脑无法进入瑜伽的途径,因为瑜伽的意思是“一个显示真理的方法”。瑜伽是一个达到不作梦头脑的方法,它是存在于此时此地的科学。瑜伽意味着现在你准备好不要移入未来,它意味着现在你准备好不要去希望,不要跳到你存在的前面。瑜伽意味着按照真相本然的样子来面对它。
所以,唯有当一个人对他自己现在这样的头脑完全失望,他才能够进入瑜伽,或是进入瑜伽的途径,如果你仍然希望你能够透过你的头脑而得到一些东西,瑜伽并不适合你。一个完全的失望是需要的——一个“显示”说这个投射的头脑是没有用的、去希望的头脑是无意义的,它不会引导你到任何地方,它只是关闭你的眼睛,它只会麻醉你,但是从来不让真相显示给你,它使你在真相面前形成一个保护层。
你的头脑是一种药,它反对“那存在的”,所以,除非你对你的头脑和你存在的方式完全失望,对你直到目前为止存在的方式完全失望,除非你能够无条件地抛弃你的头脑,否则你无法进入那个途径。
有很多人对它感兴趣,但是只有很少人能够进入,因为你的兴趣或许只是因为你的头脑,你或许是在希望说,透过瑜伽,你可以得到一些东西,那个想要达成什么的动机是存在的,你认为,透过瑜伽你或许能够变完美,你或许能够达到完美存在的喜乐状态,你或许能够跟梵天成为一体,你或许能够达到“存在”、“意识”和“喜乐”的三性一体。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你才对瑜伽有兴趣,如果这就是原因的话,很可能在你跟瑜伽的途径之间没有会合,那么你就会全然反对它,你就会进入一个完全相反的层面。
瑜伽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欲望。一个人已经准备好要去知道“那个是的”,一个人没有兴趣于“那可能是的”、“那应该的”、“那应当的”,他不会对那些东西感兴趣:他只兴趣于“那个是的”,因为只有那真实的能够解放你,只有真实的存在能够变成解放。
完全的绝望是需要的,佛陀称那个绝望为“杜卡” (dukkha)。如果你真正处于悲惨之中,你就不要希望,因为你的希望只会延长那个悲惨,你的希望是一种药,它能够帮助你到达死亡,而不会到达其他地方。你所有的希望都只能够引导你到死亡,它们正在引导你到那里。
变成完全没有希望。如果没有未来,就没有希望,这是困难的,要去面对“那真实的”需要勇气,但是有一个片刻会来到每一个人身上,在那个片刻,他会感觉到完全没有希望,绝对的无意义会发生在他身上,当他觉知到任何他在做的都没有用,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他还是什么地方都没有去到,所有的生命都无意义,突然间,希望消失了、未来消失了,那么,他就第一次跟现在搭上调,他就首度跟真实的存在面对面。
除非这个片刻来到你身上,否则你可以继续做阿沙那斯瑜伽(asanas),但那并不是瑜伽。瑜伽是“转入内在”,它是完全的向后转。当你没有进入未来,也没有移向过去,当你开始在你自己里面移动——因为你的存在是此时此地,它不是在未来,你是在此时此地——你就能够进入这个真实的存在,但是要这样的话,你的头脑必须在“这里”。
派坦加利在他的第一段经文就指出这个片刻。在我们谈论第一段经文之前,其他有几件事必须被了解。首先,瑜伽不是一个宗教。这一点要记住,瑜伽既不是印度教的,也不是回教的,瑜伽是一种纯粹的科学,就好象数学、物理或化学一样。物理学并不是基督教的,也不是佛教的,即使物理学的法则是由基督教所发现的,它也不是基督教的。基督教发现物理学的法则只是偶然的,物理学仍然保持只是一种科学,而瑜伽是一种科学,印度教发现它只是偶然的,它不是印度教的,它是一种内在存在纯粹的数学,所以回教徒也能够成为瑜伽行者,基督徒也能够成为瑜伽行者,耆那教教徒或是佛教徒都能够成为瑜伽行者。
瑜伽是纯粹的科学,就瑜伽的世界而言,派坦加利是最伟大的名字,这个人是罕有的,没有其他的名字能够跟派坦加利相比。瑜伽被带到一种科学的状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使宗教成为一种纯粹法则的科学,信念是不需要的。
所谓的宗教需要信念。一个宗教和另外一个宗教之间并没有差别,差别的只是在于信念,回教徒有某种信念,印度教教徒有另外的信念,而基督徒又有另外的信念,不同的只是在于信念。就信念而言,瑜伽没有什么可说的,瑜伽不叫你去相信任何东西,瑜伽叫你去经验,就好象科学告诉你要去实验,瑜伽告诉你要去经验。实验和经验两者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方向有所不同,实验意味着某种你在外在所做的事,而经验意味着某种你在内在所做的事,经验是一种内在的实验。
科学叫你不要相信,叫你要尽量怀疑,但是也不要不相信,因为不相信也是一种相信,你可以相信神,或是你可以相信“没有神”的观念。你可以用一种狂热的态度说神存在,你也可以带着同样的狂热说出完全相反的——神不存在。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都是在相信的人,但是相信或信念并不是科学的领域,科学意味着去经验某种“是的”的东西,不需要信念。所以,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是:瑜伽是存在性的、经验性的、实验性的,不需要信念,不需要信仰,只需要去经验的勇气,但那就是人们所欠缺的。你可以很容易地相信,因为在相信当中,你不会被改变,信念是某种加诸于你身上的东西、某种肤浅的东西。透过信念,你的存在并没有被改变,你并没有经历某种突变。你或许是一个印度教教徒,但是隔天你可以变成一个基督徒,那只是一种改变,你可以由吉踏经改变成圣经,你也可以将它改变成可兰经,但是那个以前拿着吉踏经,而现在拿着圣经或可兰经的人还是保持一样,他只是改变他的信仰。
信仰就好象衣服,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被改变,你还是保持一样。解剖一个印度教教徒,或是解剖一个回教徒,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在是一样的。印度教教徒去庙宇,而回教徒讨厌庙宇:回教徒去到寺院,而印度教教徒讨厌寺院,但是在内在,他们都是同样的人。
信仰是容易的,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被要求做任何事,它只是一个表面的衣着、一个装饰,在任何时侯,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将它摆在一边。瑜伽不是信念,那就是为什么它是困难的、费力的,有时候它似乎不可能,它是一个存在性的方法。你将会找到真理,但不是透过信念,而是透过你自己的经验、透过你自已的达成。那意味着你将必须完全被改变。你的观点、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头脑、你的心灵都必须完全被粉碎,某些新的东西必须被创造出来,唯有带着那些新的东西,你才能够跟真实的存在接触。
所以瑜伽既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它两者都是。就如你现在的样子,你将必须一死,除非你死,否则那新的无法被生出来。那新的隐藏在你里面,对它来讲,你只是一个种子,种子必须掉下来,被泥土所吸收,种子必须一死,唯有如此,那个新的才能够从你升起。你的死将会变成你的新生命。瑜伽既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新生,两者都是。除非你准备一死,否则你无法再生,所以,那不是一个改变信念的问题。
瑜伽不是一种哲学。我说它不是一种宗教,我说它不是一种哲学,它不是某种你能够去思考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去成为的东西。思考是没有用的,思考只是在你的头脑里进行,它并不是真正地深入你存在的根,它不是你的全部,它只是一部分,一个功能性的部分,它能够被训练。你可以逻辑地争论,你可以理性地思考,但你的心还是保持一样。你的心是你最深的中心,你的头脑只是一个分支。你可以不要头脑,但是你不能没有心,你的头并不是基本的。
瑜伽顾虑到你的整个存在、顾虑到你的根,它不是哲学的,所以,跟派坦加利在一起,我们不要思考,不要思索,跟派坦加利在一起,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存在的最终法则——人蜕变的法则,如何去死和如何再生的法则,以及存在的新秩序的法则,那就是为什么我称瑜伽为一种科学。
派坦加利是罕有的,他跟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穆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一样,都是成道的人,但是他有一方面是不同的。佛陀、克里虚纳、马哈维亚、查拉图斯特或穆罕默德,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具有科学的态度,他们是伟大的宗教创始者:他们改变了人类头脑的整个型式以及它的结构,但是他们的方法并不很科学。
派坦加利就象佛的世界里的爱因斯坦,他本来可以很容易地象爱因斯坦、波尔(Bohr)、马克斯普兰克,或海森伯格一样地赢得诺贝尔奖,他跟那些具有严密科学头脑的人具有同样的态度和同样的方法。他不是一个诗人,而克里虚纳是一个诗人:他不是一个道德家,而马哈维亚是一个道德家。基本上,派坦加利是一个以法则来思考的科学家,他推论出人类的绝对法则,以及人类头脑和真实存在的最终运作结构。
如果你追随派坦加利,你将会知道,他跟任何数学公式一样地精确,只要做他所说的,结果就会发生。结果一定会发生,它就好象二加二等于四,它就好象当你将水加热到一百度,它就会蒸发,信念是不需要的,你只要去做它,然后你就知道,它是某种只要你去做,然后就知道的事。那就是为什么我说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在这个地球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象派坦加利一样。
你能够在佛陀的话语里面找到诗,它一定存在,有很多次,当佛陀在表达他自已,他就变成诗意的。那个狂喜的领域、那个最终真知的领域是那么美,要去变成诗意的诱惑是那么强,那个美、那个祝福、那个喜乐是那么洋溢,使得一个人会开始以诗意的语言来讲话。
但是派坦加利抗拒那个倾向,那是非常困难的,其他没有人能够抗拒。耶稣、克里虚纳、佛陀——他们都变成诗意的。当那个光辉、那个美在你里面爆发,你将会开始跳舞,你将会开始歌唱:在那种状态下,你就象一个跟整个宇宙坠入爱河的爱人一样。
派坦加利抗拒那种倾向,他不使用诗,他甚至连一个诗意的符号都不使用,他不用诗做任何事,他不以美丽的措辞来谈话,他以数学辞令来谈话,他很精确,他会给你格言、而那些格言只是指示你说要做什么。他不会爆发成狂喜,他不会试着去说一些不能够说的事:他不会去尝试那不可能的,他只会把基础摆好,如果你遵循那个基础,你将会达到那超越的顶峰,他是一个严密的数学家,这一点要记住。

第一段经文: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

“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每一个字都必须加以了解,因为派坦加利不会多用一个不必要的字。“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首先要了解“就此”(now)这个字,这个“就此”所指的是我前面告诉过你们的那个头脑状态。
如果你从幻象中醒过来,如果你是没有希望的,如果你变成完全觉知到所有的欲望都没有用,如果你认为你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到目前为止你所做的一切都归于死亡,如果未来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如果你处于完全的绝望之——齐克果称之为极度的痛苦:如果你处于极度的痛苦——正在受苦,而不知道要怎么办,不知道要走到哪里,不知道要去看谁,就在疯狂、自杀或死亡的边缘,如果你生命的整个型式突然变成没有用,如果这个片刻到来,派坦加利说:“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唯有如此,你才能够了解瑜伽的科学、瑜伽的修行。
如果那个片刻没有到来,你可以继续学习瑜伽,你可以变成一个伟大的学者,但是你将不能够成为一个瑜伽行者。你可以写有关瑜伽的论文,你可以演讲瑜伽,但是你将不能够成为一个瑜伽行者。对你而言,那个片刻还没有来临,理智上,你可以有兴趣,你可以透过你的头脑跟瑜伽关连,但如果瑜伽不是一种修行,那么它就没有什么价值。瑜伽不是一部经典,它是一种修行,它是某种你必须去做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好奇,它不是哲学的思考,它比那个更深,它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片刻来临,在那个片刻你觉得所有的方向都变得很混乱,所有的路都消失了,未来是黑暗的,每一个欲望都变成痛苦的,透过每一个欲望,你只能够了解到失望:如果所有进入希望和梦想的活动都停止,那么“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这个“就此”或许不会来临,那么我或许会继续谈论瑜伽,但是你将不会听,唯有当那个片刻在你里面,你才能够听。
你真的不满意吗?每一个人都会说:“是的”,但那个不满意并不真实,你或许对这个不满意,或是对那个不满意,但你并不是全然地不满意,你仍然在希望,你的不满意是因为你过去的希望,但是你仍然对未来怀着希望,你的不满意并不是全然的,你仍然渴望在某个地方有某种满意,在某个地方有某种满足。
有时候你感到绝望,但是那种绝望并不真实,你感到绝望只是因为某些希望没有被达成,某些希望失败了,但是希望仍然存在,希望并没有消失,你仍然会希望,你对这个希望或那个希望不满足,但是你并没有对希望本身不满足,如果你对希望本身不满足,那个片刻就来临了,然后你就能够进入瑜伽,但是这个进入将不是进入一种心理的或思考的现象,这个进入将是进入一种修行。
什么是修行?修行意味着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秩序。就你现在的情况,你是一个混乱状态,就你现在的样子,你完全没有秩序。戈齐福曾经说过(戈齐福在很多地方跟派坦加利很象,他也是试着要使宗教的核心成为一种科学),戈齐福(Gurdjieff)说:“你不是一体,你是一个群众。”即使当你说“我”,也没有“我”,而是有很多“我”在你里面,有很多自我。早上的时候有一个“我”,下午的时侯有另外一个“我”,晚上的时侯又有第三个“我”,但是你从来没有觉知到这个一团糟,因为要由谁来觉知它呢?没有一个中心能够来觉知。
“瑜伽是修行”意味着瑜伽要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坚实的中心。就你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一个群众,而一个群众有很多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一个人无法相信一个群众。戈齐福曾经说过:人无法承诺。要由谁来承诺呢?你并不在那里。如果你承诺,那么,谁要来履行那个承诺?隔天早上,那个承诺的人就不复存在了。
人们来到我这里说:“现在我要发誓。”他们说:“我发誓要做这个。”我告诉他们:“发誓之前要先想两次,你有信心说在下一个片刻,那个发誓的人还会在这里吗?
你决定从明天开始要四点钟起床,到了四点钟,某人在你里面说:“不必费事,外面那么冷,那么赶有什么意思?明天再说吧!“然后你就再度入睡。
当你起床的时候,你就懊悔,你认为这样不好:你认为你应该起得更早,因此你就再度决定说明天你将在四点钟起床,但是同样的事明天又将再度发生,因为在早上四点钟的时候,那个承诺的人已经不在那里,那个位子已经换了另外一个人在坐。你就象一个扶轮社俱乐部:社长一直在换人,你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一个扶轮社的社长、一直在更换,下一个片刻又有另外一个人来当主人,戈齐福曾经说过,人的主要特性就是他不能够承诺。你无法履行一个诺言,你继续给予承诺,而你知道得很清楚,你无法履行那些承诺,因为你不是一体,你是一个无秩序、一个混乱状态。因此,派坦加利说:“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变成一个绝对的痛苦,如果你了解到任何你所做的都会创造出地狱,那么,那个片刻就来到了,那个片刻能够改变你的层面、改变你存在的方向。
直到目前为止,你都以一个混乱状态,或是一个“群众”在生活,瑜伽意味着现在你要成为一个和谐,你要成为一体。结晶起来是需要的,归于中心是需要的,除非你达到一个中心,否则一切你所做的都没有用,都是生命和时间的浪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中心,只有一个有中心的人才能够成为喜乐的。每一个人都在要求喜乐,但是你无法要求,你必须去挣得它!每一个人都在渴望一个存在的喜乐状态,但是只有一个“中心”能够喜乐,一个“群众”是不能够喜乐的,一个“群众”没有自己,所以,要由谁来喜乐呢?(“群众”指一个人的内在四分五裂,没有归于一,没有归于中心。)
喜乐意味着绝对的宁静,而唯有和谐的时候,才可能有宁静,当所有不和谐的片断都变成一体,当没有群众,而只有一体,当你单独一个人在房子里,而其他没有人在那里,你将会是喜乐的,但是现在每一个人都在你的房子里。你没有在那里,只有客人在那里,主人老是不在,而只有主人才能够喜乐。
派坦加利将这个“归于中心”称为修行。“修行”(discipline)这个字是很美的,它跟“门徒”(disciple)这个字来自同样的字根。修行意味着去学习的能力、去知道的能力,除非你达到去存在的能力,否则你无法知道、无法学习。
有一次,一个人来找佛陀,那个人一定是一个社会的改革者、一个革命家,他告诉佛陀说:“世界处于痛苦之中,我同意你。”佛陀从来没有说世界处于痛苦之中。佛陀说:“你就是痛苦,”而不是世界:“生命就是痛苦,”而不是世界:“人就是痛苦,”而不是世界:“头脑就是痛苦,”而不是世界。但是那个革命家说:“世界处于痛苦之中,我同意你,现在请你告诉我,我能够做什么?我有一个深深的慈悲,我想要服务人类。”
服务一定是他的座右铭。佛陀注意看着他,然后保持沉默。佛陀的门徒阿南达说:“这个人似乎很虔诚,我们要引导他,但你为什么保持沉默?”然后佛陀告诉那个革命家说:“你想要服务世界,但是你在哪里?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在你里面,我洞察你,但是没有一个人在你里面。”
你没有任何中心。除非你归于中心,否则任何你所做的都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伤害。所有你们的社会改革者、你们的革命家、你们的领袖,他们都是大的灾难创造者、灾难贩子。如果没有领袖,社会一定会更好,但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他们觉得他们必须做些什么,因为世界处于痛苦之中。然而由于他们并没有归于中心,所以不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将创造出更多的痛苦,只有慈悲是不能够有所帮助的,只有服务是不能够有所帮助的。透过一个归于中心的人的慈悲是完全不同的。透过一个“群众”的慈悲是灾祸,那个慈悲是毒素。
“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修行意味着去存在的能力、去知道的能力、去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了解这三件事。“去存在的能力”,派坦加利说,如果你能够静静地坐着,不要移动你的身体,维持这样几个小时,你去存在的能力就会增加,你为什要移动?你甚至连几秒钟都不能够坐着不动。你的身体会开始移动,在某个地方你会觉得痒,脚麻木了,有很多事会开始发生,这些都只是你移动的借口。
你不是一个主人,你不能够对身体说:“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将不要移动。”身体会立刻反抗,它会立刻强迫你去移动,强迫你去做些什么,而它会给你各种原因:你必须移动,因为有一只昆虫正在咬你......等等。当你去找的时侯,你或许找不到那只昆虫。你不是一个存在,你是一个颤抖,一个持续的兴奋的活动,派坦加利的阿沙那斯瑜伽并非真正顾虑到任何生理训练,而是顾虑到存在的内在训练。顾虑到只是去存在,任何事都不要做,不要有任何移动,不要有任何活动,只要停留,那个停留将会帮助你归于中心。
如果你能够维持一个姿势,身体将会变成一个奴隶,它将会跟随你。身体越是跟随你,你在你里面就越会有一个更大的存在,越会有一个更强的存在。记住,如果身体不移动,你的头脑也无法移动,因为头脑和身体并不是两样东西,它们是同一个现象的两极,你并不是身体和头脑,你是“身体头脑”,你的人格是“心理身体”的——身体和头脑两者,头脑是身体最精微的部分,或者你可以以相反的方式来说:身体是头脑最粗厚的部分。
所以任何发生在身体的,也都发生在头脑,反之亦然:任何发生在头脑的,也都发生在身体。如果身体不动,而你能够维持一个姿势,如果你能够叫身体保持静止,那么头脑也将会保持静止。真的,当头脑开始移动,它就试着去移动身体,因为如果身体移动,头脑才能够移动,如果身体不移动,头脑无法移动,它需要一个移动的身体。
如果身体不移动,头脑也不移动,你就归于中心。一个不动的姿势并非只是一个生理上的训练,它是去创造一个“归于中心”能够发生的情况,它是去创造一个你能够变成修炼好的状况。当你存在,当你变成归于中心,当你知道去存在意味着什么,你就能够学习,因为这样的话,你就会变谦虚,你就能够臣服,那么就没有虚假的自我会依附在你身上,因为一旦你归于中心,你就知道所有的自我都是虚假的,那么你就能够低头,那么一个门徒就诞生了。
一个门徒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唯有透过修行,你才能够成为一个门徒,唯有透过归于中心,你才能够变谦虚。你会变得具有接受性,你会成为空的,然后师父就能够将他自己倒进你里面。在你的“空”当中,在你的宁静当中,他能够来,然后触及你,这样的话才能够沟通。
一个门徒就是一个归于中心、谦虚、具有接受性、心灵敞开、准备好、警觉、等待、具有宁静祈祷心境的人。
在瑜伽里面,师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绝对地重要,因为唯有当你非常接近一个归于中心的人,你自己的归于中心才能够发生。
这就是沙特桑(satsang)的意义。你听过“沙特桑”这句话,它完全被误用了,“沙特桑”意味着跟真理亲近,它意味着靠近真理,它意味着靠近一个与真理合而为一的师父,只要靠近他,敞开自已,具有接受性,然后等待。如果你的等待变得很深、很强烈,那么有一个深层的沟通将会发生。
师父将不会做什么,他只是在那里,随时可以被取用,如果你是敞开的,他将会在你里面流动,这个流动叫做“沙特桑”。跟一个师父在一起,你不需要学习其他任何东西,如果你能够学习沙特桑,那就够了,如果你能够只是靠近他,不要问什么,不要想什么,不要争论什么,只是在那里,随时准备配合,好让师父的存在能够流进你里面,那就够了。一个人的本质(being)是会流动的,它已经在流动。每当一个人到达完整无缺,他的本性就变成一个辐射线,他在流动,你是否在那里接受它并不是要点,他就象河流一样地流动,而如果你象一个容器一样是空的、是准备好的、是敞开的,他将会流进你里面。
门徒的意思就是一个准备好要去接受的人、一个变成子宫的人,因此师父能够贯穿他,这就是“沙特桑”的意思。基本上它不是一个演讲,沙特桑不是一个演讲,或许会有演讲,但那个演讲只是借口。你在这里,而我在谈论派坦加利的经典,那只是一个借口,如果你真的在这里,那么那个演讲,那个谈话只是为了要让你在这里的一个借口,如果你真的在这里,沙特桑就开始了。我能够流动,而那个流动比任何谈论都来得更深,比任何透过语言的沟通都来得更深,比任何跟你在理智上的会合都来得更深。
当你的头脑在听的时侯,它能够发生。如果你是一个门徒,如果你是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的头脑在听我讲,你的存在就能够处于沙特桑里面,那么,虽然你的头脑被占据了,但你的心是敞开的,那么就有一个会合在较深的层面发生,那个会合就是沙特桑,其他每一件事都只是要找到一些方法去跟师父接近的借口。
接近才是主要的目的,只有真正的门徒能够接近,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近,因为接近意味着一种爱的信任。为什么我们不接近呢?因为有恐惧。太接近或许是危险的,太敞开或许是危险的,因为你会变得容易受伤,你会变得很难防卫你自己,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跟每一个人都保持距离。
每一个人在他的周围都有一个领土,每当某人进入你的领土,你就变得害怕。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要去保护的空间。比方说你单独坐在你的房间里,然后有一个陌生人进来,只要注意看,在什么时侯你会变成真的害怕,有一个点,如果他到达了那个点,或是超过了那个点,你将会变得害怕,你将会开始惊恐,你会感觉到一个突然的颤抖,他只能够移动到某一个点。
亲近意味着现在你没有你自已的领土,亲近意味着成为具有接受性的,亲近意味着不论发生什么,你都不会去想到安全。
门徒可以亲近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一个归于中心的人,他试着去归于中心,一个试着去归于中心的人会变得不害怕,他会变得没有恐惧,因为他具有某种不能被扼杀的东西。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因此你会恐惧,你是一个群众,任何时侯,群众都可能散掉,你没有某种不论发生什么都会象岩石一样地存在的东西。你的存在没有一个石头、没有一个基础,就好象一个纸牌做成的房子,你一定会永远处于恐惧之中,任何一阵风,甚至只是一阵微风,都能够摧毁你,所以你必须保护你自已。
由于有这个经常的保护,因此你无法爱、你无法信任、你无法成为友善的,你或许有很多朋友,但是没有友谊,因为友谊需要亲近,你或许有太太或先生,或所谓的爱人,但是没有爱,因为爱需要亲近,爱需要信任。你或许有上师、有师父,但是你并没有真正成为门徒,因为你不能够让你自已完全交给某一个人,你不能够让你自已完全接近他、完全亲近他,好让他能够凌驾你、淹没你。
门徒意味着一个不是“群众”的人,一个试着去归于中心和结晶起来的人,一个至少有去尝试、去努力——真诚的努力,去变成一个“个人”,去感觉他的存在,去变成他自已的主人的人。所有瑜伽的修行都是一种使你变成你自己的主人的努力。以你现在的样子,你只是一个很多很多欲望的奴隶,有很多很多主人在那里,而你只是一个奴隶,被拉往很多方向。
“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瑜伽就是修行。它是由你去改变你自已的努力。其他有很多事必须被了解。瑜伽不是一种治疗,目前在西方有很多心理治疗正在盛行,有很多西方的心理学认为瑜伽也是一种治疗,它不是:它是一种修行,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如果你生病,那么治疗是需要的:如果你是病态的,那么治疗是需要的,但即使你很健康,修行也是需要的,事实上,唯有当你很健康,修行才能够有所帮助。
瑜伽不是为了病态的个案,就医学而言,它是为了那些完全健康的人,他们是正常的,他们不是精神分裂的,他们不是发疯的,他们不是神经病的,他们是正常的人,是没有什么病的健康人,虽然如此,他们还是觉知到任何所谓的正常都是没有用的,任何所谓的健康都是没有用的。某些更多的东西是需要的,某些更伟大的东西是需要的,某些更神圣、更完整的东西是需要的。
治疗是为了生病的人,治疗能够帮助你来到瑜伽,但瑜伽不是一种治疗,瑜伽是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健康、一种不同层次的健康、一种不同形式的健康和完整。治疗最多只能够使你适应。佛洛依德说:我们无法做比那个更多,我们只能够使你变成一个正常的、适应社会的人,但如果社会本身是病态的,那么要怎么办?而事实上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本身生病了。治疗能够使你变正常,那是就你变成能够适应社会这个意义而言的,但社会本身是有病的!
所以,有时候在一个有病的社会里,一个健康的人被认为是有病的。耶稣被认为是有病的,他们做尽各种努力来使他变得适应社会,然后当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个案,他就被钉在十字架上,当大家觉得不能够再对他做些什么,当大家认为这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他就被钉在十字架上。社会本身是有病的,因为社会只不过是集合的你,如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病的,那么社会就是有病的,而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去适应它。
瑜伽不是治疗,瑜伽一点都不是要试着去使你适应社会。如果你要以适应来定义瑜伽,那么它不是去适应社会,而是去适应存在本身。它是去适应神性:
或许一个完美的瑜伽行者会让你看起来好象发了疯似的,他或许会看起来好象精神不正常、头脑不正常,因为他跟那个更伟大的有连系,他跟一个更高的头脑有连系,他跟事物更高的秩序有连系,他跟宇宙的头脑有连系。事情总是这样在发生:佛陀、耶稣或克里虚纳,他们看起来总是多少有点奇怪,他们不属于我们,他们似乎是局外人。
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称呼他们为阿代塔(avatars)——局外人,好象他们是来自其他星球,好象他们不属于我们。他们或许比较高,他们或许是好的,他们或许是神圣的,但是他们不属于我们,他们来自其他某个方,他们不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人类的一部分,我们会一直觉得他们是外来的人,但他们不是外来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圈内人,因为他们碰触到存在最内在的核心,但是对我们而言,他们似乎是外来的人。
“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如果你的头脑能够了解说,直到目前为止,你所做的都是无意义的,在最差的情况下,它是一个恶梦,而在最好的情况下,它也只不过是一个美梦,那么,修行的途径就在你面前打开了。那个途径是什么?

基本的定义是:“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我告诉过你们,派坦加利是非常数学化的,在一个单一的句子里“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他就跟你结束了。这就是他为你所用的唯一句子,现在他认为你有兴趣于瑜伽不是作为一个希望,而是作为一项修行,作为一种就在此时此地的蜕变,他继续定义“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这就是瑜伽的定义,最好的定义。瑜伽被用很多方式来定义,有很多种定义,有些人说瑜伽是头脑跟神性的会合,因此它才被称为瑜伽,因为瑜伽意味着会合、连结在一起:另外有人说:瑜伽意味着放弃自我。自我是障碍,当你放弃自我,你就进入了神性,其实你已经在神性里面,但就是因为有自我,所以它看起来好象你还没有进入。有很多种定义,但派坦加利的定义是最科学的,他说:“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瑜伽是没有头脑的状态,“头脑”(mind)这个字涵盖了一切——你的自我、你的欲望、你的希望、你的哲学、你的宗教和你的经典。“头脑”涵盖了一切,任何你所能够想的就是头脑。所有为你所知的,所有能够被知道的、所有可知的,都是在头脑里面。头脑的停止意味着停止那被知道的、停止那可知的。它是跳进那未知的。当没有头脑的时侯,你就处于“不知”的状态,瑜伽就是跳进那未知的,但是说“未知的”并不完全正确,我们应该说:“那不可知的。”
头脑是什么?头脑在那里做什么?它是什么?平常我们认为头脑是某种在头里面具有实质的东西,这一点派坦加利不同意,没有一个曾经知道头脑内在的人会同意,现代的科学也不同意,头脑(mind)并不是某种在头里面具有实质的东西,头脑只是一种功能、一种活动。
你走路,而我说你在走路,走路是什么?如果你停止,“走”在哪里?如果你坐下来,“走”跑到哪里去了?“走”并不是某种具有实质的东西,它是一种活动,所以当你坐着,没有人会问:“你将你的‘走’放在哪里?刚刚你在走,现在那个‘走’跑到哪里去了?”你将会笑,你会说:“‘走’并不是某种具有实质的东西,它只是一种活动。我能够走!我能够再走,我也能够停止走路,它只是一种活动。”头脑也是一种活动,但是因为有“头脑”这个字,所以它看起来好象是具有某种实质的东西存在。最好是称它为“思考”,就好象“走路”一样。头脑意味着“思考”,头脑意味着“想”,它是一种活动。我一再一再地引用菩提达摩的话。他去到中国,中国的皇帝去看他。皇帝告诉他:“我的头脑非常不安,非常受打扰,你是一个伟大的圣贤,我一直在等你,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使我的头脑平息。”菩提达摩说:“什么事都不要做,先将你的头脑带来给我。”皇帝不了解,他说:“你是什么意思?”菩提达摩说:“清晨四点钟,当没有人在这里的时侯,你来,自已一个人来,记住要把你的头脑带来。”皇帝整个晚上都睡不看,很多次他都打消整个念头,他心里想“这个人似乎疯掉了,他叫我带着我的头脑来,而且不能忘记!这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人是那么迷人,那么富于个人特质,所以他不能够取消那个约会,他就好象一块磁铁在吸着他。四点钟的时侯,他跳下床,然后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要去,这个人或许有什么东西,
他的眼睛说他有一些东西,他看起来有一点疯狂,但我还是要去,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所以他就去了,菩提达摩跟他的很多幕僚坐在那里,他说:“你来了,你的头脑在哪里?你有没有将它带来?“
皇帝说:“你胡说,当我在这里,我的头脑就在这里,它并不是某种我在哪里可以忘掉的东西,它就在我里面。”菩提达摩说:“现在闭起你的眼睛,然后找出它在哪里,如果你能够找出它在哪里,那么请你马上指给我看,我将会使它平息。”
皇帝闭起他的眼睛试了又试,看了又看,他看得越多,他就越觉知到没有头脑,越觉知到头脑是一种活动,它并不是某种能够被指出来的东西,但是当他了解到它不是什么东西,他探询的荒谬就被暴露出来了。如果它并不是什么东西,那么就无法对它做什么,如果它是一个活动,那么就不要做那个活动,这样就可以了。如果它好象走路,那么就不要走路。
他打开眼睛,向菩提达摩鞠躬,然后说:“我找不到任何头脑。”菩提达摩说:“那么我已经使它平息了。每当你觉得不安,只要向内看,然后看看那个不安在哪里?”那个“看”就是反头脑的,因为“看”不是思考,如果你很强烈地看,你的整个能量就变成一个“看”,那个同样的能量也能够变成活动和思考。
“瑜伽是头脑的停止。”这是派坦加利的定义,当没有头脑,你就在瑜伽里面:当有头脑,你就不在瑜伽里面。所以,你或许可以做所有的姿势,但是如果头脑继续在运作,如果你继续在思考,你就不在瑜伽里面。瑜伽是没有头脑的状态。如果你能够只是存在而不要有头脑,那么,不要做任何姿势,你就已经成为一个完美的瑜伽行者,它已经发生在很多不做任何姿势的人,而它却没有发生在很多做姿势做了好几世的人。
基本上要了解的事是:当思考活动不在那里,你就在那里:当头脑的活动不在那里、当那些好象云一般的思想消失,你的存在——它就好象天空——就被揭露出来了。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被云覆盖着、被思想覆盖着。
“瑜伽是头脑的停止。”目前西方非常受禅学的吸引,禅是日本的瑜伽方法。禅这个字来自dhyana这个字,这个字是静心的意思,菩提达摩将dhyana这个字介绍到中国,在佛教徒的巴利语里面dhyana变成jhan,然后在中国,那个字变成chan,然后那个字跑到日本变成zen。它的根是dhyana,dhyana意味着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所以禅在日本的整个训练只不过是如何来停止使用头脑,如何成为一个“没有头脑”,如何不要思考。尝试它:当我说尝试它,它看起来很矛盾,但是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用来说它,如果你尝试,那个努力是来自头脑。你可以以一个姿势坐着,你可以尝试颂念一个咒语,或者你可以只是静静地坐着,不要思考,但是这样的话,试着不要去思考就变成一种思考,你继续说:“我不要去想,我不想,停止思想。”但这些都是思想。
试着去了解:当派坦加利说没有思想或头脑的停止,他意味着完全停止,他不允许你念咒语,就好象一直在念“南无、南无、南无”。他会说:这不是停止,你是在使用头脑。他会说:“只要停止!”但是你会问:“要怎么做?要怎么样才能够立刻停止?“头脑一直在继续,即使你坐着,头脑也在继续:即使你没有做,头脑本身也继续在做。
派坦加利说:只要看。让头脑自由,让头脑做任何它正在做的,而你只是看,不要干涉,只是成为一个观照,只是成为一个旁观者,不要去关心,就好象头脑不属于你,好象它不关你的事。不要去顾虑,只要看,让头脑流动。它在流动是因为过去的动量,因为你一直在帮助它流动。那个活动用了它本身的动量,所以它在流动,你只要不跟它合作,看,让头脑流动。
有很多很多世,或许有一百万世,你都跟它合作,你都帮助它,你将你的能量给它,这条河流还会流一阵子,但是如果你不合作,如果你只是漠不关心地看——佛陀使用upeksha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漠不关心:不要有任何顾虑地看,只是看,不要以任何方式做任何事,之后头脑还会再继续流一阵子,然后它将会自己停止。当那个动量消失,当那个能量流尽了,头脑将会停止,当头脑停止,你就处于瑜伽之中——你已经达成了那个修行。这就是定义:“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当头脑停止,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
当你能够只是看,而不与头脑认同,不要判断,不要赞美或谴责,不要选择。当头脑在流动的时侯,你只是看,然后头脑到了某一个时侯就会自动停止。
当没有头脑,你就处于你的观照之中,然后你就变成一个观照,变成只是一个“看者”,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做者”,不是一个“思考者”,那么你只是存在,纯粹的存在,最纯粹的存在,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

“在其他状态下,有跟头脑的型式认同。”

除了观照之外,在所有其他的状态下,你都跟头脑认同。你变成跟思想之流成为一体,你变成跟云成为一体,有时侯是跟白云,有时侯是跟乌云,有时侯是跟载满着雨滴的云,有时侯是跟一朵空的云,但是不论怎么样,你都跟思想成为一体,跟云成为一体,而你错过了天空的纯净,错过了空间的纯净,你变成被云所遮蔽,而这个云的遮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你认同,你跟思想成为一体。
一个思想来临:你是饥饿的,那个思想在脑海里闪过,那个思想只是说有饥饿,只是说胃部感觉饥饿,你就立刻与它认同,你说:“我在饿。”头脑只是充满着思想说饥饿在那里,但是你变得与它认同,你说“我在饿”,这就是认同。
佛陀也会感到饥饿,派坦加利也会感到饥饿,但是派坦加利将永远不会说:“我在饿。”他会说:“身体在饿”:他会说:“我的胃正在感到饥饿。”他会说:“有饥饿。”他会说:“我是一个观照,我在观照这个思想,它由肚子闪到头脑说:我在饿。“肚子在饿:而派坦加利将会保持是一个观照,但是你会去认同,你会变得与思想合而为一。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在其他状态下,有跟头脑的型式认同。”
这就是定义:“瑜伽是头脑的停止。”当头脑停止,你就建立在你自己的观照之中。在其他状态下,在除了这个以外的所有其他状态下,有无数的认同,所有的认同都构成娑婆世界。如果你处于认同之中,那么你就是处于世界之中,你就是处于痛苦之中:如果你超越了认同,你就自由了,你就变成了一个西达(Siddha) 成道的人,你就处于涅盘之中,你已经超越了这个痛苦的世界而进入了喜乐的世界。
而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地——就在现在,就在这个片刻:你甚至连一个片刻都不需要等待。只要对头脑成为一个观照,你就已经进入了:与头脑认同,你就错过了,这就是基本的定义。
每一样东西都要记住,因为在稍后其他的经文里,我们将会进入细节——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但是永远都要记住,这些是基础。
一个人必须达到一个没有头脑的状态,那就是目标。

第二章 瑜伽无欲的途径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印度孟买

问题:

昨天晚上你说:完全的失望、挫折和无望构成瑜伽开始的基础,这给予瑜伽一个悲观的外貌。要去开始瑜伽的途径,这个悲观的状态真的需要吗?一个乐观主义者也能够在瑜伽的途径上开始吗?

瑜伽两者都不是。它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因为悲观和乐观是同一个钱币的两面。一个悲观主义者意味着一个过去是乐观主义的人,而一个乐观主义者意味着一个未来将会成为悲观主义的人。所有的乐观主义都会导致悲观主义,因为每一个希望都会导致失望。
如果你仍然在希望,那么瑜伽并不适合你。欲望在那里,希望在那里,世界在那里:你的欲望就是世界,你的希望就是伽锁,因为希望将不会让你归于中心,它将会又推又拉的,但是它将不会让你保持在一个休息的状态下,它不会让你保持在一个静止的状态下,它不允许你:
所以,当我说完全的失望,我的意思是说希望已经失败了,而且失望也已经变成没有用了,那么它就是完全的失望。完全的失望意味着甚至连失望也不存在,因为当你觉得失望时,就表示有个微妙的希望在里面,否则你为什么要觉得失望?希望仍然存在,你仍然执着于它,因此才会有失望。
完全的失望意味着现在已经没有希望,当没有希望,就不可能有失望,你只是抛弃了整个现象,两面都抛弃,整个钱币都抛弃,在这种头脑状态下,你才能够进入瑜伽的途径,在这之前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之前不可能。希望是跟瑜伽对立的。
瑜伽不是悲观的,你或许是乐观的或悲观的,但瑜伽两者都不是。如果你是悲观的,你无法进入瑜伽的途径,因为悲观的人会执着于他的痛苦,他不会让他的痛苦消失。一个乐观主义者执着于他的希望,而一个悲观主义者执着于他的痛苦或他的失望,那个失望变成了伴侣。瑜伽是为那些既不乐观,亦不悲观的人,是为那些完全失望到甚至去感觉失望都没有用的人。
唯有当你在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地方仍然执着于那正向的,那么,那相反的、那负向的才能够被感觉出来。如果你执着于希望,你会感觉到失望:如果你执着于期望,你会感觉到挫折,但是如果你了解到不可能有期望,那么,会有什么挫折呢?那么,就不可能有期望、不可能有希望,只有存在的本性。当这个变成一个固定,你怎么会感到失望呢?那么希望和失望就都消失了。
派坦加利说:“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那个“就此”唯有在你既不悲观,亦不乐观的时侯才能够发生。悲观的态度和乐观的态度两者都是病态的,但是有很多老师一直以客观的口吻来谈论,尤其是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一直以希望、乐观、未来和天堂的口吻来谈论。在派坦加利的眼光里,那些都太年轻、太幼稚,因为你只是把一个新的疾病带进来,你用一个新的疾病来代替旧的疾病。你不快乐,所以多多少少你都有在寻求快乐,因此不论什么人向你保证说这个途径会引导你到快乐,你就会跟随他,他是在给你希望,但你是因为你过去的希望而感到痛苦的,而他却再度创造出一个未来的地狱。
瑜伽期望你更成为一个成人、更成熟。瑜伽说不可能有期望,未来不可能有任何满足,未来没有天堂在等着你,没有神带着圣诞礼物在等你,没有人在等你,所以,不要渴望未来。
如果你觉知到未来的某个地方没有什么事会发生,那么你就会在此时此地变成觉知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了。那么就没有理由颤抖,那么宁静就会发生在你身上,突然间,你就处于深深的休息之中!你无法到任何地方去,所以你就安逸在家。活动停止了,不安静消失了,这就是进入瑜伽的时刻。
派坦加利不会给你任何希望,他比你还更尊敬你自已,他认为你是成熟的,玩具无法帮助你,最好是对目前的情况觉知。但是当我说完全失望,你的头脑就立刻说:“这看起来是悲观的。”因为你的头脑是透过希望来生活的,你的头脑执着于欲望和期望。
目前你非常痛苦,如果没有希望,你一定会自杀,如果派坦加利的确是真的,那么你将会如何?如果没有希望、没有未来,而你被丢回你的现在,你将会自杀,那么生活就失去了目标,你的生活是为了某种将来在某个地方会发生的事,而它将不会发生,但是那个它或许会发生的感觉帮助你活着。
那就是为什么我说:当你来到了自杀变成有意义的那个点,到了那个时侯,瑜伽才可能,因为除非你对人生彻底失望,否则你将不会准备好来蜕变你自己。唯有当你觉得除了自杀和修行之外没有其他的路、除了自杀或是去蜕变你自己的存在之外没有其他的路,你才会准备好去蜕变你自已。唯有当只剩下两个选择的时侯,瑜伽才能够被选择,在这之前是不可能的,但瑜伽并不是悲观的,如果你是乐观的,那么瑜伽对你而言将会看起来是悲观的,不过那是因为你的缘故。
佛陀在西方被认为是悲观主义的顶点,因为佛陀说人生是极度的痛苦,所以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佛陀是悲观主义者,即使象史怀哲这样的人——是一个可能知道某些事情的人,即使他也陷入这种混乱,他认为整个东方都是悲观主义的,这对他来讲是一种伟大的批评,他觉得整个东方都是悲观主义的。佛陀、派坦加利、马哈维亚、老子,他们对他来讲都是悲观主义者,他们看起来是悲观主义者,他们看起来如此,因为他们说你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他们并不是说人生没有意义,他们只是说你所知道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除非这个人生变得彻彻底底地没有意义,否则你就无法超越它,你会执着于它。
除非你超越这个人生,超越这个型式的存在,否则你将无法知道真正的喜乐是什么,但是佛陀或派坦加利将不会只是因为他们对你有一种深深的慈悲而谈论太多关于喜乐的事,因为如果他们开始谈论喜乐,你一定会再度产生希望。你是无药可救的,你会再度产生希望,你会说:“好:那么我们可以离开这个人生。如果可能有一个更丰盛的生命、更丰富的生命,那么我们可以离开欲望。如果透过离开欲望,可能有一个到达那最终的、到达那喜乐的顶峰的更深的欲望,那么我们可以离开欲望,但是唯有为了一个更大的欲望,我们才能够离开现有的欲望。”
那么你的离开在哪里?你根本没有离开,你只是用一个不同的欲望来代替旧有的欲望,而新的欲望将会比旧的欲望更危险,因为你对旧的已经失望了,而要对新的失望,要到达你能够说神没有用的那个点,要到达你能够说天堂是愚蠢的那个点,要到达你能够说所有的未来都无意义的那个点,你或许甚至需要花上好几世的时间。
问题不在于世俗的欲望,问题在于欲望本身,欲望必须停止,唯有到那个时侯,你才能够准备好,唯有到那个时侯,你才能够凑足勇气,唯有到那个时侯,那个门才能够打开,你才能够进入那未知的。因此派坦加利的第一段经文是:“瑜伽的修行就此开始。”

问题:

据说瑜伽是一种无神论的系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瑜伽既不是有神论的,也不是无神论的,它是一种简单的科学,它既非有神论的,亦非无神论的:派坦加利真的很崇高,他是一个“人的奇迹”,他从来不谈论神,即使他有一次提到神,他也是说神只是达到“那最终的”的很多方法之一。对神的相信只是一个达到“那最终的”的方法,事实上没有神。对他来讲,相信神只是一个技巧,因为透过相信神,祈祷才变得可能,透过相信神,臣服才变得可能,重要的意义在于臣服和祈祷,而不是在于神。
派坦加利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他说神--对神的相信、神的观念--也是达到真理的众多方法之一,相信神只是一个途径,它不是必然需要的,你可以选择其他的东西。佛陀没有相信神就达到那最终真实的存在,他选择了一个不同的途径,用那个途径,神是不需要的。
它就好象你来到我家,而你经过了某些街道,但是那些街道并不是目标,它只是工具性的,你也能够从别的街道来到同一个房子,别人可以透过其他街道到达。在你的街道上或许有绿树、有大树,但是在别的街道上没有,所以,神只是一个途径,记住那个差别,神不是目标,神只是途径之一。
派坦加利从来不否定,也从来不假设,他是完全科学的,基督徒很难了解说佛陀如何达到最终的真理,因为他从来不相信神,印度教教徒也很难相信马哈维亚能够达到解放,因为他从来不相信神。
在西方的思想家对东方的宗教变得警觉之前,他们总是把宗教定义为以神为中心的。当他们接触到东方的思想,在那里面他们觉知到说有一个达到真理的传统途径,而那是一个没有神的途径,当他们觉知到这一点,他们感到很震惊,因为对他们而言,那是不可能的。
威尔斯描述佛陀说,佛陀是一个最没有神,但也是最富有神性的人,他从来不相信神,也从来不叫任何人去相信任何神,然而他本身是神性存在的发生最崇高的现象,马哈维亚所走的途径也是不需要神的途径。
派坦加利是完全科学的,叫我们不要被绑在工具上。有一千零一种工具,而目标是真理,有某些人透过神而达成它,所以那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就去相信神而达到那个目标,因为当目标被达成,你将会丢掉你的相信,所以相信只是工具性的,如果你不相信,那也没有问题,那么你就不要相信,你也可以走没有相信的路而达到目标。
派坦加利既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谕者,他不是在创造一个宗教,他只是显示给你所有可能的途径,和所有能够运作而使你蜕变的法则。神是那些途径的其中之一,但不是必要的。如果你是没有神的,那么你并不需要成为非宗教的,派坦加利说:那样的话你也能够达到。所以就成为没有神的,不要去顾虑到神。这些就是法则,这些就是试验,这就是静心,经历它。
他不坚持任何观念,很难去这样做,那就是为什么派坦加利的“瑜伽经”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一本书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也不可能再发生,因为关于瑜伽,任何能够被写下来的,他都已经写下来了,他已经涵盖了一切,没有一个人能够对它增加任何东西,未来不可能创造出另外一个象派坦加利的瑜伽经一样的作品,他很完整地完成了那项工作,而他能够将这个做得那么完整是因为他不是部分的,如果他是部分的,他就不可能将它做得那么完整。
佛陀是部分的,马哈维亚是部分的,耶稣是部分的,穆罕默德也是部分的,他们每一位都有某种途径,但是他们之所以是部分的,或许是因为你,或许是因为对你有一份深深的关心、深深的慈悲。他们坚持某个途径。他们终其一生都继续坚持,他们说:“其他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这才是正确的途径。”他们这样做只是要在你里面建立起信心。你是那么地没有信心,你是那么地充满怀疑,所以,如果他们说这个途径可以引导你,而其他的途径也可以引导你,你将不会遵循任何途径,所以他们坚持说只有“这个”途径可以引导你。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这只是一个为了你的设计,因为如果你在他们里面感觉到任何不确定性,如果他们说:“这个也可以引导你,那个也可以引导你;这个也是对的,那个也是对的。”你将会变得不确定,你已经不确定,所以你需要一个绝对确定的人,只是为了要让你看起来是确定的,所以他们才假装成为部分的。
但如果你是部分的,你就无法涵盖整个基础。派坦加利不是部分的,他比较不关心你,而比较
瑜伽始末-第一卷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