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

 作者:王晓燕    264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我国企业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的时期,企业形态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的信息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更合理地体现企业资源以及考核企业发展实力,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起源于美国,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在国外,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很多,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初具规模。而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经过40年的发展,进展依然缓慢,在高新技术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保险业等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中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征
  
  首先,人力资本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大多是特异质型的人力资本,而这种资本是稀缺的。其次,知识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分配的重要依据。在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其脑力劳动给企业创造效益,人力资本所有者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其收入与付出成正比。最后,经济全球化使知识密集型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同时也加速了知识的更新换代,这使得企业之间关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拥有优秀的人才就意味着具有强大的实力,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也导致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流动,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这些企业中的应用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力资源会计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很多研究都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运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争议
  (1)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学科属性。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部分;二是认为应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三是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既属于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可算作是财务会计的一条支脉。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学科归属不明确,导致了研究资源的分散、研究效率的低下。
  (2)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问题。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对人力资源投资、人的劳动技能已经创造或可能创造的价值加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既有计量价值的特殊性,又有计量内容的差异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不仅要用精确的货币计量,还要用模糊的非货币计量。由于受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一直以货币计量为主,而非货币计量方法则不受重视。同时由于人的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大的技术难题。
  (3)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模式问题。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前者的特点是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受益期转作费用。但这种做法无法体现出人力资本的真实经济价值,没有明确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归属。而后者的目的在于利用人力资本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本的质量状况,这种计量模型也存在较多争议。
  2、观念传统
  人力资本区别于其他资本的特点是,很多人认为人毕竟不同于企业的财物,并非归企业所有,把人视作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似乎有些牵强。由于人们对人力资本认识较浅,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没有对人力资源信息提出很强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
  3、法规缺失
  现今的会计法规没有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规定,尽管有很多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但是缺少立法的支持,现实中很难在企业推行。例如,法规中缺少对人力资本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规定,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要企业所有者认可职工有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要从其现有的企业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分配给职工是难以进行的。
  
  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1、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归属的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否持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大,人力是企业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计量、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人事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应该把人力资本作为单独的资产进行单独核算。
  其次,针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问题,只有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计量要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这就需要在会计报告中除了进行定量反映外,还需用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定性分析。在这一方面,一些西方会计界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值得借鉴。他们采用了很多非货币计量方法,譬如采用机会成本、影子价格、模糊数学模型等。在我国,许多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计量方法,其中颇具代表性和理论价值的有:徐国君的劳动者权益模式、刘仲文的生产者剩余模式中的未来价值法、李世聪的当期实现价值模式中的当期实现价值法以及谭劲松等人的智力资本会计模式中的内在价值法。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在知识密集型企业首先推广。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更新观念首先要大力推广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学习,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传统观念,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次是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使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摆脱传统的计量模式,更真实地反映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的资源。但是仅仅改变观念是不够的,因为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它的计量与核算方法更为复杂、技术性更强。尤其在非货币计量上,要使结果更趋近于科学,要求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掌握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电脑模拟分析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使他们不但具有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更要使他们具有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并使之运用于实践,从而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工作。
  3、完善法规,规范资本市场
  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产”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披露,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和规范,使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以对该企业的考核更趋近于真实。此外还要规范资本市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对一些特殊的信息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因而应修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规定必须把人力资源信息如实地在对外财务报表中披露等,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企业拥有的资源,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迫在眉睫,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把知识密集型企业作为试点,循序渐进地向其他企业推广。相信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会计必将得到很好地发展,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晓玲:制约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2] 梁清泉: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在我国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
  [3] 郎云辉: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企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密集型 密集 人力 会计 知识 建立 资源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2023年11月3日—11月4日,在美丽的厦门海滨五星级万丽大酒店,来自福建省15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其高管团队共计60多人参加厦门市降本增效系统企业家研习营。研习中,姜上泉导师重点分享了降本增

  作者:姜上泉详情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微企业要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仍

  作者:王京刚详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不断出台、新兴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生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本文重点分析当下阻碍企业数字

  作者:王京刚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