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成为当前营销底线

 作者:袁岳    150

9月11日,美国国会“关于中国产品尤其是玩具产品安全的听证会与中美两国产品质量峰会”的新闻破例占了很大的版面与电视C-SPAN的晚间直播节目时间。中美两国签定了关于质量保证的协议。尽管不排除部分美国媒体的夸大报道,而且大部分问题的确主要来自美国方面导致的产品设计责任,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中国制造界与中国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查体制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中美产品质量安全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凸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在全世界的产品竞争压力下,美国的消费品知名品牌在产品品质的控制方面,与市场要求上出现了差距,而这个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半径日益扩大的分包加工机制的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

在营销的“4P”中,产品是最为基础的一个“P”,这个“P”的上线是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发展不断将消费者的需求转化成有魅力的新产品概念,而它的下线是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保障。而当前的中国产品安全质量风波,其实质疑的是包括中外整个产业价值在全球化新分工中其模式是否能赢得公众信赖的问题。显然,美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必须意识到这种挑战,在承受充分外包的成本优势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外包链的全线质量管理,否则高耸的品牌大厦的基石将会发生动摇。

随着中国出口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中国在世界制造界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生意不错,但自己的问题不少。生意规模大了,出问题的环节自然就多了;还有生意规模大了,我们的企业对于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投入是更多呢,还是更少了呢?作为产业的规模大了,政府对于产业的监管投入是增加了呢,还是并没有明显变化?至少在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我非常明显地感到,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专业质量检查机构主动检查发现的问题似乎不够,而且如果消费者怀疑产品质量与安全有问题,要申请检查或者投诉,得到检查并顺利办理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而与制造业自己的产业规模增长相比较,对于产业的监管体系的建设投入可能是很不成比例的。从财政角度而言,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持与对于产业的监管比较,后者得到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在食品、化妆品、药品、玩具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安全与危及消费者人身安全的质量问题成为消费者越来越大的忧虑。如果我们把产品价值分为底线价值、基本的功能价值、附加的情感价值而论,在产品质量高度发展并达到同质的时候,作为附加价值的品牌情感就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但如果在产品质量还有参差的时候,产品的功能价值水平就是核心的,品牌基本上就是起识别作用的;但是如果产品的安全都会发生问题,那么就意味着产品的底线价值会受到置疑。这种质疑会冲击到对于其他相对价值较高的产品、同一产地的产品与同行业的产品信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某一行业或者数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持续发生安全层面的质量问题时,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个行业与这个生产地的重大警讯。正如在听证会上的美国国会议员强硬地说的那样,“如果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我们宁愿对那个国家关闭市场,直到它能证明自己的产品能符合本国的标准。”

我稍微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国内的产品质量问题是如此普遍与严重,但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以外,倒还没有看到过来自权力机构的类似的公开与透明的听证活动,尤其是听到主管部门的领导能以个人问责的态度来面对这样一个实际上显示我们的底线保障能力处在危机状态的问题。在那些令人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面前,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是我们的重大遗憾,这遗憾与我们的能耗、环境污染问题一样成为我们不能忽略的问题。

袁岳
 底线 营销 当前 安全 成为

扩展阅读

在位于北京CBD中心的一个由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里,记者见到了刚刚搬来此处办公的凤凰网COO李亚。  在见到李亚之前,他微博上题为《保卫方舟子,捍卫韩寒》和《当求真遭遇为善:超越韩战》的博文给记者留下

  作者:李欣详情


传统企业转型数字化营销面临着哪些难题? 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接触终端用户,了解用户的本质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从而发掘用户的更大价值。 但是,百分之90多的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

  作者:杨建允详情


不管是传统品牌方,还是电商品牌,都很依赖渠道商或者平台方,都无法直接触达用户。所以对用户不敏感,无法感知用户的真实需求,所做的市场营销活动,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有人问,DTC和传统渠道的逻辑有什么区

  作者:杨建允详情


作为厂家的管理层,为了规范销售人员的工作行为,提升效率,助力销售,会编制一套营销规范管理制度出来,内容厚达上百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诸如厂家发展历史,行业状况,相关法规,厂家文化,品牌故事,产

  作者:潘文富详情


据贵州电视台旗下民生栏目《百姓关注》报道,端午假期,“村超”举办地贵州榕江县共接待游客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345.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404.55。据机构预估,受“村

  作者:杨建允详情


如今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行为已偏向移动化,用户的媒体消费形态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

  作者:李欣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