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唇边的长笛
综合能力考核表详细内容
上帝唇边的长笛
我童年的时候,母亲在一只幼小南瓜的嫩皮上书写一些小字。她在一侧写道:“为了上帝的荣誉”,在另一侧写道:“耶稣拯救”。在南瓜上写字是英国的一种古老传统(若干年后,我们便在其他的南瓜上涂写一些新的内容:最喜爱的足球队名字,等等)。
母亲的南瓜逐渐长大,那些字也跟着长大,几人月后,我们摘下这只硕大的蔬菜,此时它已经老了,皮也硬了,我妹妹和我用一辆摇摇晃晃的童车拖着它走一英里半,把它送到浸礼救济会举行的收获感恩礼拜上去。
它就坐在那儿,圣坛受着它的重压,那是只老瓜,皮很粗糙,不适合于食用。在我们看来,这就是耶稣基督的基督教。我们对耶稣这个大彻大悟的导师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耶稣这个人。我们所知道的、我们被灌输的就是圣诞的故事,包在襁褓里的那个婴儿,为我们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英雄,以及那些好像永远讲不完的没有意义的寓言。尽是痛苦,毫无狂喜。
可是,由于害怕被诅咒进可怕的地狱,我们只好尽力使自己相信。若要在大堂里预订个座位,你只要及早排在好教徒的队伍里,拼命地祷告。喂,老兄,我的确祷告过!我曾是英格兰南部最好的一台小小的祷告机器。到了紧要关头,它就跪在地上,双手紧握,对着天堂很有诗意地嗒嗒作响。再后来,在古巴导弹恐慌期间,读完新闻标题,我吓得跪在床边,对着天空念念有词:“亲爱的耶稣,如果战争来临了,请帮助我们吧。要是你帮不了我什么,请不要帮助那些共产主义者。”
所以说我那时一点也不懂得祷告,一点也不了解耶稣、导师及他这个人。只知道自负的教区牧师和伪善的罗马天主教教义。尽是罪过和垃圾。那一切正像那只南瓜,神圣的字眼只不过涂写在表面:瓜又老又硬,难以下咽。
现在在这里同奥修在一起,心中爆发出阵阵欢乐,歌喉里充满了哈利路亚①,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耶稣基督这一现实之意义。
在这些布讲中,奥修剥去了我们的习惯思想、我们的神话和糊涂道德观的外衣,用光明和笑声把我们引向耶稣的真正魅力和奇迹——充满爱心的耶稣、富于慈悲心的耶稣,与普通人、妓女、渔夫同吃同住,用他的爱拥抱所有的人,召唤所有的人,麻风病人和犯法的人都受到同样的对待。反叛者耶稣。不是格瓦拉②的暴力政治革命,而是一种内心的反叛,刺破了僵死的道德、传统的面具和伪装。是对黑暗的反叛,真正使盲人重见光明。
奥修给我们讲的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寓言,但赋予了它们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清新与活力,他以巧妙的风格向我们展示它们的深层意义、永恒的现实意义。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耶稣基督的笑声、情感、沉默和庆祝。我们第一次真正觉得他既是人的儿子又是上帝的儿子。
①哈利路亚:意为“赞美你耶和华”,表示赞美、欢乐或感谢等。——译注
②格瓦拉(192~1967):古巴革命领导人之一,卡斯特罗的得力助手,游击战专家。——译注
奥修说:
存在就是上帝。那么你和耶稣的区别在哪儿呢?区别不在于你的存在。区别只在于你的知 晓、你的认识、觉知。耶稣知道他是上帝的儿子,你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唯一的区别。你随时都可以认识到。认识的一刹那就是质变。
奥修有资格谈论导师耶稣,因为他们飞翔在同一个明澈的天空。这些布讲其实是一个探险故事,它不是关于任意的一次探险,而是关于最伟大的探险、独一无二的探险——回归本性的探险。一次心灵的探险。一次返回家园的探险。
我们这些奥修的桑雅生①已经从这里开始了那一探险。你读了这些布讲后,如果你的心灵被打开了,那么你也同样可以开始探险。圣诞节再也不会是老样子了。
斯瓦密•戴弗•阿比南丹②
①桑雅生:传统的桑雅生指遁世者或出家人;奥修的桑雅生不脱离社会而能超越社会,同时对人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的修行者。——编注
②斯瓦密•戴弗•阿比南丹:奥修的弟子。——编注
看见这许多的人,耶稣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将继承土地。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心得饱足。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能见到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 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马太福音 第五章
关于奥修
王国伟
几年前,朋友借我几本奥修的书,建议我抽空翻翻。我非常随意地看了,却被深深地吸引。当我与学界朋友说起奥修其人其书,几乎无人知晓。我大惑不解,这样一位智者,竟然还没进入我们的视野。
以后,我认识了奥修著作版权代理者Alok先生。他说是许多朋友介绍,要和我合作,向大陆读者介绍奥修。我们签下了部分著作的版权转让合同。这是1993年的冬天。
以后,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家读奥修。
以后,我就职的上海知识出版社适逢体制变动,拖了整整一年有余,于1995年深秋,并入“东方出版中心”。
转眼间,两度冬去春来。不经意问,市面上多了好几本有关奥修的书。据说,书还销得不错。热心的朋友以为是我组织翻译的书已经出版了。可惜不是。我组织的5本书稿正在审稿和发排中。看到奥修的书昂扬市场,心里也确实痒痒的。谁不想图个经济效益什么的。可我得保证质量。好在一批译者朋友鼎力相佐,认真地译完了书稿,才有了眼前的这5本书。这几位译者是大陆第一批译介奥修著作的人,真是功德无量。
奥修是印度人,曾研习过哲学,当过许多年哲学教授。他生在东方的文化氛围里,又熟谙西方文化,他肉体生命极其有限,只活了50多岁,可他的精神生命却是无限延长的。他的生命的精神形式,就是他的600多本著作。 奥修的书都是说出来的,他语调平缓/滔不绝,把人类漫长的历史,通过极其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因此,只要是活着的人,都能听懂。尤其是他把很多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简单的故事加以阐述,娓娓道来,富有韵律,使听者心动。在奥修的书卷里,我感受到的是,他力主向生命本真回归。生命其实是简单的、透明的。因此,简单是真,简单是美。
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人的童年犹如纯静透明的水,一切都很自然而真实。人到中年,在社会的舞台上搏击,浊浪翻卷,这杯水无法透明,难以看清。到了老年,要么主动追求澄静,要么无奈回复透明,无论怎样,这杯生命之水,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的再一次透明。这是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过程,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从这样的生命存在出发,无论是老、庄,还是耶稣、佛陀,无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化,一切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这些人类经典文化的结晶,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所体悟出来的。因此,奥修强调体验。正因为有体验,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理,都能悟到真理。但是,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是发展的,也是有生命的,切忌把真理凝固。
所以,我们读奥修,其实在读自己。我们面对奥修,实质是面对我们自身的生命。奥修不过是为我们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打开一条人生的通道。路还是要自己走,生活还是要自己过,从现在开始,把握住自己的生命特性,走出自己的欢乐来。
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源于自然。让我们共勉。
1996年春于海上半步斋
第一章 上帝唇边的长笛
《福音书》的开篇美妙无比。其他还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开篇的,也没有一本书能 够这样开篇。《圣经》是“万书之经”。这是“Bible ”(圣经)——“书”这个词的确切含 义。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宝贵的文献。因此它才被叫做“圣约书”,因为耶稣在书中 见到了上帝:耶稣成了上帝的目击者,立了圣约。它是唯一的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 辩论,但能证明他的存在的只能是耶稣这样一个人。
《福音书》载下了耶稣的精华——八福词中所有的美词佳句。那些话至善至美,即 使是佛陀或是老子也说不出来。佛陀很有哲理,非常优雅,而耶稣却非常简单明了。
耶稣布道时象一个村民、一个农夫或渔夫。但正因为他象普通人一样讲话,他的话才显得牢固,实在,现实。
佛陀的话是抽象的,非常非常高深,富于哲理。耶稣的话脚踏实地,非常实在。它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正象雨天的泥土被雨水浸透时发出的那种浓郁的芳香——那是润土的芳香,是你在海滩上闻到的芳香,是海洋、树木的芳香。耶稣的话非常非常凡俗,扎根于大地。他是个凡夫俗子,这就是他的美。没有人具有这种美。太空是美好的,但它却是抽象的,高高在上,很遥远。
所以我对你们说,没有一本书象《福音书》那样开篇,没有一本书象《福音书》那样发言。
“Gospel”(福音)一词来源于“godspel”(美好的咒语)。上帝通过耶稣发言,耶稣只是一根空心竹管。歌声属于上帝,耶稣的隐喻非常忠实于生活。他并没有编造概念,他只不过道出了事实。
先说说开头:
“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犹太……犹太生法勒斯……法勒斯生希斯仑,希斯仑生亚兰……”如此等等,然后是“……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
然后这家谱忽然就断了。从亚伯拉罕到耶稣共历42代。《福音书》记载了42代,耶稣突然降生,于是家谱就断了。忽然划上了句号,因为耶稣是终极,家系到此为止。耶稣是顶峰——无法再向前一步。所以“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这样继续下去,然后就无法再超越耶稣:因为极限到了。耶稣是开花结果期。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耶稣为普累若麻①,即充满。42代在耶稣身上得到了完成,耶稣以前的整个历史在他身上得到了完成。终点到了,他是果实,是产物,由那42代演化而来。耶稣是终极,因此《福音书》不再说什么。耶稣没有后代,耶稣生下了他自己,这就是“基督”的含义。
有两种出生方法。一是通过别人——通过父亲和母亲,这是肉体的出生。另一种是你必须自己生下自己,你必须从你自己身上出生;你得成为子宫,做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孩子。你的过去必须死去,你的未来将被降生。你必须生下你自己。因此我才说《福音书》的开篇美妙无比——这很有蕴意:耶稣没有生别人,他生下了他自己。
这就是受难和复活的含义。肉体被钉死了,但你无法钉死精神。你可以毁灭肉体,但你无法毁灭精神。肉体是世俗的:刀剑可以砍削它,毒药能够杀死它;即使它不被杀死,死亡也会降临,肉体将会消逝。它必须离去,它从根本上就会离去,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有意识的人利用那段存在的时光来创造精神。
肉体好比是葡萄。葡萄一定会消失的,你不能长久地保存葡萄——它们会腐烂;但你可以用葡萄酿酒,这正是为什么酒又叫做“spirit”②。你可以在你的存在中创造精神,象酿酒一样。葡萄不能被储藏起来,它们是暂时的,瞬间的。但葡萄酒却能永存。实际上,它保存得越久就越珍贵,越有价值。它具有非暂时的存在期,它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①普累若麻: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诺斯替教认为,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精神世界,它由至高神的无数流出体“移涌”所充满,此一“充满”,称为“普累若麻”。——译注
②spirit:酒精、烈酒,亦译精神。——译注
肉体就象葡萄,如果你使用得当,你可以从中酿出酒来。肉体将会消失,但酒可以存留,精神可以存留。
耶稣创造过许多奇迹,其中之一是他把水转化成了酒。那些奇迹是比喻——不要照字面理解。如果你照字面理解,你就毁坏了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意味。如果你要证明它们是史实,那你就显得愚蠢,而你眼里的耶稣看起来也显得愚蠢。它们是内心世界的隐喻。
内心世界无法用文字表达,但可以象征性地表达出来——只能象征性地表达出来。把水变成酒只表示在时间里创造永恒,在无法留存的东西里创造留存的东西。
如果你保存水,它迟早会发臭。但你可以把酒保存几十年、几百年。存放时间越长,它的品质越好,越有威力,越加浓烈。葡萄酒是永恒的隐喻。
耶稣通过他的牺牲达到了质变。没有人不通过牺牲而能达到质变。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十字架就是你付出的代价。你必须死亡以达到再生,你必须失去一切来赢得上帝。
耶稣生下了他自己,此事发生在十字架上。他曾迟疑过一阵,他感到很困惑——这是自然的。他一度怎么也看不到上帝了。一切都失去了,他正在失去一切;他快死了,好象什么都完了。……每一粒种子都会这样。你把种子播进地里时,种子失去自己的时刻便到了,此时它一定会迟疑——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稣感到的那种迟疑。这颗种子正在死去,它一定依恋过去。它想要生存——没有人希望去死。这种子想象不到这并不是死亡,不久它将以千百种方式复活,不久它就会发芽。
种子的死将换取树木的生,将会长出大量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鸟儿便会飞到枝头栖息,便会在树上筑巢,人们也会在树荫下歇脚;而树也会同白云和夜晚的星星交谈,它会与天空逗耍,并随风起舞;于是有了极大的快乐。从来没有萌发过的可怜的种子又怎么能知道这一切呢?这是无法想象的。这就是为什么上帝是 无法想象的事。
你无法向种子证明这事会发生,因为如果种子要求说:“那么让我看看你会怎么样做”,你不能够满足它的要求,你没法让种子看到将要发生的事。此事发生在将来,当它发生时,种子便消失了。种子永远无法与树相遇。人永远见不到上帝。当人消失时,上帝才降临。
耶稣犹豫了,他担心,他迷惑不解。他大喊,几乎是对天长啸:“你为什么舍弃我?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折磨我?我对你做错了什么?”他的心头一定涌过了无数个念头。
种子正在死去,它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浑然不知。种子不可能想象出下一步。因而需要信仰,需要信任。种子必须相信树将会诞生。带着一切迟疑,带着种种恐惧和不安,带着所有的痛苦和焦虑——尽管如此——种子必须相信树一定会发生,就要发生了。这是朝向信仰的飞跃。
这一飞跃在耶稣身上发生了:他在十字架上放松了身心,说:“愿你的天国降临,你的旨意将被遵行。……”他的心在颤动,这是自然的。你的心也会颤动,死亡降临到你身上的那一刻,你也会害怕,当你的自我消失时,当你失去自己,变成虚无时,你也会害怕,似乎不可能生存,你只好屈服。
你有两种屈服的方式:你可以违心地屈服,那么你便错过了它的真正意义,你只是死去,并将再生。如果你能够在全然的接受里,在深深的信任里放松身心,如果你能毫不抗拒地屈服……耶稣就是这样做的,这才是最伟大的奇迹。对我来说这是奇迹——这奇迹不是说他使病人恢复了健康,或者使盲人重见光明,或者治好了某个麻风病人,甚至不是帮助死去的拉撒路①复活。不,在我看来那些不算真正的奇迹,它们都是比喻,是隐喻。每一个导师都把眼睛赐给盲人,把耳朵赐给聋子。每一个导师都把人们从他们称为生命的死亡中领了出来,把他们从坟墓里召唤出来。那些是隐喻。
但是真正的奇迹是——尽管耶稣犹豫过,担忧过,疑惑过,怀疑过——他放松了,屈服了,并且说“你的旨意将被遵行”,那一瞬间耶稣消失了,基督诞生了。
德日进②把它叫做“基督的诞生”:耶稣生出了基督。通过“基督的诞生”现象,人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失去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成了真正的自己:这个人便“基督化”了。要“基督化”,不要做基督徒。基督徒是信奉基督教教义的人。“基督化”则是指一个人像种子一样死去,而变成为一棵树。“基督化”指的是你放弃自我,你的自身消失,你以一种变容——一种复活开始在另一个层次出现。
“基督化”意味着你不再孤单:上帝在你里面,你在上帝里面。
这是基督意识的矛盾。基督多次自称人的儿子,又多次自称上帝的儿子。他是二者兼备:就肉体而言他是人的儿子,就大脑而言他是人的儿子;就精神而言他是上帝的儿子,就意识而言他是上帝的儿子。大脑是意识的机制,正如肉体是精神的寓所。大脑属于肉体,意识属于精神。耶稣就是这对矛盾: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上帝。当上帝和人合作时,发生奇迹便毫不足怪了。奇迹只在上帝和人合作共同运转时才会发生。
①拉撒路:据《圣经•约翰福音》载拉撒路死后4天耶稣使他复活——译注
②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法国古生物学家、哲学家,耶稣会神父,主张进化论。——译注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基督就是上帝与人一起工作,一起行走,一起跳舞。圣奥古斯丁①说:没有上帝,人不能动;没有人,上帝将不会运作。基督是联合运作——有限与无限汇合,时间与永恒相会,并融入对方。
一位年迈的园丁正在整菜地,牧师走了过来。“乔治,”牧师说道,“上帝和人共同劳作时所做的事真是妙极了。”
“是啊,先生,不过去年他一个人干时你真该来看看这座园子!”
是啊,真是这样。单独的人是无能的,上帝也不能单独运作。单独的上帝有能力而没有工具。单独的人是空心竹管——没有人在上面演奏乐曲,没有人使它充满音乐、谐调和旋律。单独的上帝有能力创造旋律,却没有空心竹管造一支长笛。
基督是上帝唇边的长笛。所以无论基督说什么都是 god-sPel,都是福音。
14代人……
“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14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14代,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14代。”
这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像《圣经》这样的书不是普通人写的,它们是乔治•古尔捷耶夫②常说的“客观艺术”。
①圣奥古斯丁(?~605/606):罗马本笃会圣安德烈隐修院院长,597年任英格兰坎特伯雷首任基督教大主教。——译注
②乔治•古尔捷耶夫(Georges Ivanovitch Gudjieff, 1872~1949):亚美尼亚哲学家。———编注
《圣经》是世界上客观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它不像诸如莎士比亚或迦梨陀娑①写的那种书。这些人创造主观艺术。他们写一些东西,写得很美,他们有审美观,但他们像其他任何一个凡人一样无意识。他们能嗅到美,但他们同别人一样浑浑噩噩。他们的艺术品是主观的:他们表现了他们自己。
但像《吠陀经》②、《古兰经》、《圣经》、《奥义书》③这样的典籍——它们不是昏睡的人写成的,它们不是当作漂亮的诗歌或散文来写的;它们的作者是那些知道真理的人,是在真理面前醒来的人。所以无论他们写了什么都几乎像一张地图。你必须译解它,你必须破译它,否则你会继续错过它。
为什么是14代?没有学者质询过,没有圣经学者质询过。为什么只有14?为什么不是15?为什么不是13?
我把这作为客观艺术的一个例子。说14代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必须将它破译。
精神的成熟就像肉体的成熟一样。肉体在出生后14年成熟——它达到了性成熟,能够生育了。就性繁殖而言,肉体在14岁时就成熟:男孩可以做父亲,女孩可以做母亲;他们可以生产他们的复制品。
精神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成熟。就像肉体花14年达到性成熟一样,精神也要花 14代时间达到精神上的成熟。这就是 14代的含义:从亚伯拉罕到大卫,从大卫到流放至巴比伦,再从流放至巴比伦到耶稣降生。当精神到了成熟期,当果子熟透了,它就从树上掉下来。未熟时它依附在树上。如果未熟先落地,那它永远不会变甜;它将一直又苦又酸。它不会有用。要成熟,它就需要依附。依附只表示“我还不到离开你的时候”。每当一个人成熟时,他的成熟就变成了自由,然后依附便消失了。
①迦梨陀娑:4~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诗人、剧作家.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译注
②《吠陀经》: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的经典。——译注
③《奥义书》:婆罗门教的古老哲学经典之一。——译注
耶稣消失在上帝里面,耶稣从生命之树上消失:果实熟了。这就是我们东方人所说的,当一个人达到了完美——完美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这种环境下,他已长到了他所能长到的境界——那么他将不再轮回。他越过了来世。他超越了不归点。他不再轮回,我们称他为佛或耆那①。
犹太人常称那种状态为“基督”:一个远远超脱的人,他在全世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果实熟了、它随时准备掉落——随意的一阵轻风,这颗果子就会永远逝去,它将消失在存在中。因此,家谱到耶稣就断了:他终生未婚,他没有生育。这种贞洁与常人的受压抑的禁欲毫不相干。他不反对爱,他不反对性,他不是清教徒,也不是道学家。
那天晚上:我在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道学家总是些不幸的人。这句话看来是绝对正确的论断。道学家的确是不幸的人。其实上只有不幸的人才成为道学家。他们极其不幸,所以也想使别人都不幸。要使别人感到不幸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觉得有罪。
耶稣不是个道学家。他的独身、他的禁欲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只是说他不再对肉体上的繁殖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精神上的繁殖。他不生子女,他有的是门徒。他在世上创造更多的寓所让上帝来居住。他不创造肉体,他创造灵魂。他是个奇迹大师
①耆那:耆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的称号,意为“完成修行的人”。—一译注
他在世上造就大批觉醒的人——他具有那种魔力。他把极其普通的人造成了这种人。
佛陀造就过许多觉醒的人,但那是些非常非常成熟的灵魂。一个舍利弗已经是很成熟的灵魂;这颗果子已经熟了。我自己感到,即使佛陀没有进入舍利弗的生命,他迟早也会觉悟;佛陀并不非常重要。他有帮助。他加快了事情的发展,但并非至关紧要。如果舍利弗没有遇到他,也许在此生或来世里他自己会到达;他就要来了,他就在近旁。马哈卡希雅普也是如此,莫迦利雅延也是如此,佛陀的其他弟子同样如此。
然而耶稣真的创造了奇迹。他碰一碰普遍的石头,把它们变成了金刚石。他出没在极其普通的人群中。一个渔夫在撒网……耶稣来了,站在他身后,把手放在他的肩头,说道:“看着我的眼睛。你打算捕多长时间的鱼?我能把你变成人的捕捉者。看着我的眼睛。”因此这个贫穷的普通渔夫——未受过教育,质朴而没有文化;什么都没听说过,也许对精神的成长从不感兴趣;只满足于捕鱼、卖鱼,对日常生活很满意——看着耶稣的眼睛,扔下渔网,跟着他走了。那个渔大成了一个觉悟者。或者是一个农民,或是一个收税官,甚或是一个妓女,抹大拉的马利亚 ①
耶稣把普通的金属转化成黄金。他其实是点金石。他的触摸具有魔力:不管他碰到哪里,精神就突然激发出来。。’
佛陀点化了许多人,但那些人已经走上了这条路。佛陀与极有教养的人在一起:有学问、有品行、不同寻常的人。耶稣同非常普通的人在一起;被蹂躏、受压迫的穷苦人。牧师加在他头上的罪行之一是:他混迹赌徒、醉鬼、妓女之中。他与妓女同住,他与任何人同住、同吃。他是个堕落的人。从一切表面现象来看,他都像一个堕落的人。但他堕落在那些人之中只是为了帮助他们站立起来;他走向最低层为的是把他们转化为最高层。这里面有一个原因。
①马利亚:耶稣最著名的门徒之一,为一妇女,耶稣曾从其身上逐出7个恶鬼。——译注
最低层也许不经世故,没有文化,但他有纯洁的心,他更有爱心。现在你就能明白这种区别了。佛陀的途径属于智慧型。他不会走到渔夫面前说:“到我这儿来;我会使你觉悟。”他不可能这样做。他的途径是觉知、智慧和理解。渔夫甚至听不懂他的话;他根本不懂,远远超出他的理解范围。
耶稣的途径是通过爱,而穷人比富人更有爱心。也许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贫穷的原因,因为如果你很有爱心,你就聚不了财——两者是不相容的。你有爱心就会分享。一个富人不会有爱心,因为爱总是威胁着他的钱财。如果他爱人,他就得与人分享。
我曾在一户人家住了7年。主人很有钱,他对我的想法很感兴趣——这就是他邀我同住的原因。他把我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提供给我一间大平房和一座大花园。就为了和我在一起,他和家人搬来与我同住。但我很惊讶:我从没见他和妻子儿女说过话。当我们相互适应以后,有一天我问他:“我从没见过你和你妻子或子女坐在一起,也没见过你同任何家庭成员谈过话。这是怎么回事?”
他说:“一旦我和妻子说话,她立刻就开始提要求。‘店里有一件漂亮的首饰’,或‘更好的莎丽料子又有货了’,或这或那的。他立刻就会掏我的腰包。如果我和孩子们说话,他们的手就开始摸我的口袋。我知道最好还是保持沉默,绷着脸,严肃一点。这样可以保护你,谁也不会要求什么。”
我明白他的意思。世界上一切富人都是这么想的。太迷恋钱财的人实际上是因为他不会爱才被钱财迷住了。钱成为爱的替代物。他开始囤积钱财,因为他觉得其他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他快乐。“积了钱,那么你至少有了钱,就可以购买一切。”他甚至认为可以用钱买爱情。
他可以买到性,但买不到爱。不过有许多人认为性就是爱。他可以买到肉体,但他买不到亲密。不少人认为买到对方的肉体、拥有对方的肉体就是够了。“还需要什么呢?干吗要想其他事呢?”有许多人只对随意的性活动感兴趣,而不需要亲密,不想深入,不进行深刻的对话。他们害怕深刻的对话,因为那样的话就会有承诺,承诺带来责任。然后他们就得很敏感,就得留心着。“谁管那些?随便的性交就很好,随便的性交可以买得到,市场上就有。”追求钱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用钱买。“所以为什么要考虑其他事呢?你可以得到最漂亮的女人,你可以得到最漂亮的房子,你心以得到这个和那个……”他以为这会使他满足。这永远不会令人满足。只有爱才令人满足,没有一样替代品可以令人满足。替代品就是替代品;它是假的。
穷人有更多的爱,因为穷人没有发展他们的头脑,所以他们的所有精力都围着心转。人有两个中心:要么是精力进入了心,要么是精力进入了头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的人:其精力兼顾两头,或者哪里需要就能到哪里——转移精力。当他想有智慧时,他把精力输入大脑。当他想要爱时,他把精力——所有的精力——都灌进心中。那是个完人。
但人通常没有那么完美。他们不是钻进脑里就是融入心中。
耶稣的途径是爱。因此他在穷人间在常人里创造奇迹,这些人的智力还不很发达。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他们的精力未经加工,还在心里。他们更像儿童。
正如肉体花14年成熟一样,精神要花14代才成熟;这是最低限。它完全靠你自己。也许过了140代它还没有长大——你也许很懒惰或一直没有觉知。那么你经历了成千上万代,可它也许还是不生长。不过14代是个自然的时限;需要那么多时间。
精神不是季花:它像黎巴嫩的大雪松。它需要时间——这树要花14代才长成参天大树。它不是季花,几周就开,几周就谢。精神意味着永恒;永恒需要时间、耐心。这14代正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
耶稣不可能在 14 代以前出生。那种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以后才可能出现一经过了几个步骤。其他层面也是如此。
例如,穴居人不可鹏予我们柏拉图的对话或贝多芬的交响乐或达•芬奇的画或泰戈尔的诗。穴居人不可能有这种东西。穴居人也不可能给我们一位爱因斯坦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毕加索。穴居人不可能给我们一位佛陀或老子或耶稣。这需要时问,需要准备,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然后才会有耶稣。
为了让耶稣存在,有许多东西是必要的;他只能在那些条件 下生存。为了让耶稣能说他想要说的话,就需要有某一种能听懂 他的话的人。
我此时对你说的话只能在此时说。只能在此刻说出来,以前 说是不可能的。而我明天要对你说的话只有到明天说才有可能, 今天就不行。你得易于接受,你必须成长。如果你还没进入某种 接受状态,话就不能说出来。
耶稣是整个犹太意识的顶点,奇怪的是犹太人却不接受他。 这种事情一直在发生。佛陀是印度教意识的顶点,印度教徒却不 接受他。苏格拉底是希腊意识的顶点,希腊人把他给杀了。这种 事很奇怪,但却一直在发生。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顶点 呢?问题在哪里?犹太人为什么不能接受耶稣?他们一直在期待着耶稣,他们一直在盼望救世主,盼望着基督的到来。他们还在等待,救世主已经来过,又走了。是他们帮他离去的,可他们还在等待着他。
这到底是怎么啦?耶稣是犹太意识的顶点。耶稣以前的所有先知都是在为他的到来准备土壤。施洗者约翰正是这样对人们说的。“同我为之铺路的那个人相比,我微不足道。我只是个清扫工,我不过是在为他的到来清扫道路。那个比我高大的人必将到来。”施洗者约翰和其他先知只是在铺路,为了迎接这个绝顶,这个顶峰,这座珠峰。然后珠峰来了,就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以?其他的山峰开始感到了渺小。
它们都起过作用。想想吧:如果喜马拉雅山脉的其他山峰都消失了,珠峰是不能独自挺立的;珠峰不能单独站立。它需要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在那几支持它。它不能单独站得这么高——没有一座山峰能单独站得这么高。它需要成千上万的山峰来支持——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山峰。然而一旦这座山峰站出来,其他的山峰便感受到了伤害。它们的自我隐隐作痛,非常痛苦。而它们支持过它——矛盾就在这儿——它们帮助过这座山峰的出现!没有它们,它是不可能出现的,它既已出现,它们就自觉低微,沮丧消沉。如果喜马拉雅山脉的所有山峰合谋与珠峰作对,这是很合逻辑的。如果它们把珠峰钉上十字架,这也是很合逻辑的。
这就是在耶稣身上发生的事。他一旦出现,犹太人、拉比①们、宗教领袖们、教士们就觉得受到了冒犯。他的存在令人不快,并不是因为他冒犯了任何人,他也没有伤害任何人。他怎么会伤害别人?——但就是因为他的存在,那种珠峰般的高度,那种完善,那样的高度——每个人都显得低矮渺小。
①拉比: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者的称谓。——译注
这时珠峰也没有办法。这不是傲慢,这不是自私,但这是高大——肯定就是这样。其他每一座山峰都受到了伤害,感到痛苦,想要报复。因而耶稣被钉死了。佛陀也因此被屏弃了——被彻底扔出这个国家。他成了自己国土上的外国人。
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现在还是这样。似乎永远都会这样下去,因为人终究是人。在他的睡梦中,在他的自我态度里,他就是这样运作的。耶稣的八福词是上帝通过他吟唱的歌。记住,他只是个媒介。他不是这些《福音书》的作者,他只是个使者。他仅仅是把他接收的东西传给你。现在让我们看看八福词。 看见这许多的人,耶稣就上了山,
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我希望你们默默地、和谐地感觉每一个字。
看见这许多的人……
一大群,众多的人
耶稣就上了山…… 这些方式表达了某些心理现象。大群的人是意识的最低状态——民众,人群。这是浓密的昏暗。那里很黑,睡得很沉。当你走向民众,如果你要与民众联系,你必须进人他们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你一旦走进人群,就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你开始感到有点窒息了。那不只是生理上的窒息——并不只是人们围着你,不是这样。那种窒息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因为当你和意识低下的人们在一起时,你不能继续做珠峰;他们把你拉下来。你一旦走进群众,就会失去一些东西。因此就需要独自一人,需要静心。你会发现,耶稣一生中多次走向民众——那儿有他的工作,那是他的田地——但一次又一次地,几个月之后他又走进深山;他脱离了民众,脱离了人群和民众心理,去找上帝。
当你独自一人时,你就和上帝在一起。你只有完全孤独才能和上帝在一起。你和上帝在一起时,就开始在空中飞翔。正是上帝的存在带着你越飞越高。人群的存在带着你越走越低。只有和上帝在一起时你才能飞向天空,才会有翅膀。在人群中你的翅膀被割掉了。还用得着说翅膀?甚至连你的手和腿都被割去了。你成了残废,因为他们全是残废。你瘫痪了,因为他们全都瘫痪了。你和他们在一起却不按他们的方式生活,他们不会原谅你。
如果你想同他们一起工作,你想帮助他们,你就得进入他们的世界,遵守他们的法则。这很费力,这使人精疲力竭。
看见这许多的人,
耶稣就上了山……
他待在一座村庄上,奇迹般地改造着人们——盲人获得了眼睛,聋子有了耳朵;那些不能行走的人、不能长大的人变得健全了;那些已死和快死的人恢复了青春,获得了新生。所有这些工作……人越来越多,一大群人围着他……他精疲力竭,他感到吃力了。所以有必要进山。
走出来就是走下去,走进去就是走上去。在内心世界,上和进是同一回事,出和下是同一回事。你要和民众相连,你就得走出来,你要和意识极其低下的人相连,你就得低低地弯下腰。这是很费力的事。
耶稣、佛陀或大雄①全都上了山。他们走进孤独的地方就是为了重新获得高度,重新找回纯洁,重新回复到他们自己的状态中,重新舒展他们的肢体,就是为了成为他们自己,就是为了与上帝同在。在上帝身边,他们开始升腾高飞。在上帝身边,你成了海鸥,开始升腾高飞,永无止境。你又充满了活力,你又充满了上帝,你又像一朵充满雨水的云,直想倾泻。你回到了口渴的人群里。
人们问我,我单独在房间里做什么。那里是我的山。那里是我可以高飞的地方。我不用想你,我不用与你交谈。我不用通过身体和大脑来运转。我可以忘记身体,忘记大脑。我可以忘记你们,忘记一切。
在彻底遗忘一切的那一刻,你就存在。那种存在无边无际。那种存在具有辉煌。它是清新,它是活力,因为它就是生命之源。
可是你一旦充满了那种生命,你就得与人分享。所以每天早晨我回到你们身边,每天晚上我回到你们身边。我不断从我的山上走向民众。
上山并不是指真的上山,它只是说走进内在的高峰。耶稣是否上了真山并不重要;这与《福音书》无关。他也许上了山,因为那个时候他几乎不可能像我这样生活。这不可能。
我也像耶稣一样生活了15年,走进了民众,但得不到片刻的清静。我只好一次次地回到贾巴尔普尔我过去的家中,不让自己受到任何打扰。贾巴尔普尔非常不幸。我走遍全国,每到一处都与人们见面一但在贾巴尔普尔不是这样。那儿是我的山。我到了孟买或德里或浦那,人们总要问我,为什么我一次又一次毫无必要地远道赶回贾巴尔普尔。15天,20天……我回到贾巴尔普尔住上三四天,便又出发了……没有这个必要。我本可以从浦那去孟买从孟买往德里,从德里到阿姆利则,从阿姆利则至斯利那加。我为什么要先回贾巴尔普尔,几天后再走呢?
①大雄:耆那教徒对该教刨始人筏驮摩那的尊称。——译注
贾巴尔普尔是我的山。在那里我使自己不受任何打扰。当在那儿也不能独处时,当人们开始往那儿去时,我就不得不离开那个地方。我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做着完全是耶稣做过的事。
看见这许多的人, 耶稣就上了山, 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与门徒交谈是一回事,与众人交谈又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不得不停止与众人交谈的缘故。我必须造就一批我自己的遁世者,好同他们交心。
你向众人讲话时,首先他们不在乎你在说什么——你得不必要地喊叫。其次,如果他们并非漠不关心,那么他们就反对你——敌视你,老是害怕,保护他们自己的主张,老是抵抗、争辩。那是不必要的劳动。我现在说的这些话或耶稣说过的话都是无可争辩的。不可能有证明——只有信任,如果你们能信任我,我就可以向你们解释。但最最基本的条件是信任。如果你们不信任我,就无法证明任何事。那么这就浪费了我的时间和你的时间。
与门徒交谈情况不同。与门徒交谈意味着对方愿意接受——不但接受,而且极大地欢迎。你受到欢迎,对方希望你进来,无论你说什么对方都愿意接纳。门开着,窗开着,等你成为一缕轻风或一线阳光,进入他们的存在。他们不害怕,他们不抵御,他们不争辩;他们准备同你一起全心全意地去往任何未知的层面。
同门徒交谈不是一种讨论或辩论——它是对话。这种对话正像一对情人在交谈。门徒受上了导师,导师爱上了门徒。有一股深深的爱在涌动。那种爱成了桥梁,因而伟大的真理便可以被阐释、传达,几乎物质化。……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他逃避了众人,但没有逃避门徒。他就在门徒身旁。他可以与上帝同飞,门徒们可以随他而飞。也许他们不那么善于飞翔,但他们随时愿意飞翔。而这一点是唯一需要的,至关紧要。也许他们无法单独飞到极高处,但只要信任导师,他们就可以跟着他——他们可以一直跟着,直到他们所能达到的任何极端。 导师跟着上帝飞,门徒跟着导师飞。门徒还看不见上帝,但他能看见导师,通过导师他可以感觉到上帝。这就是为什么导帅几乎成了门徒的上帝。他是门徒的上帝。渐渐地,门徒越来越接近导师,他越来越看出导师是一种虚无或一面镜子。上帝在里面反映出来
上帝唇边的长笛
我童年的时候,母亲在一只幼小南瓜的嫩皮上书写一些小字。她在一侧写道:“为了上帝的荣誉”,在另一侧写道:“耶稣拯救”。在南瓜上写字是英国的一种古老传统(若干年后,我们便在其他的南瓜上涂写一些新的内容:最喜爱的足球队名字,等等)。
母亲的南瓜逐渐长大,那些字也跟着长大,几人月后,我们摘下这只硕大的蔬菜,此时它已经老了,皮也硬了,我妹妹和我用一辆摇摇晃晃的童车拖着它走一英里半,把它送到浸礼救济会举行的收获感恩礼拜上去。
它就坐在那儿,圣坛受着它的重压,那是只老瓜,皮很粗糙,不适合于食用。在我们看来,这就是耶稣基督的基督教。我们对耶稣这个大彻大悟的导师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耶稣这个人。我们所知道的、我们被灌输的就是圣诞的故事,包在襁褓里的那个婴儿,为我们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英雄,以及那些好像永远讲不完的没有意义的寓言。尽是痛苦,毫无狂喜。
可是,由于害怕被诅咒进可怕的地狱,我们只好尽力使自己相信。若要在大堂里预订个座位,你只要及早排在好教徒的队伍里,拼命地祷告。喂,老兄,我的确祷告过!我曾是英格兰南部最好的一台小小的祷告机器。到了紧要关头,它就跪在地上,双手紧握,对着天堂很有诗意地嗒嗒作响。再后来,在古巴导弹恐慌期间,读完新闻标题,我吓得跪在床边,对着天空念念有词:“亲爱的耶稣,如果战争来临了,请帮助我们吧。要是你帮不了我什么,请不要帮助那些共产主义者。”
所以说我那时一点也不懂得祷告,一点也不了解耶稣、导师及他这个人。只知道自负的教区牧师和伪善的罗马天主教教义。尽是罪过和垃圾。那一切正像那只南瓜,神圣的字眼只不过涂写在表面:瓜又老又硬,难以下咽。
现在在这里同奥修在一起,心中爆发出阵阵欢乐,歌喉里充满了哈利路亚①,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耶稣基督这一现实之意义。
在这些布讲中,奥修剥去了我们的习惯思想、我们的神话和糊涂道德观的外衣,用光明和笑声把我们引向耶稣的真正魅力和奇迹——充满爱心的耶稣、富于慈悲心的耶稣,与普通人、妓女、渔夫同吃同住,用他的爱拥抱所有的人,召唤所有的人,麻风病人和犯法的人都受到同样的对待。反叛者耶稣。不是格瓦拉②的暴力政治革命,而是一种内心的反叛,刺破了僵死的道德、传统的面具和伪装。是对黑暗的反叛,真正使盲人重见光明。
奥修给我们讲的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寓言,但赋予了它们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清新与活力,他以巧妙的风格向我们展示它们的深层意义、永恒的现实意义。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耶稣基督的笑声、情感、沉默和庆祝。我们第一次真正觉得他既是人的儿子又是上帝的儿子。
①哈利路亚:意为“赞美你耶和华”,表示赞美、欢乐或感谢等。——译注
②格瓦拉(192~1967):古巴革命领导人之一,卡斯特罗的得力助手,游击战专家。——译注
奥修说:
存在就是上帝。那么你和耶稣的区别在哪儿呢?区别不在于你的存在。区别只在于你的知 晓、你的认识、觉知。耶稣知道他是上帝的儿子,你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唯一的区别。你随时都可以认识到。认识的一刹那就是质变。
奥修有资格谈论导师耶稣,因为他们飞翔在同一个明澈的天空。这些布讲其实是一个探险故事,它不是关于任意的一次探险,而是关于最伟大的探险、独一无二的探险——回归本性的探险。一次心灵的探险。一次返回家园的探险。
我们这些奥修的桑雅生①已经从这里开始了那一探险。你读了这些布讲后,如果你的心灵被打开了,那么你也同样可以开始探险。圣诞节再也不会是老样子了。
斯瓦密•戴弗•阿比南丹②
①桑雅生:传统的桑雅生指遁世者或出家人;奥修的桑雅生不脱离社会而能超越社会,同时对人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的修行者。——编注
②斯瓦密•戴弗•阿比南丹:奥修的弟子。——编注
看见这许多的人,耶稣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将继承土地。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心得饱足。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能见到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 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马太福音 第五章
关于奥修
王国伟
几年前,朋友借我几本奥修的书,建议我抽空翻翻。我非常随意地看了,却被深深地吸引。当我与学界朋友说起奥修其人其书,几乎无人知晓。我大惑不解,这样一位智者,竟然还没进入我们的视野。
以后,我认识了奥修著作版权代理者Alok先生。他说是许多朋友介绍,要和我合作,向大陆读者介绍奥修。我们签下了部分著作的版权转让合同。这是1993年的冬天。
以后,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家读奥修。
以后,我就职的上海知识出版社适逢体制变动,拖了整整一年有余,于1995年深秋,并入“东方出版中心”。
转眼间,两度冬去春来。不经意问,市面上多了好几本有关奥修的书。据说,书还销得不错。热心的朋友以为是我组织翻译的书已经出版了。可惜不是。我组织的5本书稿正在审稿和发排中。看到奥修的书昂扬市场,心里也确实痒痒的。谁不想图个经济效益什么的。可我得保证质量。好在一批译者朋友鼎力相佐,认真地译完了书稿,才有了眼前的这5本书。这几位译者是大陆第一批译介奥修著作的人,真是功德无量。
奥修是印度人,曾研习过哲学,当过许多年哲学教授。他生在东方的文化氛围里,又熟谙西方文化,他肉体生命极其有限,只活了50多岁,可他的精神生命却是无限延长的。他的生命的精神形式,就是他的600多本著作。 奥修的书都是说出来的,他语调平缓/滔不绝,把人类漫长的历史,通过极其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因此,只要是活着的人,都能听懂。尤其是他把很多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简单的故事加以阐述,娓娓道来,富有韵律,使听者心动。在奥修的书卷里,我感受到的是,他力主向生命本真回归。生命其实是简单的、透明的。因此,简单是真,简单是美。
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人的童年犹如纯静透明的水,一切都很自然而真实。人到中年,在社会的舞台上搏击,浊浪翻卷,这杯水无法透明,难以看清。到了老年,要么主动追求澄静,要么无奈回复透明,无论怎样,这杯生命之水,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的再一次透明。这是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过程,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从这样的生命存在出发,无论是老、庄,还是耶稣、佛陀,无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化,一切都是生命体验的结晶。这些人类经典文化的结晶,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所体悟出来的。因此,奥修强调体验。正因为有体验,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理,都能悟到真理。但是,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是发展的,也是有生命的,切忌把真理凝固。
所以,我们读奥修,其实在读自己。我们面对奥修,实质是面对我们自身的生命。奥修不过是为我们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打开一条人生的通道。路还是要自己走,生活还是要自己过,从现在开始,把握住自己的生命特性,走出自己的欢乐来。
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源于自然。让我们共勉。
1996年春于海上半步斋
第一章 上帝唇边的长笛
《福音书》的开篇美妙无比。其他还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开篇的,也没有一本书能 够这样开篇。《圣经》是“万书之经”。这是“Bible ”(圣经)——“书”这个词的确切含 义。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宝贵的文献。因此它才被叫做“圣约书”,因为耶稣在书中 见到了上帝:耶稣成了上帝的目击者,立了圣约。它是唯一的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 辩论,但能证明他的存在的只能是耶稣这样一个人。
《福音书》载下了耶稣的精华——八福词中所有的美词佳句。那些话至善至美,即 使是佛陀或是老子也说不出来。佛陀很有哲理,非常优雅,而耶稣却非常简单明了。
耶稣布道时象一个村民、一个农夫或渔夫。但正因为他象普通人一样讲话,他的话才显得牢固,实在,现实。
佛陀的话是抽象的,非常非常高深,富于哲理。耶稣的话脚踏实地,非常实在。它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正象雨天的泥土被雨水浸透时发出的那种浓郁的芳香——那是润土的芳香,是你在海滩上闻到的芳香,是海洋、树木的芳香。耶稣的话非常非常凡俗,扎根于大地。他是个凡夫俗子,这就是他的美。没有人具有这种美。太空是美好的,但它却是抽象的,高高在上,很遥远。
所以我对你们说,没有一本书象《福音书》那样开篇,没有一本书象《福音书》那样发言。
“Gospel”(福音)一词来源于“godspel”(美好的咒语)。上帝通过耶稣发言,耶稣只是一根空心竹管。歌声属于上帝,耶稣的隐喻非常忠实于生活。他并没有编造概念,他只不过道出了事实。
先说说开头:
“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犹太……犹太生法勒斯……法勒斯生希斯仑,希斯仑生亚兰……”如此等等,然后是“……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
然后这家谱忽然就断了。从亚伯拉罕到耶稣共历42代。《福音书》记载了42代,耶稣突然降生,于是家谱就断了。忽然划上了句号,因为耶稣是终极,家系到此为止。耶稣是顶峰——无法再向前一步。所以“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这样继续下去,然后就无法再超越耶稣:因为极限到了。耶稣是开花结果期。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耶稣为普累若麻①,即充满。42代在耶稣身上得到了完成,耶稣以前的整个历史在他身上得到了完成。终点到了,他是果实,是产物,由那42代演化而来。耶稣是终极,因此《福音书》不再说什么。耶稣没有后代,耶稣生下了他自己,这就是“基督”的含义。
有两种出生方法。一是通过别人——通过父亲和母亲,这是肉体的出生。另一种是你必须自己生下自己,你必须从你自己身上出生;你得成为子宫,做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孩子。你的过去必须死去,你的未来将被降生。你必须生下你自己。因此我才说《福音书》的开篇美妙无比——这很有蕴意:耶稣没有生别人,他生下了他自己。
这就是受难和复活的含义。肉体被钉死了,但你无法钉死精神。你可以毁灭肉体,但你无法毁灭精神。肉体是世俗的:刀剑可以砍削它,毒药能够杀死它;即使它不被杀死,死亡也会降临,肉体将会消逝。它必须离去,它从根本上就会离去,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有意识的人利用那段存在的时光来创造精神。
肉体好比是葡萄。葡萄一定会消失的,你不能长久地保存葡萄——它们会腐烂;但你可以用葡萄酿酒,这正是为什么酒又叫做“spirit”②。你可以在你的存在中创造精神,象酿酒一样。葡萄不能被储藏起来,它们是暂时的,瞬间的。但葡萄酒却能永存。实际上,它保存得越久就越珍贵,越有价值。它具有非暂时的存在期,它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①普累若麻: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诺斯替教认为,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精神世界,它由至高神的无数流出体“移涌”所充满,此一“充满”,称为“普累若麻”。——译注
②spirit:酒精、烈酒,亦译精神。——译注
肉体就象葡萄,如果你使用得当,你可以从中酿出酒来。肉体将会消失,但酒可以存留,精神可以存留。
耶稣创造过许多奇迹,其中之一是他把水转化成了酒。那些奇迹是比喻——不要照字面理解。如果你照字面理解,你就毁坏了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意味。如果你要证明它们是史实,那你就显得愚蠢,而你眼里的耶稣看起来也显得愚蠢。它们是内心世界的隐喻。
内心世界无法用文字表达,但可以象征性地表达出来——只能象征性地表达出来。把水变成酒只表示在时间里创造永恒,在无法留存的东西里创造留存的东西。
如果你保存水,它迟早会发臭。但你可以把酒保存几十年、几百年。存放时间越长,它的品质越好,越有威力,越加浓烈。葡萄酒是永恒的隐喻。
耶稣通过他的牺牲达到了质变。没有人不通过牺牲而能达到质变。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十字架就是你付出的代价。你必须死亡以达到再生,你必须失去一切来赢得上帝。
耶稣生下了他自己,此事发生在十字架上。他曾迟疑过一阵,他感到很困惑——这是自然的。他一度怎么也看不到上帝了。一切都失去了,他正在失去一切;他快死了,好象什么都完了。……每一粒种子都会这样。你把种子播进地里时,种子失去自己的时刻便到了,此时它一定会迟疑——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稣感到的那种迟疑。这颗种子正在死去,它一定依恋过去。它想要生存——没有人希望去死。这种子想象不到这并不是死亡,不久它将以千百种方式复活,不久它就会发芽。
种子的死将换取树木的生,将会长出大量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鸟儿便会飞到枝头栖息,便会在树上筑巢,人们也会在树荫下歇脚;而树也会同白云和夜晚的星星交谈,它会与天空逗耍,并随风起舞;于是有了极大的快乐。从来没有萌发过的可怜的种子又怎么能知道这一切呢?这是无法想象的。这就是为什么上帝是 无法想象的事。
你无法向种子证明这事会发生,因为如果种子要求说:“那么让我看看你会怎么样做”,你不能够满足它的要求,你没法让种子看到将要发生的事。此事发生在将来,当它发生时,种子便消失了。种子永远无法与树相遇。人永远见不到上帝。当人消失时,上帝才降临。
耶稣犹豫了,他担心,他迷惑不解。他大喊,几乎是对天长啸:“你为什么舍弃我?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折磨我?我对你做错了什么?”他的心头一定涌过了无数个念头。
种子正在死去,它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浑然不知。种子不可能想象出下一步。因而需要信仰,需要信任。种子必须相信树将会诞生。带着一切迟疑,带着种种恐惧和不安,带着所有的痛苦和焦虑——尽管如此——种子必须相信树一定会发生,就要发生了。这是朝向信仰的飞跃。
这一飞跃在耶稣身上发生了:他在十字架上放松了身心,说:“愿你的天国降临,你的旨意将被遵行。……”他的心在颤动,这是自然的。你的心也会颤动,死亡降临到你身上的那一刻,你也会害怕,当你的自我消失时,当你失去自己,变成虚无时,你也会害怕,似乎不可能生存,你只好屈服。
你有两种屈服的方式:你可以违心地屈服,那么你便错过了它的真正意义,你只是死去,并将再生。如果你能够在全然的接受里,在深深的信任里放松身心,如果你能毫不抗拒地屈服……耶稣就是这样做的,这才是最伟大的奇迹。对我来说这是奇迹——这奇迹不是说他使病人恢复了健康,或者使盲人重见光明,或者治好了某个麻风病人,甚至不是帮助死去的拉撒路①复活。不,在我看来那些不算真正的奇迹,它们都是比喻,是隐喻。每一个导师都把眼睛赐给盲人,把耳朵赐给聋子。每一个导师都把人们从他们称为生命的死亡中领了出来,把他们从坟墓里召唤出来。那些是隐喻。
但是真正的奇迹是——尽管耶稣犹豫过,担忧过,疑惑过,怀疑过——他放松了,屈服了,并且说“你的旨意将被遵行”,那一瞬间耶稣消失了,基督诞生了。
德日进②把它叫做“基督的诞生”:耶稣生出了基督。通过“基督的诞生”现象,人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失去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成了真正的自己:这个人便“基督化”了。要“基督化”,不要做基督徒。基督徒是信奉基督教教义的人。“基督化”则是指一个人像种子一样死去,而变成为一棵树。“基督化”指的是你放弃自我,你的自身消失,你以一种变容——一种复活开始在另一个层次出现。
“基督化”意味着你不再孤单:上帝在你里面,你在上帝里面。
这是基督意识的矛盾。基督多次自称人的儿子,又多次自称上帝的儿子。他是二者兼备:就肉体而言他是人的儿子,就大脑而言他是人的儿子;就精神而言他是上帝的儿子,就意识而言他是上帝的儿子。大脑是意识的机制,正如肉体是精神的寓所。大脑属于肉体,意识属于精神。耶稣就是这对矛盾: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上帝。当上帝和人合作时,发生奇迹便毫不足怪了。奇迹只在上帝和人合作共同运转时才会发生。
①拉撒路:据《圣经•约翰福音》载拉撒路死后4天耶稣使他复活——译注
②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法国古生物学家、哲学家,耶稣会神父,主张进化论。——译注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基督就是上帝与人一起工作,一起行走,一起跳舞。圣奥古斯丁①说:没有上帝,人不能动;没有人,上帝将不会运作。基督是联合运作——有限与无限汇合,时间与永恒相会,并融入对方。
一位年迈的园丁正在整菜地,牧师走了过来。“乔治,”牧师说道,“上帝和人共同劳作时所做的事真是妙极了。”
“是啊,先生,不过去年他一个人干时你真该来看看这座园子!”
是啊,真是这样。单独的人是无能的,上帝也不能单独运作。单独的上帝有能力而没有工具。单独的人是空心竹管——没有人在上面演奏乐曲,没有人使它充满音乐、谐调和旋律。单独的上帝有能力创造旋律,却没有空心竹管造一支长笛。
基督是上帝唇边的长笛。所以无论基督说什么都是 god-sPel,都是福音。
14代人……
“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14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14代,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14代。”
这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像《圣经》这样的书不是普通人写的,它们是乔治•古尔捷耶夫②常说的“客观艺术”。
①圣奥古斯丁(?~605/606):罗马本笃会圣安德烈隐修院院长,597年任英格兰坎特伯雷首任基督教大主教。——译注
②乔治•古尔捷耶夫(Georges Ivanovitch Gudjieff, 1872~1949):亚美尼亚哲学家。———编注
《圣经》是世界上客观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它不像诸如莎士比亚或迦梨陀娑①写的那种书。这些人创造主观艺术。他们写一些东西,写得很美,他们有审美观,但他们像其他任何一个凡人一样无意识。他们能嗅到美,但他们同别人一样浑浑噩噩。他们的艺术品是主观的:他们表现了他们自己。
但像《吠陀经》②、《古兰经》、《圣经》、《奥义书》③这样的典籍——它们不是昏睡的人写成的,它们不是当作漂亮的诗歌或散文来写的;它们的作者是那些知道真理的人,是在真理面前醒来的人。所以无论他们写了什么都几乎像一张地图。你必须译解它,你必须破译它,否则你会继续错过它。
为什么是14代?没有学者质询过,没有圣经学者质询过。为什么只有14?为什么不是15?为什么不是13?
我把这作为客观艺术的一个例子。说14代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必须将它破译。
精神的成熟就像肉体的成熟一样。肉体在出生后14年成熟——它达到了性成熟,能够生育了。就性繁殖而言,肉体在14岁时就成熟:男孩可以做父亲,女孩可以做母亲;他们可以生产他们的复制品。
精神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成熟。就像肉体花14年达到性成熟一样,精神也要花 14代时间达到精神上的成熟。这就是 14代的含义:从亚伯拉罕到大卫,从大卫到流放至巴比伦,再从流放至巴比伦到耶稣降生。当精神到了成熟期,当果子熟透了,它就从树上掉下来。未熟时它依附在树上。如果未熟先落地,那它永远不会变甜;它将一直又苦又酸。它不会有用。要成熟,它就需要依附。依附只表示“我还不到离开你的时候”。每当一个人成熟时,他的成熟就变成了自由,然后依附便消失了。
①迦梨陀娑:4~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诗人、剧作家.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译注
②《吠陀经》: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的经典。——译注
③《奥义书》:婆罗门教的古老哲学经典之一。——译注
耶稣消失在上帝里面,耶稣从生命之树上消失:果实熟了。这就是我们东方人所说的,当一个人达到了完美——完美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这种环境下,他已长到了他所能长到的境界——那么他将不再轮回。他越过了来世。他超越了不归点。他不再轮回,我们称他为佛或耆那①。
犹太人常称那种状态为“基督”:一个远远超脱的人,他在全世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果实熟了、它随时准备掉落——随意的一阵轻风,这颗果子就会永远逝去,它将消失在存在中。因此,家谱到耶稣就断了:他终生未婚,他没有生育。这种贞洁与常人的受压抑的禁欲毫不相干。他不反对爱,他不反对性,他不是清教徒,也不是道学家。
那天晚上:我在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道学家总是些不幸的人。这句话看来是绝对正确的论断。道学家的确是不幸的人。其实上只有不幸的人才成为道学家。他们极其不幸,所以也想使别人都不幸。要使别人感到不幸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觉得有罪。
耶稣不是个道学家。他的独身、他的禁欲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只是说他不再对肉体上的繁殖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精神上的繁殖。他不生子女,他有的是门徒。他在世上创造更多的寓所让上帝来居住。他不创造肉体,他创造灵魂。他是个奇迹大师
①耆那:耆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的称号,意为“完成修行的人”。—一译注
他在世上造就大批觉醒的人——他具有那种魔力。他把极其普通的人造成了这种人。
佛陀造就过许多觉醒的人,但那是些非常非常成熟的灵魂。一个舍利弗已经是很成熟的灵魂;这颗果子已经熟了。我自己感到,即使佛陀没有进入舍利弗的生命,他迟早也会觉悟;佛陀并不非常重要。他有帮助。他加快了事情的发展,但并非至关紧要。如果舍利弗没有遇到他,也许在此生或来世里他自己会到达;他就要来了,他就在近旁。马哈卡希雅普也是如此,莫迦利雅延也是如此,佛陀的其他弟子同样如此。
然而耶稣真的创造了奇迹。他碰一碰普遍的石头,把它们变成了金刚石。他出没在极其普通的人群中。一个渔夫在撒网……耶稣来了,站在他身后,把手放在他的肩头,说道:“看着我的眼睛。你打算捕多长时间的鱼?我能把你变成人的捕捉者。看着我的眼睛。”因此这个贫穷的普通渔夫——未受过教育,质朴而没有文化;什么都没听说过,也许对精神的成长从不感兴趣;只满足于捕鱼、卖鱼,对日常生活很满意——看着耶稣的眼睛,扔下渔网,跟着他走了。那个渔大成了一个觉悟者。或者是一个农民,或是一个收税官,甚或是一个妓女,抹大拉的马利亚 ①
耶稣把普通的金属转化成黄金。他其实是点金石。他的触摸具有魔力:不管他碰到哪里,精神就突然激发出来。。’
佛陀点化了许多人,但那些人已经走上了这条路。佛陀与极有教养的人在一起:有学问、有品行、不同寻常的人。耶稣同非常普通的人在一起;被蹂躏、受压迫的穷苦人。牧师加在他头上的罪行之一是:他混迹赌徒、醉鬼、妓女之中。他与妓女同住,他与任何人同住、同吃。他是个堕落的人。从一切表面现象来看,他都像一个堕落的人。但他堕落在那些人之中只是为了帮助他们站立起来;他走向最低层为的是把他们转化为最高层。这里面有一个原因。
①马利亚:耶稣最著名的门徒之一,为一妇女,耶稣曾从其身上逐出7个恶鬼。——译注
最低层也许不经世故,没有文化,但他有纯洁的心,他更有爱心。现在你就能明白这种区别了。佛陀的途径属于智慧型。他不会走到渔夫面前说:“到我这儿来;我会使你觉悟。”他不可能这样做。他的途径是觉知、智慧和理解。渔夫甚至听不懂他的话;他根本不懂,远远超出他的理解范围。
耶稣的途径是通过爱,而穷人比富人更有爱心。也许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贫穷的原因,因为如果你很有爱心,你就聚不了财——两者是不相容的。你有爱心就会分享。一个富人不会有爱心,因为爱总是威胁着他的钱财。如果他爱人,他就得与人分享。
我曾在一户人家住了7年。主人很有钱,他对我的想法很感兴趣——这就是他邀我同住的原因。他把我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提供给我一间大平房和一座大花园。就为了和我在一起,他和家人搬来与我同住。但我很惊讶:我从没见他和妻子儿女说过话。当我们相互适应以后,有一天我问他:“我从没见过你和你妻子或子女坐在一起,也没见过你同任何家庭成员谈过话。这是怎么回事?”
他说:“一旦我和妻子说话,她立刻就开始提要求。‘店里有一件漂亮的首饰’,或‘更好的莎丽料子又有货了’,或这或那的。他立刻就会掏我的腰包。如果我和孩子们说话,他们的手就开始摸我的口袋。我知道最好还是保持沉默,绷着脸,严肃一点。这样可以保护你,谁也不会要求什么。”
我明白他的意思。世界上一切富人都是这么想的。太迷恋钱财的人实际上是因为他不会爱才被钱财迷住了。钱成为爱的替代物。他开始囤积钱财,因为他觉得其他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他快乐。“积了钱,那么你至少有了钱,就可以购买一切。”他甚至认为可以用钱买爱情。
他可以买到性,但买不到爱。不过有许多人认为性就是爱。他可以买到肉体,但他买不到亲密。不少人认为买到对方的肉体、拥有对方的肉体就是够了。“还需要什么呢?干吗要想其他事呢?”有许多人只对随意的性活动感兴趣,而不需要亲密,不想深入,不进行深刻的对话。他们害怕深刻的对话,因为那样的话就会有承诺,承诺带来责任。然后他们就得很敏感,就得留心着。“谁管那些?随便的性交就很好,随便的性交可以买得到,市场上就有。”追求钱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用钱买。“所以为什么要考虑其他事呢?你可以得到最漂亮的女人,你可以得到最漂亮的房子,你心以得到这个和那个……”他以为这会使他满足。这永远不会令人满足。只有爱才令人满足,没有一样替代品可以令人满足。替代品就是替代品;它是假的。
穷人有更多的爱,因为穷人没有发展他们的头脑,所以他们的所有精力都围着心转。人有两个中心:要么是精力进入了心,要么是精力进入了头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的人:其精力兼顾两头,或者哪里需要就能到哪里——转移精力。当他想有智慧时,他把精力输入大脑。当他想要爱时,他把精力——所有的精力——都灌进心中。那是个完人。
但人通常没有那么完美。他们不是钻进脑里就是融入心中。
耶稣的途径是爱。因此他在穷人间在常人里创造奇迹,这些人的智力还不很发达。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他们的精力未经加工,还在心里。他们更像儿童。
正如肉体花14年成熟一样,精神要花14代才成熟;这是最低限。它完全靠你自己。也许过了140代它还没有长大——你也许很懒惰或一直没有觉知。那么你经历了成千上万代,可它也许还是不生长。不过14代是个自然的时限;需要那么多时间。
精神不是季花:它像黎巴嫩的大雪松。它需要时间——这树要花14代才长成参天大树。它不是季花,几周就开,几周就谢。精神意味着永恒;永恒需要时间、耐心。这14代正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
耶稣不可能在 14 代以前出生。那种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以后才可能出现一经过了几个步骤。其他层面也是如此。
例如,穴居人不可鹏予我们柏拉图的对话或贝多芬的交响乐或达•芬奇的画或泰戈尔的诗。穴居人不可能有这种东西。穴居人也不可能给我们一位爱因斯坦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毕加索。穴居人不可能给我们一位佛陀或老子或耶稣。这需要时问,需要准备,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然后才会有耶稣。
为了让耶稣存在,有许多东西是必要的;他只能在那些条件 下生存。为了让耶稣能说他想要说的话,就需要有某一种能听懂 他的话的人。
我此时对你说的话只能在此时说。只能在此刻说出来,以前 说是不可能的。而我明天要对你说的话只有到明天说才有可能, 今天就不行。你得易于接受,你必须成长。如果你还没进入某种 接受状态,话就不能说出来。
耶稣是整个犹太意识的顶点,奇怪的是犹太人却不接受他。 这种事情一直在发生。佛陀是印度教意识的顶点,印度教徒却不 接受他。苏格拉底是希腊意识的顶点,希腊人把他给杀了。这种 事很奇怪,但却一直在发生。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顶点 呢?问题在哪里?犹太人为什么不能接受耶稣?他们一直在期待着耶稣,他们一直在盼望救世主,盼望着基督的到来。他们还在等待,救世主已经来过,又走了。是他们帮他离去的,可他们还在等待着他。
这到底是怎么啦?耶稣是犹太意识的顶点。耶稣以前的所有先知都是在为他的到来准备土壤。施洗者约翰正是这样对人们说的。“同我为之铺路的那个人相比,我微不足道。我只是个清扫工,我不过是在为他的到来清扫道路。那个比我高大的人必将到来。”施洗者约翰和其他先知只是在铺路,为了迎接这个绝顶,这个顶峰,这座珠峰。然后珠峰来了,就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以?其他的山峰开始感到了渺小。
它们都起过作用。想想吧:如果喜马拉雅山脉的其他山峰都消失了,珠峰是不能独自挺立的;珠峰不能单独站立。它需要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在那几支持它。它不能单独站得这么高——没有一座山峰能单独站得这么高。它需要成千上万的山峰来支持——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山峰。然而一旦这座山峰站出来,其他的山峰便感受到了伤害。它们的自我隐隐作痛,非常痛苦。而它们支持过它——矛盾就在这儿——它们帮助过这座山峰的出现!没有它们,它是不可能出现的,它既已出现,它们就自觉低微,沮丧消沉。如果喜马拉雅山脉的所有山峰合谋与珠峰作对,这是很合逻辑的。如果它们把珠峰钉上十字架,这也是很合逻辑的。
这就是在耶稣身上发生的事。他一旦出现,犹太人、拉比①们、宗教领袖们、教士们就觉得受到了冒犯。他的存在令人不快,并不是因为他冒犯了任何人,他也没有伤害任何人。他怎么会伤害别人?——但就是因为他的存在,那种珠峰般的高度,那种完善,那样的高度——每个人都显得低矮渺小。
①拉比: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者的称谓。——译注
这时珠峰也没有办法。这不是傲慢,这不是自私,但这是高大——肯定就是这样。其他每一座山峰都受到了伤害,感到痛苦,想要报复。因而耶稣被钉死了。佛陀也因此被屏弃了——被彻底扔出这个国家。他成了自己国土上的外国人。
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现在还是这样。似乎永远都会这样下去,因为人终究是人。在他的睡梦中,在他的自我态度里,他就是这样运作的。耶稣的八福词是上帝通过他吟唱的歌。记住,他只是个媒介。他不是这些《福音书》的作者,他只是个使者。他仅仅是把他接收的东西传给你。现在让我们看看八福词。 看见这许多的人,耶稣就上了山,
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我希望你们默默地、和谐地感觉每一个字。
看见这许多的人……
一大群,众多的人
耶稣就上了山…… 这些方式表达了某些心理现象。大群的人是意识的最低状态——民众,人群。这是浓密的昏暗。那里很黑,睡得很沉。当你走向民众,如果你要与民众联系,你必须进人他们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你一旦走进人群,就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你开始感到有点窒息了。那不只是生理上的窒息——并不只是人们围着你,不是这样。那种窒息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因为当你和意识低下的人们在一起时,你不能继续做珠峰;他们把你拉下来。你一旦走进群众,就会失去一些东西。因此就需要独自一人,需要静心。你会发现,耶稣一生中多次走向民众——那儿有他的工作,那是他的田地——但一次又一次地,几个月之后他又走进深山;他脱离了民众,脱离了人群和民众心理,去找上帝。
当你独自一人时,你就和上帝在一起。你只有完全孤独才能和上帝在一起。你和上帝在一起时,就开始在空中飞翔。正是上帝的存在带着你越飞越高。人群的存在带着你越走越低。只有和上帝在一起时你才能飞向天空,才会有翅膀。在人群中你的翅膀被割掉了。还用得着说翅膀?甚至连你的手和腿都被割去了。你成了残废,因为他们全是残废。你瘫痪了,因为他们全都瘫痪了。你和他们在一起却不按他们的方式生活,他们不会原谅你。
如果你想同他们一起工作,你想帮助他们,你就得进入他们的世界,遵守他们的法则。这很费力,这使人精疲力竭。
看见这许多的人,
耶稣就上了山……
他待在一座村庄上,奇迹般地改造着人们——盲人获得了眼睛,聋子有了耳朵;那些不能行走的人、不能长大的人变得健全了;那些已死和快死的人恢复了青春,获得了新生。所有这些工作……人越来越多,一大群人围着他……他精疲力竭,他感到吃力了。所以有必要进山。
走出来就是走下去,走进去就是走上去。在内心世界,上和进是同一回事,出和下是同一回事。你要和民众相连,你就得走出来,你要和意识极其低下的人相连,你就得低低地弯下腰。这是很费力的事。
耶稣、佛陀或大雄①全都上了山。他们走进孤独的地方就是为了重新获得高度,重新找回纯洁,重新回复到他们自己的状态中,重新舒展他们的肢体,就是为了成为他们自己,就是为了与上帝同在。在上帝身边,他们开始升腾高飞。在上帝身边,你成了海鸥,开始升腾高飞,永无止境。你又充满了活力,你又充满了上帝,你又像一朵充满雨水的云,直想倾泻。你回到了口渴的人群里。
人们问我,我单独在房间里做什么。那里是我的山。那里是我可以高飞的地方。我不用想你,我不用与你交谈。我不用通过身体和大脑来运转。我可以忘记身体,忘记大脑。我可以忘记你们,忘记一切。
在彻底遗忘一切的那一刻,你就存在。那种存在无边无际。那种存在具有辉煌。它是清新,它是活力,因为它就是生命之源。
可是你一旦充满了那种生命,你就得与人分享。所以每天早晨我回到你们身边,每天晚上我回到你们身边。我不断从我的山上走向民众。
上山并不是指真的上山,它只是说走进内在的高峰。耶稣是否上了真山并不重要;这与《福音书》无关。他也许上了山,因为那个时候他几乎不可能像我这样生活。这不可能。
我也像耶稣一样生活了15年,走进了民众,但得不到片刻的清静。我只好一次次地回到贾巴尔普尔我过去的家中,不让自己受到任何打扰。贾巴尔普尔非常不幸。我走遍全国,每到一处都与人们见面一但在贾巴尔普尔不是这样。那儿是我的山。我到了孟买或德里或浦那,人们总要问我,为什么我一次又一次毫无必要地远道赶回贾巴尔普尔。15天,20天……我回到贾巴尔普尔住上三四天,便又出发了……没有这个必要。我本可以从浦那去孟买从孟买往德里,从德里到阿姆利则,从阿姆利则至斯利那加。我为什么要先回贾巴尔普尔,几天后再走呢?
①大雄:耆那教徒对该教刨始人筏驮摩那的尊称。——译注
贾巴尔普尔是我的山。在那里我使自己不受任何打扰。当在那儿也不能独处时,当人们开始往那儿去时,我就不得不离开那个地方。我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做着完全是耶稣做过的事。
看见这许多的人, 耶稣就上了山, 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与门徒交谈是一回事,与众人交谈又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不得不停止与众人交谈的缘故。我必须造就一批我自己的遁世者,好同他们交心。
你向众人讲话时,首先他们不在乎你在说什么——你得不必要地喊叫。其次,如果他们并非漠不关心,那么他们就反对你——敌视你,老是害怕,保护他们自己的主张,老是抵抗、争辩。那是不必要的劳动。我现在说的这些话或耶稣说过的话都是无可争辩的。不可能有证明——只有信任,如果你们能信任我,我就可以向你们解释。但最最基本的条件是信任。如果你们不信任我,就无法证明任何事。那么这就浪费了我的时间和你的时间。
与门徒交谈情况不同。与门徒交谈意味着对方愿意接受——不但接受,而且极大地欢迎。你受到欢迎,对方希望你进来,无论你说什么对方都愿意接纳。门开着,窗开着,等你成为一缕轻风或一线阳光,进入他们的存在。他们不害怕,他们不抵御,他们不争辩;他们准备同你一起全心全意地去往任何未知的层面。
同门徒交谈不是一种讨论或辩论——它是对话。这种对话正像一对情人在交谈。门徒受上了导师,导师爱上了门徒。有一股深深的爱在涌动。那种爱成了桥梁,因而伟大的真理便可以被阐释、传达,几乎物质化。……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他逃避了众人,但没有逃避门徒。他就在门徒身旁。他可以与上帝同飞,门徒们可以随他而飞。也许他们不那么善于飞翔,但他们随时愿意飞翔。而这一点是唯一需要的,至关紧要。也许他们无法单独飞到极高处,但只要信任导师,他们就可以跟着他——他们可以一直跟着,直到他们所能达到的任何极端。 导师跟着上帝飞,门徒跟着导师飞。门徒还看不见上帝,但他能看见导师,通过导师他可以感觉到上帝。这就是为什么导帅几乎成了门徒的上帝。他是门徒的上帝。渐渐地,门徒越来越接近导师,他越来越看出导师是一种虚无或一面镜子。上帝在里面反映出来
上帝唇边的长笛
[下载声明]
1.本站的所有资料均为资料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权的,请来电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电话:010-82593357。
2、访问管理资源网的用户必须明白,本站对提供下载的学习资料等不拥有任何权利,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3、本站保证站内提供的所有可下载资源都是按“原样”提供,本站未做过任何改动;但本网站不保证本站提供的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本网站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4、未经本网站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链接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本网站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传资料,请点我!
管理工具分类
ISO认证课程讲义管理表格合同大全法规条例营销资料方案报告说明标准管理战略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战略经营策划方案培训讲义企业上市采购物流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名录生产管理金融知识电子书客户管理企业文化报告论文项目管理财务资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资料面试招聘人才测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KPI绩效指标劳资关系薪酬激励人力资源案例人事表格考勤管理人事制度薪资表格薪资制度招聘面试表格岗位分析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入职指引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绩效管理方案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表格人力资源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管理办公总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代理连锁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CI管理制度广告策划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制度咨询诊断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办公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绩效考核其它
精品推荐
下载排行
- 1社会保障基础知识(ppt) 16695
- 2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ppt 16695
- 3行政专员岗位职责 16695
- 4品管部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16695
- 5员工守则 16695
- 6软件验收报告 16695
- 7问卷调查表(范例) 16695
- 8工资发放明细表 16695
- 9文件签收单 16695
- 10跟我学礼仪 1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