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调整企业文化管理

 266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知识管理,其中企业文化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入世”后,一个企业要想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必须重视调整企业文化管理。

最近,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无论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倡导者,还是关心企业发展的普通员工,你是否关注到,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

1、速度文化

近五年来交通、高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现代企业的竟争越来越表现在人才、项目和时间上的竟争。人才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强度越来越大;新项目招投标的规定时间越来越紧;新产品的研发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用户不但需要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而且期望得到“零”交货期或即时服务。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管理时间上做到训练有素。

现代企业的每一位领导、主管和员工都要谨记在心:“计划是时间的显函数,没有时间的计划永远等于零;“入世”后,企业面临的变数增加,计划不如变化,只有具有速度文化和善于应变的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虚拟文化

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企业尤其是IT企业、广告业和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外观形象描述不再是高档写字楼、水泥墙或其它有型空间所围成的实体,而是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终端连接所形成的虚拟企业(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虚拟文化。

企业虚拟文化可理解为企业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利局、互联网、市场部、报刊杂志和其它媒体使企业无形资产增值的理念和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互联网上的“虚拟企业网站”、“ 虚拟大学(网络远程教育学院)”的成功经验表明:“虚拟”并不意味着“虚无缥缈”,而是“虚中有实”。虚拟文化使得企业的运作具有法律保障和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特点,并通过企业的有效运作,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

3、创新文化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讲,也是这样。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企业的现实运作到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年度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订多套应变方案。因为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意经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企业创新文化具体表现在:

1)创新意识——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结合本企业的特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创意企划。

2)创造能力——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集中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评价的能力、预见的能力、和完成的能力等等。

3)创新氛围——企业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和对创新行为的鼓励。

4、竟合文化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第一次现代化多是对大自然和竞争者的征服,而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与大自然和相关行业的融合。企业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时代”关系,即在同一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合作状态下再竞争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市场特色。随着中国加入WTO,在跨国公司眼里的中国的市场已经和世界同步,正在成为世界市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在全球市场使用的各种策略都将迅速地搬到中国市场。

在“入世”后,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都有可能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人士打交道,这就要求涉外经营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教育、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这就是融合文化。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它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在最近两年以来,市场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某大型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太大,涉及面广,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自完成,所以业主先将整个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分别招标,再将中标的几家企业优化组合,共同完成。只有善于“竞合”的企业才能受到业主和同伴的欢迎。

可见,市场需求是第一重要的,在市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不必囿于中国的行政区划,不必囿于以前的市场恩怨,也不必囿于企业文化的差异,只要市场需要,总会找到合作的办法。如此这般,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得以和国际同步。

5、学习文化(学习型组织)

近十年矗死嗟闹洞笤际且悦?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个别急功近利的小型企业,“老板文化”仍然占有统治地位,老板只顾及眼前利益,不注意人材梯队建设、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联想、TCL、IBM、HP、Cisco等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培训和学习是企业的主要源动力。一个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对付“入世”的挑战。“学习文化”的紧迫性表现在:

1)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来引导和帮助。人们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2)21世纪是强调构建“学习社会”的世纪,“学习社会”的大厦,必须有许多“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才能建成。当今,已有许多国家政府和领导提出要把自己的国家建成“学习社会”。例如,最近上海市、大连市正在建设学习型城市。

3)21世纪是科技更加迅速发展、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个人和团体为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世界的迅速变化,知识老化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03年知识的总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据此,我们每个人惟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各种团体只有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在这迅变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学习型组织是由信息时代催生的,而学习型组织又是信息时代企业的基石。

用知识经济的眼光来看企业,企业的组织就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世界500强企业十分注意提高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国际竞争力。凡是优秀的企业,他们都选定了自己的一种模式,而这一种模式都与公司的战略发展和文化一致。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管理团队和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背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可以这样说:可以这样说:21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积极倡导和运用上述企业文化的企业。
 企业文化 重视 调整 文化 管理 企业

扩展阅读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就是敲门砖,对招聘的企业来说,招聘广告就是公司的旗帜,是否足够大,是否活跃,是否能吸引人。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求职者,尤其是00后求职者的特点,在招聘广告内容设置上,可

  作者:潘文富详情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导师在苏州主讲第247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集集团、中盐集团、中国建材、花园集团、深南电路、中原证券、空军装备5720等多家大型企业

  作者:姜上泉详情


早期的经销商几乎都是产品驱动,运营方式就是卖货,盈利方式就是靠卖货赚差价,然后就是多卖货,卖名牌货,卖新产品,卖高端品。理论上来说,终端覆盖率越高,陈列做得越好,促销活动持续不断,货就卖得越多,钱就赚

  作者:潘文富详情


寓言故事: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amp;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

  作者:李文武详情


随着“知本时代”的发展,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成就感,越来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而企业也为赢得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庆军详情


2024年5月8日—5月10日,姜上泉导师在深圳主讲第234期《利润空间—降本增效系统》3天2夜方案训战营。中国外运、陕投集团、美卓集团、温氏集团、岗宏集团、开立股份、深圳第一健康医疗集团、深圳英驰供

  作者:姜上泉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