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的营销启示:如何不剩下

 作者:刘拓    816

    女人终究是女人,不管身处在什么地位或职位,核心底层代码,自己还是女人,渴望被爱和被关怀,渴望家的温暖,其他都是浮云,认识到这一点,抛去那些功名利禄和世俗观念,正如企业不管做什么产品或服务,不是经营的某一种产品或者服务,更是经营一种文化和价值,忘记根本,最后都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看看奥克斯空调,本来可以在空调市场上更上一层楼,结果去做和自己主营业务没有多少关系的汽车和医药行业,为企业正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

 

    2、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目标

 

    标准多了,自然可选择面也就多了,剩女往往坚持某些刻板的目标和条件,而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满足这样高标准,要么名草有主,要么对方反而看不上自己,,正如一些企业始终坚持不在淘宝上开店,不在团购网站上搞团购,认为那个是非主流,会影响正常的渠道销售,由于没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错过了很多的商机,事实上,2010年网络商品交易额突破了6000亿!

展现自己的女性一面

    条件再好,都是在展现自己强人的一面,角色转化是必要的,而非作为女性特有的气质和风格,有的女性朋友往往缺少女人味,甚至脾气很大,这就造成了更加被边缘化,现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女性化社会,女性如果扮演男性的角色,男性化特征过于明显反而会吃亏,因此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一面,更加受到青睐,据说美国航天局正在筹备登录火星计划,所有的航天员都选择女性。

 

    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出来,更容易被市场青睐和接受,如果只是突出质优价廉就能吸引到消费者吗,苹果公司系列产品的成功,过去5年苹果海外市场利润暴涨15-30倍,原因不仅仅是卖的娱乐和通信设备,从iPhone到ipad更是销售时尚精致的生活方式,怎样展示令人欣赏的一面,而不是产品本身,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点。

 

    4、扩大社交面,提高影响力

 

    剩女大多数属于“白骨精”群体,精英骨干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和环境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这就给世纪佳缘和珍爱网等征婚网站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剩女要想找到如意郎君,举要通过不同的平台提高自己的社交圈,从而能够海选出自己的伴侣,这里也存在一个竞争的问题,如何从大批剩女中脱颖而出的问题,所以塑造自己鲜明的特征和识别性、记忆点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建立自己的微博和博客,传播自己的形象和思想、生活方式,从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企业在面对信息爆炸,广告爆炸的环境下,同样面临品牌知名度提升的问题,因此选择话题性和关注度较高的平台,塑造品牌形象是必要的,例如过去认为是夕阳媒体的广播电台,随着汽车的普及,成为独一无二伴随性媒体,无法替代,不受干扰,而且声音具有强制性,耳朵听到没有选择,这样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新的传播平台。

 

    简而言之,剩女现象的出现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转型下的产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剩女们做出选择是艰难的,不做选择更是艰难的,跟着感觉走,还是自我调整,不被剩下,取决你的抉择和改变。
 

 不剩 何不 启示 剩下 现象 营销 如何

扩展阅读

  10月23日消息 在第四届网络营销大会上,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认为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宣传,而是趣味性的东西,渗透每个环节。刘东明总结了网络营销的三个层次:第一是积极围观,第二热情打酱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解读旅游微博营销   2025.08.12

2010年,互联网上最流行一句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

  作者:刘东明详情


“资生堂”取自于中文,在中国古代意为“赞美大地的美德,她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的先锋。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

  作者:刘东明详情


本案例选自《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案例卷,日化时尚类)。《中国网络营销年鉴》是中国网络营销第一部案例年鉴,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认证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东明主编,中国电子商务

  作者:刘东明详情


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并大力推广,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微博的发展和影响推动了新的新闻

  作者:刘东明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